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东篱】心向边州(小说)

编辑推荐 【东篱】心向边州(小说)


作者:谢尚尧 布衣,29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2发表时间:2023-12-05 10:21:25
摘要:五代时期,天下纷乱。一干英雄豪杰,趁乱而起,演绎着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五代时期,天下纷乱。柴荣、赵匡胤、郑子明流落江湖,结拜为弟兄。郑子明、赵匡胤恩路经蒲城县偷瓜,遭到看瓜女陶三春痛打。周世宗柴荣登基后,封赵匡胤为南平王,郑子明为北平王。郑子明被看瓜女打,打得心服口服,更为陶三春才貌出众,武功高强所折服。赵匡胤看出端倪,便从中撮合,郑子明与陶三春定下姻缘成婚,封一品勇猛夫人。后柴荣病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后,醉斩郑子明,夫人陶三春大闹皇宫,赵匡胤自责斩黄袍。陶三春远离伤心地,投靠义弟高怀德,千里赴边远集州,隐居“三春寨”,恩惠于民,遗老终生。
  
   一
   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轻易地把跟着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众将领兵权全部剥夺。
   就在大家酒后争相同意解除自己兵权的当头,赵匡胤的结义兄弟郑子明,实在觉着咽不下这口气。这个性情暴躁,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的鲁莽黑汉,拍案而起:后周皇帝柴荣大哥死了,你不念情义,夺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这也还罢了,现在你又把跟着你拼命的弟兄们的兵权剥夺了,你也不怕天下人寒心吗?
   这郑子明也是那把壶不开专提哪把,正戳在了赵匡胤的脊梁骨上。赵匡胤那个气的啊,恨不得将这个揭他短的黑炭头碎尸万段。就在这当儿,郑子明看见赵匡胤的新宠韩美人侍候在身旁,认为这些女人是红颜祸水,气不打一处来,出口污辱韩美人是“下三烂”,看到郑子明如此无礼,赵匡胤火冒三丈,韩美人趁此火上浇油,醉意朦胧中,赵匡胤醉斩郑子明。
   郑子明被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郑府,夫人陶三春一听,差点昏倒过去,满腔怒火:赵匡胤啊,柴荣、郑子明,你们仨可是结拜兄弟,你夺取了柴家的位,斩了我夫君的命,你这也太没良心了。愤恨心中起,点起家丁,骑马横枪杀向“金銮殿”。
   忽听宫外喊声大震,只见陶三春指挥一帮子家丁侍卫攻打过来,赵匡胤慌了,紧闭宫门。为笼络人心,赵匡胤主动给陶三春道歉,说是酒醉误杀,愿自割龙袍,以表谢罪,并追封郑子明为汝南王,其子郑印世袭王位,并同时封陶三春为一品王妃夫人,拿王爷俸禄。至此,陶三春也算出了口恶气,觉着再闹下去也不好收场,于是收兵回府,忍着悲痛,办理夫君后事。
  
   二
   阳春三月,高怀德由罗州刺史迁集州刺史,回汴京探望家人。得知义兄郑子明被杀,心中无限悲愤,来到郑府安抚义嫂陶三春。
   陶三春为一品勇猛夫人,现又封为一品王妃,自从夫君被斩,从此心灰意冷,闭门不出,心中郁闷至极。陶三春见义弟来访,心中十分高兴,倾吐心中苦闷,对义弟高怀德说:夫君被杀,自己大闹皇宫,深感“伴君如伴虎”,不知何时祸患还会降到自己和家人头上,心中便打算远离汴京这个是非之地,找个清静地方隐居,终老一生。
   高怀德对义嫂的想法也感到无奈,按义嫂的性格,豪爽直爽,眼里容不得沙子,找个清静之地养老也是好事。于是,怀德就介绍起刚任职之地集州。集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境内崇山峻岭,峰峦叠翠,沟壑凝碧,风光秀美。是巴人聚居地,民风淳朴,物产丰富。
   集州文化底蕴深厚,诸葛亮秣马牟阳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张飞扎营落旗山,蜀军破张郃于官仓坪,曹操追张鲁于巴州,张飞于巴擒严颜。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这里留下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千古名句。
   但此地极为偏远,离汴京二千余里,离成都、长安、重庆均近千里,虽处内地,但实则为一座边远之州。
   三春听罢介绍,很是高兴。对高怀德说,义弟,我就是想远离汴京,我南征北战数千里,路途遥远不是事儿。听你的介绍,集州是个好地方,我有心前往,还望义弟成全。
   只要义嫂有意,我一定做好接应和安排。高怀德诚心邀请。
   陶三春去意已定,便进殿面见赵匡胤,请求圣上恩准带家人前往集州寄居山水,养老终生。
   赵匡胤甚是惊讶,义妹,集州可远离京都啊,穷乡僻壤,山险水恶,你可得想好呀。
   其实,赵匡胤听罢陶三春的打算,心中甚是欢喜,毕竟杀夫之恨,陶三春怎可忘却,远离汴京,也算去掉眼中钉肉中刺。今日陶三春主动提出,去两千余里外的集州偏远之地,再有多大本事也不可翻出什么浪来。这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赵匡胤假意思忖良久,极不情愿地说,既然义妹去意已定,我也就不为难于你,这样,拨款银两五千,马匹五百,带家丁一百,并安排刺史高怀德帮建房院。三春行拜叩之礼,以表谢恩。
  
