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一捧温润的老娘土(散文)

精品 【菊韵】一捧温润的老娘土(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11.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88发表时间:2023-09-28 10:47:50

【菊韵】一捧温润的老娘土(散文) 我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学种植,首先是学栽菜,栽青菜栽白菜,栽黄瓜,栽南瓜……等等。母亲再示范时,总是要将菜苗周围的泥土抠起来一些,还要用手掌稍微捏紧一下,只要不伤着菜苗的根须就行,母亲把这坨泥巴连着菜苗栽进新挖的窩子里,然后在掩盖上新的泥土。我问母亲这样做是为什么。母亲说:栽苗子要尽量带一点老泥巴,这样菜苗才容易成活。母亲还进一步解释说:老泥巴带有一定的肥料营养,幼苗就像孩子吃母亲的奶水一样,便于吸收。母亲把菜根上的这坨土叫做“老娘土。”
   父母都是种田人,他们很是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的道理。一年四季,不管冬去春来,不管寒来暑往,总是起早睡晚,总是扎身在地里,与泥巴打交道,周而复始地在地里劳动着,奔忙着,披星戴月,重复着古老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同时还要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满满当当,让一家人过得舒坦。
   父母在春耕春播生产时,总是要先把种子进行育苗。稻谷要育秧,包谷要做成营养托或者营养块。做营养托的工序有点繁琐,先要把泥土挖成细末,然后堆起来,参入适量的粪水,拌入适量的磷肥,然后用手把这些泥捏成拳头大的团子,每捏一个团子,就塞进一粒种子,然后像士兵列队一样排好,这个团子就叫“营养托”,几百个营养托排在一起,上面覆盖上保温的塑料薄膜,这些营养托士兵就在“营房”里安然睡觉,孕育出苗子来。做“营养块”稍微简单一点,但是也很讲究技术。选出一块地,要平整的地,然后按照薄膜的宽度,掏出行子,将这一行土先挖细,在加入合适的粪水。接着将这一整块地用锄头背打平,抹出光滑的面子来。然后用小刀在上面均匀的画出“格子”,就像小学生练习书法的“九宫格”一般。格子要画整齐,一行土至少就是成百上千个“格子”,再接着就是在每一个“格子”上钻一个深浅合适的小洞,把玉米种子或者黄豆种子小心地放进小洞里,放好种子后再用细泥粉土盖上微微地一层,最后在盖上薄膜保温。这样的做法就叫营养块。移栽时,将这坨土或者这一“格子”土和着苗子一起挖走,栽进大田里。其实这“营养托”“营养块”的这坨土,就是“老娘土”,苗子们有了这一坨老娘土,就是活得快活得好些,丰收希望也就大起来。
   但是也有不要“老娘土”的苗子,那就是秧苗。秧苗移走的时候要把根须上的泥土全部去掉。过去用水育秧时,移栽秧苗时,先要拔秧。拔秧就要将秧苗根系上的泥土用水洗掉,露出洁白的根须。父亲说:“秧苗很有骨气,它们不要老泥巴,自己在新的地方沾泥就能活起来,根系发达起来,才能多多地产出谷子来。”也许秧苗是世界上最有良心的儿子,它们一出世就懂得“不啃老”,要自力更生的过好日子。这一点,我们人类那就根本是做不到的了。植物中,大慨也只有秧苗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我家的老屋是民国时期本地地主搭建的简陋窝棚,用来看管山林土地用的。土改时,队里干部指分给我的爷爷做家。窝棚木柱倾斜腐烂,盖的土瓦也早就破开,土墙也裂缝多处,不能再住了。父亲只好另选地基,起早睡晚的到山上挑运石块,找来匠人砌成两间石墙屋。我们搬家了,可是老屋前的那十几棵桃子,梨子、李子、核桃,板栗,父亲舍不得砍掉,但又怎么能搬走呢?
   母亲献计说:“我们把它挖走,把树蔸挖得大些,尽量让这些树多带一些老娘土。”父亲说:“好办法。”父亲按照果树的树冠大小,在树的根部划出大小不同的圆圈。然后找来七八个帮手,按着圆圈挖地刨地,深深地,把果树一个个挖起来。一棵棵果树都带有三四百斤老娘土,父亲又用稻草绳子把这些土细细缠绕起来,不让这些老娘土掉下。父亲和帮手们像抬石碑一样,把这些果树抬到新家门前,挖出大坑栽上。
   由于老娘土带得多,这些果树竟然一棵都没有死去,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第二年还一样开花结果。母亲感慨地说:“是老娘土滋润了它们!”
   老屋的土墙为我家两代人遮风挡雨,潮湿处还长满了青苔,父母对老墙充满感情,拆迁时也依依不舍。父亲不忍心让老墙自然垮塌消失,他要把老墙一起带走。父亲找来钢钎,铁锤,母亲扬起洋镐,将老墙一块块砸下来,堆积在地上成堆,然后将粪坑里的粪水泼浇在老墙土上,让它发酵成一大堆肥料,在春播时派上用场。
   想不到这个老墙土不仅仅是能做肥料,还可以起到疏松土地的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质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老土墙也化着一捧捧春泥,呵护着地里成长的庄稼,庄稼格外壮实,格外葱绿,格外旺象。那一年,老土墙做底肥的那一块地,每亩产玉米一千五百斤,比其他的肥料的地足足多处三百斤。这时母亲又发出感慨了,她说:“老墙土就是庄稼的老娘土,是庄稼的命根!”
