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花月从来好颜色(散文)
一
秋风清,秋月明,一场秋雨过后,秋天的轻寒袭来。人间染秋色,草木重晚晴,落叶是秋天换下的旧裳。而漫山枫红,举目金黄,花月嫣然,则是大地重新披上的新装。
中秋撞上国庆,双节来临,欢喜也翻了倍。仿佛不约而同似的,很多喜事选在了这个长假举行。一连几天,参加了几场喜宴。
雨涵小朋友十岁了。这个瘦高的小姑娘有一张立体而精致的脸蛋,细胳膊长腿,长大了估计是模特般的身材。现在正长个子,只顾往上窜,就是显得太瘦。中秋节这天,都去参加了她的生日宴。哇,宴会厅布置得真美,公主风的粉色背景,一色的芭比系列插画,还有雨涵小朋友的艺术照。真漂亮!小姑娘出场了,头戴小花冠,身穿小纱裙,眼睛亮闪闪,童声脆嫩嫩。她学了几年播音主持,颇有几分风范。只见她小小年纪,毫不怯场,走上台去,向长辈问好,答谢亲朋好友,自己给自己主持,还朗诵了一首小诗。真棒!在她的带动下,小朋友们纷纷上台表演,节目一个赛一个精彩,真个天真烂漫,可颐可爱。
仔细观察雨涵家人,除了爸爸妈妈盛装出席以外,连爷爷奶奶、姑婆姨奶等长辈都穿着传统的中式礼服。滚边对襟唐装,斜襟丝绒改良式旗袍,得体宜身,一种独属于节日盛宴的庄重典雅、喜庆热烈,通过他们装饰一新的服饰体现出来,具足仪式感和氛围感。
席间,一名中年女子身穿一袭赭石印花旗袍,经典的立领盘扣更衬得她脖颈纤细,身姿柔美。暖色系的面料有秋装的厚度和质感,色彩的饱和度又迎合了当下最流行的“美拉德”风潮,即不同深浅层次的褐色组合在一起,体现了大地色系的自然原生态风格。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巧妙相融,别具一格,非得这样的年龄才穿得出这样的韵味。她的眉眼之间有一种含蓄、稳重,耐人寻味。衣与人相衬,流淌着静美的气质,既古典又时髦,如陈逸飞油画里的仕女图。
她是雨涵的大姑妈,家里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在这个生日宴上,照顾老人,招呼客人,礼品分发,还要保证小朋友的安全,眼睛一刻也不得闲,上上下下照应周到细致。她游刃有余地在人群中穿梭,一身装束仿佛为她量身定做,尽显一个成熟女人在家族中的干练圆融和张弛有度。
我的目光不由得追随着她。那身服饰的下摆随着她的走动,仿佛平静的湖面泛起微澜,让周围的空气都灵动起来。
二
阿妍的儿子要结婚了。阿妍要荣升为婆婆了。阿妍喜忧参半,心情复杂。阿妍看上去太年轻,实际上她年龄也并不大。同学当中她最先当婆母迎娶儿媳妇。她早婚早育,不知不觉各种人生顺序顺理成章地走在别人前面。
阿妍喜的是儿子懂事沉稳,不仅找了个好女孩,而且从谈朋友见家长到订婚到商量结婚事宜,儿子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很令阿妍欣慰。忧的是儿子结婚了,自己当了婆婆,自然而然角色转变,无形中增添了一份责任,这令少女心的她有些难以接受。这个时代,物质丰富,生活优渥,很多五十岁的女人还自称中年少女。不问年龄,谁知道酷爱运动、身材苗条纤细的阿妍已是当婆婆的人了。
婚礼在浪漫的氛围中举行。盛装鬓影的一对新人先是现代的婚纱礼服出场,在水晶灯光的映衬下青春靓丽,水光流转,花容月貌,羡煞众人。待仪式举行完毕,双双换上简约的中式小晚礼,在阿妍夫妇带领下,端着酒杯一一挨桌答谢亲友。红色的喜庆雍容,让新娘子更显婉约典雅。