   三
   “集州形胜,巴西外户,蜀北岩疆,群山奔赴,万壑分流,高崱难升,实称天险。”这是古籍中对集州的记载。
   是年九月,陶三春携家人、家丁,从河南汴京出发,踏上赴四川集州路途。中原大地,道路还算平坦,车马驰骋,日行百里,可过了古城长安,路途愈发艰险,过栈道,穿林海,攀绝壁,趟河流。晓行夜宿,风雨兼程。时近月余,才抵达古城汉中。
   到达汉中,也就到达了集州的接壤之地,陶三春分外高兴。拜谒武侯墓、张良庙,游古汉台、石门栈道。过汉中,攀援在蜀地山林沟壑,绝壁丛生,犬牙差互,车马难行,连善行驰山路的骡马也举步维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陶三春曾带军征战不少地方,但真正险要之地,自叹莫过于今涉足的集州之地也!
   冬月的蜀门秦关,早已是白雪皑皑,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踏入四川集州光雾山,齐膝的积雪,一脚下去,只听得“咯吱咯吱”的声响,北风吹来,扬起一阵阵雪雾。行至铁炉坝,袅袅炊烟从几处厚重的雪屋冒出,悠然升向茫茫天空。
   “哪里人氏,留下过路钱!”见陶三春一队人马路过,从丛林中雪屋里齐刷刷钻出六七十人,个个身强体壮,手持大刀长矛,大声嚷嚷。
   “多少银两?”陶三春管家陶然试探着问。
   “一百两。”为首的汉子面无表情。
   众人唏嘘:“凭啥无缘无故收取一百两。”
   陶三春骑在枣红马上,两腿一夹,枣红马一跃,驰到了队伍最前面,厉声质问:“钱可给,但凭什么给?把你们头目叫来!”
   为首汉子一瞅:“本家头目王三儿,谁见了都得叫他王爷,你不可能不知道吧。一个娘们儿,还嘴犟,这叫过路钱,不缴钱,休想踏入蜀地!”说罢,挥矛立于马前。众喽啰随其后堵住去路。
   “闪开!陶三春来也!”陶三春从身后抽出双铜锤,挥舞起来,雪地旋起一阵风。
   “妈的,一个臭娘们,还陶三春,你姑奶奶陶三春是你可冒充的?给我打!”众喽啰挥棍舞刀杀将而来。
   陶三春双锤银光闪烁,与大地白雪交相辉映。眨眼功夫,只听得一片鬼哭狼嚎。
   三春骑于马上,单手提起为首汉子衣领,一甩手抛出丈余:“要命还是要钱!从今以后,不许在此为非作歹,宰割路人钱财,不然见一次打你一次!”
   “姑奶奶且过,不收钱,不收钱!”
   此地并非净土,为恶者有之。陶三春黯然叹息。
  