   都说,人挪活,树挪死。人能挪活,大慨就是都携带有老娘土。我们移栽的果树,带有老娘土,不是都成活了吗?树带有老娘土也是不会死的。不管是人挪还是树挪,只要不忘根本,就都能活下来,只不过是换个地方,换个方式而已。挪动就是迁徙!
   听我爷爷说,我们也不是本地之人,是在光绪末年遇到水灾,从四川青龙嘴逃荒到此的,逃荒时爷爷用一小布袋装了一袋老家的泥土,到此地定居后又把泥土撒在新家门前。虽然经过几次磨砺,最终还是安居下来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后代儿孙,也许就是老家青龙嘴的泥土在滋润我们吧。
   如今,大姑娘们出嫁,都要带上老家父母给的陪奁,去安下新家,那陪奁不就是老娘土吗?还有如今许多人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挣钱,有的也在外地安家落户。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是忘不了自己的根基,忘不了父母,忘不了家乡的那一捧老娘土。因为家乡始终有母亲的思念,父亲的牵挂,还有老娘土的根基和血脉!
   (2023年8月28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共 22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小时候跟母亲学栽菜,栽菜时便于成活,便顺带一坨菜苗的老土连根栽种,这坨土便叫老娘土。这也是农民多年种植的经验,后来,人们改进了方法,育苗时用“营养托”,那些带着老娘土的“营养托"在温室下长大后,便移栽进地里,成活非常快。只有育秧苗时不需要老土,秧苗根系发达,栽种到水土适宜的地方便能成活。作者搬家时,因屋前几棵果树舍不得丟下,母亲出主意,找人把树带着老娘土挖走,移栽到新的地方。按此方法,所移栽的果树百分之百存活。可见老娘土对植物很重要,作者笔锋一转,联想到人,自己家不是本地人,光绪年间爷爷逃荒过来的,来时带了一小袋老家的泥土,撒在家门前,历经波折在此安定下来,并养育几代人。女人出嫁时带的嫁妆也是老娘土。由此升华到出门在外安家的打工者,无论走多远,他们内心深处总忘不了家乡,忘不了父母,那里是他们的根基和血脉。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借栽种植物需带些老娘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富有哲理性。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0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09-28 10:50:01
  小时候也裁种过瓜苗,棉花苗,只是不知道这些叫老娘土,读此文让人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9-28 15:43:01
  谢谢明月总编的经典编按推荐,祝福中秋节万事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9-28 15:45:51
  老娘土 就是本土,移栽苗子要带有本土,移栽树木都要带一些本土,才容易活下来。人也要不忘本土,热爱本土,才能善终!外面的花花世界,都是不如本土好的。再谢明月总编,中秋好!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9-29 09:17:53
  世间极乐开心处,一盏浓茶溶晚霜。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2 16:55:52
  内心深处,仍旧是忘不了自己的根基,忘不了父母,忘不了家乡的那一捧老娘土。因为家乡始终有母亲的思念,父亲的牵挂,还有老娘土的根基和血脉!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乐歌        2023-10-02 19:52:06
  祝贺黄金山老师佳作《一捧温润的老娘土》斩获精品,可喜可贺,期待更多精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2 20:23:24
  谢谢社长推荐鼓励,节日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2 20:23:28
  谢谢社长推荐鼓励,节日美好。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0-02 22:48:31
  菜苗树苗带着老娘土移栽,有“娘”的庇护,很容易成活。水稻秧苗志气大,自立门户时不带老娘土,还活得根正苗红,它是把老娘土已经吸收到了根内。托物言志的美文佳作,老娘土,是根基,是牵着内心的血液基因。点赞学习美文佳作,祝福老师国庆节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3 00:30:42
  我们农村人写的东西就是有特色,老娘土就是基本,谢谢支持,祝您福运。
回复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3 00:30:46
  我们农村人写的东西就是有特色,老娘土就是基本,谢谢支持,祝您福运。
6 楼        文友:闲云野马        2023-10-03 12:17:32
  小时候,我跟金山大师一样,也跟着老娘春耕播种,那份情景随着“老娘土”一幕一幕在脑海里展现,虽然简单,却也其乐融融!本文写得细腻,把过程和经验一一呈现,不只是耕种一辈子的父母,就是我们脱离农耕几十年的乡巴佬,对土地的那份真情都燃烧起来……土地是我们生活的根、是父辈的牵挂、是民族传承的血脉。谢谢!美文佳作。
回复6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5 09:16:45
  谢谢老师鼓励,退休13年了,还在地里劳动,写一篇小文纪念!祝福先生福安。
回复6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8 19:15:32
  谢谢野马老师倾情评点,热爱土地是农家人的本性,种花庄稼是农家人的希望,老娘土就是根本。祝福先生,福安。
回复6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8 19:16:03
  谢谢野马老师倾情评点,热爱土地是农家人的本性,种花庄稼是农家人的希望,老娘土就是根本。祝福先生,福安。
7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10-05 09:42:35
  质朴!淡雅!好散文品读!
回复7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8 19:17:07
  谢谢支持,谢谢鼓励。
回复7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08 19:17:12
  谢谢支持,谢谢鼓励。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