阿妍和丈夫在旁边看着,笑得合不拢嘴。阿妍那么爱美的人,今天一袭湖蓝色旗袍裙,上身掐腰设计,纤巧合体,而裙身则舒展开来,如一朵莲花盛开。显得端庄得体,恰如其分。衣装是最好的语言,颜色让位于主角,款式又自持于长者的身份,穿衣人神情舒朗,喜悦而谦逊,雍容而雅致。阿妍终于完成了她的角色转换。
同来祝贺的女同学中,萝萝是个特殊的存在。一众同学中,萝萝最早恋爱,最早结婚,最早当母亲。当我们还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她的女儿已上大学;当我们的孩子普遍大学毕业时,她的女儿已经工作结婚;当我们庆幸终于完成了人生的某些任务,开始放飞时,她却生了二胎,而大女儿也做了妈妈。萝萝的人生完全与我们错位,她在四十多岁既当外婆又当妈妈,令我们惊叹不已。
萝萝完全变了。她一方面是年轻的外婆,一方面又是小女儿人到中年的妈妈,每天在两种角色中穿插,真令人神经错乱。但她很快适应了,就像她敏锐的触角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并机警地抓住各种机遇一样,她从头至脚全部焕然一新。她先是健身减肥,甩掉雍肿的脂肪,苗条的身材让她再去学校接送女儿时,再也没人叫她孩子奶奶了。随之配套的是穿衣风格的改变。为了和小女儿的同学家长打成一片,她一改往日老气成熟的着装,全部换成了青春活力的装束。运动休闲风,中性帅气风,让她和孩子更亲近,与那些年轻妈妈们在一起不再违和。这仅仅是外表,为了伴随孩子成长,她和小女儿一起学外语,学钢琴,并将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归纳总结,制成各种视频。看着萝萝元气满满的样子,左手抱着外孙,右手牵着女儿,一种母性的光辉照耀着她,令她眉眼生色,花月重现。
人群中,容与我最为亲密。她既是同学,更是密友。容一身奶茶色西装温润又显气质。这种大地色系天生就带有高级和温柔的特质,穿上时仿佛自带了一层高贵的滤镜。多年未见,容从远方归来,那件奶茶色西装外套,带着温暖内敛的光泽。容的品味上佳,又不显山露水,她将其与白色衬衣和裤子穿搭,就像一杯搭配了牛奶的香醇奶茶。我们互相打量对方,从彼此眼中寻找着昔日的闺中时光。年轻时,我们都是张迷,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看不够,讨论不完。时光又再一次见证了我们的《更衣记》,这是属于我们的《相见欢》。
十八岁,两个穿长裙留长发的少女有说不完的悄悄话,黑白背心裙是学生时代的清纯标配,那袭天蓝色的褶身风衣飘逸在风中;二十八岁,两个初为人母的女子已走进婚姻,带着孩子一起游玩,那身牛仔裙配球鞋的旅行装里,背后装着孩子的奶瓶;三十八岁,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行走,匆忙而疲惫,却对美丽还是那么敏感,在时间的罅隙里用多彩的裙装点染灰色的中年;四十八岁,如华美的花朵慢慢凝结为果实,衣着换为沉稳的驼色。淡扫蛾眉,点绛唇色,一种成熟之美如秋日大地,炙烈散去,犹有余温。
在季节中更衣焕颜,在岁月里不舍缤纷。有一种女人永远不老,她们在三十岁收获成长,在四十岁收获丰美,在五十岁用通透还原天真。
潮流易逝而风格永存,爱与美从来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
家族中的大哥大嫂添了孙子,他们当爷爷奶奶了。是个六斤多重的男婴小宝,不胖不瘦,不吵不闹,白白净净,黑发茂盛,脸上腮边毛绒绒的,胎毛还未脱尽。都夸是个好孩子。
