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生活需要诗意(散文)
一
“诗和远方”的“诗”,我以为并非是一首诗或一个诗句,应该指诗意。
那么什么是诗意?词典的解释是,给人美感或强烈情感意味的意境。这种公式化的定义,太抽象,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诗意的核心是美,美是一束精神之光,需要有捕捉这束光的能力才可获得,是我们的心灵在广袤的世界飞翔撞击出的火花,并非持续的存在,需要一个人用心捕捉收容。能够将其消化转变为生活的能量,则更好。
生命的存在,必须有美的呵护,不然生命就会失色,如此说来,诗意就是一种色彩,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不同,生命获得的诗意也有差别。
可能,诗意的获得首先来自自然界,所以在条件许可,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在旅途中,在风景名胜里,寻找诗意。
其实,如果怀着热爱生活的心,我们的身边就充满了诗意,不过需要我们除掉眼角膜上的阴翳,需要从熟视无睹里找到美。诗意,无处不在,身边常常被我们忽略,真正有大情调的人,总是会挖掘出易被常人忽略的诗意。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蜗居现今的九江一所小院,自然心情难以平静,但聪明的诗人硬是将第一夜的雨弄出了诗意,“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没有喜迎新任的场面,没有觥筹交错,一场夜雨,芭蕉发声,就是恭迎的表达。是夜,睡去还不睡,都是美,都在诗意里。没有别墅,没有官衙,一点不少诗意,如果计较叫怨,诉说委屈,诗意顿失。尤其是在党争的乌烟瘴气里,还能从苍凉的夜雨里获得诗意,真令人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诗人,从不放弃以诗意慰藉自己的机会。
我很佩服这句话——平平淡淡也是诗。能够从平淡的日子里挖出诗意,更让人诗心峥嵘与奇崛,堪称大雅。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钟情田园,多少人并不以田园为风景,他却找到了诗意,甚至,能够将一地鸡毛弄成别样情趣。“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花容狼藉也成趣,并不怪罪风雨无情,“嫁祸于儿童”,将狼藉的画面翻转为顽童嬉闹。人生多少情趣都被我们当成失落而弃之,唯有热爱才能握住诗意的日子啊。老年的范成大,欣赏着孩子的画面,认为看到了他的一颗童心童趣。
很佩服元曲作家白朴,功名不得,也借酒浇愁,人家硬是从落魄里找到了诗意——“糟腌两个功名字”,视功名为粪土者,我还是以为激愤之语,能够把“功名”“腌”了下酒,也有激愤,但带着一种享受不得功名的诗意。得和失,瞬间转换,何等睿智,何等快哉!我回到乡下,也听到那些农人的一些诗意的感慨。把一筐萝卜拿来腌了好过冬,把个秋天拿来腌了好闻一冬的秋味……诗意,并非要写成平仄的句子,凡是对生活怀着热爱者,诗意就属于他们。我知道,他们的今秋收获颇丰,怎样“炫耀”?选择这样的表达,实在让我也收获了诗意。这样的“诗意”,相对于有的人,简直不值一提,但对于农人,是一份难得的情感满足啊。可能有人认为富贵的人,最容易产生“诗意”的享受。我看未必。生活的本真,一定不是为了抓住烦恼,哪怕就是一缕不起眼的“诗意”,都不能任其离开我们的日子。
体面的工作,良好的待遇,可能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最重要的在追求过程中,诗意,或许也是一个隐形的动能。就像我们爬山的脚步,如果不带着理想的诗意,就不会登高望远。
其实,即使身为游子,那些瞬间可以催动情思的画面,依然有着积极的诗意,在他们心中也存在着无比美妙的悦感。李白面对一座“敬亭山”,就写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厌是因为喜欢,喜欢可生爱意,敬亭山在诗人的心中成了可以与己悄悄话的恋人。旅途之苦,行迹之劳顿,因为有了慰藉而变得温暖。诗意,总是能够将人的生活处境提升档次,这是乐观的人之所以乐观的秘密。感叹山拦住去路,可能带来的就是悲观;将山揽入怀中,视为邂逅之趣,真正具有了“看山不是山”的禅趣诗意。
