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界石(散文)

精品 【东篱】界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644.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94发表时间:2023-09-16 00:01:21
摘要:听说“界石”的名字了吗?一段段故事,一片片风景,都藏在这两个字里。


   界石,是山东威海文登区的一个地名。
   存世大约2300年,在地名里也属文物级。
   这个地名,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东夷之地,大秦东大门——天尽头有关。他两次经过“界石”,独对一个民间故事产生兴趣。
   让我产生兴趣的是,为何秦始皇要再经此而东巡呢?不应该只是顺路那么简单吧。
   有一个地理名字的诞生,可能是秦始皇再访“界石”的原因。第一次东巡之后,在界石处,有了“辇道口”的名字,“辇道”即“秦皇驰道”,据说,那时就有立石以记的习惯,这种好感,当然也让秦始皇感觉到了民间的温度。何以为证?在东巡接近天尽头处,有一个“马道”,现在还存留着名字。始皇命军士与百姓修“驰道”,直抵神奇的海中“花斑彩石”处,术士徐福呈诗“万马千军御驰道,始皇拜石得成功”,于是有了“马到成功”的成语,但最初的表达是“马道成功”。当然,这个“成功”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指的是成就功业,而非现在的做事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泛指。
   记古之事,是先辈的方式;怀古之情,是我们今天的情怀。
   “朕要夜宿辇道!”典籍未载,人们推测当有如此圣旨。
   可能,此时草野夷地胥吏有了揣测。
   应该是被逶迤磅礴的昆嵛山的秀美风光吸引,让秦皇止步驻辇吧。东西绵延百里,翠色如画卷,巍峨似巨龙,多么具有象征意义啊。昆嵛山脉,宛若一幅绿带锦缎,托起主峰“泰礴顶”,俯视旷野千里,雄踞黄海之畔,这是胶东半岛最高峰,人称“仙山之祖”。“君临天下”,不应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不应该是一个名义上的威严。以宣天下至尊,还应该有万象拥戴,这种象征意义,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是迫切需要的。若移步错过,此生有悔。以凡夫之心揣皇帝之意,还真的有几分道理。
   有人演绎,始皇当是驻此观赏昆嵛山上的老子庙,寻求“无为而治”之道。昆嵛山确有“老子石”,神似一代道家之姿。况且这块巨石就坐落在“圣经山”巅,更让人发生逻辑性的联想。庙是否那时就有,不得而知,一块象形石头,或许存在,但不足以如此揣测。始皇巡国,主要是看看疆域有多广,史籍未记其有访学之趣,但这种把文明线索连接起来的说法,的确是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国人喜欢自己所居住地文化丰厚,其情结胜过世界上任何民族。
   “罢罢罢,孤旅疲累,能不能来点斯地逸闻野趣?”真是圣心难测其深啊,怎料到始皇临时命题,并不在备案之中。有无名小吏,斗胆上前,道,倒是有两个小故事,小吏愿叨叙吾皇听闻。
   皇上推行“井田”,耕者有田,万民敬仰,不胜涕零。
   “讲故事吧。”始皇急不可耐。
   田畴良亩,皇恩浩荡。有一家兄弟分家,兄多得,弟略少。生怕弟弟日子过得不好,兄便趁星夜将分地的界石向自己土地移动,谦让良田半亩给弟弟。弟弟不肯接受,便在夜里移界石于原处。村寨里有长辈出面,依长幼有序调停,写下地契,深埋界石,规定“四至”,这才平息此事。吾皇是夜所宿之地,就叫“界石”。吾皇功业云天,地域无垠,这界石,是草民之趣,不足挂齿……
   始皇不待说完,也不去追问第二则民间故事了,起身搀扶小吏起来,深思片刻,踱步而道,朕未想到这荒村僻壤,民风如此淳朴,谦让精神令人涕零!我大秦江山,本无疆界,民间自设地界,爱土之情,令朕欣慰。
   始皇连忙吩咐李斯,召集东夷文人,开一个现场会,推广这崇善淳风,要求这些人,搜索民间故事,推广谦恭礼让的民风。并说,息兵戈者,兵戈也;兴国运者,宁人也。
   解读一段历史,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完全按照“千古流芳”的模式作缅怀,有些人物,我们还是不能抹杀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哪怕这些意义微乎其微,不足挂齿,也不应该被忽略掉。更不能以偏概全,统统以“恶贯满盈”来概括一生啊。见微不能知著,我们就关注其微吧。
  
   二
   第二日,百官众吏及文人墨士会与一山,设“召文台”,商议文治之事。
   这个事件在宋代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里便有记载,将文人登山之地称作“文登”。
   这出戏,和历史上尽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完全是反转的,不可考其真实,但“界石”和“文山”皆在,是否可以作证呢?
