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涠洲岛上(散文)
一
涠洲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恍惚而又令人遐想的岛屿。这不,我一来到涠洲岛上,感觉就仿佛坠入幽深的海底了。
掉入海底的不是人,而是人落脚的岛屿。
从地理学上来看,在距今三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岛上所有的地,所有的山,所有的淡水,所有的植物,所有的石头,全然还隐没在深沉的海水里,与恐虾、邓氏鱼、食蜊海蒂鱼龙等海洋巨兽生活在一起。
深深的海洋,幽幽暗暗,日月无光,时空漫漶。
恍惚之中,画面变幻。镜头切换到了一百万年前——空寂无边的大海底下骤然响起了滚滚隆隆的惊雷,那是地幔热柱在上升。自早更新世以来,这里火山频发,深蓝的海水开始参杂涌动着一股股炽热的暗赤色,浪花紫罗兰一样盛开。但岩浆沉积的厚度仅达百米,岛屿像一条亘古巨鲸,泊在澎湃的海水中时隐时现,大部分时间仍潜伏在水下。直至后更新世晚期,也就是大约在一万年前,随着地壳抬升,和全球性的大海退,涠洲岛才露出了北部湾蔚蓝的海平面。
彼时,古人类尚栖居在远山洞窟和原始老林,这里尚一片蛮荒,人烟绝迹,惟天苍苍,海茫茫,白浪逐沙滩,度度夕阳红。说透了,这片远离大陆的土地,原是海洋生物的乐园。由于海底火山多次爆发,反复沉积,再加上在内外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一叶绿岛。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北海,东眺雷州,南望海南,西视越南,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人口1.5万。这个由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95%以上的地层由火山岩组成,岛内遍布海蚀、海积及溶岩等自然景观,素有“蓬莱岛”之称,是一座我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
岛上所有的动植物都是乘着海风的翅膀飞来的。风五花八门,东风、东南风、东北风、台风、还有龙卷风和水龙卷。人烟,自然是被木船载去的。有可能是唱晚的渔舟,有可能是采珠的小舸,也有可能是远航的货船。一个千古之谜,至今无解——最早登岛的,到底是哪朝哪代的人?是藤条树叶、豹纹皮草的原始人?是系带簪缨、南冠楚服的“诗经人”?还是素纱飘扬、长袖如画的汉朝人?或是胡衣锦绣、盛世风韵的唐代人?具体不详,一切皆有可能。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初来乍到的时候,涠洲岛上都有些什么?景色如何?可有史前猛兽?不知道。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很多奥秘江山都这样,在没有被揭开之前,都会留下了这样一个很不确切的结论。
史书载:涠洲岛汉时属合浦郡,唐初属雷州椹川巡检司;元至元三十一年,设涠洲巡检司;明万历六年,从雷洲移民于岛上垦耕;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涠洲居民三次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裁撤,仅留少数“寮民”;同治六年,官府重开岛禁,岛上田庐重兴。
我登岛的那一天,已是公元2023年6月30日了。涠洲岛上,会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
二
那天中午,我从北海码头乘游轮赴涠洲。上船之前,先逛银滩。
银滩与涠洲岛隔海相望,西起冠头岭,东至大冠沙,如阳光泻银般绵延24公里,面积之庞超过了大连、烟台、青岛、厦门和北戴河海滨浴场沙滩的总和。它清一色由石英砂堆积而成,有“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等特点,号称“天下第一滩”。不曾想,当我一走到沙滩,便着火般折了回来。这时,虽夏至刚过,但这里俨然是赤日炎炎,热浪汹汹了。大中午的,烈日当空,阳光火爆,照在沙滩上,银光四射,白晃晃的,强烈的紫外线刺得人无法睁眼。我经不住那酷阳的炙烤,仅在沙滩上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遂往码头赶。
上了船,海风加空调,火气顿消。心旷神怡之际,回望渐远的银滩,就想起了一首歌来:“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倏地,心里就不禁有了丝悔意。跋涉千山万水,好不容易邂逅银滩,就这样轻易略过,遗憾乎?何时再到白沙滩看彩云追月?想来只能待来日了。来日是何日?谁知道呢?