   四
   高怀德喜闻三春义嫂即日到达集州,带领官员早已前往城东北十余里外马跃溪路口恭候迎接。
   “义嫂,千里迢迢,可辛苦你们了!集州十万百姓可早就企盼你们的到来啊!”高怀德与三春相互拱手施礼。一路嘘寒问暖,一路亲切问候。三春仿佛有了归家的感觉,她感谢义弟的惦念与关心,待歇息后慢慢攀谈。
   集州百姓闻听一品勇猛夫人陶三春到达集州城,自发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设酒摆宴,胜过新年大节,争相目睹女将芳容,庆贺三春入驻集州。
   高怀德率众官员忙上忙下,尽心尽力安顿三春一行衣食住行。
   三春摆摆手,诚恳地说:“义弟啊,我来集州,不能添乱,只求得安稳,不分百姓一杯羹,不占百姓一间房,我将尽力为集州百姓分忧解难!以后我就是集州一普通百姓!”
   歇息一晚,第二天清晨,三春早早起床,在义弟高怀德的带领下,游览集州山水,目击自然风光。感叹集州虽然边远,但这凹山城秀美,胜过都市汴京。
   当他们来到城东断渠,只见断渠整个地形三面环水,背靠龙山。寨前是清彻如镜、势如游龙的几江之水,寨后是色如翡翠、香若兰桂的千亩松林。长达十余里的前、中、后三条渠谷,全部掩映在一片茫茫林海之中,其间,渠谷纵横交错,渠洞相连,怪石倚迭,拟人状物,似禽如兽,鬼斧神工,千姿百态。这真是一块天然的静养园。
   “义弟,这断渠真是我心境中的天堂,无田无地,无民无房,借我乱石洞穴,我在此安营扎寨,颐养天年。”三春十分诚恳。
   “哈哈,一品夫人来集州,是集州百姓的福分,不说这荒山乱石,就是良田熟地,百姓也会心甘情愿奉献,让你们有栖身之地。”怀德说道。
   接下来的时日,陶三春就带领家人和家丁,深入断渠踏勘,中渠几块巨大的山石突兀高耸,东、北两侧宽约数十米的涧渠,西侧是百余米的悬崖,南侧是层层而上的巨石,顶部是上千平方米宽阔坝子。站在坝顶,集州古城尽收眼底,几水河似玉带环绕山脚。在此筑寨建房,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很快,总管陶然一套完整的建筑方案,得到陶三春和义弟高怀德的认可。巨石顶建寨楼、亭阁、住房,巨石下洞穴设储藏室、器材库。顶端松林坡建练兵场。高怀德对三春说,整个建筑就取名为“三春寨”。在场人们都拍手叫好:三春寨既代表了陶将军驻地,又有青春永驻、春意盎然、春华秋实之意,这名实在是取得太好了。
   随后,剌史高怀德帮助在州内征集工匠三百名,陶三春亲率家人及家丁,全力投入寨院建设,平场、垒石、伐木、搬运,州内各地民工自发参与工地建设,伐木声、采石声、号子声响彻断渠。半年时间,一座三级砖木结构院落竣工,剌史高怀德题书“三春寨”匾额,亲手挂于寨门。
   陶三春及众家人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在大巴山深处的边远之州有了自己的家。
  
   五
   居三春寨,听百鸟歌唱,观涧水潺潺,吸百花芬芳,闻松涛阵阵。陶三春远离都市纷争,寄居山水断渠,粮饷有皇室供给,生活有义弟关照,日子可谓过得怡然自得,但三春并非养尊处优之人。
   集州地处深山,农业生产非常落后,连小麦、大豆这些作物都没有种植,蚕桑,水果鲜有栽植,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艰难。三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她率家人、家丁,将寨子西侧百亩荒坡进行开垦,深挖、垒土、建园、造田,将从汴京带来的作物种子进行培育、栽植。开垦的田园,地边植桑植果,地里种麦种豆。
   来年翻春,绿油油的麦苗愈发茁壮,桑树、果树吐绿,三春带领家人、家丁忙于田间地角,施肥、除草。随着布谷鸟的叫声到来,麦穗金黄,似金色云朵漂浮山间。十里八乡百姓还没见过这种作物,纷纷来田园观看,他们嗅着麦穗清香,剥出饱满颗粒,疑惑的眼光充满惊奇。
   端午节即将来临,集州满是节日氛围。但三春及家人们没顾得歇息,他们挥汗如雨,开镰收割熟透的小麦。脱粒、晾晒、磨面。白白的面粉出来了,三春和妇女们和面、蒸馍,松软硕大的馒头端上桌子。三春招呼乡村百姓都来三春寨品尝馒头,人们第一次吃上这香喷喷的馒头,又惊又喜,第一次感慨世上还有这么好吃食物。
   三春喜形于色,把一袋袋麦子赠送前来的村民,叫他们存放好种子,秋天到来就可下种,来年夏季就可收获麦子。大家欢呼雀跃,不住地向三春拱手致意。年秋,大豆也成熟了,三春又叫来百姓品尝豆腐,把种子又赠送与百姓。
   种子送给了百姓,三春带领家人家丁走进村落院户田间,亲自指导播种、施肥、管理。几年时间,集州各地都遍种小麦、大豆。蚕桑也发展起来了,她又教授缫丝、织绸。从未见过的水果、干果也出来了,石榴、梨、板栗漫山遍野。山里人说,我们迎来了“活菩萨”,三春就是我们的“活菩萨”。
  