   两千余年,界石所划分的土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权属的转移,但这份文明的遗产却珍藏在当地民众的心中,他们以“界石人”而自豪。我思考,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一种任何时代都崇尚的善行仁心。文明起于何时?是始皇统一天下时?是人类可以打造石器工具时?文字诞生盛行之时?是垒起浩瀚的金字塔时?我想到一个考古学家的分析。他说,文明始于远古,自有人类诞生,就看到了文明。他从考古发现,一具古人的尸体,曾经有过骨折的伤痕,但最终是愈合的,这个愈合一定不是靠一个人的休养生息,一定有了别人的帮助照料。从聚群而居起,文明就萌芽了,而且文明的内涵始终离不开友善相助。人类命运,需要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共同体不排斥利益,更重要的是维护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始终站在文明的跑道上,一直没有下线。
   地藏双山龙入海,胸有一天志拓疆。胶东半岛古城东夷之地,内有伟德山和昆嵛山,绵延几百里,临海跃起头颅。始皇是否偏爱这个意象呢?不管怎么说,我们对他的乘辇千里的壮举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他一路拾遗,考察民风,产生敬佩。
   当年那块分地的界石还在吗?那块土地,还有人可以记得吗?我不能指望找到,历史久远,所有的痕迹可能都已经磨灭了。我还是怀着侥幸,踏上这块土地,说不定我的一脚就踩上了那块地,碰到界石的位置。
  
   三
   逶迤的昆嵛山,就像一个呵护脚下那块原野的样子,抱住了,亲吻着,永远深情脉脉。怪石嶙峋,入翠出翠,若隐若现,似蛟龙出没,如锦缎织绣。当走近这座山,眼中并无山影,早被那些景观留住了脚步。
   天上有宫阙瑶池,这里有王母娘娘的“洗脚盆”,山泉澄澈,脚污早已涤去。弯腰掬一抔,润干渴的唇。留下映在盆中的身影,留住一次访仙的行程。“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盆中泉水清澈如镜,濯的是界石人的心,心静如镜,于是可以留下美谈,不管多少年,那个“界石”故事都是这盆水的最好解释。
   站在昆嵛山下,放眼瞭望,古寺依山而建,颇有仙道风骨韵味。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麓的无染寺,有“胶东第一古刹”之名。寺挂山腰,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居高无染之意,远观可得。玉虚观,坐踞雄奇,圣水岩峭壁如削,圣水泉裂石而出。眼花缭乱的是飞檐斗拱,心神宁静于古刹禅院。玄都观、东华宫、神清观、开真观、太平观、三清宫、三皇宫、显异观、金水庵、龙显庵……光是这些寺观的名字就让人觉得琳琅满目,珠玑布岚。据说自汉唐之际就有“寺院林立,洞庵毗连”的实景描述。又说,昆嵛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寺院,山山有宫观”。天下名山僧占尽,一点不假。据说,选址于此,不仅仅是昆嵛山有着仙境般的风景,而且,还因为那个“界石”的故事。这么多的寺观,也不划归地盘界限,更不抢一个地盘,画地为牢。佛道把这个民间故事演绎到现实,成为天下大观。据说,这里不设院墙,是否寺观走动,未可知,但如此布局和相处,一定有着原因的。想想“南朝四百八十寺”,昆嵛山占了多少席,界石无界,才有梵唱佛声,相邻可闻。
   人文气息厚重之地,才有故事。我想起始皇留宿界石,应该有着慕名先贤的含义吧。据说,尧曾命人于此设祭日坛,古书记载“尧命羲仲居隅夷,日旸谷”,观日出。旸谷,今在昆嵛山东北麓界石一侧,还有旸谷村之名,距今4000多年的唐尧文化,早就浸润了这块土地。于是才有古人继踵而至。我想,分地界石的那对兄弟,是否是受到这样丰厚的人文氛围的感染呢?我相信文明是有线索的,哪怕这条线索并不十分明晰,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必然联系。向日之心,温暖之意,还牵强吗?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我不知多少矛盾都被这块界石化为一缕轻烟。我想起康德的故事,在他的世界蓝图里,是没有国界界碑的,结果他的栖居地,却被不知不觉划出了德国。空想主义永远无法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可靠的基础。如今的界石,已经成为一个镇的驻地,这个故事属于几万人口。
