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凤阳行(散文)
韭山洞
来定远三月,于一星期天难得闲遐,经张兄推荐,一起去凤阳行游。他建议先去韭山洞,说此洞很值得观看。
早上开车出发时天色阴沉,落了几滴雨。初秋时节,气温渐凉,再飘些雨,正是可以放下所有,出行的绝佳天气。田野里的水稻、花生、芝麻一片青绿,距丰收时节还有一段距离。我看着这些庄稼,感觉就很亲切,好像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从来没有分离。
从丰茂的平原渐渐驶入山区。山皆不大,舒缓的线条拉出老长,描绘出一个溢绿滴翠的世界,所有空间挤满的都是绿色的希望。人在青山绿水中浸润,心灵与之浑然一体,快乐自然成几何倍增。
当一个圆锥形的山丘闪现眼前时,张兄在停车场放慢车速,韭山洞到了。山丘披着盛绿,山下一泓清水,水面平静无波,水里生满青苔、水草。岸边一个牌子上介绍说由于水质优良,水中引进生长着珍贵的桃花水母。原来,灵山秀水并不完全属于名山大川,可以憩身息心的风景到处都是,只是看你善不善于发现。
虽然是星期天,由于来的早,少有游人,似乎让我们独得了山水的闲静清幽。我们没于浓密的林间,沿青石板路上溯,斜依山岩的树木各呈姿态,低倾的身姿如同好客的主人对我们表示欢迎。许多树木挂着名牌,其中朴树、构树、桑树居多,村庄中不常见的树木在山中成为令人心怡的风景。张兄兴致勃勃地介绍说:“韭山洞在凤阳县城西南30公里,属于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因山暖多产野韭得名。九十年代我来过一次,如今再次来风景几乎没变。山上朴树多,过去许多人挖朴树挣了钱,现在管控的严,没有人敢挖了。”
他的话让我沉思,几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半生,可是对于自然而言,只是一瞬。人类和自然永远依存,一味攫取只会让资源枯竭。可是经济落后时这些铁律常常遭到人们无视、践踏。
走到一堵绿树掩映的山岩前,“韭山洞”三个隶书大字镶嵌其中,上面还有“壁涌云涛”四字相伴,我揣测应是对洞内景色的注解。韭山洞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水经注》中已有记载。
我们从狭窄的洞口进去,红绿蓝紫各色灯光下的洞天立马开阔,带着虚幻的色彩,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一时让人感觉置身世外。我们沿洞内的石板路蜿蜒上行,各种奇异的钟乳石接踵而来,云朵浪花似的在头顶仿佛涌动,大自然亿万年造就的杰作遗现人间。我感慨嗟叹之余不觉生出渺小之感,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匆匆而过的生命何不尽情享受时光之乐。
我与张兄时而驻足,时而缓行,时而闲谈说笑,我们的声音让石洞作了听众,倾听者还有相伴始终的流水。
将至韭山洞尽头时,眼前突然无路,全是溪水。好在路虽有尽头,前行并无阻碍。早有管理员守候驾船前行,石洞溪水间空间极其狭窄,我们低头俯身,小船左转右突,水面漾起波纹,伴着哗哗的水声。船行不久,波纹尽处,微暗虚幻的世界突然迎来一束亮光,洞的出口突现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显然更胜于人类,天然营造一方奇景,于曲折幽深中从无绝境,总是给人希望。
我们从韭山下山时,后面跟上来许多年轻的游人,他们说笑着轻盈而过。青春真好,看风景也是飘然流畅,悠然飘逸的气息亦是风景。而我呢,步履之处,似乎总缠结着许多时光的羁绊。
韭山下的溪水拦坝成湖,湖水从坝上如同白练般溢泻。三个孩童正意兴阑珊的在溪水旁玩耍,他们快乐的身影像极了我小时候的样子,只是此刻,我再也回不去那久远的童年。
我回望四野,韭山圆润的弧形点缀其中,格外出众。刚刚我就是在它的腹中穿行,做了一次仿若隔世的行游。
史载:南宋抗金英雄王惟忠,率九万人据韭山抗金,以山垒石为城。现存有石垒城、石鸡亭、七里大寨等古战场遗址,沿洞右侧石阶攀援而上可见。元末明太祖也曾据山屯兵,并收编华云龙等农民起义军力量南下滁阳,最后一统华夏。
韭山洞不仅以灵秀幽奇示人,更以其天地遗赠而成大用,实乃天地之福,众生之福。
明皇陵
告别韭山洞,向凤阳县城进发,张兄问我想去哪里,我选择了明皇陵。
