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硬卧北上(散文)

精品 【东篱】硬卧北上(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71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72发表时间:2023-10-23 00:02:34


   九月初,要回家探亲,坐的是普通的直快列车,绿皮的。家人不理解我,放着同等价钱的飞机不乘(机票不贵),为什么?为什么?
   我找出了三条理由,一是我不赶时间,早到和晚到都是到,二是这种绿皮火车,相对高铁动车,便宜,省钱有错吗?三是自己腰不好,卧铺可以躺着,尤其硬卧,这年岁躺着舒服。我爱我腰。其实,我还有第四条理由,不想公开,我要的就是慢,我想用一段这样的慢时光兑换一段已经逝去的从前时光。这太诗意,不敢说出,是因为为了远方,诗有时会变得苟且。
   现在检票,体验不到以前的快感了,凭着身份证就可以通过检票口,有些人总是在扫描处放反了身份证,或者扫描处不那么敏感了,要耽误一会儿时间。一样的是,总有站在检票口的站务人员,在大声的喊“排队,排队”。
   我在12车厢5号下铺,我排在前面,不担心有人“霸铺”,但需要给行李箱抢个位置,上车晚,有时上下放行李箱的位置早被占满。有点宾至如归的感觉,这种床铺很熟悉,毕竟大学四年,睡了个够。我上车时,5号中铺,一位年龄和我相仿的男人已经在6号下铺落座,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并帮助我把箱子塞在6号铺的床下,说,上面没多少地方了。一脸诚恳,让我觉得亲切。我刚坐下,他看着窗外,若有所思地说:“这车还是有人坐,没钱的人还是有。”我不置可否,他这样的分类我并没觉得不适,做个没钱的人才有机会“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没啥不好。
   19点40分,车从上海站准时开动了,我仿佛看到那力大无比的传动抽轴,奋力摇动车轮,如巨杵,将耳蜗里的宁静片刻捣碎。铿锵之路开始。6号中、下铺竟然空着,不会就这么空下去吧。果然,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孩和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一个大行李箱过来了,女孩说着“谢谢姐”,原来她俩是换铺的,本来女孩是6号中铺,中年妇女说,自己是11车厢的,女孩买票时没能和母亲买到一起,母亲有病,她要照顾母亲。还是5号中铺那位男士,帮助把行李箱举到了靠近棚顶的行李架上,勉强放下。
   到了苏州站,一位老者,左手提个塑料袋,右手拖个买菜手拉车。结果,只有他的6号下铺床下可以考虑塞进去。试了几次不行,我只好将自己行李箱拉出,让他把小车塞进去。他接了个电话,听得出,他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操着苏州评弹一样的口音。
   不久,列车员从过道走过来喊:“茶桌上的东西都收收,九点半关灯。”有意思的是,尽管过道逼仄,列车员每次走过都匆匆带起一阵风。大家都各自躺下了。睡前,听见6号中铺和5号中铺聊了几句,得知女的是黑龙江人,男的是长春人。6号下铺的乘客把被子盖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脚,我发现,他只是光着脚穿了一双旅游鞋。
