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古镇金牛(散文)

精品 【菊韵】古镇金牛(散文)


作者:田荷 白丁,9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74发表时间:2023-09-27 23:39:16

【菊韵】古镇金牛(散文) 一、古镇地貌
   湖北大冶金牛镇山脉,属幕阜山北麓。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纯朴,几千年来,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不朽的业绩。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金牛地区不算很大,却是“五县通衢”的商贸重镇,方圆百里的商人,都来这里贸易。隋唐时期,镇上就有贸易市场,湘赣皖边境的商民常到这里洽淡生意,十分热闹,故素有“小汉口”的称誉。
   新中国成立后,金牛镇被誉为文明古镇和文化名镇,十几万年前的香炉山、新石器遗址,揭开了金牛地区历史崭新的一页。宋末元初建立的“龙川书院”,为当时的朝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引领了鄂东南地区学馆书院文化教育风气之先。
   古镇主街呈“一”字型,从东向西延伸。东街口为“十”字街,由北向南伸延,住着密集人口。东南面与金竹、灵溪诸山遥望;东北与梁子湖相连。据《太平御览》一书记载:“金牛镇旁有金牛堆,高九十丈。”并云:有金牛数十头出于堆石,遗迹犹存,故此镇名金牛镇。
   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过古镇,把“一”字主体街分为东街和西街,文革开始后,改称“东风街”和“战斗街”,但镇上人改不了口,依旧称东街和西街。
   穿街而过的河流,名虬川河。河面上建有一座石桥,镇上人称之“大桥”,实乃是一座很小的石桥,长不过三四十米,宽不过十来米。镇上人之所以称之为“大桥”,因石面石柱石墩石栏,粗壮厚实,在镇上人的心里,实在太厚重。再则,从东街走过大桥,走进门楼,便进入一条约二百米长的青石板街,人称“短街”。过了短街步出门楼,迎面有一座小桥。小桥实乃是一座亭子。一条涓涓流淌的清流从亭下淌过,拐过一道弯,流入虬川河,实为古镇的一道风景。为区分镇里这两座桥,就叫成了大桥和小桥。后来,短街两头的门楼,不知何时撤除了,年轻后生都没见过,实乃可惜!
   小桥过去才是西街,西街一直通向一座山的山脚下,此山名“西山观”。站在西山巅,可鸟瞰整个古镇面貌。西山观现成了一座殡葬山,镇里没有祖坟山的老人,大都葬在那里。
   镇大桥在八十年代被改了原先的模样,据说是一辆大卡车从桥上开过时,由于桥面太窄无法错开,活活挤压死了一位青年。此后镇政府修改了桥面,加宽桥墩,加修了两旁人行道。现人行道高于中间的车行道,安全牢固,
   一座小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
   早年,镇上的交通水陆两便。陆路则从武汉经贺胜桥,再由马车转运至镇上。水路从鄂城(现鄂州),经樊口,坐汽船,到港口码头装御货,然后转驳船运至虬川河金牛大桥下的码头。如遇河水水位上涨季节,汽船则可直达大桥下的码头装御货物。运出的货物以粮、麻、竹木、土纸、山货为大宗。山货、土纸出自毛铺、堰公等一带山区。那时交通不便利,靠人力肩挑,或用狗头车“吱吱呀呀”运至镇上,进行交易。竹木建材类,用竹排从河上运至镇上。我家祖上在清末到民国初期,几位祖父就是靠驳船来回运输做贸易,赚了钱,成了镇上的大户,楼牌为“郭家泰行”。随之,祖辈们建成了一进几重的大院门楼。1938年10月27日,日本自贺胜桥入侵金牛镇,烧毁了我家大部份房屋,仅剩半倒塌的住房,1954年分洪,淹倒所剩的房子。洪水退后,父亲请专业人员修整,才有了后来的住房和一所大院。
   但镇上的人并没见过小桥。新中国成立后,小桥处无小桥,成了十字街,只是听奶奶说她嫁到镇上时,见过小桥,很漂亮。
