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玉米棒子(散文)
没有任何一种作物如玉米棒子一样五颜六色,像白色、黄色、蓝色、紫色,黑色那样热情地拥抱在一起。它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挤得不可开交。种惯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也不管白的黑的,全都剥了下来,放在箩筐里,等待成为美味中的食物。
我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住在斜坡村里,在一个缓斜坡上,刀耕火种,养殖狩猎,慢慢地繁衍出了人丁兴旺的大村寨。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只安心做一个农民,种好土地,用勤劳换取希望。斜坡村坡度缓和,是古时候村民躲避战乱,方便种植的一个好地方。人类的智慧是伟大的,土地在一代代祖先的开垦下,一丘丘梯田,一片片沙地让山区披上了一层层美丽的外衣,养活了整个村的村民。
每年到四月份中旬时,就是播种玉米的最佳季节。撒玉米种子的时候,要刨一条条间距五十公分左右的长沟,方便以后玉米杆枝叶展开,村民进入灵便;株与株之间距离也要隔三十公分,太密不利于玉米杆生长。玉米苗分三次催肥,五六片叶一次,八九片叶一次,最后一次是开喇叭口的时候催肥。经过三次追肥,玉米只需管理虫害和病瘟即可,就等八月份丰收的季节。
八月份的时候,学生还在暑假中。这时候的我们还在放牛砍柴,穿行在山林里体验农村的艰辛。山里的玉米地不是全部都集中一起,而是也有一两块地就长在山窝窝里分散开来,孤零零地陪着漫长的白天与黑夜。有了玉米地,就有了粮食,村民就能解决温饱问题。放牛砍柴时,我们都把砍好的柴火斜靠在路里边的坎上,然后就蹿进附近的玉米地里偷摘起玉米棒子来。摘好玉米棒子后,找来许多干柴火,点上就开始烤。烤玉米棒子最好是烧出火种后再烤,这样不容易把玉米烤黑。可我们都急不可耐,肚子咕咕叫,急忙在玉米棒子屁股后边插根木棍,举在火边就烤。烤玉米棒子的时候,牛会时不时窜进田边偷吃稻谷,得一边盯防着牛,一边烤玉米棒子。有时候和牛距离远,忙着赶牛时,插在地上的玉米棒子却被烤糊了,半边焦黑半边金黄,卖相很惨。食物都是金贵的,从泥地里长大的农村孩子,也不怕玉米棒子焦黑的一面,用柴刀刮刮,放到嘴里就开啃。小时候都不注意形象,一个玉米棒子啃下来,一个两个嘴上、脸上都漆黑一片,活像个大花猫。
随着放牛的次数变多了,山里玉米地的玉米棒子就变得越来越少。玉米地的主人家来巡视他家的玉米地时,发现玉米棒子被人掰走不少,气得破口大骂。谁家种地都不容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到头来却便宜了山里的贼娃子。后来玉米棒子被偷的越来越多,主人家就趁我们放牛的时候埋伏在玉米地里,等候我们作案落网。终于有一天,我们一群屁大一点的孩子又来偷玉米棒子,早已埋伏在玉米地的主人家突然现身,将我们逮了个正着。面对主人家的质问和批评,我心虚地不停道歉,但这事还是传到了父亲的耳朵根里。于是,回到家又被父亲狠狠地责骂一通,教育我做人的道理。至此以后,我再也不去偷别人家的玉米棒子。每次去放牛砍柴时,我都带着父亲塞在口袋里的玉米棒子,在山里烤。
玉米棒子不仅可以烤着吃,放在鼎罐里煮也特别有味道。鼎罐里煮出来的玉米,软软地,香甜爽口。记得每次吃完晚饭后,母亲都会在鼎罐里煮几个玉米棒子,拿来当宵夜。鼎罐里煮出来的玉米棒子不像山林里烧的玉米棒子那样黑糊糊的、硬邦邦的。我就特别爱吃母亲从鼎罐里水煮出来的玉米棒子,那样煮出来的玉米棒子咬着清脆,特别嫩。煮熟或者烤熟的玉米棒子不能隔夜,不然到第二天会因为缺失水份变硬,咬得牙齿生疼。母亲特爱看我吃玉米棒子的萌样,像老鼠啃包谷一样滑稽可爱。
小的时候,我也爱带个玉米棒子,装在书包里去上学。到了中午午休的时间段,我和同学趁老师不注意从破损的窗户口处翻出去,跑进竹林里烤起玉米棒子来。山里到处都是柴火,没一会儿工夫,就生起了火,一个个小伙伴将折断的棍子插入玉米棒子架在火堆上烤。老师巡查午休情况时,发现我们没有老老实实待在课桌上午睡,就在放学时把我们留了下来背课本。背课本可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得留下一个小时陪老师批改作业,等老师改完了作业才能放回家。我家离学校有一公里多,得走山路。如果没有人同我一起回家,我就特别害怕。从学校回到家里,要经过一处乱葬岗,那里阴森森地,能让人毛骨悚然。听老人说,解放以前这里杀了很多顽友(作恶多端的人),每次路过这里我都提心吊胆,时不时地看着后边,生怕哪里蹿出一个恶鬼。有时候,被吓得够呛,一只鸟儿或者爬虫类在树丛里捣鼓出一点动静,就吓得我寒毛倒竖。被吓过几次经历后,我就再也不敢带玉米棒子去学校了。那种恐怖的画面,我不想再亲身经历一次。
最好吃的玉米,莫过于父亲炒的玉米粒。父亲将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一颗颗扣下来,洗净装在盘子里,起锅烧油,炒出一盘玉米肉丁,那味道可绝了。父亲可是家里的皇宫御厨,家里的菜都是他在烧。父亲还会将玉米磨成粉,用糯米粉掺和一起,打几个鸡蛋搅拌均匀,做成圆形的玉米饼,起油烧锅,将玉米饼两面煎至金黄,就可以出锅食用。这种做法应该是我们斜坡村对玉米最极致的发挥,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它是调换口味的最佳美食。
