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明】从秦砖汉瓦到饮食文化(散文)
三秦大地是一块好地方,是秦的发源地,也是汉的发源地。用当地的话说:那真是——聊咋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江南。而这里却是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早晨太阳刚一露头,便是红彤彤的光把三秦大地照得透亮。古时称这里为天府之国,王城所在,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甚至有个约定,“入咸阳者即为王”。只是后来项羽反悔,逼得刘邦跑到汉中避难,忍气吞声地做了几天顺民。不过这样也好,多吃点苦才知道天下来之不易。也幸亏他老人家去了汉中,要不然这汉族的称谓何以得此名?源远流长,总得有个头啊?源头就在这里——三秦大地。这才可以名正言顺,做了汉族的发源地,丹书青史,坐上头一把交椅。
于是,5000年的历史得以延续,文明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有时候开天辟地,有时候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中留下来的,有秦的阿房宫、兵马俑、神秘莫测的秦陵;有汉的上林苑、未央宫、大名鼎鼎的茂陵;有唐的长安城、曲江、闻名天下的大雁塔;有令人称奇的文物古迹,更有数之不尽的秦砖汉瓦。古老的三秦大地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文明,铺天盖地的历史遗迹中无不透露出它的血肉和灵魂。然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使命。古往今来,追求美好与幸福,这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在相同的光阴下,演绎着不同的梦想,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完成的却是生存的奇迹。所以我总是带着崇敬之心,在这片大地上矗立,对于先人和他们的历史,我是五体投地。我的所作所为也总是小心翼翼,我不能去做辱没先人的事,更不能给这片土地抹黑。作为汉人,同时也是秦人的后裔,每一个身份,每一个称呼都是我无上的荣誉。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有秦人的开拓和进取,也有汉人的坚毅和耐力。作为这片土地的继承者,担负着历史,也传承着文明。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秦人和汉人的责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得为这片土地披肝沥胆,肝脑涂地。有能力的做大事,没有能力的做小事,即使默默无闻种几亩地,也要安分守几,本本分分。任劳任怨算是一种责任,沉默的大多数,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只要不出格,在做人这一面,谁都有资格,以人的名字为自己命名,为自己书写一生。
但这种传承需要自律,大的方面,文化修养,礼仪廉耻;小的方面,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总得有规矩。什么可做?什么可行?什么唾而弃之?有时候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看似简单平凡,其造成的结果却是很严肃的事。常言说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害群之马,人人得而诛之。所以,还是不要做过街老鼠,更不要被千夫所指。这是做人的根本,你大声说话了,周围的人便跟着吵闹;你横眉竖眼了,别人也只能暴跳如雷。好话就像一杯茶,暖人肠胃,沁人心脾。你高兴了,别人也跟着笑嘻嘻;你笑逐颜开,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去一家苍蝇馆子吃饭,(也不知道这个苍蝇馆子是几个意思?苍蝇跟吃饭扯起来,这饭还吃的下去吗?)朋友告诉我,这家面馆以前生意很火,火的不光是它的味道,还有它的名字——厕所面。不知道各位听清楚了没有?怎么这面竟然跟厕所连在一起?而且还堂而皇之,叫的响当当。听说去那里吃饭的人特别多,常常是一桌难求,去的晚了连个座位也没有。很多人挤在外面,最后面煮好了,勉强找个地方,用最不雅观的动作蹲下去。这种姿势在厕所里是司空见惯的,现在却变成了进食,以拉的姿势。平常只知道臭虫和蛆,要么大便和粪,只要一想到厕所,这几样东西,便在脑子里活跃。但现在却大跌眼镜。是人出了问题,还是面出了问题?明明是色香味,最后却变成了臭烘烘。硬是把吃的东西放在厕所里,教你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去过之后得知,也并不是这个意思。起初,这家面馆靠近一间厕所,因为方圆很大的范围内只有这一间公厕。众所周知,来的人多了,找不见面馆,一打听,厕所旁边的那家就是。于是精明的老板,直接给自己的面馆命名——厕所面。我想他大概是小学没有毕业,要么就是以大智若愚自居,故弄玄虚。假如把这样戏谑的言辞放在口头上,倒也听得下去。然而他竟敢明目张胆地变成招牌,并且一传十,十传百,让那些食客不仅口水涟涟,而且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真是苍蝇的本性,藏污纳垢,只往臭的地方去。