   登上昆嵛山腹地山丘,俯视界石格局,我生出桃花源情结。我们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能意会,而在这里,却是真实。近水小筑,深藏云烟;傍水而居,天成其美。原村落依然保持了古朴之象。红瓦褐墙,鳞次栉比,屋脊相接,如挽手而行。村后泉流潺潺,声韵始终。驻足而观,我妄想去发现那对兄弟的后人,这是怎样的不可能!他们可能都是这对兄弟的传人。陶渊明在桃花源里遇到的那对夫妻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人,移开那块“界石”,每年都吸引着几十万游客,他们和时代同步。当下的界石人,都对“界石”两个字怀有好感,故事耳熟能详。这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古”不仅仅是年代的久远,更在于她有着古文化的底蕴。
   络绎不绝,前往的是参加界石樱桃节的游客,我也在其中。很想写一篇新的《桃花源记》,却突然感觉题目不确,应该叫“樱桃源记”。
   连绵十里樱桃园,将界石村包裹起来,一脸幸福的样子。或许,那块界石就藏在十里樱桃园里。我站在樱桃园外,痴情地想着,突然园主递来一盘樱桃,笑盈盈地邀请我入园。
   瓜田李下,我不能冒昧。主人看出我的犹豫,一把把我拉进园子。哦,这里没有界石,我可以畅通无阻。
  
   2023年9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7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初看标题《界石》,以为怀才老师是写标志地界的石碑或石块,细细品读才知,怀才老师笔下的界石,原来是山东威海文登区的一个古镇的名字,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还有大美的景观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当年秦始皇东巡东夷之地,曾两次经过“界石”,作者对秦始皇第二次经过界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依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还原了秦始皇第二次经过界石的场景。受到秀美的昆嵛山的吸引,秦始皇决定夜宿界石,当秦始皇听到小吏讲诉界石名字的由来之后,被兄弟二人相互礼让的淳朴民风所感动,并开始广泛推广这种谦卑礼让的民风,而且于第二日,与众官吏及文人墨客汇聚一山,商议文治之事,并将文人登山之地称为“文登”。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界石所划分的土地,也经历了无数次权属的转移,然而,这份文明的遗产却世代賡续,并珍藏在当地人的心中。由界石动人的民间故事,作者想到了文明的起源和内涵,并对文明作出了深邃的解读,自从人类诞生,就有了文明,文明是任何时代都崇尚的善行仁心,人类的命运,需要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去维护人类共有的价值观,而中华民族一直都未偏离文明的轨道,这番感悟是多么深刻!当作者踏上界石这片土地时,首先被昆嵛山大美的景观所吸引,无论是王母娘娘的“洗脚盆”,还是依山而建的禅院古刹,都把“界石”温暖的故事诠释的淋漓尽致。作者眼里的界石古村落,依然保持了古朴之象,当下的界石人,对“界石”两字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将这淳朴礼让的民风发扬光大。作者此行正值界石镇的樱桃节,连绵十里的樱桃园,将界石镇包裹起来,蔚为壮观,作者受到樱桃园主的热情邀请,走入园子,园内没有界石,可以畅通无阻,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这篇文章内容厚重,立意新颖,构思奇巧,独具匠心,语言精美,想象力丰富多彩,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令读者披文入境,文章情景交融,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风景,有历史,有故事,也有传说,引人入胜,美不胜收,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思想深邃,感悟深刻,不仅赞美了界石镇的自然风光之美,也歌颂了界石镇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界石人淳朴善良的民风。作者审美独特,境界高远,通过界石镇古文化文明遗产的世代传承,顺着历史文明的线索,引申到中华民族的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文章字字琳琅,句句锦绣,金句频出,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大美之作,倾情推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16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09-16 11:43:1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标志地界范围的“界石”竟然成了一个地名,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藏着一个比“六尺巷”更动人的民间故事,千古一帝竟然还两次造访,怀才老师的此文就是一部厚重的界石文化啊。