   六
   茫茫大巴山,米仓古道纵贯其间,南北方商贾往来,川陕商贸交易异常活跃。
   常言说,深山出匪徒。陶三春入川第一站,在铁炉坝遇到了巴山匪首王三儿部下拦截,强行收取过路费,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抢劫,幸亏陶三春武功高强,不费吹灰之力,打得一股土匪落荒而逃。
   刺史高怀德是开国将领,宋太祖赵匡胤让其迁任集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令高怀德根除巴山匪患,保障南北商贸繁荣。勇猛女将陶三春的到来,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怀德心里分外高兴。恳请义嫂帮助操练兵马,适时进军巴山,清剿土匪,保一方平安。
   三春当然鼎力相助,封家丁总管陶然为团练把总,儿子郑印为副总,州内年满十六岁以上青壮男丁,分期分批到三春寨练兵场训练,练就过硬武功,随时迎击匪患。
   公元964年夏,集州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民不聊生,匪患猖獗。王三儿为首的巴山匪徒发展至五百余众,更是兴风作浪,流窜陕南川北,抢劫奸杀,无恶不作。高怀德、陶三春按捺住心中怒火,寻找时机,欲一举歼匪。
   通过安插于匪部内线得知,王三儿计划将在中秋节突袭集州城,得知密报,高怀德即赴三春寨,与陶三春商议对策,议定中秋节,由高怀德带五百兵丁镇守集州城隘关口琉璃关,陶三春带五百家丁和义军赴城外十里处的马跃溪关口,隐匿两边丛林,前后形成一个口袋,待匪徒来犯进入之后,然后前堵后追,两边夹击,除之为快,还集州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中秋佳节,集州百姓烙月饼,祭月神,祈丰年,一派祥和。夜深人静,灯火熄灭,一轮圆月高高挂在天空。
   匪首王三儿率五百匪徒,黑压压一片,趁皎洁月光,悄悄从深山窜出,越过马跃溪,涌向琉璃关。突然,只听得三声炮响,顿时喊杀声四起,陶三春挥舞双锤率众断后,高怀德手持大刀,率众兵士堵前,前堵后追杀向匪徒。王三儿被这突如其来的伏击杀得不知所措,顿时乱了阵脚,四处逃散,哪知天罗地网如同铁罩一般,匪徒进退无路。不是被斩就是被俘,匪首王三儿当场毙命,无一人漏逃。
   歼匪之战大获全胜,集州人民载歌载舞,感恩陶三春功高盖世,为民除害。
  
   七
   965年,高怀德改任江西信州刺史,姐弟情深,义弟怀德劝三春随往信州,三春不为所动,说,集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集州一民,抱拳感谢义弟盛情,然后依依惜别。
   怀德离任后,陶三春辅佐新任刺史,开垦良田,扶植农桑,扩大养殖,兴办学堂,兴修水利,筑铺道路,维修民房。集州百姓交口赞颂,称她,不为官胜过官,不为母胜似母。陶三春寄居集州,直至终老。
   据传,陶三春终老于集州断渠三春寨后,集州兵民无不哀痛至极,伤心落泪。为感谢陶三春惠及民生,同情她的不幸,纪念她的功德,兵民千人送棺于集州城西尤家湾安葬。墓为数层,深达数丈。
   尔后民众又自动捐款为她树碑立传,碑高三丈有余,两侧置高数丈青石带斗桅杆,碑前有拜台数平方丈,台下石铺地板十余平方丈。每逢岁节和清明,民众自发拜祭,多年未绝。然清末外墓被盗,墓碑、桅杆被毁,墓前成为了耕地。
   清代南江文人胡开周一首《西佛山诗》,写尽了三春墓的沧桑:“乘兴步山西,崔巍日与齐。老僧忘岁月,游女迷高低。竭访名媛(陶三春)墓,崖磨旧尹题。夕阳归路近,芳草倍萋萋。”
  
