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跳农门(散文)
一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在我的家乡——四川北部一个偏僻的农村,被传得神乎其神,已是家喻户晓。
为什么有如此的“热度”,归根结底是龙门难跳,但一旦跳过去了,鱼就变成龙,彻底地脱胎换骨了。这个吉祥的寓意,不能不让人们跃跃欲试。
小时候,奶奶常给我讲这个故事,我也特别想听。她说,古代有一条聪明的鲤鱼,生长在大黄河里。但它不甘于平凡,不想像它的同类们那样,一辈子都只在个小地方游来荡去的。而它天天生活的那个小地方,水的颜色是黄的,还有一股呛人的泥腥味……有天,它忽然得到了一个消息,说它们是可以通过努力离开那里的。但风险极高,一旦跳将过去了,就有可能由鱼变成龙了;可一旦跳不过去,就要因此丢掉卿卿小命。因为就在它们生活的那个圈子外面,有一道窄窄的“龙门”,根本不可能有跳过去的机会,也从没任何鱼类跳过去。尽管如此,它还是想试一试。最后的结果,那条勇敢的鲤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了。它也因此变成了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
我听得入了谜。在我心中,它十分有趣——有趣在于它的质变。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得看你的决心如何、付出了多少。
奶奶死去的那晚,她回光返照地用右手的力量,给我做出了个跳跃的手势,很快我就明白了她那手势所要表达的意思。她心满意足地合上了双眼,我“哇”地一声哭倒在了她的床前……
从此以后,我就永远记下了这个故事,直到今天也没敢忘记。
二
“土门村”是我祖先居住的地方,自从他们来到那里后,他们就把根永久地扎进那里。
据说,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们,都是世代单传,所幸这“根”一直没断过——根都传承了下来,留在了土门村。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作担保,我的根自然也落在了那里。只是到了我这一辈人,我们的脉系扩展了,变成了虽有我这根独苗儿,却又有四个小妹的辅佐。单从我们家的人口数量看,五个孩子、再加父母及奶奶,一共八口人。
家家户户都有着一大家子人,是那个时代的特色。那个时代还有一大特色,贫穷落后是其主基调。
我们那个村座落于大山深处,群山合围,房屋依山而建。真实的情况是,山不成其为山。不长“毛”的秃山,不出烧柴;良田也不成其为良田。按理说世代都在耕种的土地,早已将生土变成了熟土,它们是能培育出糊口的粮食来的,人们却常常遭遇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
跃出大山,告别农耕就自然成了那个时代的热词,也成了年轻人奋斗的方向。大人们更是心急火燎地天天祈盼,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能送出去,将来别在农村混。那时在农村混,名声差不说,连个好点的媳妇都“说”不上。我仅有的在校学习,是读完小学又去读了个初中,之后就是哪儿来、回哪儿去了。在那广阔的天地里,干着“老高挖深”的行当。“老高挖深”,是课堂上老师们口里最时髦的一个词语。那大概是他们在面对广大农村子女遭受的困难时,所使用的一个警示语吧!
在那仅有的八年学习时间内,显然我是辜负了父母的殷切希望。但我要说,自从七岁入小学读书起——还应该包括七岁之前,我能下地走稳路后,就体验到了一定要跳出龙门去的坚定态度。一方面心里在想,另一方面行动上也在为之付出。连做梦都梦到了自己已经变成了住在高楼大厦里、不淋雨、不晒太阳、一月下来有稳定的工资拿、一月下来有供应粮作保证的美事。但现实却在狠狠打着我的脸,我那不争气的表现,更是在狠狠抽打着父母的脸。
初中毕业考中专,我“名落孙山”了——这也是那时所使用到的又一个“热词”。那个时候,为贫穷所设的热词真多啊!
有这记忆的人应该都还知道,农村孩子的出路只有读书。可一旦考不起学,就再无希望脱掉“农皮”可言了。当然,还有个微乎其微的出路,那就是当兵。当兵的出路只能是提干。可在我们大队乃至公社,一批又一批青年到了部队,去的时候可以说是锣鼓喧天,回来的时候却又狼狈不堪,还不都是哪儿来、又回哪儿去吗?
三
我读初中时,在老师自由发挥的要求下写过一篇作文。我的标题与内容,是写“我”如饥似渴跳出农门的事。其间我把奶奶讲到的那个鲤鱼跳农门的故事加了进去,又辅以“我”这个青年人通过奋斗、终于走出了农村的事情。以今天的眼光看,那完全不像是在我那个年龄写的一篇作文,倒像是经过生活磨难后,打磨出来的一篇虚构小说,它却在老师那儿成了农村青年如何奋斗、终达目的的一个榜样。在我们六十多人的班上,老师洋洋洒洒地宣读了它。
巧合的是,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后来居然应验到了我的身上。多年后,我成了个鲤鱼跳龙门的受益者。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初中毕业两年之后,荣幸地穿上了新军装,从土门山村那块贫瘠的土地上,犹如一只“金凤凰”飞进了城里。就像我初中毕业两三个月之后,“顺利”进入到代课教师行业,压根儿就没想过会在某天真正跳出龙门一样,我应征入伍之后该是个啥情况呢,也是不得而知。
这里我得补上一笔,初中考试一完,父母亲就急着打听我的考试情况。在他们心中,我身上是应该发生奇迹的,尽管他们也知道我的三年初中学习,是在一边劳动——为解决家里八张嘴的吃饭问题出一份力,又是在一边学习——只为完成一个简单的识文断字的任务,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我的成绩一出来,也的确是真实地印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最浅显的道理。那晚的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偷偷落泪,父亲则长吁短叹、一口饭也没吃下……之后的新学期开学前,我突然被父亲叫住,他告诉我开学以后,就可以到八九公里远的山村去任代课老师了,听得我喜出望外。据他讲,代课老师每年都有通过考试、跳出农门去的机会,要我一定好好干……
但我在那条战线上也只干了两年,就又遇到了另外一次机会——部队征兵。在元坝农机站的简易四合院里,十月天的川北,已是阴雨绵绵的冬季,身体体检进入到了最后一天,这也是决定命运的最后时刻。父亲一路相随,我每检查一个项目,他的目光中都透出鼓励与担心,直到全部检查过关,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来到部队,我先从前线连队一名站岗放哨的步兵,调到后方城市的师机关,成为了一名干着后勤工作的打字员。三年义务期满后,留队转了志愿兵。
直到这时,在我二十五岁年龄到来之际,依靠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我“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四
每每与儿子闲谈,都会谈到我年轻时,迫于环境的压力,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去做些鲤鱼跳龙门的尝试。只缘那时缺衣少食,条件太艰苦,包括我们的父辈,他们为了子女的未来忍饥挨饿、忍辱负重……当然,孩子还不会理解。我们的下代人对我们过往的一些事,尽管什么也不可能看到了,更无法去亲身体会,但已经存在于历史场合中的这些旧事,不应该不知道,更不应该淡忘……
其实,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大凡用来激励年轻人树立理想,勇于追求。是一种关于立志的叙事,一种励志的传统文化。人生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个“跳龙门”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常常非常艰难,没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和顽强的意志毅力,永远跳不过那道龙门,也只能永远是一条普通的鲤鱼。我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提醒我的儿子,是因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苦与甜是一对冤家,又相辅相成,没有苦、哪有甜。
谁年轻时没有过奋斗?
孩子还是懂事的。没有人甘愿做池塘里的鲤鱼,成年人如此,年轻人也是这样。我说的时候,儿子给我的印象仿佛满不在乎。但我的话音刚落,他居然紧跟其后回应了这一句,令我颇感意外。
我便开心地也应了他一句,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