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和小店一起成长(散文)
我的妹妹说,她开一个杂货铺,觉得出成长的快乐。
谁知,我阴差阳错地开了一家殡葬用品店。我的后半生的成长经历,可能是99.9%的人都不曾有过的。
一
一座新旧合璧的小城。一条车水马龙的街上。两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夜晚的霓虹彩灯争相吐露光华……街至中间,有一个T形路口。所谓T形,是路口向里延伸了百米,便被一巨型牌坊遮挡。虽有小路通向纵深街区,但站在主路上,感觉如在一条河上拦了水坝,于是内心有了一丝郁积。也不知这种设计,究竟是何考虑。在这短短近百米的路侧,分列着数家二层三层的门市。其中在一楼有一店面,被左右两侧和上方的商家簇拥,仅有一间约六十平方米的面积,给人寄人篱下,惴惴不安之感。
——这就是曾与我厮守四千个日夜,同我一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又目睹“世间云卷云舒”的小店。我为他起名为梦园后,正式踏入殡葬行业的门槛。
梦园来到这里,身负两个使命。其一,奈何桥下亡魂的驿站,无数被定格梦想生灵的后花园;其二,帮我实现一个现实的梦想。
我在下岗几年的大潮中,踉踉跄跄,屡遭风雨,遍尝艰辛,举步无着。一路跌撞,鬼使神差,误入殡葬行业,租一店面,暂做延喘。本对梦园未寄太大希望,只想探得水中深浅。能否迈过生计一关,未曾想,它渐成我的依靠——这一叶扁舟,竟载着我,在生活的海上,闯险滩,涉激流,历经十二个春秋,顺利到达彼岸!
区区小店,曾以“三尺微命”,羞羞地立于豪贾之中,怯怯地望着眼前的红尘迷雾,不知所从。是一种力量,一种成长的力量,让它拨开云雾,看清路径,自我完善于小城之中。
和小店一起沉浮,我在它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二
我进入殡葬业,纯属偶然。
我被下岗的大潮呛得失魂落魄,正当一筹莫展时,小妹给了我关于办店的建议。听到经营的项目是殡葬用品时,我便一脸的懵懂。经商,我本是白纸一张。那个行业,行吗?行与不行,到了这步田地,还有选择吗?只能冒险一试了。于是,在小城一隅,觅得一爿店面,趸些殡葬物品。我结束了孤雁之旅,开始与小店相依相伴。
“梦园殡葬用品店”——蓝白相间的牌匾,兀然立于众商号之间,酷似给小店穿上新衣,它拘谨中又有几分茫然……
比小店更茫然的是我,伴随的还有几分畏惧。望着货架上摆放的几排装殓亡者的寿衣,我的心里时时涌起一阵阵惊悸和联想。刚从下岗的噩梦中醒来,惊魂不定,鬼使神差地又入一个“超然之境”,让我何其惶惶焉!从小到大,我对丧葬类活动绝少参加。实在躲不过,也只是应付一下。目光即使在无意中撞见灵柩,也赶快借故逃离,从未想过如何面对人的生命终止后的状态。
亡者之身无法面对,就连生者的悲恸,我又岂能忍受?一天,店里来了两位顾客来挑选寿衣。一位约莫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和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女人的脸露泪痕,举止迟滞,神色怆然。询问得知,女人家住小城。四十五岁的丈夫,在建筑工地突遭不测,从七层的脚手架上摔落,生命垂危,已然弥留之际,来店里为夫选一套装裹的衣服。她有气无力地诉说着,眼泪也随之潸然而下……稍顷,竟嘤嘤而泣。先是啜泣,而后嚎啕出声……我的心里倏地涌起一股潮水,连忙努力克阻,嘴里喃喃安慰几句,便背过脸去货架上取寿衣……
望着女人离去的背影,我的心如一把刀在搅动……太惨了呀,她男人的现状,在这个家庭如同大厦将倾,余下母子二人,又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联想,让我刚复原的神经衰弱的病症又开始发作,那些不祥的念头与下岗后的遭际串联一起,在脑子里飞速的变幻,一夜无眠……
没过三天,就听说那女人的丈夫已撒手西去……
都说时间是一剂良药,此言不虚。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现实并非我想的那样。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在小城的一条路上,我碰到了她——那个中年女人,她正在水果摊上。挑选葡萄。一串串选好,放进塑料袋里边,和摊主笑语侃价,与那个店中忧伤的女人判若两人。身上的装束时尚而得体,就像街上任何一位神色平静的女人。
我初觉愕然,很快恢复了平静。我没有叫她,唯恐触动她那根悲伤的神经。看来,现实纵使悲痛,活着的人都要一如既往的活下去啊!