   我打开床头的阅读灯,拿出一本多年前的《读者》在看,这节车厢里有11个包厢,住着66人,假如看手机的不算,我骄傲,我是唯一的读者。我曾用书治好了失眠,放下杂志,有点睡不着了,但我也闭着眼睛,打呼噜声、磨牙声等相继响起,我很想知道,在他们的睡梦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希望故事早点结束,我好入眠。
  
   二
   黑夜漫漫,列车像在无边的隧道里穿行。
   次日凌晨四点半,我醒了。在家的时候,这个点,就是我的起床时间。不想睡了,于是,我把耳机连上手机听歌曲。
   突然,电话震动起来,一看是母亲打来的电话。
   跑到哪儿了?还要几个小时到家?到家喜欢吃什么告诉我。一连串的,我压低声音,嗯嗯着,生怕惊醒了同车的人。我没有回答母亲,母亲好不容易想出这几个句子,我就让她一气说完吧。凌晨四点半啊,母亲起这么早,或者晚上就没有睡觉。我不能继续设想,生怕我的心受不了。为什么不乘飞机回家呢?我在责备自己。
   窗外不见星星,只见铁路旁路灯如流星般滑过,有时,探照灯的强光照进车厢,立马又被车厢甩了出去,扎眼如闪电。我很少在早晨听歌曲,这次,我有意让歌声唤醒自己。五点多,我见那个黑龙江女人醒了,一骨碌爬起,从枕头上仰起头看窗外。这时,火车已停靠在德州站,外面雨雾蒙蒙,站台上有旅客来来往往。不知她看到了什么,眼神专注得仿佛被什么拴住了。
   早饭时间到了。我两块好丽友蛋糕、一盒特仑苏牛奶解决。苏州人的早餐搭配别致,他先泡了一盒方便面,然后,扒了一个粽子,把粽子浸在方便面里,过一会儿,他大口吃起来,吃得很香。他低头的时候,我见他头顶头发已经很稀疏了,但梳理过,像日记,每行字都记得井井有条。吃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看看窗外,说了句“太阳升得好高”。这应该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即兴诗作。吃完,他又睡去了,从包里翻出两只袜子,套在脚上。长春人则只拿着一大包葵花子,坐在过道的茶座旁嗑着,这就是他的早餐,甚至是他的全日餐,他想起来就嗑一会儿,这也是他对待时间的态度。
   很多人还赖在床上,我在想,这硬卧的床铺可能有双面胶,一躺在上面就不想起来。躺着走路,一生中机会并不多。最勤奋的是两个售货员,忙忙碌碌在过道上穿梭,熟悉的声音几十年没变。卖盒饭的:“盒饭,热乎的盒饭喽。”等卖货的过来,则是:“方便面火腿肠八宝粥,白酒啤酒矿泉水。”后者比前者更讲究旋律。不管他们怎么喊,就是唤不起人们的食欲,应者寥寥。
   车轮滚滚。不看书不看手机时,我就盯着窗外,车旁闪过很多城市村镇,闪过田野、山岗与河流,行道树,火车,给我翻着一本生机盎然的大美画册。
   十点半,车停秦皇岛站,停车18分钟。我要下去活动活动。
   秦皇岛,并不陌生,在主席的诗词里我就到过多次。遗憾的是,在站台上,停靠的是一列列时光的列车,却不是打鱼船。我有亲人居住生活在秦皇岛,时间上不允许,请接受我默默的祝福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用脚步彼此问候。我用手机,拍摄了“秦皇岛站”四个大字,手指很用力。
   长春人也下来了,他和我一样,在有限的范围内来回踱步。他一直生活在北方,比我更了解北方。他告诉我,山海关内,村镇多是平房,方便房顶晾晒粮食,两茬庄稼;山海关外,房屋都是带有屋脊,抗震保暖防雪压。当然,这不绝对,但这却增长了我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好幸福,这车厢里这么多人,得有多少人是我的老师啊!