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从一个佃农到最后拥有天下,这种身份极具传奇。民间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故事颇多,如今距离他的家乡咫尺,岂有不看之理。
到达明皇陵时已近中午,停车场前方巨大的花鼓雕塑宣示着凤阳是花鼓之乡。“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戏里这段戏词家喻户晓,实在出人意料。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的家乡凤阳作为龙兴之地自然风光无限。朱元璋役使数十万民伕兴建中都,屡迁各地富人充实凤阳城。凤阳本来地瘠民贫,淮水经常泛滥,人口剧增岂是当地民生之福,估计怨忿之语由此而来。然而人定胜天,朱元璋从一名贫苦佃农艰难曲折成长为一代杰出君王,建立大一统王朝,让华夏大地由战乱动荡走向安定,从历史长河来看,积极进步的意义不言而喻。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从来贩卖鼓吹战争之流没有人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朱元璋于家乡之举或许出乎他的本意。
我和张兄穿过新修的门楼,走进皇陵。脚下的青砖石板路是重新铺砌的,一直向前通向宽阔的神道,神道两旁及朱元璋父母陵寝上遍植柏树。天不知何时放晴,蓝天白云下柏林森森,一派肃穆气像。
神道上石像生一共三十二对,规模等级之高为历代帝王陵寝之冠。许多石兽腿已缺失,重新作了修补,还有几只石兽是重新添加的。历经岁月侵蚀,加上战争动乱破坏,它们中有些终究没能扛住。能够经得起岁月洗礼,且愈演愈神奇的是朱元璋的故事,他的英勇神武为世人津津乐道。最让人称羡的大概是在他据有天下之后,给予贫苦而死的父母以最高规格的礼遇,修建一座帝王陵寝。
朱元璋亲自审订提写的皇陵碑文安放在阁楼之内。1105字的碑文概述了朱元璋的一生:朱元璋少时家贫,父母贫病而亡,无葬身之处。幸得善人相助尺土以安葬。兄弟手足各为生计离散。朱元璋先后出家,艰难苟活于尘世。后得机缘入反元义军,起于汝、颖,次及凤阳,占滁阳,戌和州,据金陵,辗转腾挪,群雄争霸。朱元璋广揽英才,审时度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厉兵秣马,终得天下。
作为一代开国之君,朱元璋通过对父母的纪念,平实地记述自己艰难开创帝业的历程,完全就是一部苦难奋斗史。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伴随着种种磨难,劣者淘汰,优者胜出。朱元璋希望以他的良苦用心警示教育后世子孙,继承遗志,继续努力,将大明基业传至千秋万世。可惜历史不以个人意志转移,兴亡规律和法则总是大致相同。我们作为后来者,凭吊之时,通过这些历史遗存可以洞见那些真实的久远过去。
柏树林下木栅栏围着几个巨大的石柱基础。通过石柱硕大的圆形可以想象当年皇陵内建筑的宏大辉煌,同时诉说着世事沧桑。明末战乱,日寇侵华,文革……每一次对于明皇陵都是一场劫难。历史并不冰冷,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每一行文字里都有古人的声音、思想。英雄不问出处,朱元璋的功过毁誉将永远留存在历史深处,后人褒贬所凭立场各不相同。由朱元璋亲手缔造的大明帝国就是他留给历史的最大功绩。
皇陵尽头是朱元璋父母巨大的墓冢,封土堆上柏树青青。朱元璋亲题碑文有明确记载,墓冢虽然封土极高,只是依原墓起冢,并无任何陪葬,所幸也就没有任何盗墓者光顾打扰。对于安息者而言,这何尝不是幸事。
从明皇陵出来,门前两棵高大的朴树耸立,一棵色深,一棵色浅,见惯人间风雨,它们站立得更加从容安静。
回望着明皇陵,许多历史的符号错杂的从我脑海里划过,有些模糊的现在变得清晰。我所走过看过的历史陈迹从此也会在生命里生根发芽,留下痕迹。《易经》乾卦辞曰:天道乾,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天地间,区区数十载,许多人庸庸碌碌,汲汲无名,有些人自强不息,通过不懈努力奋斗,最终改写人生,创造奇迹。后者总是能够释放无限光热,影响别人,改变世界。
小岗村
中午,我们从明皇陵到凤阳县城,现代感十足的县城中穿插着许多崭新的仿古建筑,气派十足,韵味却差很多。历史的面貌需要本源,需要原滋原味,再多的仿摹岂能代替。
