
【东篱】返璞归真,梦画合一(散文) ——江上掬月人系列水墨画漫谈
一、引言
浮世中,把心沉下来不易。多变的世态、繁忙的工作、琐碎的日常、复杂的人事,哪一样不让人忧于心,疲于形?
困居尘世的钢筋丛林,我们向往青山碧水,却又无法真正抛开一切。正所谓,山水常有,隐居山林的勇气和机会不常有。
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个梦:对快乐童年的回忆,对淳朴乡土的眷念,对人间温情的渴望,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成了我们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源泉和动力。
世间最幸运的,莫过于困顿之际,遇上了心中的山水,从此,心灵有了栖居的桃源。江上掬月人的《听溪斋梦画》(听溪斋系先生书房和画室的斋号),便是去往桃源的路径。该画册取自日常画作中,臻选的20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而成。
翻开画册,心中的梦境便次第浮现眼前:这里有山水田园,有童真逸趣,有渔樵耕读之乐,有人间烟火之欢,有世相瞬间的留痕,有妙手偶得之顿悟……每每于工作生活的间隙,阅之赏之,心境也随画境变得澄净欣悦。
二、意境摘赏
江上掬月人的系列山水画,空灵淡远、古朴静幽,画中人物元气十足、童趣满满、逸韵灿然。画面没有多余的色彩,没有繁复的笔墨,于简约留白处,让人独享一方心灵净土,觅得一隅静谧安宁。神游其间,尘劳俗虑顿消、宠辱得失尽忘。
先生画作,取材于大自然元素:有山、有水、有日月、有星辰、有云朵、有飞鸟、有嘉木、有虫草、有闲人……
你看《江月夜》,舟泊江上,月悬天空,夕霞朵朵,飞鸟归林,一人以天地为知音,一边抚琴,一边吟唱……江水悠悠流淌,小舟随水飘荡。人与万物融为一体,是如此和谐、如此静美、如此超然。没有名利纷争、没有宠辱加身、没有得失扰心、没有丝竹乱耳……这份怡然自得,清寂空灵,谁人见了不心生向往?
山水画之臻境,除了可行、可望外,可游、可居更契合观者心意。人为什么喜欢观山水画呢?就是因为厌倦了尘俗的芜杂,向往山水的清宁,渴望林泉的滋养。这样的画,就是人生旅途的心灵驿站,可以让人获得滋养与休憩。
艺术强大的力量在于,可以重建世界,重构心灵。把人人心中所想,却不能到达的情景,用水墨描绘出来,便是对心中山水的重塑。
看着画面,你便懂了: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唯闲者便是主人。凡尘中人,每天为菽粟布帛劳心劳力,何曾有闲静下来关注自己的内心?看着画中人的超然洒脱,是否会触动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根弦?
再看《云游》中的云朵,浮在上空的,几点淡墨,似羊群、似花朵,有色无色,心念间。看到这样的云朵,你会想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也会想到先秦《卿云歌》里描绘的云霞状:“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再看萦绕半空的云朵,左右两笔,随意勾勒间,似一张张笑脸,笑意漫溢纸外。看似不经意处,传递出画者的乐观透达,纯然率真。世事于我如浮云,没有什么不可以笑着面对的。
看到这样的云朵,你的心境会随之豁然。人本应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正因为身在藩篱,才向往那一份无拘无束。云朵,代表了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江上掬月人的云朵,传递出的是生命的喜悦、轻灵、悠然、自在。
水墨的妙处在于,是彩云还是乌云,全凭观画者当时的心境而定。可谓无色胜有色,一旦有了色彩,就着相了。
一个人想要达到不着一相、不染一尘的境界,并非易事,全靠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养一团真气在胸中,让心彻底静下来,如佛门坐禅,道家入定。作画,观画,以诗意的心对待生活,便是通往朝彻的最佳途径。
江上掬月人画中的人物,有可亲可敬之神态,透着一股呼之欲出的童真之气,无论老人小孩,皆朝气蓬勃,圆融通达。这也是画者内心世界的呈现。画者,画心也。当人在日常生活工作,接人待物,从事艺术创作时,都能达到物我两忘,如朝阳初启,就达到了“朝彻”的境界。
再看《金色童年系列》之《野醉》,依山偎水处,鸟儿自在飞翔,牛儿悠闲吃草,两人于石板上喝酒吃菜,大快朵颐。稍顷,一人醉倒,一人还在舔食碗沿,意犹未尽,其形憨态可掬,其意酣畅淋漓……
生命本该活得尽兴,活得畅快,才不枉此生。可是大多时候,我们活得沉重,活得压抑,活得苦涩。如船行海上,既要避开暗礁险滩,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海啸风暴。看着画中人活得如此忘形,如此肆意,也算是一种宽慰吧。观一幅生动传神的画,也是对自我的心理疏导,这是先生画作的感染力。
再看《比高低》,儿童骑牛背上放风筝,风筝飞高与鸟齐。这份怡然自得,是不是唤醒了你童年的美好记忆?那些快乐的时光是那样鲜活,无忧无虑的童年,正因为短暂易逝,才显得那么珍贵。及至成年后,再观此画,你会深深感叹: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回忆童年,不仅是对心灵的疗愈,更是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世俗的成功与心灵的快乐,孰高孰低?曾经的“我”,是如此的纯真快乐,投身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当人看清世相,才明白,许多争斗毫无意义,许多胜利毫无价值。不如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放下,即是快乐。
当一幅画能触动你深层的思考时,这幅画就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人生坐标和行动指南。
三、画境特点
江上掬月人的每一幅画,都是通过对梦境、心境与实景的过滤,重组,是对生命本质的提炼和再创造。每一幅画,都是时光的留痕,生命的印记。赏阅“梦画”,给人最深切的感受有如下几点:
一是笔墨精炼。山取其形,水取其灵,云朵取其柔,飞鸟取其动,嘉木取其秀,人物取其真。这真,是返璞归真,自在随性的真。画者将自身的学养襟怀,轻描淡写地融入画中,借一景一物,传递出朴素淡泊的人生真谛。
二是意境空灵。画面尘烟俱静,人物神态祥和,人与山水融为一体,呈现出逍遥自在,清寂恬淡之美。一个好的诗人不一定是画家,但一个好的画家必定是个诗人,他得先有一颗诗心,内心有一个洁净无染的桃源秘境。然后,用画笔把心中的山水,在纸上一笔一笔描绘出来。诗以言志,画以绘心,一幅画就是画家的心灵版图,频率相通的人,总能从一笔一画中,随着画者的心念一起流动,如清泉浸润心灵。对山水的执念,便是通向人类共同情感的密钥。
三是童真满满。江上掬月人笔下的人物,都是元气满满,率真可爱,憨态可掬。木心说:所谓元气,就是孩子气。我们刚出生时,还没经受尘世的风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怕,只凭着天性和一腔赤诚看世界。孩童的眼神那么清亮,肌肤那么柔滑,声音那么稚嫩,一派纯真无邪、纯净拙朴。及至长大后,投身社会,看到了人性善恶,世态炎凉,饱受生活的锤炼,每个人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人生就是一个寻觅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童年之于人生,如锚之于帆船,只要童年的记忆,如锚一般牢牢扎在海洋深处,无论风暴怎样来袭,生命的小船都不会倾覆。
四是逸趣灿然。江上掬月人画中人物,通常是一人独处,或登山望远,或孤舟抚琴,或独钓江秋,或躬耕垄亩,或牵牛晚归……无不神态专注,怡然自得。
大多人无法忍受孤独,更不能享受静的趣味。当一个人的心灵被各种念头充塞,会日渐沉滞僵化,不空所以不灵。彻底静下来,与万物相处,专注于眼前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这便是江上掬月人传递给我们的生活理念:师造化。生命本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导师与知己却无处不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都可以成为吾师吾友。置身于山水间,何孤之有?人生何必太匆匆,把心沉下来,静观万物,快乐就来了。禅心,就是清寂恒定的心;禅趣,就是在静中体验万物之美,生活之趣。
禅自静中来,慧自独中生。独处,不仅能医愚,还能祛俗。江上掬月人的每一幅,都是一首无字的诗篇,不同的人,从中可以获得不同的领悟。
四、心境思絮
看了很多工匠型画作,我更欣赏先生这种以意境取胜的。世事多繁复,让人心累;密不透风的空间,使人神疲。江上掬月人画中的留白,正好给了观画者心神驰骋的空间,让观者足不出户,便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完成一场心灵的山水之约。
看着画面,想像着自己就是那画中人,暂时从现实的世界抽离出来。这瞬间的移情与代入感,给思绪安上了飞翔的羽翼,为心灵营造了施展的空间,这便是观画的妙处,也是江上掬月人水墨画的价值所在。观山水养禅心,是观画者与山水的共鸣,也是与画者内心的呼应。
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供专业人士研究欣赏;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日常生活,用艺术指导实践,为观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减轻精神的苦痛,给人视觉的美感,生命的启示。于无声处,让人获得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滋养。
也许有人会说,观画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非也,对于一个有自我觉知的人来说,一幅好的画,有助于帮观画者清理内心的秩序,拒绝陈腐日常的侵蚀,保持心境澄明。
先生画之思想,尚天人合一,大道同乐;尚人间温情,稚趣童乐,尚师造化,师圣贤。如果有人问:“艺术到底为何物?艺术之于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先生会告诉你:艺术应该是生命状态的折射吧!
先生出生于浙江金华开化,那是画家黄宾虹和诗人艾青出生的地方。先生自幼喜爱绘画,儿时为学绘画,时常翻山越岭,风雨无阻。
先生承蒙恩师教诲,艺术只是修生养性的爱好,先以求学立业为主。绘画之余,奋力勤学,以优异成绩步入医学的殿堂,十余载寒窗苦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启了日出悬壶,日落笔耕的岁月。
艺术贵真,不以谋生的爱好,才能发乎本心,尊崇天性。不受制于权威,不局限于传统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世界,然后,用艺术的创造营养生命,将艺术于生命有机融合。
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用水墨艺术将梦境描绘出来,便是画境;画境的重塑,不仅取决于画技的积累,还取决于画家心境的颐养。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如启蒙老师蒋海济,忘年交黄澄钦,周政光,亦师亦友罗一平等美术界翘楚。先生擅于思辨,博采众长,融万家之风神,铸自家之气派,将梦境、心境、实景有机结合,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先生把莫奈的一句话:“像鸟儿歌唱那样作画”,视作生命的真言,并由此衍生出“像鸟儿歌唱那样生活”的人生理念。
观先生的画,你就会发现,只要有山水的地方,就有云烟有鸟儿。山无云烟,如春无花朵;山无鸟儿,如花无蜂蝶。这正是先生崇真尚美向善的内心写照。
“返璞归真,自由自在,梦画合一”,无论是医学工作,日常生活,还是写文绘画,江上掬月人都以此作为生命和艺术的指引,让人看到了忠于自我,诚于艺术的人格魅力。
亭上秋风完稿于202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