   中饭时分,长春人又从包里摸出一包五香花生,咯嘣咯嘣嚼起来。黑龙江女人还在睡,也许,她太累了。六号上铺的年轻人,一句话不讲,他的嘴闭得紧紧的,不知他早上吃了什么,这么扛饿。苏州人照例方便面泡粽子。让我好奇的是,五号上铺的男人,跟我相似的年龄,早饭没吃,除了睡觉,他几乎坐在过道的椅子上一动不动,他一直望着窗外,偶尔皱下眉头,两只手交叉抱在胸前,脸似刀刻。这会儿,看见苏州人泡面,他终于泡了一盒方便面,紧接着,车厢里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吃面声。
   这场面,似曾相识,这么多年过去,方便面依然行方便之名,免费乘车。此情此景,我有点无法形容,“康师傅”和“老坛酸菜”“面面”相觑。
  
   三
   心理学讲,午饭后,人的心情会变好。在公司里,有什么事情需要找领导请示汇报,我一般是在下午,敲响领导办公室的门,成功概率非常高。
   同样,午饭后,人的谈兴更浓。我和苏州人分别斜倚着被子开始了卧谈,长春人则坐在过道的小桌旁搭腔,三个人兴致高涨。
   苏州人三十年前是农民,后来土地被征用,他就进了工厂,什么工厂,他没说,我也没问。现在退休了,来往在苏州和北方之间做生意。做什么生意,我没问,他也没说,我看到塞在床下的买菜车上有个袋子鼓鼓囊囊。
   我们都说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家发展快,很多领域在世界排名,都处在第一团队。他以自己是苏州人为自豪,他说,2022年苏州GDP江苏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六,前十名,了不起!说这话时,他笑容洋溢,语调高亢,我百度了下,他说得非常准确。
   列车一站一站驶过,闪过一片一片居民小区,小区高楼林立。看到高楼,我们谈起最近的房地产,国家为了鼓励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最近打出了房贷优惠组合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房地产行情不好,但房价为什么如此坚挺?这时,长春人也参与了讨论。但说来说去,我们三个人都没有说明白,这个话题有点专业,甚至艰深,不时地被火车的轰隆声吞没。接着又谈到了东北的发展,东北本来就地广人稀,现在有很多人都南下了,这也是东北发展迟缓的一个因素。说到这里,我们不无忧虑。我觉得,老百姓关心国事了,是大好事,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表现。
   下午五点半,火车到了长春。这是大站,停车又是18分钟。长春人提起行李箱,准备下车,苏州人也是到这站下车,他从床下,拉出他的买菜小车,又拉出来一个捆扎得结结实实的纸箱,跟在长春人后面,撂下一句“再见”下车了。说这句“再见”时,他没看着任何人,也可能是说给火车听的,从聊天中得知,他为了生意,常年在铁道线上跑。
   我把双肩包背在身上,跟他们一起下车。“你也下车?”苏州人回头看见了我,便问,“下去走走。”我回答他几次了这样的话。每次停站时间长,我都下去呼吸下当地的氧气。至于每次都要背上包,是因为包里有笔记本电脑,电脑谈不上是贵重物品了,但电脑里有我写给江山的文,岂一个“贵重”了得。人出站时,都激动地向前,顾不得身后。站台上,铁道旁,秋风阵阵凉。他们没注意,我跟在他俩身后走了一会儿,聊作短暂的送别。
   再上车后,车厢里似乎安静多了。两个上铺的一老一少,仍然坐在过道茶座上,不言不语,望着窗外。说句话,对他们来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要将沉默进行到底。
   我突然觉得很无聊,但我好像回到了曾经上大学坐火车那会,喜欢满车厢穿堂溜达。走到硬座车厢,突然脚踩在一位大爷的脚上,看样子,他刚上车。我刚想说“对不起”,大爷怒目相向。原来我把他啃着的一只烧饼碰掉了。还是坐下道歉吧。原来大爷是趁有闲工夫,跑几趟山货,不大的兜子里盛着榛蘑、榛子之类的东西。他说,日子不是愁什么,但总想找到当年给老伴买礼物的感觉,他必须亲自挣钱,养老的钱,老伴掌管的,不好动。我觉得他这是借口,日子对于他并不宽裕,但他不说出。我帮捡起时,知道他啃的烧饼是凉的,脏了,只好扔掉。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当年也像他这样,为了生活,一次次带山货进城。当下的“带货”都是动动嘴皮子,可那些老人,我的父辈们,是要跑断腿的。
   想到这些,我觉得鼻子一阵泛酸,眼睛有些湿润。
   我离开大爷,正碰上从列车售餐的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便毫不犹豫买下一盒盒饭。返回时,无声地塞给了大爷,大爷站起吆喝着“小兄弟,你这是干哈,干哈!”是啊,一盒饭能够表达我的歉意吗?不过,能够让大爷吃上一盒热饭,我用热心温暖了乡愁。
   回到自己的包厢,看见黑龙江女人离开了自己的中铺,坐在了苏州人空空的下铺上,手里还旋转着一盒泡着的方便面,她用纤指捏着盒盖,但红烧牛肉的味道还是泄漏出来。一天下来,她只吃这一顿饭,从她有些发胖的身材来看,这样做着实令人感动。
   有人不想吃饭,为了减肥;有人巴不得自己肚子撑起来,胖起来。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
   她很健谈,跟我说也在终点下车,然后换成2小时高铁,有人开车接她。我不要怎么好奇和发问,她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像倒豆子似的。老公在上海开饭店不成,打烊,她回老家林场,儿子在那里开饭店,不放心,回来看看。最感欣慰的是,老公在上海一家船厂上班了,工作还不算累,赚钱还不算少。这是我职场三十七年没实现的愿望,在他这里实现了,为他高兴。这时车厢抖了一下,铁轨都羡慕不已。
   两小时后,在哈站,我和她微笑话别,她将继续她的旅程。我则将在哈逗留,和回忆缠绵一晚。坐出租车去酒店的路上,路灯璀璨,行人川流不息,忽地想起一路上那沉默寡言的一老一少,像一对父子,他们去了哪里,人生旅途,我们曾彼此陪伴,无声胜有声,我忽然感觉,我们之间畅谈了一路。