二
旅游是把远方的风景搬在眼前,更多的是新颖惊奇;李白对敬亭山动情,根本不能用“一见钟情”来定义,反倒是他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曾经落脚地。而身边本来就在的风景,则需要我们怀着诗心,去挖掘风景的诗意。从获得诗意的难度看,后者更难,难在从习以为常里捕捉稍纵即逝的诗意,从自觉平庸处挖出惊奇,真的需要强烈的意识。如果一个旅人,少了诗心,即使再美的风景,都只能是从眼前飘过,收获不到诗意。所以多少人叹息,一趟旅游,累了脚步,花了不少钱。诗意可不因疲累或花钱而降临飞来。有一句禅语——慢下来,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灵魂就是诗意,一掠而过,灵魂跟着飘忽。灵魂是藏在心底的灵性,诗意是灵魂跳跃而出的表达,如果总是心扉紧闭,灵魂不得探头,行旅就无趣,人生就苍白。
我想,那些古代诗人们,不应该就是为诗而写诗,他们在于捕捉和感受生活的美和心动,对生活始终保持诗意的态度,即使被委屈了,照样可以收到“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美妙心境,“寒雨连江”“楚山孤”又算得了什么。真正的美好,不是天赐,而是在不断找到诗意的境界里获得。
无论是诗人还是禅家,四时风光皆诗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岁月赐风景,何来好恶,皆是好时节。有一个好眼光的人,在烂漫的春光里,总能找到更多的诗意,“一树桃花笑”,表达了春光美,也将笑意弄成诗意。萧瑟秋风更诗意。秋风有情调,偏将落叶舞成诗,写成咏叹调。“黄叶丹枫客里过”,唯有秋风恋庭柯。偏爱胜喜欢,诗意满秋风,秋风何来悲凉!夏日一池荷,荷开一首诗;浓绿爬一树,蝉声弄雅歌。冬雪饰宫阙,银装雕万物。古今多少人,吟一遍再一遍,不厌其烦,因为诗意永远不会因一个人吟哦而枯竭,就像明月照古今,世代仍歌月华出新意。每个人都需要用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风景的诗意理解,这就是“月诗”数不胜数的原因。
诗意的产生,往往是倏然而至。有时候无法预知诗意的到来,当出现时,欣赏者常常是为之陶醉的状态。此时,不表达出来,就会感到憋屈,就像一块石头压住,搬开才觉得释然,这种释然便是最高级的愉悦,就是审美的境界,跳脱而出诗句,自然最好,不能,则藏于胸中,时而勾起美好的情感欢悦。
我曾在冰天雪地行走,踏雪如玉,蓦然见得一株冬梅粲然而绽,无惧寒冷是梅的天性,独自弄姿,谁来欣赏,我来了。这份难得一见,给我的是不一样的诗意:一梅但待我来开。我在凛寒里收到了温暖的笑脸,仿佛看到了凌风梅骨,傲雪丰韵,真是诗意奇崛。
有些风景,在我们的身边,只能算是领略过,并未有诗意产生。荣成有九顶铁槎山,驱车在槎山南麓,弯腰朱口湾,突然想起《封神榜》里的太上老君就从槎山巅上的真人洞走下来,在此濯过她的“定风珠”。感受中华文化的无处不在,自豪感成为诗意的灵魂,踏足浅海,掬水如珠,突然有了穿越古今的诗意袭来——一抔海水洗珠尘,九顶道家定风波。我在时光中,只是一个可能随时被抹掉的“点”,但这个点上,有着接续千古开启未来的沧桑之美。我收获了诗意,未必每个人都能得到啊。
海浪濯不掉历史的痕迹,曾经在赤山浦的那块石头,拴住了唐代圆仁和尚渡海的舟筏,我试图从石头上找到绳缆刻进的沟痕,都磨平了,不见一丝,自唐至今,磨掉的痕迹,无法还原,但看看那些依然前往赤山朝圣的人群,便知香火就是绳缆的延续。悠远的诗意,就被这样衔接起来。我自哂太多情,一根麻绳如何栓得住历史啊,唯有思绪可以远接那段空白。这样的诗意,让我对时光流逝有了特别的感悟,“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一个能够给古今做接续的人,本身就是诗意的存在。曾经的艨艟舟筏,已经被百舸争流取代,叹什么“世风日下”,如今的世风,抓一把投在船帆,需要用马力来计量,一块石头怎么可以轻易成为遗迹呢。诗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让生活有更广阔的意境。登山的人,未必有和我一样的理解和原因,但他们一定对一座山有着自己的诗意理解,所以选择踏上山间小径,选择站在山巅。