每到八月份的时候,我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收玉米棒子。走到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我欢跳着,将一个个玉米棒子掰下来,装进箩筐。箩筐是两个为一担,用扁担挑。一担玉米棒子少说也有百十来斤重,父亲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将玉米棒子一担担地挑回家。除了玉米棒子,玉米杆也有很多糖分。一到玉米地,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根根用镰刀砍过去,尝尝哪根最甜,就抱着那一顿狂啃。
玉米棒子收回来后,得晾晒。凉晒玉米就得剥开玉米棒子的外衣,让玉米粒暴露在空气里,慢慢晾干。晾晒玉米就得在玉米外衣上打个结成个圈,然后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从一头一个一个地穿过去,晾晒在二楼的走道上。晾晒玉米棒子得提防老鼠捣乱,它们最爱偷吃玉米了。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玉米,竹竿的两头都是用铁丝固定,吊在横木方上。还真别说,这种还真能防鼠患。如果玉米棒子产量太多,有些就挂在走道的木栏杆上。可这种方法没法防治鼠患,老鼠会延着木头爬上去,偷食劳动人民的果实。这种情况农民也没办法,不够地方晒,只能任由它们偷吃着。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养狗,狗就是玉米棒子的守护神。在晚上,只要一有动静,狗狗灵敏的鼻子和警觉的耳朵就能第一时间发现老鼠,然后猛扑过去,吓退它们。
玉米棒子晒干过后,就可以脱粒了。脱粒可是个热闹的景象,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玉米棒子脱粒的时候,父亲母亲就会到二楼将挂满包谷的竹竿抬下楼梯,放到堂屋里进行脱粒。堂屋是整个家里最凉快的地方,每到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父亲晚上都会带上我在堂屋的地上铺一张油纸,然后睡在上边。堂屋里有凉快的地气,能透过油纸传递到身体,能美美地睡个好觉。后来生活变好了,有了风扇,就再也没睡过堂屋。
玉米棒子脱粒的时候,先将打结的玉米外衣掰掉,放进竹筛里用两个玉米棒子互相揉搓,没一会儿玉米粒就全脱了下来。脱玉米粒是个讲究技巧的手工活,也讲究皮糙肉厚。没有做过农活的人,脱玉米粒时,手上经常会起水泡。我小的时候没少吃过这苦,两只手起了不少水泡。起泡的时候,父亲就让我不要做了,坐一边休息。邻居看我细皮嫩肉的,就笑话我说,说我金贵了。母亲看到我手起水泡后,就到针线盒里取来一枚绣花针,用火柴棍点燃消下毒,然后将一个水泡一个水泡挑破。水泡挑破后很疼很疼,那种辣辣的疼就像伤口抹上了辣椒一样。
我是个不服气的人,找来一双手套戴上继续脱玉米粒。父母亲看我如此坚强,也只能任由我,但叮嘱我动作放慢一点。在脱玉米粒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手仿佛是用铁做的,一个水泡也不会起。这么多年以来,每次脱玉米粒,他们那两只手就像机械一样不知疲倦。我就问父亲,为什么他们脱玉米粒不会起水泡?父亲回答我说,农民干惯了农活,手上都会长一层厚皮和老茧,这能抵御玉米棒子摩擦时产生的力道。我不信,就翻开父亲的手掌看,想寻找答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父亲那一双老手已经布满了老茧,很粗糙,一条条黑线像刻在手上一样错综复杂。母亲的手也是,比父亲的手掌上黑线更多。此刻的我还不明白父母的辛苦,直到我长大懂事后,才知道做一个农民真的不易。
玉米有着保健功效和延缓衰老的作用,不同颜色的玉米保健效果也不同。母亲说,紫色玉米能美容养颜,黄色玉米能明目维持视力,多吃玉米对人体有好处。在我童年的生涯里,有好几样食物吃腻了,可是对于玉米,却永远不会腻。我们家的玉米都以黄色为多,白色紫色次之,黑色相对较小,蓝色很罕见。每次碰到有紫色玉米棒子的时候,母亲则会留下来煮给我吃。以前的年代很艰苦,我家粮食不够吃,就只能煮上几个玉米棒子充饥。而玉米棒子成熟的季节,刚好是青黄不济的时候。
这一路走来,玉米棒子给我家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它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看到玉米棒子,我总有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它黄灿灿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用它小小的力量,承载着它的使命,承载着我的生活,承载了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