很快要请满月客了。他们定好日子宴请宾朋,还有一位重要人物要去接请。
东慈寺坐落在城市的东边,幽静宁谧。以前属于郊区,现在路修好了,坐公交车来去也很方便。东慈寺的猫和那里的斋菜一样有名,因为众多热心市民的领养投喂,很多流浪猫在佛光护佑下,得以在寺内山林树木间觅得一处安逸的居所。它们不怕人,遇到捐助猫粮的香客,慵懒地伸伸爪子,拱拱背,仿佛作揖答谢,然后转身又向密林深处嬉戏而去。
已为居士的太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甘为义工献身寺院服务。她做得一手好斋菜。每逢寺院重大节日,太奶奶就带领一众居士还有志愿者,在院内厨房忙碌。素菜荤做,色香味俱全。素的卤牛肉、红烧鱼不但看起来真假难辨,还真有鱼肉味道。素三丝外面炸得爽脆可口,豆皮新鲜出炉,味道真不错。这些都是太奶奶的拿手菜,很得香客赞赏。虽是荤菜的名字和样式,但却是素菜的食材,所有菜品都由素菜制成,很见烹饪功力。素拼禅味藕盒光彩照人,莲香四溢;素炒鱼香肉丝酸辣微甜,形神兼备,又没有肉食的油腻,很是下饭;五香牛肉是冷碟,用豆筋酱制而成;炒双冬即是冬笋和冬菇,冬菇爽嫩,香味特别,很是怡人味蕾。
太奶奶年轻时就是一位善于持家的能人巧妇,她和太爷爷一生恩爱,育有五个子女。太爷爷是裁缝,为太奶奶做了一生的衣服,只可惜六十多岁就去世了。太奶奶晚年皈依佛门,常年在东慈寺起居打坐,为子孙后代积福祈福。
太奶奶一直穿着旧式传统服饰,那是太爷爷身前为她做的家常服装,一穿就是很多年。春夏季节,太奶奶常常一身白色夏竹布衫,小小立领,斜襟包扣,下着青色棉麻九分宽松长裤。小巧匀称的身材,走路轻盈利落。远远望去,白衣素朴而飘逸,颇有几分仙风之姿。而秋冬季节,她翻出箱底,拿出多年前珍藏的驼绒夹袄,那袄驼绒做里,外衬呢料或丝绒,穿在太奶奶身上,真个雍容华贵,透出岁月痕迹,又别有一番当今时尚界卷土重来的复古之风。亦古亦今,美丽穿越时代,从未褪色。
小时候,我是太奶奶的拥趸,她亦最喜欢我。我为她理发梳头,她很是满意。她告诉我在没有熨斗的年代,她怎样将一身竹布衣衫用水洗净,用米浆透干,在晾晒时将四角掸抻,叠衣后压上枕头,这样穿上身时,周周正正,干净清爽。她的身上还有淡淡的雪花膏香味,她教我女人怎样用香,雅而不俗。不知不觉,太奶奶将自己的晚年安置在寺院,过着清净祥和的暮年生活。那天去接太奶奶回家,她正在打扫佛堂。一把蒲草制成的笤帚,她轻轻扫着。佛歌舒缓悠扬:“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太奶奶一身素布衣衫,面目安详,太阳透过树枝投下斑驳的晨光,照着她花白的鬓发,仿佛照着一座庙宇的屋顶。
要参加第四代曾孙的百日宴,太奶奶又从箱子里找出一件丝绒长袍,绛色的底子,泛着内敛的光泽。我侍候着为老人更衣,又为她戴上一串珍珠项链。白色珍珠莹光温润,衬着丝绒衣领的质地,太奶奶苍老的容颜焕发出雍容而优雅的神采,从前的花月之姿仿佛重现,只是被岁月赋予了更多的语言,越发宝相庄严,详和慈蔼。
“哦哦哦,小宝你看谁来了,太奶奶来了!太奶奶保佑小宝健康成长,多福多贵,给太奶奶作个揖!”大嫂抱着爱孙,我搀着太奶奶,相隔90岁的祖孙四世同堂,屋内响起欢快的笑声。小宝双眉间点着圆圆的如意胭脂,身穿太奶奶为他特意缝制的汉服小袍,一双眼睛滴溜溜清澈明亮,特别喜庆可爱。
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一场新的时尚又轮回往复,生生不息。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