   镇里共有十景,即:一宝塔、二座桥、三古井、四大庙、五名巷、六塘堰、七星过峡、八角亭、九曲河流、十字街。大桥与小桥之间的这段“短街”,原先全是木板门面。窄窄的街道,门对门,铺对铺,不仅经营布匹绸锻、陶瓷瓦罐、竹木器皿、铁锅鼎罐、桑麻火纸之类,还有家禽野猎、糖果糕点,针头线脑、头油香料等零碎之类,短街是古镇的商贸中心。
   辛亥革命爆发后,贺铁公路和粤汉铁路通车,金牛镇成为赣西北和湘东部的货物转运港后,镇上人称虬川河为金牛港。
   其实,镇上还有极致的一景,那就是似玉泉水洗涮过的青石板街。走在街上,青石板透出神奇的古色古韵,如清晨的残梦,和着湿漉漉、窄窄的青石小巷里,叫卖栀子花小姑娘悠长稚嫩的嗓音,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卷,似寓示着小镇美好的未来。
   五六十年代,那透亮的石板街成了镇里孩童们的乐园,花香的春夜,孩子们自编自排节目,锅碗瓢盆为伴奏,在街头巷尾自围一圈演出,银铃般的歌声笑声,飘过整条街,给小镇人添上无限的快乐;酷暑季节,白天他们挑着清凉的井水,洒几片姜末,街沿叫卖:“一分钱敞开肚子喝!”卖得角儿钱贴补家用,也解了四乡赶集路人的暑热;星疏的仲秋夜,孩子们在石板街上抓石子、踢房子、跳皮筋,捉迷藏,玩得忘乎所以;寒冬月下,孩童们提着红灯笼静数石板街,或跳秧歌舞,直到夜深各家大人佯装骂着领回家去。那份童稚的纯真快乐,伴随着他们度过终生,时时忆起,时时充满了幸福感。
  
   二、会做生意的“金牛客”
   古镇金牛,不仅是文明古镇、文化名镇,还是商贸重镇。
   金牛镇位于黄石大冶西南边陲,东依黄石大冶,西通武汉江夏,南接咸宁阳新,北邻鄂州梁子湖。大金、贺铁两条省道相交镇区内,与106、107国道相接。黄咸、鄂咸两条高速穿镇而过,并在金牛设立了互通出入口。大广高速侧冀飞驰,与武汉第二机场(山坡机)毗邻而居。金牛镇为全国重点镇。
   “金牛人会做生意。”自古不管走到哪里,耳畔总是回响着这句“名言”。的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牛人依仗家乡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学会了做生意,并有了“金牛客”的称谓,结成了“金牛帮”。
   早在民国初期,金牛当地出产的货物就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聪明睿智的金牛商人开始把眼光投向江西闭塞的西北部。他们从江西武宁、修水、船滩、三都等地收购回茶叶、夏布、药材、羊山纸及各类山货,与武昌、阳新、鄂城、咸宁、大冶等地做交易时,发现特别好销。于是,开始了“金牛帮跑江西”的艰辛征程。跑江西的金牛帮,翻越大山时还编出几句顺口溜:
   金牛一出杂树山,
   爬上老表石马湾。
   沙尘荆棘割破手,
   贩得衣食米鸡滩
   ……
   结帮跑江西的金牛人,大部分是为自已做,或撑起门市,或摆地摊,少部分是大户人家雇请的“脚子”,也称“挑脚子”。那些雇主也必须和“脚子”一同翻山越岭,十分辛苦。在翻山的过程中如果跟不上队伍掉队了,单枪匹马时就会碰上抢劫的山匪杀人劫财。金牛镇附近的余进生村,雅号叫“洋太子”的人,民国三十四年“跑江西”翻山掉了队,被山匪劫财杀死。
   跑江西的金牛人,称江西商人为“江西老表”,江西人称金牛人为“金牛客”,金牛客的名称就这样诞生了。
   金牛商人跑江西,一个来回至少是十天半月,且不做单边生意。单边生意不仅危险,也不赚钱,必须结成“金牛帮”。他们把本地的釆购的毛巾肥皂、布匹百货等运到江西后,随即收购回市场所需的货物,来去都是滿担滿扛的,他们大多是肩挑背扛,极少有用骡马运输。来去不打空手,贩两地的货物,做两地的生意,赚两地的钱,在提心吊胆又异常艰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快乐,繁荣了鄂赣两省的市场经济。
   勤劳智慧的金牛人,不仅跑江西做生意,还上马山扛杉树。
