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明】看看常香玉,一辈子不生气(散文)
豫剧豪放粗犷,喜庆欢畅,河南人爱听梆子腔。
我老家在豫北汲县(现卫辉),安阳崔兰田是豫北名旦,老家有句俗话:宁愿三天不吃盐,也要听听崔兰田。我娘和我婶都爱听戏,记得她俩坐墙根纳鞋底,聊得大多都是戏里的事。不过,我娘从未进过戏院,那时候,戏票一张两、三毛,能顶全家一个多月的盐钱,谁家可以一个多月不吃盐呢?俺婶咬咬牙进过一回,对我娘炫耀了半年,她说县剧团的“小花瓶(艺名?),嗓子像琉璃咯嘣,嘿……甜脆,真好听!
但是,常香玉是豫剧皇后,位居五大名旦之首,因此,全省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俗话是:看看常香玉,一辈子不生气。据记载,常香玉在我娘病逝的1976年之前,根本没有到汲县演过戏。娘和婶虽然与常香玉无缘,可对抗美援朝捐飞机的事,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记得,在常香玉捐飞机事迹感召下,我小时候,县城大桥头、马市街、商铺、戏院、学校凡显眼地方,都放着红纸包裹的箱子,写有抗美援朝捐款箱字样,大人小孩朝里塞钱。后来,在报刊杂志读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周恩来、邓小平、习仲勋都盛赞过,常香玉是位爱国艺人。
那年,儿子开车拉我去重渡沟旅游,途经巩义。众所周知,随着文化转型、娱乐多元等多种因素影响,豫剧和其他剧种一样,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曾经摩肩接踵的香玉故里门可罗雀。但常香玉出生的窑洞四合院西边,高坡广场上,那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比一的模型,仍然熠熠闪光,战斗英雄王海曾驾驶着它击落过多架美机。我仔细看遍了飞机模型的里里外外,然后,伫立良久。我感觉,目前豫剧戏曲虽然低落了,而常香玉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会低落,永远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1956年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搬上了银幕,当时成为河南人的最爱,一曲“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抑扬顿挫的优美唱腔,风靡大河南北,而“谁说女子享清闲,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两句,又让我娘我婶感概万端,百听不厌。汲县搬运工会后院,停放架子车的场地很大,每月放两场露天电影。我们小孩爱打仗的,一般太阳落山前才去占地方,可是演《花木兰》那天,刚吃罢晌午饭,娘和婶就撵我去,我嫌早,娘不愿意。开演后,看《花木兰》的人挤瓮不动,中间换片子时候,谁想出来解个手都办不到。
长大后我来郑州上学、上班,常香玉是省豫剧院的,剧团在市区大石桥,她家在郑州紫荆山公园附近,一般都在郑州唱戏,娘多次向我询问常香玉,问我见过没有,后来才醒悟,大概看看常香玉是娘一生的一个幸福夙愿,最终儿子没有给老人家圆。
我离开故乡后,妹妹陪护照料着母亲,直到去世,至今厮守在老家,她比我了解母亲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为此,儿子常常愧疚不已。母亲刚离世那些年,去坟里祭祀,妹妹总会到馍铺订做三个大白蒸馍,供奉坟头;这些年,手机成为人手标配,下载歌曲戏剧无所不能,妹妹不再蒸馍,当蝴蝶般的纸灰在母亲坟头缭绕,妹妹打开手机,一曲曲豫剧在回荡,常香玉有滋有味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天堂里的母亲一定听到了,妹妹和母亲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哥哥永远记住你替我尽的那份孝。
1965年以后,我在郑州一所技工学校上学,隔周在工厂实习,师傅叫陈豪俊是个戏迷,什么豫东调、豫西调,流水、慢板,讲起来头头是道,即兴还会弄几句,他对常派艺术顶礼膜拜。常香玉演出在市中心的河南人民剧院,离我们工厂二十余里路,因为没有夜班公交,回来他“地奔”。他是三级工,工资45.5元,常香玉的票3元、5元,对他来言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恍惚记得他看过两次常香玉,在车间眉飞色舞,即使我操作机器失误了,陈师傅也是笑嘻嘻地纠正,仿佛换了一个人。
第二年文革爆发,河南剧场门前挂牌斗常香玉,闻悉,陈师傅竟然去观看,我不解问:“陈师傅,你那么爱看常香玉,咋去参加批斗会呀?”他说:“我去看看那些年轻人咋胡来。解放前,人家在西安赈灾施粥救河南灾民有错?解放后,人家抗美援朝捐飞机有罪?”
其实我心照不宣,他更想去看看常香玉。又问:“批斗会的人多不多?”他说:“多!二七路和太康路上站的净人,市区和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有,来看常香玉,根本没人喊口号。”
1968年常香玉被赶到西华农场劳动改造。大概1995年我在河南工人报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和我同宿舍的是西华农场的一个宣传员,他曾向我介绍常香玉在他们农场的情况说,常香玉分配在农场三分场,安排的活是看护苹果园。周围社员和农场其他分场的职工,三五成群经常来看常香玉,领略舞台上大名鼎鼎“花木兰”和成人之美“小红娘”的真模样。过去在电影里看,现在近距离还是第一次。大家请常香玉唱一段,常香玉说的是地地道道河南话,总说“我是来改造的,等我改造好了,一定给大家唱。”微笑着婉言谢绝。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常香玉将郭沫若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豫剧谱曲,底气十足,激情满腔唱出了“大快人心事……”全国人民的心声。铿锵有力,明快流畅的常香玉唱腔,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激荡了许多年。
1971年落实政策,常香玉离开农场,她把补发的工资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捐给了生活、劳动过三年的西华农场;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推翻了对常香玉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彻底平反昭雪,常香玉把国家补赏以及自己的积蓄悉数拿出,捐献家乡巩义河洛镇,建起了一所以兼学豫剧为特色的希望小学,命名为“香玉小学”。
2003年12月23日,北京寒冬冷冽,身患绝症的常香玉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当得知河南文艺团体,来京奥运工地慰问河南民工的消息后,再三请求,医生无奈拔下吊针,因放疗,她戴上假发套,遮掩住稀疏的头发,在小女儿常如玉和关门弟子范军的搀扶下登台,坚持为河南人唱了一段豫剧,乡情乡音乡韵,目睹常香玉的家乡民工,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兴奋不已。然而,这竟然是老人拼尽生命余力的最后绝唱。
不到半年之后,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因癌症,在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2岁,噩耗传出,中原同哀。常香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她钟爱的观众,奉献给了河南父老乡亲。逝世后国家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常老无愧于国家、人民、艺术,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光昭中原,名副其实!
今年,2023年9月15日,是常香玉一百周年诞辰。国庆节后,河南官方在网络推出20集视频记录片,纪念这位艺术家,正在热播,相信无数的河南人和外省的豫剧喜爱者都在收看、关注。
视频纪录片中,曾继任的豫剧院长、著名豫剧艺术家李树建,动情回忆了和绝症时期的常香玉诀别的情形。最后时刻的常香玉,拉住李树建的手,忧心忡忡地说:“树建,你说咱们豫剧今后还中不中了?”
李树建说:“常大师,中,肯定中。有你在,有你戏比天大的精神在,我们的豫剧会走得更远。”面对镜头,李树建真诚地说:“没有常香玉这一代老一辈艺术家,就没有豫剧的今天,我们一定把常香玉的精神发扬光大,让豫剧的旗帜高高飘扬。”
哪里有河南人,哪里就有豫剧;哪里有豫剧,哪里就有常香玉。看看常香玉,一辈子不生气!
有关本文的图片发在柳岸微信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