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初遇乡品先生 (随笔)
一个人的一生,真的有百味。“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
寻寻觅觅,觅觅寻,一个人究竟会走到哪一方面,去继续深造,有点微小的成就,还真是不可预知的。比如现在的我就在一个不合适的年龄段,不合时宜地喜欢上了搬砖码字,而且还购到了一张看似没有目的地,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远程车票。从去年起,我也上了都昌在线,经常弄个小文在上面班门弄斧,慢慢的,通过在线这个平台,学习的文章就多了,也借此认识了许多有才华,却未曾谋面的创作之人。
有一位专门写都昌传家训扬新风类方面的文章,经常在都昌在线主版面,今日都昌的头版位置上被推荐。一个网名叫乡品的,又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叫汪国山的作家,他的文章从此走进了我的视野。我逐渐开始阅读,并且特别关注汪国山先生写的文章。
在我没有进城之前,还在乡下担任个小主任的时候,汪国山先生这个名字,就是我曾经所在的班子成员,经常说起的话题。一位分管人事的上司,居然会写得一手好文章,真是难得。遗憾的是我这个从副主任干到正主任,并且足足干了10年之久的人,始终无缘去遇到这位能管上你升迁,有一定话语权的汪国山先生。也许天生我就不是搞行政的料,脸上两块皮特薄,还有心高气傲的怪脾气在。按照当时班子里的情况,我就不算是最有才的,但至少我是通过国考,正宗科班出身的,文凭最高的一个。整整在班子里混了10年之久,也尝尽了班子里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最后带着一纸辞职报告进了城。
说句实在话,我要是继续待在乡下,不讲混个正职,至少坐在那里坐着不动,也应该是个副职。因此,如今见到一些后起之秀,混得风生水起的,我着实从心底里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从来不后悔,当初辞职进城这个决定。如果我一直在乡下,一定不会有今天创作上的一些小成绩,也不会结识到文化圈里,一些有才气的名人作家。
上年,还是去年下年,上饶一位散文名家傅菲来都昌讲座,我和单位里叶先生一起去的。刚好汪国山先生也来了,他作为领导代表坐在前排。这时和汪国山先生相熟的叶先生,把我作为某某单位,某某某介绍给汪国山先生时,只见汪国山先生当初一脸茫然的表情看着我……当叶先生用我平时发文的网名,"狮子山中人"再次将我介绍给他时,汪国山先生很快却又非常热情地伸出双手,和我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同时非常友好且亲切地对我说:"自己的第三本书《村庄里的人文》即将出版,到时送本书给我。"当时听了他讲的这些话,我一直很激动,也倍受鼓励,一度期盼着能收他的新书大作。
汪国山先生的文章我早就看过一些,但是只单单从网上看过,还从来没有端着他的书系统地拜读过。只是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勤奋、专注、有责任、有担当、有文学创作才华的作家。断断续续地,从网上看到他写到的,已经第384篇传家训扬新风类的文章。时间范围涵盖古今,跨度之大少见;内容包括他所到过的村庄,历史上名人、名臣、红色记忆,涉及内容之多少见;上到自然村庄的祖宗、师爷、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到今时的弄潮儿,追根溯源,挖掘之深少见......
全县20多个乡镇,八十多万人口的大县,听汪国山先生讲:“他走过一百多个自然村庄”。他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这是什么概念?按一天走一个村庄,一天写一篇文章计算,单从时间上来说,啥事都不做,专门走和写,足足要两年时光。不管从那方面来讲,汪国山先生都是一个非常执着,有担当的人。
听傅菲先生的那次讲座,算是真正和乡品先生(汪国山)初遇,电视上看到的,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时间回到这次国庆放假,文友集会,有文友讲:“等下汪国山先生会来送书。”当时,我已经把送书这事,当做和乡品先生初遇时,他的一句客气话给忘了。一到知道他真送书时,心里又一直在打鼓,在坐的这些文友都是乡品先生的老熟人,老文朋诗友,我却是个老新人,连面都只是听讲座时见过一次,到时不知道有我的一份吗?
正当我在心里突突地打鼓的时候,一身书生气,帅气的,带着眼镜的乡品先生笑容满面地走了过来。互相寒喧客气一番过后,乡品先生开始现场签名送书。临到我,教体局的余先生刚准备介绍我时,乡品先生就对着一众文友讲,上次在湖滨听傅菲先生讲座时认得,狮子山中人。
我说汪部(乡品,汪国山先生)真是好记性,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佩服佩服,汪部好!谢谢您的书,回去之后,一定抽时间去认真研读,学习您的写作精神和创作方法,学习你所秉承的传家训扬新风之做法,挖掘历史,对历史负责,搞清楚每一个家族来龙去脉,用文章记录下来的严肃认真态度。乡品先生创作上的许多亮点,都是作为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应该坚持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至少值得我去学习。
谨以此拙文,热烈祝贺汪国山先生新书《村庄里的人文》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