   马山,位于武昌县马迹乡的马山里。马山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生长着大片的楠竹和杉树,由于交通不便,价格特别便宜。金牛及周边的涂镇、湖泗、太和、保安、灵乡、陈贵、茗山等一带,没有好的山林山场,木材稀缺,盖房子、打家具及去世老人的棺木,不怕吃苦的金牛人,便都到马山用少量的钱买来楠竹、杉树,肩挑背扛下山,或自家盖房子,或上市场卖给有钱人,从中赚得辛苦钱。
   上马山扛树木经历了民国和现代,跨越了几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大院里下放到高河乡的知青,生产队为给知青点盖房子,社员带着他们上深山扛树木,来去路途十几天,吃的是自带的干粮或农家饭,喝的是山泉水或井水,一人扛回一根杉树。至今知青聚会时仍感叹道:“刚下乡时生产队把我们安排到老乡家挤住,后把一间仓库改做知青住房,听说要盖新房,知青们特别兴奋,跟着湾里的正劳力去深山老林扛树木。谁知上山容易下山难,长长的大树扛在肩上压得肩膀生疼不说,拐弯时东撞山崖西撞树木,差点把人撞翻。好不容易扛下山上了公路,一路扛着走,谁知又不能歇脚。不仅怕掉队,要命的是,平坦的公路两旁都是田畴,树木无处靠放,又不能放倒在公路上,既怕挡住来往汽车,更怕再没有力气搬上肩了。好不容易扛到队里,一个个都累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扒在通铺上大哭了一场。那时知青不过十七八岁年纪。”
   至八十年代初,马山树木基本砍伐光了,为了生计,吃惯了苦力的金牛人便走向更远的通山、崇阳等地的深山里。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金牛这片古老的土地。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允许私有公有的山林有计划的砍伐,只要手上有钱,什么样的树木均可买到。随之,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剩余劳力大量进城务工。手中有了钱,做房绝大部分用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家具直接到家具市场购买。
   时代的列车飞速而过。金牛人跑江西、上马山的艰苦劳作已成为历史,如一缕炊烟,一去不复返。
  
   三、金牛客惹不得
   金牛方圆不过三十华里,会做生意的金牛人,不仅把生意做到了周边的邻省,做到了山里山外,还做到全国各地,吸引了无数商人到金牛来贸易,把小小的古镇硬是做成了“小汉口”。
   金牛商人经商有道,讲求信誉,为人谦虚,乐于助人,才被外地商人尊称为“金牛客”。他们集成四海,为商天下,相互帮助,已渐成为一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繁荣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早在隋唐时期,金牛商人在本省的英山、浠水、蕲春、阳新、罗田、咸宁、通山、鄂城、汉口等地经商,并组建了“金牛帮”。江西的九江、修水、三都、武宁、吉安;河南的开封、信阳、漯河、商丘、周口、归德;湖南的浏阳、汩罗、平江、株洲;安徽的潜江、铜陵、信阳、商城、安庆等省也均已有了金牛帮商人。明朝末年,就有金牛商人在河南开烟丝店。金人商人在汉口开创的麻行、纸行为大武汉首创。
   金牛人做生意,行帮有行帮的规矩,他们每月定期公议售价,若私自乱开价,必按行规惩治,同行各户头必须按时交纳税款,统由帮首董事经办。金牛人念故土,维护同乡人的共同利益,乡梓观念特别浓厚,赚了钱回乡做善事,建桥铺路,周济镇上的穷苦人。1922年秋,因黄柏山溃堤,大部分田地颗粒无收,饿浮遍野,镇里的钱庄铺、竹木铺、百货铺、铁匠铺及医疗所等等全泡在洪水里,闻得汛息的金牛商人赶回家乡,在高处架起大锅给灾民施粥,度过荒年。