饮食文化跟生活息息相关。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山西人爱吃醋,陕西人爱吃面。说起来那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种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别的不说,就说陕西的面食,家常面用热油一泼,便是有名的油泼面。前几年,咸阳流行好几家有名的面馆,“箸头面”便是其一。箸头——言下之意,就是棍子,筷子一类的意思,即形象又生动,甚至还有点引人入胜。那家面馆其实倒也不大,很大众化的一家,隐于闹市之中,难以寻觅。价格算是全市最低,不分大小碗,两元一碗(现在已经涨价了,味道却差强人意)。老板是一个头发花白,脾气古怪之人,三言两语不合拍,就会把客人撵走。他不在乎少你一个,你爱吃不吃,反正他这一碗不知道有多少人惦记?有时候老爷子心情大好,也会给你讲讲古都咸阳的历史,讲讲他的“箸头面”诱惑到底在哪里?说实话,他的面份量大,面劲道,有嚼头,热油是锦上添花,辣子是灵魂所在。只要听见呲啦一声,随着一股油烟,香味弥漫,教人食欲大开。
我是那里的常客,对老爷子的态度不屑一顾,但对这种文化的底蕴很是崇拜。一个箸头,既形象又文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艺术。陕西人对面食的叫法奇特,五花八门,有棍棍面、裤带面、剪刀面、铡刀面、泔水面、驴蹄子面等等。还有更甚者,把棍棍面叫做老鼠尾巴,听了汗毛都起来了。我想这些大概都是那些大老粗流传下来的。西北人豪放粗犷,说话口无遮拦,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可能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反正是要吃到肚子里去,只要吃着舒服就行,管它好听不好听?如果真要追溯它的历史,可能会渊源到先秦,甚至更远。晦涩难懂,跟《易经》有的一拼。
在众多的面食里,有一种面让人钦佩,它的叫法独特,甚至为了这一种面还独创出一个汉字来。就像武则天为了她的名号,开天辟地而创造出一个“曌”字一样。biangbiang面(这个字写不出来,字典里也没有):“老鸦一点飞上天,门口黄河两道弯。中间八字大张口,口出一言往里走,你在东边纽一纽,我在西边纽一纽。左长长,右长长,中间霸着马大王。月旁心底留个钩,挂个麻糖走四方,坐个车车逛咸阳。”
就是这个字,就是这碗面,传承的是陕西面食文化的精髓。如果你来三秦大地不为这一碗面而折腰,就好像去了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去了新疆,不吃一串羊肉串一样。你是体会不出秦人的豪迈和霸气,吞吐日月的雄心和壮志。
首先,那一个大碗就会让你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碗大如盆,硕大的碗中配以宽大的面条,大碗大面,大的超过你的想象。再加上他的大嗓门,大个子,大大咧咧,大言不惭,这时你会发现,也只有这样的碗,这样的面,才配跟秦人一起,千古流芳。有道是大成一统,仿佛一切的大都是浑然天成,天经地义的事。800里秦川就该有这样特大特美特粗特壮的东西,雄伟霸气,气势磅礴。让你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统统达到极限。
这biangbiang面大街小巷遍地都是,有独特的经营,只卖一种面而开一家馆子,生意照样做的风生水起,人尽皆知。后来街上又出现了一家面馆,大有喧宾夺主的气势。其实那也是主人的无奈,为了生活,养家糊口而已。主人是一个瞎子,做不了别的事,却擀得一手好面。最初只是一个起早贪黑的小摊子,在街边支起,几条凳子一口锅,给行路赶脚的人一个方便。有人走着走着肚子饿了,于是坐下来,喊一声:老板!来碗面。瞎子便站起来,摸摸索索地挪过去。尽管这样,一碗面也是几分钟的事。其实瞎子擀的面再平常不过,三秦大地上任何一个村子,任何一个妇女,她就是再邋遢,再不像话,也能把面擀得薄如蝉翼,吃起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然而,瞎子的生意却火了起来。他的面不同于油泼面,因为那样太麻烦,热油又多了一道工序,瞎子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有精明的地方,提前熬好一锅猪油,每一个碗里用勺子挖出一大块,埋在面底下。青菜洗起来也费事,瞎子就用大白菜代替。喜欢吃辣的有现成的油泼辣子,放多放少随意,剩下的油盐酱按照自己的口味,自己动手。食客就这样越来越多,瞎子面,箸头面,biangbiang面,一时间平分秋色。