放下沉重的诗句,我走进自己的秋梦吧。母亲曾说,春秋最好,春眠秋梦。一抹秋色托出的晨曦,爬上窗玻璃,我惊奇地发现,还有一只站在晨光里的无名小鸟,在吟着曲子,无名的鸟,无名的曲,我给这样的诗意,命一个什么样的诗题呢,古之诗人也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就叫“无题”吧,无题的诗意,可任我打乱平仄,张扬作吟。小鸟有意进我梦,哪知梦境早结束。
三
中秋节和国庆节赶在一起,本身就是诗意的组合,但我还是感觉驾车出游,太拥挤,于是选择在自己的小城巡游,在小城的千里海岸线兜兜转转。尽管看了大半生,但我还是从风景里找到了节日的诗意。
与一街两侧的红色国旗布景相比,那些挂着秋花的栾树,则是一个陪衬。孩子们引颈而望,栾花就是一朵朵童话小屋,好像藏着什么秘密,令他们有了想掰开的冲动;于小城人而言,那就是一挂挂安居的房屋,街道两侧的高楼,每个窗户都可以在栾树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于我而言,满树挂着一个个包袱,盛满了献给国庆节的礼物。
仰首巡礼,满树的栾花,又像是一色的烟花,不必人为燃放,也不会瞬间变冷,秋风秋雨不能使其熄灭。诗人曾说,烟花绽放的那一刻,注定了我的悲伤。栾树如烟花,注定是一个多彩的十月。我想跳起来摸高摘一朵,带回家,从未听说可以摘一朵烟花,超过了多少平淡的诗意。这是一次精彩的变装,洗尽铅华,华容璀璨。不是赶在这个时节,似乎是为这个节日特别做了漫长的准备,此时正正好,探头或延迟,都怎么可以给节日添加斑斓。摘一朵,多么煞风景啊,可又是怎样的不合适啊,放弃吧,尽管四下无人,我知道这种奢望在这个节日是多么不合适。“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诗句仿佛就是在嘲弄我。诗意,最容易让人心弦震颤,风景是用来欣赏的,为何生出贪婪的想法?喜欢自己瞬间的愚钝被自己破解。
突然觉得,所谓的诗意,并非完全看一个人走多远,而是面对风景能不能激起我们生活的荷尔蒙,能不能催动我们的灵感,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少一样,都是残缺,生活的味道就淡了。
现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风景的原始性,渐渐式微,古诗中描写的那些诗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眼界,能否在众多的人群里找到最美的表达方式,是时代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厚彼薄此,感叹风景和诗意的消失,更是无知。人类的精神,在于不断寻找诗意的栖息地啊。我相信,诗意并不会被那些我们不看作风景的东西隔断,人群是诗意存在的地方,相比自然风景,更温暖,更能够让生活活泼起来。
“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这是一位教书一辈子的教授对风景的表达,这是他对人间美好的最诗意的解释,永远都是真理。诗意,有豪放,也有婉约,无论什么风格,温暖与激情,总是不变的主题。
是别人的诗意,能从中发现那些诗意,诗意就扑到了我们的怀里。少女多情的明眸,飘逸的长发,哪怕只是在一袭秋风里,也是翩翩而舞的青春风姿,找到了我们曾经年轻过的感觉。诗意,有时候无需语言,凡是悦心的,都是诗意的赠与。不必看看在襁褓中的婴儿什么样,听到母亲轻唤婴儿并不懂得的乳名,便知生命的美妙。一瞥而见花前树下一对恋人相互凝视的目光,便知那丛花那棵树是多么幸运。哪怕想不出合适的词句来形容,只是莞尔一笑,也是诗意满满了。
推开窗,北院的老妇推着她的老伴在晨曦里转圈,圈的直径被院落束缚了,大约只有三五米,多么广袤!坐在车上的男人,他应该在感受周游世界的快乐。相濡以沫,太夸张了,在一个圆里注满了相依为命的温度,这不是人生的诗意吗?
