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世相】衡阳雁去无留意(征文·散文)
一
我们沿着山城逼仄小道前行,在平原和丘陵间穿越。夹道是墨绿的香樟树和残花将要落尽的桂子。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远山有将红未红的枫叶和将黄未黄的银杏。路边的灌木丛里,不时地有野山菊和美女樱从车窗闪过,田野里还有高举金盘的向日葵,它们形成阵列欢迎他乡来客。一种开着“灯笼花”的花树似曾相识,司机说,那是栾树。忽然记起来了,在黄山见过。
每到秋日,天高云淡。我的心就开始不安分起来,先是灵魂出窍,随着闲云野鹤飘荡,接着肉身也跟着驿动,追随着灵魂在秋风里奔跑,到处都是蓝天白云,秋光如金,如此珍贵,怎忍心就让她这么跑了?于是,我的灵魂和肉身,从江南一直追到了衡阳。
首次知道衡阳,是在哨所的炉火旁。那天傍晚,月光如注。下了岗哨,我捧起在团部借的那册《宋词选注》,随手打开,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年,我刚刚入伍,还不满十七岁。在一座大山下站岗放哨,枯燥的生活,繁重的军训,对家乡的思念,立志报国的情怀搅在一起,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不觉得就在词句的吟诵中,滚下热泪。泪水滴在炉火中,激起一道道白烟,滋滋作响。跨越几百年,军人们的情怀,竟然历久弥新,一脉相传。
擦干泪水,我望着明月出神。为什么北国的大雁,飞到衡阳就停留下来,不再南去?有机会,我一定要到衡阳看看去。这样的心思,在我的心里存留了几十年,一定要追随南飞的大雁,在衡阳与秋天同住。
二
雨过新晴,天净如沙。我站在南岳衡山脚下,举头望天,只见白云悠悠,阳光灿烂,湛蓝的天空中,没有一只南飞的雁。当地人说,北来越冬的大雁,都落在了回雁峰上、湘江沙滩。
自小,我就听老祖母说过,大雁是一种有灵性的鸟儿。每到秋日,为了躲避北国大雪纷飞的严冬,大雁就会结伴往温暖的南方迁徙,在那儿生儿育女,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它们又会举家北返,世世代代,从不停息。
于是,我想看一眼回雁峰,尝一口湘江水。
站在湘江岸边的一座高楼上,远远可以望见回雁峰的亭阁和回廊。山虽不高,却被称为衡阳七十二峰第一峰。回雁峰的盛名,多半来自文人骚客的吟诵,正如湘江畔的一条原本不知名的小河汨罗江,因为有了屈子行吟,而名闻天下。初唐诗人王勃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让它声名大振,盛唐诗人杜甫一句“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更使它闻名天下,另外,唐宋的大诗人们,钱起、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也都留下一时佳作。据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明末哲学家王夫之都曾生长在回雁峰下。名人效应,使得回雁峰赢得天下美名。
在阳光的照射下,回雁峰三个摩崖大字清晰可辨,只是却不见一只飞翔的雁。俯身望向碧水荡漾的湘江,只见芦苇丛中,沙滩之上,真有无数大雁在振翅沐浴,许是在秋阳里高兴了,它们还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里水阔天长,人迹难至,确是大雁嬉戏生息的好地方。
越冬的大雁,原本是将衡阳当作一个歇脚地,还要继续南行的。为什么就此停留不走了呢?当地的一位老者,给我讲了一个凄美的传说。
据说有一年的深秋,有大群的雁阵落在衡山脚下的湘江水畔,它们在这里捉鱼充饥,晾晒羽毛,然后,继续结队向南飞去。唯有一只大雁,却没有随队而去,连续数日在江水与山峰间盘旋,不时发出阵阵哀鸣。哀鸿之声,凄厉而哀婉,隔空传到衡阳太守的耳中,让他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派人去民间四处打听原因。有位乡间野老告诉他,这是只失去了伴侣的孤雁,它的伴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遭遇了不幸。大雁是对爱情极其忠贞的灵鸟,这大概是它盘旋哀鸣的原因。
听了山中老人的叙说,太守有些半信半疑。于是派了大批差役进山明察暗访,果然访得真相,有一位猎户在几天前,猎杀了一只南飞的大雁。太守哀伤之余,下令立碑禁猎,从今以后,任何人再不得捕猎大雁。禁猎碑立在高高的岭上,孤雁见了,绕碑三匝,声声哀鸣,然后伤心地飞离了。说来令人不敢相信,从此之后,南飞的大雁来到衡阳就不再南下,而是在衡山脚下的湘江沙滩上过冬。自此,当地百姓把太守立碑禁猎的那座山,叫做回雁峰。大雁聚集过冬的湘江畔,从此有了一景,叫做:平沙落雁。