水天一色,大海茫茫。
北海距涠洲岛21海里,约合38公里。大约一个半小时后,随着游轮汽笛的一声长鸣,我顺利登上了涠洲岛。至酒店住下,朋友们都宿在房间里休息。我有点迫不及待,便独自乘坐酒店的电动摆渡车,到岛上绕弯。驾驶员是个客家的小伙子,姓徐,二十来岁,皮肤黝黑,长得高瘦瘦的,戴红色太阳帽,穿黑衫红裤,盘在车座上,模样如一只卧着的黑鹳。他比这里的阳光还热情,我说到那他就开到那。岛上的太阳烧得异常猛烈,地上热气蒸腾,仿佛是火山喷发刚歇,余威犹在。好在车上有棚,好在行车带来了风。
风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无形而有声,它既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可小可大,可柔可厉,可暖可冷。酷热时,它是熄灭心灵火魔的甘淋,寒冷时,它是让白雪加霜的寒流,就看它来的是不是时候了。当然,此刻它来得正是时候。
一路上,见到最多的是香蕉林。自路两边,在原野上绵延,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树树碧叶妆,叶大如蒲扇。有点怪,一树只长一串香蕉,沉甸甸的,碧绿绿的,从树顶上垂挂下来,成串的绿炮弹一样。有些树上,惟见碧叶,不见香蕉,那些是早熟的蕉种,果实早就成熟下树了。剩下的,都是些迟熟的主。其实,迟生慢熟未必就不是好事。桃李争春尽芳菲,而寒梅绽雪更幽香啊!
除了香蕉林,便是花草、树木和飞鸟了。
涠洲岛和海南岛一样,是一个花开不败的长春之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芬芳常流。它们是木棉花、三角梅、朱槿、桃金娘、九里香、小叶米仔兰、长春花、千日红、朱顶红、紫玉盘、白花曼陀罗、凤尾鸡冠花、青葙、夹竹桃、紫薇、龙船花、蟛蜞菊、金凤花、凤凰木、马缨丹、木芙蓉、琴叶珊瑚等等。这些花都是开在陆地上的。大海里,还有一种永远开不败的花,这便是有声有势的雪浪花了。桑树、樟树、苦楝树、黄葛树,是岛上的元老级树种。桉树、木麻黄、银合欢、台湾相思等,皆是新引进的“外来客”。
天空,不时有翅膀飞过,它们是鸟。
涠洲岛是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目前共有186种,隶属16目52科,候鸟占172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它们是牛背鹭、白鹭、苍鹭、黑枕燕鸥、黑脸琵鹭、池鹭、青脚鹬、画眉鸟、大山雀、白胸苦恶鸟、三宝鸟、黑卷尾、灰脸鹰、仙八色鸫、斑嘴鹈鹕、褐鲣鸟、海鸬鹚、绿翅鸭等等。其中尤以黑鹳和中华秋沙鸭最为珍稀,它们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俗称乌鹳、钢鹳和老鹤。它是迁徙鸟,红嘴赤腿,下腹泛白,颈背和翅膀乌黑,故称黑鹳。黑鹳喜欢栖息于溪流、湖泊、沼泽和草地,以小型鱼类为食。这种黑鸟,不善鸣叫,生性孤独,机警而胆小,遇人远远就飞离,起飞时须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翅膀,待获得一定升力才能飞起,与飞机无异。黑鹳原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要比白鹳多,但现在已成为了“鸟中大熊猫”。中华沙秋鸭是我国特有的最古老的野鸭种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一千多万年,被誉为鸟类中的“活化石”。可悲的是,如今它的栖息地已呈孤岛状态,我国确认的地方只有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两处。温润的江南是它们的越冬地,但在遥远的涠洲岛,居然也出现它们的身影,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小徐见我对鸟类兴趣颇浓,就给我普及了一课。他告诉我,在涠洲鸟,观鸟的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春天,最佳地点是在西角水库、牛角坑湿地一带。他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我婉绝了。我想,既然季节已经错过,何必再去“望洋兴叹”呢,就让“万鸟翱翔、白鹭如雪”的画风随着想象去飞吧。
三
如果是一只飞鸟,从空中俯瞰涠洲,就会看到翼下的岛屿宛如一钩翡翠色的残月,卧泊在蓝色的碧波上。弯月的四周全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月缺处是一个天然港湾,叫南湾。从整体上看,是弯弯的月亮抱一湾碧水的造型。
岛是月,海是天。人于岛上,恍如踏月行空。
小徐是岛上的土著。他沿着熟路,驾着轻车,一溜烟工夫,就把我从岛西带到了南湾右侧一座逶蛇到海水里的矮山上。他说,这里是鳄鱼山公园,也是涠洲岛风景的精华所在,下午时间有限,你就先在这里看看吧,待我到南湾买了海鲜,再来捎你回去。我说了一长串的0K后,遂沿着一条横在半山腰的游步道,逶逦而行。