张兄找到一家“老乡鸡”饭店停下。饭店在超市旁边,快餐风格,生意火爆。张兄点了蒸蛋、烧茄子、梅菜扣肉、烧青菜、加上一盆鸡汤。几个菜品小巧精致,味道可口。鸡汤是老柴鸡炖的,入口味道纯正,极为鲜美。熟悉地道的乡土气息从鸡汤入口的那一刻瞬间爆棚。
张兄说:“老乡鸡饭店老板是肥西人,以前叫肥西鸡,因为商标被别人注册改名叫老乡鸡,定远县城有两家,生意很好。”
边听他说,我边看着墙壁上的广告招牌:养了40年鸡,熬了20年汤。在40年前场长就开始养鸡,养了180天的鸡熬汤就是香。
善于抓住中国人味蕾的生意人,经营模式融入时代理念,并且紧扣年轻人的消费思维。真正快捷而享受的一餐美食,既符合标准的商业理念,又可以和洋快餐一较高下,让我不由点赞。食毕,我们向此行的最后目的地小岗村进发。
当马路上“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巨幅招牌出现时,我们已经与小岗村零距离接触。马路平坦,彩色斑斓的行道线优美的向前延伸,行道树整齐茂密。路左侧的树林掩映中是产业集聚区,右侧是水稻示范田,沉甸甸的谷穗从稻叶间探出头,望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经过“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就是十字路口,从路口左转,前方由费孝通题写的“凤阳县小岗村”的招牌横在马路上。横在马路中间的还有一辆旅行观光车,车上坐着的保安提示我们车辆只能到此停下,进村参观以及去“沈浩纪念馆”需要买票。
张兄将车停在小岗村党支部门前的广场上,准备前去购票。我阻止他说:“算了吧,来了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就好。”
我缓步走到村部对面的广场上,左前方高大的舞台前方一个孩子正在篮球架下欢快地打篮球。篮球架旁有一座石雕,是一本打开的书本。书左页上镌刻的是小岗村二十一户农民签字按手印承包土地的协议书,右页上摘录的是《邓小平文选.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户于今看来已不新鲜,可是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土地公有还是私有关乎路线问题,是极其敏感的话题。小岗村人以大无畏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着实让人钦敬。也许,他们当初的想法比较朴素,只是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着胆子想单干填饱肚子,没想到一不小心却干成了典型,干成了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理是简单朴素的,经得起时间检验。为了达成真理往往需要付出极大代价,过程极其痛苦漫长,牺牲之大时常令人难以相信,难以承受。可是,为了达成真理,所有的牺牲奉献,所有的艰难曲折又极其值得。
从广场折返,我走进小岗村支部。楼道里非常安静,左首墙上悬挂着两幅图片,一幅是空中鸟瞰小岗村貌的摄影,黑瓦白墙的房子干净整齐,隐没在树林田地间。一幅是当年签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的画像,煤油灯下,每个人神态各异,但是他们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都是一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生不是没有出路,所有出路皆在于正确的选择,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执着勇敢地走下去。
我沿着走道向右前行,尽头处的院子里大片绿荫,静悄悄的在安静地沉睡。我徐步折返走出村部,一阵浓浓的桂花香气扑面袭来。右首树木簇拥着一株桂花树,金黄的花朵在翠叶间盛开。树木旁边,几个村民正忙着翻修一块地面。
这是入秋以来我闻到的第一缕桂花的香气,令人陡然间生出许多欢喜。人生总是在不期而遇时难忘,而所有的相遇似乎又恰逢其时,并不需要刻意的深入了解。正如我今日之行,没有目的地走走,没有目的地看看,没有目的地感受,一切已经足够。
2023.9.13日记
2023.9.18日整理于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