您听过古琴曲《平沙落雁》吗?“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意境苍茫恬淡而又情趣盎然。古琴声声,让人心静。
三
吃过衡阳的晨间名小吃“鱼汤米线”,当地的朋友小杨带我进城去著名的石鼓书院。石鼓书院坐落在湘江和烝水交汇之处。小杨告诉我,湘江是客水,它会一路浩荡流向长沙去,而烝水是衡阳的母亲河,恬静而温馨。两水交汇处,泾渭分明。
衡阳是座山城,路狭窄曲折而多上下坡,车行路上,宛若船行水中,上下起伏,弯道颇多,像极了我居住的那座江南小城的水道。由衡阳弯弯悠长的小道,我不由地就想起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说,屈原是来过衡阳的,并沿湘江去到长沙,最后到了汨罗。屈原是一个有理想的哲人,但将希望的火把熄灭在汨罗江上。不过,人类的希望就像是永恒闪耀的星光,乌云可以遮蔽它一时,却无法永远挡住它的光芒,后代子孙总会拾起那不灭的火种,沿着它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行。
石鼓书院掩蔽在一座小小的广场后边,广场上有一组群雕,是书院七贤。七贤的背后,有三五个中年大妈在跳广场舞,不过,她们要比我家乡那些半老徐娘们安静得多,并没有震耳欲聋的音乐伴奏,更像是在做伸胳膊踢腿的自由体操。悄无声息,像极了天上飞鸿。与江南的东林书院整日游客熙熙攘攘不同,这里要冷清得多。
通向书院的是一条花草小径,曲折蜿蜒,由小小的鹅卵石组成。小径的尽头是一面高大的石鼓,连基座高三米,直径一米六。顺石鼓抬头一望,一道山门上写着“石鼓书院”四个金色大字。
近午时分,有一群中学生来临,他们错落谈笑,就像是一群天上落下的雁阵。我忽然想到,这里虽然现在冷清,远在唐宋之时,应该热闹得多。那些求学的游子书生,一批批的像是南飞的大雁,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又从这里飞去远方。他们或是原本生在富贵之家,或是贫寒之士,或是耕读世家,或是书香门第。他们背着、担着、载着铺盖走进书院,又怀着、揣着、梦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走向考场、官场、名利场。
每一秋都有人踏进山门,每一春都有人走出书院。他们中有人春风得意,名扬海内;他们中有人仕途蹉跎,一文不名;他们中有人流落他乡;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他们中有人运筹中枢,化作帝王师;他们中有人顺承师意,教化一方;他们中有人,功勋卓著,声震天下;他们中有人官场失意,只能做个私塾先生。不管怎样,当这些老书生、这些为了功名奋斗一生的老雁子,再也飞不动,再也折腾不动的时候,回首往事,一定还会忆起书院曾经的琅琅书声。
在中国,读书是寒门之士通向成功之途的唯一台阶。书本就是砸开幸福之门的敲门砖。以至于连大宋皇帝宋真宗都亲自写了《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而乡下的老祖母,虽然自己不识字,却从小就教育山中的乡下子弟:要好好读书啊,读了书才能挣钱,有钱买衣衣暖,买糖糖甜,有钱能使鬼推磨。
范进中举,那是喜极而疯。至今,中国绝大多数的莘莘学子,还在这座独木桥上滚、挤、冲。一年一千多万的考生,抵得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数。
和我江南水乡的东林书院一样,石鼓书院也是建在水畔,只不过东林书院一侧只是一个小小水塘,而石鼓书院却耸立在浩荡的湘江之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曾经书声琅琅,石鼓书院则是涛声阵阵,石鼓不鸣。
石鼓书院因衡阳的石鼓山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说,“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晋朝零陵太守廖仲初游石鼓作诗曰:鼓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想来那时的石鼓是能被敲击出声音的。到了东晋时,号称第一才子的罗含作《湘中山水记》,其中说:“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估计那时,石鼓已经失了神性,成为一面哑鼓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书院前庭中的石鼓,是1965年仿照旧鼓图形凿制的。
石鼓书院的建立,要感谢大唐初年的衡阳刺史齐映。齐大人雅好山水风光,一日登上石鼓山,见山峰秀丽,树木葱茏。湘江澄澈,波光映天。便在山左修亭一座,形如雄鹰展翅一般。到了中唐,书生李宽攀上山岩,将一座书屋建在山巅。从此,石鼓山有了书院,书院有了书声琅琅。到了宋朝太宗朝,以乡贤称名的学者李士真,干脆拿出私财请求郡守在这里建了正式的书院。从此这里名人辈出,海内闻名。