   出了大学校门,觉得自己是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也难免有点骄傲。其实,待在自己的天地里,还是封闭的。一路北上,所见所闻都是些小事,但那是真正的生活,我懂得了每个人的出行,带着不同的心情,肩负着各自的人生使命。
   乡愁是什么,我再次追问自己。乡愁,是一种被放在一个空间里时时遇到的人,是经过的故事,一趟北上的火车,总能把每个人联系在一起,乡愁就在各种关系里滋生。等到了家,乡愁又会把我放在亲情里。
  

共 49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绿皮火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记忆,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硬卧,不知曾带给多少远途的旅客方便和舒适,估计很多人都有过亲身体验和经历。作者回乡探亲,乘坐的是绿皮火车,买的是硬卧车票,由于飞机票和硬卧票价位相同,家人对其选择硬卧颇不理解,作者给出了几条理由,除了从舒适的角度考虑之外,最主要的,作者是想找回旧时光中的那份美好而诗意的感觉。以前,乘坐绿皮火车,需要检票,如今,只凭身份证就可通过检票口,既方便又快捷,但作者感觉似乎体验不到以前的那种快感了。作者的铺位是12车厢5号下铺,对卧铺,作者再熟悉不过了,大学四年,睡了个够,最先看到的是5号中铺的男子,他非常热心,帮助作者放好行李,又帮助6号中铺的中年女子把行李放到了行李架上,该女子的铺位本不在这个车厢,她为了一个女孩能和母亲在一起而做了换铺,看来也是一个热心的人。车行驶到苏州时,上来一个老者,他的铺位是6号下铺,作者将自己的行李箱从床下拉出,以便让他把小车塞进去,出门在外,互相礼让,互相帮助,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苏州人对早餐的精致搭配,长春人对早餐的潦草应付等,从细节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时间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作者一路上,不是看书,就是看车窗外的风景,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车厢内很多乘客一直睡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车在秦皇岛站暂停时,作者想到了居住在秦皇岛的亲人,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心里对他们送去心中的祝福,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下车活动期间,和长春人有了短暂的交谈,作者虚心聆听,了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深刻奥义。作者午饭后和苏州人闲聊,得知他曾是一个农民,当过工人,退休后一直做生意,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为自己是苏州人而自豪,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苏州人、长春人,以及作者三个人谈到了房地产和东北的发展等,作者感受到,就连老百姓也关心国家大事了,是一件大好事,体现了民族的进步。黑龙江女子是一个健谈的女子,从她的谈话中,作者感觉到她对家人的爱和对生活的满足感,特别是她先生在上海一家船厂上班,那是作者在职场生涯没实现的愿望,让作者不禁心生羡慕,到站后,作者和她微笑话别。即使那沉默寡言的一老一少,作者亦感受到了这一路的温暖陪伴。这篇文章内容厚重,构思巧妙,审美视角独特,一节车厢,就是生活的小天地,人生百态一览无余,作者心思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刻画鲜活,呼之欲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跟随着作者坐了一次绿皮火车。文章的语言精美精粹,叙述从容,娓娓道来,通过描述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给读者带来一幅幅令人暖心的画面和一个个温馨的故事,一路陪伴一路温暖,也表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文章思想深邃,感悟深刻,写的摇曳生姿,精彩纷呈,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美文佳作,倾情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23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10-23 11:22:15
  韩老师此篇大作的风格,正如这列绿皮火车,不疾不徐,缓缓驶来。张和驰拿捏的分寸适当,使文章如行云流水一般。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精彩,尤其是那个泡面吃粽子的苏州人很有特点。另外文章不仅展示了各色市井人物,对社会的发展,也多有表现。一篇内涵丰富行文型文升度的每,也多有表现一篇内涵丰富,行文生动的美篇佳作,拜读学习!祝老师体健,文丰!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3:43:15
  感谢郑老师的美评!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令老师磨目了。在这样的车厢里,发生的都是百姓故事,无外乎吃喝拉撒睡,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我就因此记下,权当回忆。限于笔力,我没敢过于铺开去写,担心收不回来,笔墨就集中在一个包间里几个人身上。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我们共同努力进步,祝秋安,笔健!