但“瞎子面”的匾额却不这样叫。瞎子有两个女儿,个个出落的是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所以,怎么可能带上这样侮辱的称呼?干脆它也就无名无姓。招牌上空空如也,只任食客嘴上喊来喊去,不白纸黑字也就不以为耻。生意火了,瞎子再也不用抛头露面了,人前站着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可是,当人开始认钱的时候,这人心也就跟着变了。面再也不是瞎子以前擀出来的味道了,门庭冷落,吃的人也越来越少,仿佛是一种施舍,总有让人明白的时候。就这样火了几年,就这样自生自灭了。究其原因,我觉得它太普通化了,果腹是一方面,同情是另一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它没有文化的底蕴,没有创新,没有内涵。一碗上好的面,就应该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要是没有招牌,就像一个人无名无姓,无精打采一样。瞎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劳动,况且人心向善,大家都是冲着他的可怜来的。然而猪油总是腻的,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白菜也是普通不过,吃多了更是无滋无味。所以,等善心发完了,这才觉得上当受骗。拿别人的善良换钱,其结果可想而知,瞎子面结束了他的传奇,随着流言蜚语一起,销声匿迹了。
紧接着又火了一种面。因为是在一个十字路口,周围有很多下夜班回家的工人师傅。不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有了市场也就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所以这生意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大众化的面食,普普通通,并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擀面做饭并不是一项绝活,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太懒,更何况女孩子花枝招展,怎么可能下厨去亲自动手?谁都喜欢吃现成的,下馆子多好,只带一张嘴,大快朵颐起来多舒服。但这种面却迎合了人们的心里,面是完全是手工制作,擀出来的劲道在汗水里完成,所以这吃起来也就有了家的味道。睹物思亲,对于久不归家的人来说,那真是勾魂摄魄,叫人流连忘返。家常便饭走进了人间,走进了街头小巷,实在是难得。切几样小菜,萝卜丁、土豆丁、辣椒丁、豆腐丁。再下点豆芽青菜,有做好的臊子肉,挖两勺出来,一起搅拌均匀,一碗面就成了。因地名而赋予一种美食,古往今来不知道有过多少。但这次却雅而不俗,因汇通十字而得名——汇通面,融会贯通,独步天下。露天壮观的场景,成千上万的食客,热火朝天的场面,倒是给古都咸阳的夜色,增添了无尽的热闹与欢乐。
但现在这“厕所面”却让我很是反感,想起来还有人追捧,真是不可理喻。怎么可以跟三秦大地一起进入我们的历史?跟文明一起被我们传颂?优质的应该被推崇,拙劣的应该被淘汰。如果错了,我们就要改掉;如果对了,我们就应该发扬光大。赞美一些就要反对一些,拉屎的地方不能放餐桌,死人的地方不能笑呵呵,这是生活最起码的常识。文明,应该有它的精华和意义,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美丑不分。我当初陪朋友去了一次,说来不过是一碗面而已,想起它的名字,倒觉得胃里很不舒服。因为那两个字总在碗里,让我的下咽困难,吃进肚子很不喜欢。说起这面的做法,箸头面是拉面,瞎子面是手擀面,biangbiang面是扯面,汇通面是手工面,不管是哪种面都逃不出这个圈子,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一样的程序。我觉得在陕西开面馆,只要你肯出力,肯下点功夫,踏踏实实为客人擀一碗面,就是再普通的面馆,这生意也一定会红红火火。酒香不怕巷子深,食客的嘴是最好的招牌。
好在这几年“厕所面”也无声无息了,总算是对得起三秦大地。我想你要是带着肚子去吃饭,无论去哪家倒可以原谅。如果你带上文化去品尝,这“厕所面”便是三秦大地的罪人。物质文化要继承,精神文明要传承,假如这样的面也能发扬光大,那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不能为了钱包而折腰,更不能好坏不分去做丢人现眼的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可再怎么发展,骨子里的东西是绝不能丢的。当我们不再为柴米油盐而发愁,就要为子孙后代去着想,给他们留下文明,留下可以传承的东西。三星堆不是正在发掘吗?那些熠熠闪光的东西才是人类的智慧,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文明的象征,精神世界的航行灯。
不愿意让这些侮辱文明的事情长留于世,更不愿意让它给三秦大地抹黑,我点灯熬油写下这些文字。一是告诉你们,我是秦人的后裔,汉人的子孙,我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列祖列宗,为文明的进程尽到我的责任和本分。二是要你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这一片土地,神奇而富足,美丽而光荣。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自己,也代表这片土地。三秦大地——她的名字,比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