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小火车又开回来啦(散文)
一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每当哼唱起这支纯真向上、旋律动听的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的儿童少年时代。
虽然没有歌中倒映的北海白塔,也没有四周环绕的绿树红墙,但我们也和电影中的红领巾一样,充满活力的躯体中,跳动着一颗颗稚嫩而炽热的童心。我们也有荡起双桨,推开波浪,放飞理想的小船,那就是哈尔滨儿童公园的小火车。在共和国早期的历史中,她可是我们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全国省会城市独一无二的骄傲!
稍觉遗憾的是,我上的小学离南岗的儿童公园有点儿远。直到高年级,学校才组织我们去了梦萦神仪的儿童公园,坐上了那一列属于我们儿童少年自己,盛载着满满幸福和美好向往的小火车。
升入了哈三中,不经意间,我竟有幸又与儿童小火车在理想的王国里相遇了。不是因地缘之近,而是因画展之缘。好像是初一下学期,教美术课的曾耀宗老师,组织了一次初一全学年的画展,我高兴极了。心想一定得拿出一幅虽不敢奢望一鸣惊人,但起码也应该让同学们喜欢的作品。
我打小就喜欢画画,一周才一堂的美术课,巴不得天天都有,爱之切,心中很痒。那个时候的兴趣也不知道怎么那么盛,那么浓。我画过铅笔盒上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画过蜡笔盒上扛着蜡笔的大尾巴松鼠。还照着弟弟集邮的颐和园、北海,还有杭州西湖的小邮票画水彩画。跑到新华书店蹲在玻璃栏柜跟前,看明信片上的风景照片,一蹲就是一个多钟头。将上面的构图色彩默记下来,回家再一点儿一点儿地回忆,画到纸上。
五年级时教美术课的孙凯老师,教我们画水彩人物肖像。架不住三个同学的“威逼利诱”,就帮他们分别画了不同的人像。又上美术课了,孙老师正表扬着我的作业,和那三个同学的“赝品”时,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老师,不是他们自己画的,他们在弄虚作假!孙老师一听细情,七窍生烟。得亏那个时候已经禁止体罚学生,不然挨手板儿是跑不掉的。不过她还是罚我们直挺挺站到了下课。
这一次参加的画展,是我们从全市四面八方考入三中后,学校第一次组织的跨班级活动。听老师说,我们班五十名同学,有四十二名是小学的班干,其中八名还是戴“三道杠儿”的官儿呢。别的班,也同样可想而知。这么多的灵童才女,可不能“轻敌”大意呀!我绞尽脑汁,构思描绘了一幅“飞雪迎春到”,表现农村孩子过大年的风俗画。青松白雪,红灯高照,垂髫幼童,放鞭放炮……画完,我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欣赏,颇有些飘飘然起来。可是当入围的作品集中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这种自信,却瞬间就山高水低,底气不足了,其中有一幅尤其撼动了我。
一个身穿铁路制服,手里正挥动着信号旗的儿童铁路小员工,形象生动,神采奕奕。胖嘟嘟,花儿一般的小脸上,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正满含着憧憬,期冀着未来,指挥目送着驶向远方,绿色长龙一般的儿童小火车。作者广阔的胸襟,深邃的意境,跃然纸上。小铁路员工律动的肢体动作,以大块儿绿这一生命之色作为主调,大气磅礴的构思,细腻入微的描画,简洁明快的风格,使她在多幅展品中脱颖而出,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一下子就紧紧攫住了我的心弦,太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了!尽管正是一个不服气、不服输的年龄,可我心里还真的被这幅画征服了。
“谁画的,太棒了!”我渴望立马就能见到这个作者。
“哦,我画的。”一个浑厚,却又风轻云淡的声音吸引我转过头。
我惊愕了,棱角方正的国字脸,浓眉虎目。魁梧壮硕的身躯,宽肩乍背,已很有些青年人的成熟。正思忖着,是不是老师的作品也可以参展哪?刚要脱口叫一声老师,他却爽直地自我介绍了。
“我叫周振夫,是初二四班的,你呢?”哎呀,原来他也是同一条走廊,与我们班仅一墙之隔的同年学友!大号振夫,真是画如其人,名若其人。我不禁赞叹,在我们刚要脱蜕稚气,跨入青年门槛的时候,他似乎已经捷足先登,成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男子汉大丈夫了!而他的画作,那种超越同龄人思维的大气,也有力地证明,他分明已是在描绘富有青春气息的活力,和阳光灿烂的昂扬了。
然而,全学年画展刚刚不期而遇的初识,围绕小铁路员工发生的故事,仅仅才翻开扉页,却突然没有了下文,转年就被文革戛然扼止了。画作中,记忆里,那曾经满载着我们理想之梦,绿色长龙一般的儿童小火车,喘着粗气,步履沉重地驶入了流年的涵洞,万分不甘地被拖入了逝水的漩涡之侧……
那挥动着信号旗的小铁路员工,也伴随着儿童小火车渐行渐远,进入了久远的记忆。我怅然若失,多少年都未能释怀,那塑造描绘了小员工的小画家,你,又去了哪里?