   早年,东、西街往来的行人靠一只小船摆渡。到了清朝,赚了钱的金牛商人回乡修建了大桥。那时的大桥两头各建一座布瓦亭子,桥栏两边安置两条长长的圆木凳。民国初年,我奶奶嫁到镇上,听奶奶讲,那时的夏夜,亭里亭外及两边木凳上坐满了纳凉的老人和小孩,习习凉风,带着河水的清凉拂过桥面,老人们摇着老蒲扇高声大嗓谈论着生意,谈论着年成,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飘荡在溶溶的月光里。大桥不仅是一座风景,还是镇里人纳凉的乐园。落雪的清晨,一年四季早起的商人,一开门就望向大桥。远远望去,大桥头的两座亭子因下了整夜大雪,像覆盖着厚厚的棉被,似两座白色的蒙古包。桥头的几株腊梅被积雪压弯了枝头,灿然开着的一树树红梅,半掩在雪里,红白相映,格外醒目。尽管是严冬,奶奶还是和大奶奶准备好大祖父、二祖父和祖父驾船的必需品,送祖父们上了驳船……
   日军入侵金牛镇后与当地的汉奸、土匪、恶霸勾结,到处焚烧民房,抢劫民财,在西山观修筑碉堡,大桥成了日军的岗哨,镇上的各商铺都关门歇业躲到山里,镇街一度沉寂萧条。
   由于战乱,加之年久失修,至解放前夕,金牛大桥已是风雨飘摇,不堪重负。据镇里老辈人讲,1948年初,金牛镇商会决定重建大桥,在会长郭华庭的带领下,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终于建成了一座石桥,石桥不再是从前的模样,桥墩粗壮气派厚实,人一踏上去,心也踏实了。
   解放初期,金牛街镇石板街是没有汽车行驶的,农民进城交易都是肩挑背扛,也有推狗头车的,他们从各个路囗走进镇街,卖柴卖菜卖土产,或挑着货担沿街叫卖:烘糕、酱干、汤圆、凉粉、葱卷、米酒、杂果、瓢儿粑、锅盔、米酥、金果、麻糕、片儿糕等等。货郎担则摇着波浪鼓,走街串巷卖小百货,花针花线花样花绷最受小媳妇大姑娘的欢迎。六十代后期,一夜之间青石板街变成了水泥路,留给古镇人无限的叹息和依恋!

共 1854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金牛古镇,过去的发展写起,向人们展现金牛古镇独特的魅力。因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县通衢"的商贸重镇。金牛镇位于黄石大冶西南部,是文明古镇,文化名镇,也是商贸重镇。金牛人会做生意。在民国初,金牛问人便去江西做生意,他们勤劳智慧,肯吃苦,敢闯敢拼。金牛人经商有道,讲求诚信,为人谦虚,乐于助人被外地商人称为“金牛客”,金牛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他们是汉正街的商业主力,在上海有条”金牛街”。1995年11月1日,金牛工商业联合会正式式立。之后全国各地也成立分会。宗旨立足金牛走,走向全国,放眼世界,如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都有金牛老板。金牛名镇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金牛有很大的发展,让还在外地金牛人魂牵梦绕。这里古迹遗存多,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人杰地灵,有不少知名作家,诗人等。词作家吴培,创作了黄石市歌《祝福黄石》等,金牛艺术如梨国百花开,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文章描写具体生动,文笔优美灵动,扎实文字功底,多角度多方面描写金牛古镇的发展与成就。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2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3-09-28 09:08:26
  千年古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实,小汉口远近闻名,金牛千张、麻花数代传承!赞!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只影向谁去        2023-09-28 09:09:22
  古镇文化底蕴丰厚,的确值得一写。文章有烟火气,甚好!