如菊老师的美编美评,韩格老师、岚亮老师、枫桦老师和湘莉老师的美评已经总结得面面俱到,精准到位,无须我再饶舌了。意犹未尽,打开百度,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无独有偶,我国竟然有两个“界石”镇。另一个在重庆市巴南区。此处的“界石”在清康熙年间,在岔路口立有指路碑一块,上刻“上走綦江,下走南川”八个字。有民谚曰:界石场,弯又长,界碑立在岔路旁,左上南川通湖广,右下綦江到贵阳。记古之事,是先辈的方式;怀古之情,是今天的情怀;审美独特,意境高远,是怀才老师讴歌界石镇深厚历史文化的博大胸怀。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1:51:15
  谢谢梅骨老师的深度美评。的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界石”就藏了一段历史,尽管那对兄弟的故事是上不了历史纸页的,但却在民间流传两千年之多,这个界石故事早于“六尺巷”故事,虽情节平淡,但我认为也很精彩。非常感谢东篱文友连连留墨,让小文生彩。我也注意到了重庆也有界石的故事,中华民族的历史久远,这样近似于孪生的故事可能很多,这就是丰富多彩啊。怀古,是为了审美,美是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因,尽管过程中有破坏美的事件,但我们不会对美失去愿望。谢谢梅骨对小文的喜欢。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9-16 12:58:35
  咋看界石,以为是做分界线的大石头,原来却是地名,且还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地名。历史追索到公园前秦始皇年代,与秦始皇东巡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师是个博古通今的人,什么都知道。又是一篇想象力丰富的绝美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4:26:20
  小小的怀古而已。我对历史地名有兴趣,于是追踪一下。表达一下那点好奇啊。写作的过程就是美妙,写出来一下子觉得界石跟我亲近了。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简柔        2023-09-16 14:46:38
  怀才老师的文字似一把古朴、精致的剑,挑开了秦始皇莅临界石的奥秘,让人心里暗道“原来如此”,让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文字又似一个美得飘逸出尘的小精灵,把一个优美大气的昆嵛山捧到了读者的眼前,让人大饱眼福。怀才老师的文化散文越发好看,给人信手拈来的感觉。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4:59:45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和喜欢。对界石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就一探究竟了,居然和一段历史有关。秦始皇东巡,一路经过界石、文登、马道,至天尽头,眼前是黄海了,以海为疆界,名“秦东门”。返回时还去了养马岛、芝罘,蓬莱阁,他的游览路线让我们羡慕。小文得简柔老师的夸赞,不胜欣喜了。谢谢!遥握,期待你的佳作,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4 楼        文友:夕泠        2023-09-16 15:19:06
  怀才老师用笔打开了一部界石文化史,听到了类似山海经的传奇故事,领略了人类文明的诠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是老师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由此,令人景仰。喜欢这样的文字,有历史的厚重,有美的回味。欣赏问安,老师秋祺!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6:45:16
  谢谢夕泠老师的美评。常常想,每个村名都可能就是一本历史书,淡然书中的历史深浅度不一样,像界石这个名字,那真的是有意思,始皇的光顾,听到那对兄弟的故事,都为之兴奋,我想如果仅仅从兵戈杀伐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一代君主是不够的,所以就有了解读的兴趣。谢谢夕泠老师的喜欢,让我有了创作的劲儿。谢谢。遥握,期待夕泠老师的佳作,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9-16 15:56:02