左侧下方是暗赭色的火山岩壁。海浪如滚动的银刀,又如一条条喷水的蛟龙,以排山倒海之势,无止无休地朝岩壁上狂砍,疯扑,涛声雷动,雪花漫卷。多少年,又过了多少年,汹涌磅礴的海蚀,始终与这些礁岩朝夕相处,经年冲蚀不绝,把这些年轻的火山岩雕蚀得洞隙密布,褶皱层叠,过早地打磨成了满脸沟壑纵横的岁月老人。右侧是山,山不崔嵬,郁郁葱葱,葳蕤蓬勃。山上所有树木的枝叶皆向后仰,仿佛这山与脚下的大海正在绞力拔河。
过横路,曲上几级,未几就到了山顶。
天然的公园散落着几个天然的景致,叫猪仔岭、鳄鱼石和滴水岩。猪仔岭遍地石头,个个模样像憨态可掬的黑小猪,也有几个皮毛是赭红色和灰白色的。鳄鱼石的样子当然像鳄鱼,头脸恐怖,大腹便便,短尾粗壮,浑身披甲,有好几只,或卧或斜,一动不动,死去一样。滴水岩的悬崖是典型的海蚀地貌,峭壁的岩层裸露着红黄紫绿青五色,崖上日夜在滴水,是泉水叮咚响的韵味。
其实,涠洲岛就是弯卧在海面上的一条大海鳗,最高海拔仅70多米,岛上微微隆起的几个缓丘,根本就称不上是山,而是一痕抹在鳗脊上的细浪而已。但走上鳗脊毕竟也算是登高了,登高就可以望远。仰头望,海鸥驮白云,白云负蓝天,蓝天之上还是蓝天。朝前看,碧浪滔滔,白帆点点,目光放远,海天一色,苍茫无限远。苍茫的深处,是美丽的西沙,和富饶的南沙群岛。
从鳄鱼背拾级而下,至半山腰,惊艳了双眸,我遇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紧挨金色沙滩的半山上,有一平台,面朝大海,视野开阔,叫汤翁台。台上坐着一个巨人,长须高髻,一袭青袍,长袖飘飘,他就那样端坐在泻金洒银的阳光下,纹丝不动,心无旁骛,极目远眺云卷云舒,帆去帆归,潮起潮落。细一看,竟是汤显祖的雕像。感慨了。
汤显祖,我了解他,他不认识我。在丽水的遂昌县,我邂逅过他,在传唱了几百年的《牡丹亭》里,我读过他。他祖籍江西临川,居抚州,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是明代戏曲家兼诗人,有“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之誉。一个身居大陆的戏圣怎么会与这个海天仙岛有瓜葛呢?一查他的履历,恍然大悟。汤显祖34岁中进士,先在南京任大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42岁(明万历十九年)因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上被贬为徐闻县典史。徐闻在哪里?远在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个连大雁也飞不到的蛮夷之地。但心高气傲的老汤并不在意,权当是一次“下海”历练了。他尚在赴任途中,就顺道先到涠洲岛蹓跶去了,并留下了一首《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诗歌的标题很长,让人怀疑不像题目,却是难得的好诗。
诗歌就刻在汤翁台旁的醒目处,云:“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㢠,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
从中可以看出,老汤是在那年夏季的某一天,乘着舟船上涠洲的。有人说,他去涠洲岛,实际上不是为了避暑,而是冲着岛上的古珠池去的。对此,我完全赞同。不然,他的诗歌里就决不会出现“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和“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等感叹了。
四
老汤的蓦然现身,填补了我一个认知空白。
据史海钩沉,涠洲岛自古盛产珍珠,是古珠池“忘断池”之所在。岛上釆珠一事,由来已久。早在晋朝,刘欣期就在《交州记》中道:“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着石壁,采珠人常祭之。”唐人刘恂在《岭表述异》中则述:“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珠如豌豆大,常珠如弹丸者,亦时有得,经过照室,不可遇也。”
照此说来,涠洲之珠,有可能在两晋之前就夺放光彩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早年那些封疆大吏向皇帝陛下进贡的夜明珠,很有可能就出自涠洲岛。
按照习惯思维,我一直认为生栖在涠洲岛上的先民,都是清一色的渔民,真是想不到,那些渔民竟然还有一种身份,叫疍民。什么是疍民?古代的采珠人也。(古代的采珠人,居住在形状像一个椭圆形鸡蛋似的小船里,故称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