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归土之途(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归土之途(散文)


作者:艾梅 布衣,21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9发表时间:2023-10-13 12:42:07

【菊韵】归土之途(散文) 伯母离世的时候,疫情已经缓解,丧事不在禁之列。那阵子,我已经跟朋友在熊家境的山顶凉亭下有一个小型生日聚会,凉亭外的竹子树影婆娑,我们是劫后余生的唏嘘不已。还跟同事在小雷山的室外通风处推杯换盏,饭后他们打牌,我于树下的吊床上小憩,树下光影斑驳,是一个很闲适的午后。去奔丧时,我还是有点担心聚集之事的,毕竟生活还没有完全回归常态。
   伯母年纪大了,这几年身体不大好,有一天突然说要回农村的老屋,回老屋第二天就平平静静地走了。老人家走的后一天,她的老弟媳也前后脚走了,仿佛约好了一般。伯母占了宗族祠堂。她生前是爱热闹之人。
   他们的村庄,我很多年没有去过了。印象里一条土巴路,都是老房子。记得村口有一处水井,一年四季都有水,冬暖夏凉。我们这一片,胡姓的几个湾子似乎都是在有地下泉眼的地方,不知是巧合还是先人的眼光。这个胡姓村庄据传还有过龙脉,因故被破坏,天子没有出成。现在的村庄,进村的路成了水泥马路,左靠青山,竹影摇曳,右边有一溜长的花坛,种满了芙蓉。正是芙蓉花开的季节,如果它们不开花,我是认不得它们的,这世间的树叶,于我来说,似乎都长得差不多。芙蓉花是我读初中时认识的。那时一片娇艳的芙蓉占满了老师宿舍前的花坛,使学校姹紫嫣红起来。伯母一直是爱热闹之人,芙蓉正艳,把一个村庄开放得红彤彤而喜气洋洋。
   祠堂是气派的,红柱青墙,雕梁画栋,古风赫然,最里面供奉先祖神位。祠堂里礼房戏台子,一应俱全。近些年,农村大修宗祠之风盛行,常是这个姓氏修完那个姓氏修。每家每户按男丁人数摊派,几乎每家都是数万之资。比如我们肖家,就有一个大户之家在集资时有十多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大笔钱。可是大家却甘之如饴,祠堂落成之时,大大地庆祝一番,当天还有很多人捐款致贺。庆典很是隆重,嫁到外地的姑娘都被邀请出席。老的不认识少的,突然想起来,皆是有血脉关系之人,一时亲近不少。日子一般选在春节,一来村人都候鸟似地回来了,二来远嫁的姑娘一般也是乐于这个时候省亲的,同时第一次经历被宗族奉为座上宾,也都自豪不已。一年四季,大家并不会在村庄里呆多久,可是修了宗祠,好好供奉先祖的牌位,知道自己的渊缘,奉香火以求祖先庇佑,是中国人看重的。宗祠也方便了农村办理丧事。
   祠堂前已经搭起了高台。祠堂门口熙来攘往,一地的热闹嘈杂。夜幕降临时,烟花叫叫嚷嚷地上了天空,把夜空闹嚷得五彩斑斓。祠堂门口的高台上,锣鼓铿铿锵锵地响了。台下,观众或坐或立,台上,牌子锣队吹吹打打,全无悲色。妹夫一身孝服,于高台上随牌子锣队一起把一面鼓敲得嗵嗵地响。棒子一起一落之间,肆意挥洒,一腔思亲之情也可跃然而出。想起袁枚《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自是另一番凄惨场景。伯母高寿,四世同堂,无疾而终,离世时也在疫情解封之后,丧事可正常办理,人生一世,走时从容,倒也是幸事。
   翌日登山,两面大锣敲得震天地响,鞭炮轰鸣,一队白衣送葬队伍,急匆匆前行,庄重肃穆,沿着一袭河水,时疾时停。小时候跟着送葬的队伍瞧热闹的时候居多,不知道同着悲伤。如今跟着这长长的队伍,看孝子贤孙于路中间设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哽咽着悼词,怦然情动,居然情不自禁流了眼泪出来。一路停停歇歇,棺木起落之间,腰缠白带的“八仙”皆有一番肃穆威武之态。每一次“八仙”喊“起”时,孝子贤孙们就要瞬间放大悲声,那种哭天抢地的依依不舍荡漾得紧。我真是年龄大了罢,已不是青春年少时没心没肺的时候,突然,理解了人生最后一程的意思,也理解了中国人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一个“情”字,一个“礼”字,一个“孝”字。农村白喜事放电影唱大戏做道场放烟花的比比皆是。死倒比生更来得热闹隆重。农村逝者的墓地,都在村前屋后的山地里,虽阴阳相隔,倒也是比邻之长眠,家属心里是否要安一层?
   上山的路极其艰难,一条羊肠小道显见是临时开辟出来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些年来,农村居住人数减少,再加上做饭用煤气,山上的草便繁盛得无可救药,早已经没有山路可踏足,要上山非要有一番“披荆斩棘”才行。村里“八仙”费了很大周折把逝者抬到事先看了风水挖好的墓地,待吉时燃鞭落葬,逝者的丧事才算基本落下帷幕。一众亲戚于下山后各自散去,村庄霎时清静下来,一时鸡犬相闻之声明晰。
   丧事过程,繁琐复杂,各地不尽相同,现时和往昔也有差异。依稀记得小时候见过一身孝衣的妇人送完父母登山后,不再进父母家宅,登一顶小轿悲悲戚戚离开。这种仪式早已消失多年。然而那一身缟素和圆顶小轿渐行渐远的影子却深深印入脑海。
   殡葬改革以后,农村土葬流程另增加了殡仪馆火化一节,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几十年以来,我在凌晨的夜里,去过那儿几次。殡仪馆人流拥挤却最是凄冷清凉。在我的眼里,那儿的灯光似乎总是阴惨惨的,透着阴冷的寒意,无论怎么睁大眼睛也看不清周围人的面容,对亲人的送别仪式,那儿是必经的站台,生死惜别,往事成烟。

共 20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散文《归土之途》,感到情感的厚重。人老了,都要“归土”,而“归土”的过程,“归土”的途中,却是一番感情的凸显。老人一生不易,孝子难舍亲情,要隆重的敬献“孝道”,办好老人的“丧事”,把老人送到安宁的土地里。文以情动人,本文富有真情实感,对丧事、归土,上路等几个场景写得细致,生动,并脉脉含情,足以体现作者的大孝之心。文章结尾一段深化主题,再次突出“情”与“孝”,生离死别,总在眼前萦绕,并非往事成烟。散文文笔细腻精彩,推荐欣赏!【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0-13 12:42:49
  欣赏散文《归土之途》,感到情感的厚重。散文文笔细腻精彩,推荐欣赏!
活到老学到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