12 楼        文友:代启权        2023-10-23 11:44:55
  读了韩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前些年,我从上海到贵阳的一次旅行,我专门选择了这种绿皮慢火车,当时的想法是一边走一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这趟车踏越几个省,一路上大饱眼福,在感叹美好景色的同时,也为有地大物博的祖国母亲而感到自豪,到达贵阳后,很多文友都感到疑惑:代老师乘坐这种火车来我们高原采风,佩服佩服!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
   韩老师此篇作品语言接近大众化,简洁干净,人物描写很有个性,实乃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拜读学习,点赞支持,向韩老师问好!谢谢!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3:48:13
  老师近年乘了绿皮火车,这种慢真的有些浪漫,一遍欣赏路边的祖国大好山河,一遍度过慢悠悠的时光,好悠闲啊!如果有时间,我以后还会乘绿皮车,也许为了怀旧,也为了体验慢生活,毕竟职场多年,每天都匆匆忙忙,难得停下来。拙文略显粗糙,感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顺祝秋安,笔丰!
13 楼        文友:简柔        2023-10-23 12:59:07
  绿皮火车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和情感。六年前从昆明回,也坐了一回慢车,可惜不是绿皮。深夜,听火车咔嚓地响,别有诗意。韩老师把坐火车一路所见,精致打捞,带出了各色人物的性情和生活态度。语言利落,观察灵敏,妙趣横生,如河水叮咚,溅起闪亮的水花,奏响欢快的音符。佳作欣赏,学习。
回复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3:53:58
  老师曾经往返各地,一定对慢火车怀有别样的感情,我特别喜欢那种轰隆、咔擦的声音,听着就容易入梦。几个人物,好在就在我身边,经过观察,将其言行纳入文中,希望普通人也能焕发出生活的光彩。感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顺祝老师秋日安好,生活愉快!
1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10-23 13:09:57
  绿皮火车,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奋斗?绿皮车厢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大江南北,来来往往,无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真实写照。欣赏老师的佳文!
回复1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3:56:56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现在,交通发达,飞机、高铁、动车驰骋大江南北,这种时候,乘一趟绿皮火车,感受确实不一样,浪漫和感慨交织。顺祝老师秋安,笔丰!
15 楼        文友:岚亮        2023-10-23 13:17:23
  绿皮火车,在我的记忆里仅闪现过三次。82年秋,我参军了,坐火车从上海至西安,这是我首次坐绿皮火车。84年回家探亲,是第二次。86年复员还乡,又坐了一次,此后至今仍未再见。86年早春,我部奉命从咸阳调至四川邛崃,开拔时坐的闷罐车。当时南疆战火未熄,记得路上有人误以为我们是开赴前线的,纷纷向我们挥手致意,让我壮怀激烈了一番。我坐的,都是硬座,硬卧从来没坐过。韩格拉图这篇硬卧北上,细腻入微,犹如复印,写得充满情趣,拜读学习了。
回复1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4:02:23
  老师有过几次乘绿皮火车的记忆,难得。现在交通飞速发达,这样的时候,乘绿皮火车,会有别样的感受。硬座和硬卧,感受也不一样,硬座更辛苦些,硬卧略舒适些。希望老师有机会去乘坐一次,享受一次慢悠悠的时光。拙文记录下一点身边生活和感受,稍显粗糙,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祝秋安,笔健!