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死永远是一个不速之客,无论他什么时候来到,你都会觉得突然,都会觉得太早。”人类生生不息,死和生一样,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的亘古宿命。有些东西留在了原地,就算凌乱,沉滞,却还要向前,不能停下……想着想着,心里便有些释然。那些下岗后郁积的块垒似乎也在逐渐消融……
三
有人说,我这里太冰冷,连空气都是凝固的。特殊的商品,使许多生客和熟友对这里望而却步。自我开店到结束,一位朋友每次到来,都要唤我至门外,好像里面已成雷池。我知道,这是大脑皮层的关联信息在起作用,自己当初又何尝没有关联?关联什么?无非就是死。生老病死,是上天给人类烙下的印记,任你什么人都无法逃脱。但与小店的日夜厮守,我却感到了它的温度。它来自小店的经营向暖,渐入佳境;其实更重要的,还和两个人相关——
第一位是我的小妹,她是小店和我的红娘,看到我走得磕磕绊绊,出风入雨,便急在心上。凭她以前从商的经验,考察了一下小城的环境,发现了契机,认为殡葬行业还有些空白。她跟我说:“哥,这个行业比较特殊,用一句话叫做仨月不开张,开张养仨月。现在咱这里没有几家,完全可以占据部分市场。”我怔怔地听着,脑子里却在转动:这不是拿鸭子上架吗?再说,我到哪里去找这笔资金呢?
精明的小妹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接着说道:“我知道,哥你现在手头紧。钱的事不用愁,我先给你垫上,等将来赚了钱再还我。”停顿了一下她又说,“买卖,总要有个熟悉的过程,慢慢摸到门道就好了。”我的周身一阵暖流涌过,顿时眼前一片光明……手足亲情,血浓于水,我家小妹让我瞬时感到了温暖。
还有一个是同行的邸姓朋友。
你没看错,姓邸。此姓在百家姓中找不到,排在所有姓氏中的后面。在小店进出的推销者中,他是其中的一位。他个头不高,有一双黑亮的眼睛。因为年龄不大,我便唤他小邸。在开业之初,小妹曾叮嘱过我,商场欺诈太多,谨防上当。我在自己内心早已筑起高高的壁垒。在进货上采用严格的审查,对比,不给那些贪鄙之徒一点可乘之机。小邸自然也在防范之列。但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被小邸行事中所释放出的温度焐热,感动,在内心涌动……
小店中的商品除去寿衣是成品外,其他如花圈、花篮以及纸张用品等都是半成品。需要二次拼扎,组合,才能变成成品。我对比发现,只有小邸的货中,用来制作花圈,花篮的纸花,色泽艳丽,大气有光彩。而他的纸扎也是图案清晰,做工精细。良禽择木而栖,我自然要选择物美价廉者。小邸便成了我长期合作的伙伴。
小邸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把诚信看得高于一切。他的货中一经被我检出残次品,便立即给我更换。换过之后,作为对自己的惩戒,他还会将货物的一半资金返还给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次风雪之夜,他来小店的一幕——
开业之初,我应市场之需,从小邸那儿进了一批纸扎。所谓纸扎,就是模仿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物品,诸如电器、汽车、楼房等,制作成纸质用品,在亡者葬礼上摆放,待出殡时予以焚烧,意为亡人在“冥中享用”。说到底,这是一种民俗习惯,此习俗在我的家乡冀东一带较为盛行。那天很巧,进的第一批货就有客户上门来订,说是第二天就要用。
事情来得紧急,但纸扎的做法我还没完全掌握。情急之下,我给小邸去了电话。事不凑巧,他家住市区,眼前又被一单业务所牵累,一时难以脱身。说要晚上才能过来。此时正值冬季,店外朔风凛冽,店内的我也是心有凉意,辗转不安。唯恐生出变故,耽误大事。在店里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服务顾客,诚信经营,顾客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耽误了时间,声誉肯定受损。