   原创作品
  

共 58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传奇小说之奇,在人物,在情节,在语言。从人物看,小说塑造了一个北宋年间的奇女子陶三春的形象。她有勇有谋,心怀苍生。勇者敢冲冠一怒杀上金銮殿,也敢双锤在手踏平土匪窝;谋者深处种豆浅种麦,不深不浅瓜果肥;本可深藏功与名,却偏偏泽被后世兴水利,教化百姓办学堂。这是人物之奇。从情节看,故事采用话本式的写法铺平垫稳,由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后文杀郑子明做铺垫,由陶三春为夫报仇为后文归隐集州做铺垫,由路遇劫匪为后文三春平定王三儿做铺垫。同时传奇故事又少不了巧合,高怀德进京探嫂是巧合,陶三春路遇王三儿也是巧合,无巧不成书,却引出了陶三春在巴蜀之地大兴义举的必然,详略得当,张弛有度,跌宕起伏,可谓情节之奇。从语言看,小说叙事语言朴素古雅,如“过栈道,穿林海,攀绝壁,趟河流。晓行夜宿,风雨兼程”等,人物语言基本符合传奇小说人物的特征,时不时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点缀,如“居三春寨,听百鸟歌唱,观涧水潺潺,吸百花芬芳,闻松涛阵阵”等,语言多用整句,兼有散句,有骈偶的对称工整简洁,也有不拘于形式的自由洒脱,符合小说古朴的整体风格,可谓语言之奇。很荣幸编辑您的作品,遥祝冬祺!【东篱编辑:粗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3-12-05 10:22:48
  文章很有旧时传奇小说的风韵,是传奇也是历史演义,祝您文丰笔健!
回复1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2-05 15:11:06
  谢谢粗人老师的精彩编辑,编评语言之美,言辞之精,思维之活,层次之清,本人大受裨益,收获甚多!陶三春是宋代女名将,传说移居本土南江,传闻故事颇多,所以产生想写写的念头,但笔头笨拙,感谢老师褒奖。遥祝老师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05 13:28:41
  三春威武,有博大心怀,更有万夫不当之勇。读谢老师的小说,仿若走进《古今传奇》的故事中。谢老师对古事有着丰富的把握,写起来,如云流淌,似溪跌汀,很美。这个小说,我们可以窥见那时君臣之间的恩怨,更有结交义士的精彩。谢老师的小说语言,仿古而不拘泥于古,鲜活唯美。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2-05 15:38:33
  其实,我总是在感慨,怀才老师年龄比我们稍大,但是为什么对文学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天天坚持书写,天天编辑点评,多年如一日,永远奔跑在路上。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真正的良师益友,让人深深敬佩!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05 13:35:36
  陶三春战土匪一段,完全可以写一个短篇,以显三春风采和智谋。谢老师的简笔,也很有滋味,令我想给留白加上一些细节。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2-05 15:22:30
  非常感谢怀才大师的指导和点评,老师的思维非常活跃,处处留心皆文章。确实与土匪交战完全可成就一篇有血有肉、生灵活现的短篇,感谢怀才大师点拨指导。问好老师,生活愉快,冬暖笔丰!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2-05 15:00:21
  小说情节生动,故事鲜活,人物塑造血肉丰满。可见老师有着丰富的历史学识,高度概括的语言功力,不然,很难成就如此高质量的旧时传奇小说。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侯老师,谨祝冬暖笔丰!
回复4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2-05 15:29:24
  感谢湘莉老师精彩中肯点评,我还入行不深,没有你等老师激情毅力,还得多多拜读老师的文章,学习你们观察生活,驾驭语言的能力。遥祝湘莉老师天天开心,生活阳光满满。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