1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10-23 14:10:41
  韩格老师的文,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很有辨识度,读之赏心悦目!坐硬卧一路北上,作者观察敏锐而细腻,重点关注坐在附近的几位同行者,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于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皆带有各自的地域特征和风貌,但共同点是,都自带温暖的光芒,彼此相处愉快,一路尽享慢时光。从各自的言谈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感。该文行文不疾不徐,犹似绿皮火车的节奏,摇曳着动人的旋律。语句于质朴中见瑰丽,一些比喻、拟人句很是曼妙,趣味横生。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秋安大吉!
回复1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4:42:47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当初想写这个文的时候,有些犹豫,觉得车上其实很乱的,人又很多,找不到落笔处,可写的东西太多,似乎又写不出什么内容。纠结之后,还是写身边的几位同行者吧,毕竟近在咫尺,看得清。都是普通百姓,所以,文中的故事都很平凡,写好平凡的人和事,也一直是我苦练的目标,只是,仍觉笔力不及,难尽其貌,深感不安。感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问候老是,秋日愉快,创作大丰!
1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0-23 14:45:45
  硬卧途中的点滴,写得很详实,火车一路,人生一旅,上上下下来来往往,擦肩而过,萍水相逢,都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老师观察入微,时刻不忘写作,有画面有情感的美文就这样在旅途中形成了。向老师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1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6:44:32
  人在旅途,擦肩而过,但有些情节还是深深印在脑海中,写下来,当作日记回味。文略觉粗糙,感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祝秋日愉快,创作大丰!
18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10-23 15:03:04
  探亲,坐绿皮火车,是想找回旧时光中那份美好而诗意的感觉。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小社会,人生百态一览无余。作者重点刻画了几个不同性格的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观察仔细,场景描写细腻,画面感强,读罢如身临其境。一次旅行,与旅客温暖同行,不敢感到寂寞。语言活泼诙谐,思想深邃,文采斐然。拜读学习,问好韩老师。祝重阳节快乐!
回复1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3 16:51:29
  是的,我这次,有意乘了绿皮火车,虽然慢,但体验那种慢悠悠的时光,真的很惬意!一节车厢,几十人,就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小社会,身处其中,觉得很有存在感。我刻意留意了下,将一些心得写成小文。感谢老师的关注,感谢美誉和鼓励,祝秋日安好,重阳快乐!
19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10-23 19:46:22
  闷了这些天,读到韩老师的文章心一下子飞出去了。绿皮火车我坐过,硬座,非常不舒服。硬卧没坐过,不知道那吗些陌生人一个车厢能不能睡得着。文中几个人物很有个性,一路下来,一路故事和感怀。非常好。问好!
回复1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4 19:18:09
  别闷,凡事还是往好了想。我这文,写得比较随性,写之前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主题,就是写写,当日记看看。有机会去乘硬卧,和硬座完全两种感觉。谢谢鼓励,祝秋日愉快!
2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23 19:50:44
  韩老师的文,慢享生活,温馨感人,细节描写太精彩细腻,平凡的人在老师的笔下一个个丰满起来,有了自己独有的味道,看得出老师在享受旅途,享受生活,人生应该慢下来,去体味。拜读学习老师佳作,收获良多,祝老师秋安笔丰,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2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24 19:21:36
  谢谢老师的美评!这次有这样的机会,我特意选择了硬卧,有意再回味下曾经的慢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和昔日的感觉不可同日而语。写下来,也都是平凡的故事,权当回忆。谢谢老师的美誉和鼓励,祝秋日愉快,体健笔丰!
共 23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