盼到日暮西山,天公不作美,竟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我在店门口边焦急地等待着小邸,边诅咒着漫天的飞雪……雪却越下越大,忽而,在暮色的雪花中,一个黑影出现了!越来越近,渐渐清晰:正是小邸!一辆木兰牌的小型摩托车上,载着一个瘦小的身体,迎着风雪,疾驰而来。我的心一阵狂喜,继而化作一股暖流,把内心的那份寒意,驱除体外……
这半夜,我们秉灯而做,欢快地忙碌,热烈的话语着,让小店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度……我伸了伸腰,望一眼已经做好大部的纸质品,再看看俯身忙碌的小邸,内心涌出无限感激。明亮的灯光下,小店正升腾着浓浓的春意……
世上知音难觅,人间贵有真情!时至今日,小邸依然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四
我在开店之初,纯系商场小白。缺乏经验,居然把小店的牌匾做小了!只好将错就错,把它安装到门面的中央,两边各露出一块茶色玻璃,宛如两只大而黑亮的眼睛。它居于众楼之中,闪着两只大眼,望着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没想到,因这“美丽”的错误,无心插柳之举,反倒成全了它——给了一双特殊的眼睛!帮我驱离多少生意场上的阴霾,迎来一缕缕灿烂的霞光!这双睿智而温情的眼睛!
开业伊始,小店跟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清冷期。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两个半月时,依然看不到一个顾客的身影。我在店门口踱着步子,看着街上迈着步履,熟视无睹的人们。又抬眼望望小店那双黯然的目光,心想,也许上天对我的考验还未通过?下岗失业那么久,四处飘零,八方碰壁,才出金融陷阱,又入传销狼窝,可谓历经磨难——也罢,既然是考验,也不在乎再来一次,大不了从头再来……
记得第一次开张还真的过了三个月,虽然来客只是买走一块覆盖遗体的清单,但我的心情,堪比当年在企业获誉时,厂长亲自给我授奖。送走顾客的那一刻,我看见小店那双眼眸,欣喜中有一层深邃——是祝贺,抑或提醒?
进入殡葬业,“误入尘网中”,风雨兼程十几年,亦逢许多遭遇和磨难。对这一切,我还是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世上的事哪有一样能随随便便成功?几年的下岗经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品味。京剧《红灯记》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对于我来说,有了下岗时坎坷的锤炼,应付其他难关,应该不在话下。只是不同的行业,其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有一次,我售出的花圈遭遇退货,这也是十二年中唯一的一次。表面上的理由是货不达标,实际上是主持葬礼的操办从中作梗。明眼人一看便知,花圈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说到底还是利益作祟。丧属直接联系卖家,自然少了他的蛋糕,横生枝节便是很正常的事了。我没有计较,毕竟,让逝者顺利入土为安为要,退一步又有何妨?再说,人在做,天在看,我相信上天的公道。果然,退货的次日,我便收到一笔大单……
与小店相伴十二年,自我感觉成熟了许多,这有赖于它的启发引导。小店像一个哲人,笑看世间风云。遍尝人间百味,不断地给我暗示,如何面对自我,化腐朽为神奇,走出自己无悔的人生。
经营这个小店,我多了一个感想。卖药的,愿药蒙尘;卖殡葬用品呢,我愿从无人光顾。但愿人长久,这个殡葬品小店只是个摆设。
转眼间,我离开小店七年了。因为身体原因,忍痛与它作别。有时候,偶尔也去小城里那条路上走走。那房早已易过两次主。最近去时,他已做了五金商店,门前,琳琅地堆着各种物件。它的角色一再变化,我却固执的把那个曾经的梦园留在了我的脑子里,连同那双黑亮的眼睛一起,镌刻在了记忆的深处……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