楼下停着一辆新车,这是邻居为明天女儿的婚礼准备的礼物。新车还要清洗吗?邻居老汤端着一盆水,一遍遍擦拭。古人送儿“临行密密缝”,如今换作“临嫁频频拭”,多么相似的一幕!这是为一个幸福感满满的仪式而表达仪式感。这样的细节,可能只有当事人能够记得,他不能放弃这样的幸福细节和表达,我也获得了美好的诗意。
前些日子,闲游“即墨古城”,在林荫道上,我的鞋带开了,弯腰的瞬间,一个青年拉我坐在旁边的木条椅上。多余的话没有,我立刻懂得年轻人的动作。
“形同陌路”,多么苍凉的词儿!人与人的灵魂相距很近,只要一个动作就拉近了。我老了吗?如果我纠结在老与不老的圈子里,找到一个毫无意义的答案,用什么价值。年轻人在茫茫人海中迅速消失了,我不可能再次遇见他,忘记说一声“谢谢”,他给我的记忆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就是诗意的,会永远暖着我的记忆。
四
古代的诗人们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答案。在孤独中去寻觅诗意,可以反转人生的消极状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都是以灵性来感受风景,获得诗意的满足。远离尘嚣,获得山野永恒的宁静,盎然的诗意,托起了一个独立特行的人,现代人可能已经无法体验这种独饮天籁,操琴长啸、陶然忘机的美感了,我们写不出诗句表达,但很向往。喧嚣常让人疲惫烦躁,寻找诗意,可以在喧嚣中从容地走进孤独,抛却了喧嚣,人就好比夜莺,在孤独的风景里吟唱着孤独的美。我们已经无法把这样的状态看作是正常了,很多人见此会哑然失笑,这样有什么意思,简直是疯了,其实,诗意的获得,一定要超越世俗的桎梏。我们不必刻板地学着诗人的样子,采菊南山,操琴长啸,但从风景中寻找到慰藉心灵的一种特别的节奏,应该是最诗意的人生态度。
“我愿把未来的名望寄托在一首抒情诗上。”这是实用主义法学家奥·霍姆斯的话,很难想象,实用主义者突然喜欢一首抒情诗。再怎么现实,也需要诗意来拨动低沉的心弦,否则一个实用主义者是会被窒息的。我也突然为我在这个年纪还喜欢认真读童话找到了根据。
当我们把自己融入那片无边的草原时,那些原上草仿佛匍匐地迎接我们,于是我们懂得小草的诗意,以卑微的姿态待人,我们也应该俯身问候小草坚守原野的辛苦。当在一片沙漠上看到一丛丛结着红色浆果的沙棘,我们便懂得了荒漠和果实的关系,因为奇迹总是在荒漠中诞生才值得惊喜。当我们巡行在海岸线,跟随着朵朵浪花,追逐,跳跃,我们便懂得了花开花落的必然,便让我们感觉岁月里的花开花落是那么照顾我们的情绪,不急不躁,慢慢地等着我们欣赏。如此频率,一颗淡然而粲然的心,同时碰撞,发出“咏浪”的美声,还会觉得浪花是那么无聊吗?
如果感觉荒凉孤寂来袭,我建议暂且避开,不必纠结,不必等待时间来治愈,就去找寻诗意吧,诗意可以带着我们泅渡,如果把诗意留在身边,更好,不必寻寻觅觅。
拥抱诗意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最美表达方式。总比抱住一堆乱麻,钻进烦恼的圈里好多了。而且,走出烦恼,不一定非要靠澄清一条路,诗意可以引领我们离开烦恼,冲出迷惘。
2023年10月9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欣赏作者有深度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