石鼓书院的名气,惊动了大宋朝的两位皇帝,宋太宗亲笔赐名“石鼓书院”,四十多年后,宋仁宗又一次为石鼓书院,题写了院名。一个王朝两代皇帝为同一座书院题写院名,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只是有当朝皇帝的提名还不够,石鼓书院又迎来两位理学大师的青睐。朱熹先到,他在教授学生之余,挥笔写了《石鼓书院记》,为书院留下了墨宝才情。张栻后来,他要跟朱熹较较劲。他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却将大唐诗人韩愈的《合江亭》与《石鼓书院记》亲笔抄写一遍。后来,有心人将他的墨宝一并刻碑立于书院之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三绝碑”。
站在“三绝碑”前,我不禁想到,一个时代的文化昌明,不仅要有领导者的开明,有大师级人物的贡献,还要有一群有梦、有理想的莘莘学子。只要他们像大雁一样,不辞艰辛,信念坚定,春播秋收,一代代播下理想,后代子孙才能一辈辈收获希望。
四
在衡阳待了两天,因为要去忙一些其他事务,又急着要去湘潭,我始终没有机会去攀上南岳衡山。这让我留下诸多遗憾。安排我们此行的衡阳妹子小刘,甚解人意,在我们的车子驶向湘潭的中途,特意让车子在南岳大庙的棂星门前停车。
此时,天已傍晚,南岳小镇上,亮起万家灯火。南岳大庙已经关了大门,只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充当大庙的保安。我们只能在大门外,向大庙后的赤帝峰遥望。
南岳大庙供奉的神祇是传说中的祝融大帝,他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火神。相传还在远古时代,祝融就住在南岳衡山,他是人类进化史上,不可或缺的半人半神。有人说,他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赤帝。也有人说赤帝就是炎帝,炎帝就是祝融,赤帝、炎帝、祝融三位一体。他以火教化天下黎民,教民用火,蒸烤熟食,化育万物,深受百姓爱戴。
为了保存火种,不至在风雨雷电中使火种熄灭。他将火种深藏于衡山山底。谁知祝融因善心修成正果,升天成神。他升天之时,被镇压在山底下的火种突然燃烧起来,整个南岳的林木一起燃烧,形成一片火海。南岳山神慌了,赶紧请龙王灭火。龙王于是急派八百蛟龙从南海赶来,借南海水化作急雨浇灭了大火。后来,龙王又命令这八百蛟龙,索性就地驻防衡山的潭洞泉源、江河湖塘之中。夏天用冷水给神火降温,冬天让火种慢慢升腾。从此,整个衡阳地区冬暖夏凉,万物繁荣。或许,这也是北雁南飞,到衡阳滞留不去的原因之一吧。
离开南岳大庙,告别火神祝融,我们继续赶路。此时,一轮山间月,已经悄悄挂上枝头。夜空中忽然传来几声雁鸣,月辉下,它们正伴着流云向南飞行。
大雁一年年南来北往,像是信念坚定的勇士,不怕一切艰难险阻。它们知道衡山的温暖,知道湘江的富足,它们在这里觅食,它们在这里照影,但一到春暖花开,在一年最美丽的季节,却义无反顾地向北方的故乡飞去,虽然那里冰雪才刚刚消融。它们是那样的果决,毫不拖泥带水。我想具有坚定信仰的人,也都会与大雁一样,任何的诱惑、任何的幻灭都不会动摇他们的理想。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要不断往返的路,他们没有选择,只能一往无前,坚定地走下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的词句,再次升上我的心头。我遥想着当年,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远望一队南飞的大雁,高举一杯边关上的浊酒,闷对孤城落日,英雄主义的情怀在绝望中,随着那一道长烟腾起。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只南飞北还的大雁,命运注定了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翻飞。飞不动了,就追随着火神祝融,一起腾空升天。
读前辈的文章从来没有白读,文章中的知识点一个接着一个,再加上自己的心得,简直就是一部知识宝典。
大雁的精神值得年轻的我们学习,前辈的博学更值得我们去追随。
遥祝前辈旅途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许多年没在江山,一回来,虽有诸多改变,
但流年这位酒家的好邻居,还是那么亲切。
许多名字也依然熟悉,包括您。再次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