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战胜自己,才是意义(随笔)
一
如果我说,人生就是一场,发生在自我内部,悄无声息的持久战,你信吗?
同一个身体,总有多种意识并存,当哪一种意识占住制高点,掌控全局,心灵就呈现哪种状态:快乐或忧郁,积极或颓废,平和或焦虑……心情就像天气,时而大雾弥漫,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沙四起,时而河清海晏。
种种状态,只因有两个“我”藏于同一皮囊内:一个理想,一个现实;一个白天,一个黑夜;一个想让自己的精神站在高处;一个想无为躺平。这两个“我”,时刻都在对峙,较量。
多想让自己的心情永远晴朗,永远鲜花盛开,可事事如意是梦幻,事与愿违也是人生。比如,总有突如其来的厌烦感,想要将你的情绪拉向深谷。厌烦的根源,隐藏在生活细节中:所见、所闻、所遇……只要磁场不纯,质地不正,都会成为过敏原。
索尔仁尼琴说:如今,人们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争先恐后地想成为“人物”,这时,“人性”少了,“物性”多了。
物化的人,内心是冷硬的,因为在他眼里,利益高于一切;所见皆是工具,所遇都是棋子。物化的人,不把别人当人,自己也难以成为人。物化的人,很难有祥和的磁场。因为他的内心时刻充满了算计,久而久之,眼神变得锋利,出言有失厚道。一个社会,物化的人越多,戾气就越重。这样的环境,能让人舒心吗?
厌烦了那些丑陋的面孔,变色龙嘴脸。使人丑的并不是五官,而是种种不堪的表情神态:倨傲的、仇视的、谄媚的、冷漠的、皮笑肉不笑的……扭曲的灵魂,难以有正气的面孔。厌烦了那些戴着面具的表演,厌烦了蝇营狗苟,装腔作势,顾盼自雄间,恰好暴露了认知的肤浅,教养的欠缺。厌烦了那些自己都没活明白,就忙着给别人充当人生导师的社会混混;厌烦了那些自诩为精英的捞男捞女,手握道德的盾牌,巧舌如簧,恨不得将世间的好处全占尽。他就是世间的中心,玩起双标来,得心应手,所向无敌。厌烦了各种杂乱的声音:聪明的、愚蠢的、平庸的、恶意的,混合交织,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一不小心,就溅你一身污水。
每个发出声音的人,都带着各自目的:或为名为利、或哗众取宠、或跟风从众、或无聊透顶、或刷存在感、或证明自己……
二
喧嚣中,专注于内心,专注于喜欢的事,很难。一不小心,就走了神,一个疏忽,就被带了节奏。在旷日持久的条条框框与海量的言论中,时间被无形切割,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灵性、失去天才。
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生来应该都有其特长的,只不过,在毫无戒备的情形下,被同化、被瓦解,对现实缴械投降了。
“不甘随波逐流的人啊,你当时刻保持警惕!不要活成了世俗的俘虏,观念的傀儡。”好在,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那是灵魂的守护神,深扎于意识海洋的锚,时不时给行走在红尘的你,来一声当头棒喝。
在错综复杂的人生战场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筛选,学会了屏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是优化生命的最佳方式,毕竟,一天的时间有限,要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有人认为,让自己的心灵感到愉悦,精神感到充实,身体感到舒适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人认为,让别人仰望,让别人羡慕,让别人臣服,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人活着,在意的都是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喜恶,那还有自己吗?不扭曲才怪呢。
有人在意世俗的结果,有人在意生命的过程;有人在意随俗从众,有人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绝对错误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遗憾的是,总有一张无形的大手,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冠以各种标签。而这分配的标准,就是所谓的“成功学”。
外在的教育有用吗?好像无甚用处,再多的说教,都不及一次亲身经历来得深刻。所以,一个人的觉醒程度,与其所承受的痛苦成正比。前提在于:他懂得自察自省。
“自我”这个东西,像是隐藏在稻田的一只鸟,埋头觅食时,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自己。只有当危险来袭,才“忽”地一声,展翅腾空,这才显形,是黄雀、斑鸠、还是白鹭,一目了然。