3 楼        文友:叶雨        2023-09-28 09:10:06
  听说过金牛,却没去过,今读此文有一睹"芳容"之欲望。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4 楼        文友:米香        2023-09-28 09:11:10
  老师的散文,真实考究。散发着乡村风土人情味,是文学领域流动的一股清流。
5 楼        文友:轻轻蝶语        2023-09-28 09:12:16
  金牛人的确精明,金牛的生宜人更是聪明无比!黄石买豆腐的百分之八十都是金牛人,汉正街买服装的金牛人为数不少,就连重庆磁器口的金牛客也不少!
6 楼        文友:铁骑        2023-09-28 09:12:59
  金牛人会做生意如同金牛特产千张与麻花一样闻名遐迩!此乃人杰地灵使然!
7 楼        文友:艾梅        2023-09-28 09:14:25
  《古镇金牛》,作者以金牛镇为圆点,以历史时间为纵向轴,以地理位置为横向轴,以人文、商贸、教育、神话传说等为垂向轴,全方位、立体地介绍了文明古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农业大镇——金牛的过去与现在,以及金牛人对未来的憧憬
   该文历史追溯从周时的鄂王城遗址到宋朝的龙川书院的半块碑石;从宋代张王庙到民国福爷庙;从【太平御览】金牛堆的记载到西山观的考证;还可以看到红军战士活跃于金牛地区红色印记。
   商贸则以金牛人的精明与金牛镇地理位置为经纬来描述的:对“金牛客”“小汉口”“五县通衢”等说法详尽探究。金牛人与江西人生意往来是比较密切的,金牛人到了江西称江西人为老表,而“老表”把金牛人尊称为“金牛客”,后来“金牛客”成了金牛人的代名词。
   文化教育的叙述是从龙川书院到大冶二中延续传承发展。人杰俊才辈出,印证了金牛文化底蕴的深度。
   对古老传说绘声绘色的讲述,透着仙气又食人间烟火,让听者着迷。
   对金牛老街描述,更饱含游子一片痴情,摘录原文几句,以飨读者:“走在街上,青石板透出神奇的古色古韵,如清晨的残梦,和着湿漉漉、窄窄的青石小巷里,叫卖栀子花小姑娘悠长稚嫩的嗓音,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卷。”您读了诗化字句,会陶醉其中。
   该文以翔实资料,诗人笔触、游子情怀记述古老又年轻的金牛镇。
   各位看官要看金牛青山秀水、风流人物,那您看看蓉子撰写的《古镇金牛》吧!您会置身于古镇几千年的沧桑变迁的三D电影,随其跌宕、一起脉动。
8 楼        文友:田荷        2023-09-28 17:47:22
  谢谢各位老师关注拙作!古镇金牛是我生命的根,我的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那些清风明月的夏夜,与小伙伴们一起跳房子、抓石子、丟手巾;清晨开窗,让朝霞飘进房间,摘一片白云挂在檐前;黄昏时踏着门槛教清风识字;星星疏朗的明月夜,在石板街上跳秧歌舞、捉迷藏;唱着歌谣去虬川河浣衣洗裳,去卫家老井担水洗菜;早春二月,去田野挖荠菜、釆马齿苋;大雨滂沱后的初夏,挽起裤腿,拿着竹篓,去堰塘抓泥鳅、捉黄鳝,故乡是我们的乐园。而今,我生活在黄石,祖父母、父母、长辈亲人,都长眠在那片土地上,想起他们,我常常独自落泪……我永远怀念我的故乡金牛!永远永远想念我的亲人!永远永远……
9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9-29 08:55:01
  长篇散文,构思精密,内含丰富,文笔严谨,学习佳作!
活到老学到老
10 楼        文友:乐歌        2023-09-29 20:55:34
  恭祝田荷老师佳作《古镇金牛》斩获精品!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