二
相识画展叙三中,半百华年逝水东。再会幸逢春日暖,隔洋犹忆旧时容。癸卯之春,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春天。伴随梦里冰城丁香的温馨馥郁,同班的军军同学把我引入了学友大雁组建的老三届校友“影视、摄影、诗词、书画交流小组”。
徜徉于学友异彩纷呈的影视视频之中,流连于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摄影和诗词书画作品的网页,聆听着那一首首意境深远的诗词歌赋的吟咏,一个署名“耕者有其田”创作的摄影作品,闯入眼帘,引起了我的注意。无论是风景的广角,还是人物肖像和花鸟虫鱼的特写,亦或是多人齐聚大场面的合影照,立意构图,取景用光,都独具一格。直觉此学友一定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摄影家的扎实功力。由于这个群的群员,多数都未具真名实姓,我脑海里又开始翻腾了,这究竟是哪一位资深的学友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词太经典了!群友赏析分享的互动中,一位老同学发帖,称“耕者有其田”为周老师,这让我茅塞顿开,啊!我知道了,是他,一定是他!就是那个倾一腔深情,以生命之绿,赋予了儿童铁路小员工,那恒久不衰生命力的小画家——周振夫!
“老同学,找得你好苦啊!”五十五年的沧桑岁月,隔着悠悠时空,眺望着淼淼大洋,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网聊微语。如心有灵犀一般,我俩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次画展的初识,提到了当年彼此的画作。
“那个小铁路员工画得太棒了!”我依旧重复着当年的赞叹。
“艺术源于生活,当年咱们还刚刚处于十四五岁的青春期,为什么你却能高屋建瓴,画出了那么大气,那么可爱的小铁路员工,还是用当时并不广为人知的招贴画形式展现出来?”我急切地探求着半个世纪前,乃至其后一直都在追寻的答案。
“知道吗,老同学,儿童公园里儿童小火车的路基,是我的老父亲当年亲自参与施工,道轨也是他与工友们一根一根亲手铺设的!他曾经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者,是一名老铁路员工。”
肃然起敬的感佩油然而生,我明白了——小铁路员工不就是父一辈、子一辈的铁路情缘和历史传承的红色基因,才孕育出来的精品吗!
问到了为何会选择“耕者有其田”这个网名,他的回答又使我对这位学兄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
“耕者,是我曾祖父给起的乳名,他说我是属牛的,注定躬耕于田;国父孙中山有训,要使耕者有其田,普天下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才有命运的保障。”
好一个大智慧,大胸怀的卓识远见,正是她赋予了周学兄一生一世的质朴憨直,和为“耕者有其田”之大目标砥砺奋斗的执著。我不禁回复道:“家与国追求的和谐统一,小我与大众,同天之大道的休戚与共,俱在其中矣。”我终于知道了盘桓于脑际渴求多年的答案,似乎触摸到了小画家那当年就已具凌空雏凤般壮志的脉搏。
万能的时光,可以将沧海变为桑田,但我却清楚地感觉到学兄那原本的质朴没有变,更感受到了他老骥伏枥,白头虽老丹心犹存,夕阳余晖绮丽温煦的那一份灿然。2023年金秋,是母校哈三中百年庆典,也是我们老三届校友们,感母校哺育,忆恩师盛恩,叙峥嵘岁月,咏古稀迎耄耋之志的日子。各个学年,各个班级的老校友们,都提前聚会于霁虹桥畔红柱绿瓦飞檐斗拱的母校,重谙那似相识又陌生的音容笑貌,都留下了一帧帧宝贵的合影照片。身处大洋彼岸的美东,透过那一幅幅照片,我仿佛又看到了周学兄那全身心精到服务的形象。遥想学兄手持长枪短炮,遴选角度,以75岁老胳膊老腿的病体弱躯,忽而上,忽而下,忽而侧,忽而蹲,面对众校友觥筹交错,却不能入席同饮,心无旁骛对镜头的全神贯注,又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不但拍出了一帧帧大合影,还抓拍了一幅幅学哥学姐的个人特写,获得了一致赞誉。其后更得知,近300人大聚会那天,医生已经两次催他住院,他怀揣硝酸甘油,仍不负约定,不辱使命,给都已是逾古稀奔耄耋老人的老三届校友,记录下了那欣喜幸福美丽的瞬间,这更让我看到了学兄今日之胸怀,和满满正能量的精气神。这不就是那种源自于家庭和母校,老一辈与恩师的哺育,有责任有担当,演绎人生的持守和赓续吗!
三
秋天注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风已凉,荷已闭,叶正黄的日子里,周学兄又在群里捧献出一组至幻至美的艺术摄影佳作,并制成“荷言以对”的美篇,让众学友耳目一新。
“夏荷如梦,雨荷如烟,秋荷浸染黄灿灿。有期盼,有欣喜。有回味,有遗憾。如约如愿,年复一年。曾是旧日相知,只是容颜已改。月下菡萏,荷言以对,最爱还是那片蓝。无色,无忧,无烦。”
学兄以镜头作笔,将夏荷、秋荷、雨荷、月荷,注入了情与魂的灵动,描绘得亦真亦幻,若幻若仙;以荷咏志,将人生中的期盼、欣喜、回味、遗憾,以及容颜虽改,初心依旧,最爱还是那无色无忧无烦的一片蓝,那种宁静致远的心志与追求,曼吐妙抒出来,引人遐思,缕缕不绝……
欣赏了美篇的当夜,有大苹果美称的纽约,秋雨缠绵悱恻,庭菊欣喜涟涟,更有雨打芭蕉,传进房中如诗如诉的音韵,让我再也未能如往夜一般酣眠。
天快亮时,我作了一个梦。正是花红柳绿的春天,小铁路员工开着那绿色长龙般的儿童小火车又回来啦!我疾步向前,咦——朦胧中,那个小铁路员工,怎么又成了那个小画家?啊!一如当年,威武的铁路制服,国字脸,虎目浓眉,手挥号旗,英气十足。
没错儿,是他!一定是他……
2023年10月于纽约
谢谢夕泠老师阅评!
也谢谢欣然花开老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