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来映照自己的内心,以认清自我。文字具有类似的功能,从我们手中敲打出来的文字,大多是内心的投影。除了特别能装擅演的政客和戏子外,我想,大多人都是忠于自己内心的。
喜欢在独处时,清理内心的战场;喜欢在孤独中,与自我对话。很多时候,文字是武器,是扫帚,是粮食,是挚友,如果说世上有什么是万能的,那就只有文字了。
文学本应是纯粹的,当有人想着用它来赚钱牟利的时候,当有人把它当作工具的时候,就已经变质了。岂止是文学,人不也一样吗?活着活着,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名利的工具和机器,成了迷途的羔羊。
三
回顾即将过去的整个十月,过得懒散又颓废:懒得写文,懒得运动,懒得去相信什么,更懒得去追寻什么。闲暇,只是木然地坐在电脑前追剧,试图以外界的声音,逃避眼前的生活。
知道这样不好。其实,生活最可怕的,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灾祸,那些反而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当你一直相信的,突然发现不值得去相信;当你一直爱着的,突然发觉不值得去爱,这种打击是无声的。你得重新找到你的热爱,你的信仰,你为之奋斗的动力。
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注定是难以快乐的。婆娑世界,鱼龙混杂,总是充斥着太多不好的东西。个体生命之于世界,不过一粒微尘。当一个人,既无力去改变什么,又不想随波逐流,那种苦闷感是无以言说的。
人生就像乘坐火车,总会经过许多隧道,长的大几分钟,短的几十秒钟。当火车驶入隧道,四周一片漆黑,空气也变得沉闷压抑。
每当这时,我就会闭目养神,静待火车驶出隧道,再看外面的风景。人生也一样,心情不可能永远都是亮丽的晴天,当人处于暗黑隧道的时候,该怎么办?
想起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话:“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这片天空,与柴米油盐无关,与世俗的一切标签和人际往来无关,只与自己的心灵有关。他还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在重复叠加的日子里,在砂砾废墟中,你得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珍珠。
一生并不长,人从出生那天开始,生命就已经开始了倒计时,日子过一天少一天,并非有大把的时间供我们挥霍。在单程行走中,每一刻都是无比宝贵的。
婆娑世界,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保持真我,有人在无声地抗争。万物都在运行中,不是上升,就是下坠。即使保持原状,也需要心力来维持,活着,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四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弱小如我,总是借重他人的智慧,当自己的铠甲。比如,途径隧道时,总是想起泰戈尔的一段诗:“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让我在生命的战场上不盼望同盟,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人不怕有消极情绪,怕的是不知道消极的根源,当一个人洞察到自己为何而消沉时,力量便开始滋生了。当情绪低落时,只要有时间,我就呆在草木间,什么也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允许自己像草木一样,接受冬季的来临,默默走过暗黑的隧道。当灵魂充满倦意,外出行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接触性情相投的人,是重新振作的最好方式。当灵魂充满倦意,让心在文字中散散步;当懒得继续前行时,允许自己停下来,歇一歇;当人潮拥挤,又空无一人时,请记得,那个一直陪在身边的自己。
拥有自我的人,等于拥有了生命战场上的盟友。消沉时,记得对自己说:凡是发生的事,只要不是死亡,都是经历,都是体验,都是成长,都是有益心智的磨练;记得对自己说,你经历过漫长无眠的黑夜,独自面对过人生的风雨,你要配得上你所吃的苦;还要对自己说:人生不就是一场和自我的战争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让内心稳如磐石,迎着风雨,朝着目标不懈前行。
从自我的小池塘走出来,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当我写完这段文字,烦恼已随风飘散,心境已变得澄明。相信自己,每一次低谷,都是重生!毕竟,战胜自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202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