  怀才老师的此文写得精妙绝伦,如此厚重的古迹,引来游客络绎不绝,引发作者浓郁绵长的怀古幽思。界石,源于兄弟俩互相谦让的故事,淳朴的民风由此发散,连秦始皇听了此故事都为之动容,始皇将这种厚道相处的民风大肆推广。作者想到文明的起源与内涵,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连一具古人的尸体都藏着互助互帮的痕迹,这份温暖感从时光深处绵延而至,从未消失。那么多寺庙,不设院墙,就像弟兄般和谐站立,以礼相待,多么美好。樱桃园的园主拉作者进园,一盘美味的樱桃奉上,这是多么淳朴的待客之道。作者寻历史脉络,溯古迹渊源,将界石的前世今生推至读者眼前,令人沐浴着古人的思想光辉,看界石,看今日界石镇,那么感人的故事,那么传奇的过往,为普通人的平凡纯粹善良感动,亦为千古一帝的英明神武膜拜。一方圣土,风清气正,纯净如仙境,脱俗似桃花源,濡染情怀,教人求真向善,源于内心的爱与温暖可抵岁月漫长。古意厚重的文字,字字如玉似贝,梵音不绝于耳,大美至境,启人浮想、深思,哲意禅境并存,耐人寻味。感佩才情,问候怀才兄创作愉快,谨祝秋祺安康!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6:54:59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真的受用啊,谢谢!怀古幽思,因一个村名,我比较喜欢去探求,我想中国的地理村名,每一个都应该有故事,只是外面没有认真关注啊。兄弟俩互相谦让的故事,的确感人,这是文明的过去,我们不因久远而被遗忘,这个故事比什么都有价值,对于村子,对于外面的创作。那日看书,见到这个考古学家的例子,感觉无懈可击,再次说明了文明的本来内涵,非常喜欢。这和那对兄弟的事情尽管没有多少联系,但是文明的最美看点。在这个主题下去观看寺庙,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觉。被拉近樱桃园,也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尽管我吃不了几个,但喜欢那一拉,距离感没有了。对景象风景的角度,总有有一个主题,这是写这篇小文时的一点体会,纳入视野的不一定都要呈现,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是看那些风景的感觉。遥握,问候秋祺,期待罗老师在百忙之中也来一篇,期待得让人挠心了。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6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9-16 16:45:26
  读老师大作,得丰厚文识,作为山东人,颇感自豪啊。跟岚亮老师一样,知道了文登的由来,昆嵛山我差点以为是昆仑山,以为老师打错字了。原来,昆嵛山的界石,人心那么淳朴。一直为咱山东人的厚道而自豪,为山东人骨子里的儒道襟怀所感动。我们这里也有东夷文化广场公园,日照有个东夷小镇。只是不知道东夷文化具体是什么?老师胸中藏那么多好东西。羨慕极了。问候老师秋安!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6 17:06:58
  谢谢月亮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美评。是啊,山东的地理文化非常厚重,这则小文接触了一点点,我就像把一滴墨滴在海里,不见颜色,真的炫耀我们好好挖掘。文登的来历,的确是美妙。昆嵛山和伟德山是兄弟山,相邻。山东人已经成为诚实厚道的一张名片了,你我是山东人,位置自豪。胶东一带故称东夷,也有叫东莱的,所以在地名里有莱州、莱阳吧?至于分界,为何是这个名字,我孤陋寡闻,你的确给我了一个很好的题目。东夷,大约是山东一带,据说鲁中泰沂山区是东夷的发源地,所以,临沂有东夷镇,应该是有渊源的。东夷,先秦时期及以前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也有叫蛮夷的,可能与不开化有关吧。我常常理解为边缘之地为东夷。过去大约是没有如今的民族称谓的吧。这段历史很复杂,我不敢说啊。遥握,问候秋祺,期待月亮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09-17 19:03:45
  拜读老师佳作,总有豁然开朗之感,怀才先生才华及见解,吾望其项背,且行且学且思。遥问先生好,每天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9-17 19:11:55
  谢谢欣然花开老师的美评鼓励。一介老书生,喜欢从小小村落搜罗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老师谬赞了。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