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抹不去的记忆(散文)
睡意正浓,被一阵苍劲有力的叫卖声惊醒。“广大村民请注意,广大村民请注意:补簸箕,换簸箕,卖簸箕,簸箕纯手工制作,坚固耐用;旧手机换菜刀、脸盆,回收旧手机。”紧接着是一阵吵杂的说话声,我在睡眼惺忪中打开了房门。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头戴草帽的男子,满脸络腮胡子,因为炎热而涨得通红的脸,那豆大的汗珠子顺着额头、脸颊往下淌着。男子身穿深灰色短裤、短袖,一手扶着三轮车上的“杂货铺”,一手不停摇晃着扇子,眼睛左右来回看着,嘴里间歇性地吆喝几声。
听到吆喝声的左邻右舍纷纷走出了家门,瞬间男子的“杂货铺”车被听见的村民、路人围了个圈。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拨弄着男子“杂货铺”车上的各种东西。“这不是新式的卖货郎吗?”人群里不知道是谁说了这么一句这年代久远的话:“就是啊,记得小时候的卖货郎是挑着担子走村串巷的,现在拉着车卖,不过性质是一样的。”人群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
“卖货郎”这个记忆里已封存久远的字眼,随着眼前的情景而又一次的勾起了我的回忆。
“绞头发,收头发,换床单被罩,换针头线脑,发卡,头花。”时而锉锵有力,时而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中夹杂着拨浪鼓的鼓点声,这是我小时候听过最具有吸引力的声音。他的到来,让这个穷山僻壤的村庄瞬间就热闹了起来。
当卖货郎的脚步一迈进村子的土路上。一阵急促的狗叫声拉开了这喧哗而热闹的场面。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听见急促的拨浪鼓声,便急不可耐地回家给大人们通风报信,又拉着大人来买自己期待已久的东西。待卖货郎选好摆放货物的风水宝地,便一声高过一声地喊了起来。小小的货郎担子里,可谓琳琅满目,堪称小百货,深深吸引着每位顾客,小孩子常常钻到前面看热闹。灰头土脸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簇拥着远道而来的卖货郎,一会儿,整个村庄男女老少就把卖货郎围了个水泄不通。卖货郎一边说着顺口溜,一边目不睱接地应酬着每一位大小顾客。小小的货郎担子前每个人都在精挑细选着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卖货郎总是笑容满面,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顾客挑选着物品。大娘撩起一块花布左看右看,征得身边人的意见,小姐姐在精心挑选五颜六色的绣花线,问货郎这线会不会退色,牢不牢固。
有诗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卖货郎其实是移动的杂货铺,游走于商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货在肩上挑,路在脚下踏,走村串乡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为生活奔波,他能带来我们所需要的,自然而然就有了众星拱月的场面。
别看那货郎担子小,那也是五脏俱全,担子里商品能给人一种视觉盛宴,有针头线脑、床单被罩,有儿童玩具、糖果、发卡、头花、头绳等。
卖货郎的东西拿钱可以买,也可以拿粮食换、拿鸡蛋换,姐姐的长辫子就是卖货郎给剪了的,换了好多姐姐喜欢的东西,还有家里用的。我当时不知道剪掉的头发拿回去干啥,我只知道姐姐换了她盼望已久的东西,听大人们说卖货郎把头发拿回去做颜色,制假发。
夕阳西下,人潮散去,卖货郎的背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夕阳的余辉中。他因今天的生意好而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肩上的货担伴随着他轻快而匆忙的脚步在肩上一颠一颠。当太阳西下、天渐渐发黑时,卖货郎的身影消失在夜色苍茫的天际之间。
卖货郎的担子挑着两个世界,一边在山的这边,一边是山的那头,一头挑着勤劳朴实,一头挑着欢声笑语,在匆忙中穿梭于人潮之中。为养家糊口,为肩上那一份责任不辞辛劳的奔波着。
第二天天刚亮,刚准备上工的叔叔、伯伯、阿姨、大姑娘,小媳妇挤进了被大人小孩围了个圈的货郎担前。开始精挑细选自己想要的东西。相互谈讨着,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拿起手帕,左瞧右看,手里的发卡在头上试了又试,问同伴:“这个好看,还是那个中意。”嘴里不停的问卖郎:“这个多少钱?那个可以用东西换不?”
又一天,天色已晚,卖货郎担子前围观买货的人也都陆续离开了。卖货郎神情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货郎担子,今天虽然收工晚,但生意好。焦急的神情让他左顾右盼,看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村庄,又看看炊烟四起的人家,着急之中手忙脚乱。乐善好施的父亲看出了卖货郎的顾虑,上前搭话,“他叔,天色已晚,你准备回家还是赶路?这山高路远,不宜赶路,不如去我家暂住一晚。明日再做打算?”卖货郎满怀感激地连连点头,不断说:“好,好。感谢,非常感谢。”
父亲领着买货郎走进家门时,母亲已经把饭菜端上了桌。憨厚的卖货郎连吃了两碗母亲做的冰豆面片,咥了一个大蒸馍后,摸了一把因赶路出汗、风吹日晒又黑又红的脸,便和父亲母亲拉起了家长。
父亲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我们姊妹多,家大人多。家里就一个大土炕,家里来亲戚或客人,就去和父亲住饲养室。夜已深,父亲和卖货郎躺在饲养室的土炕上唠起了家长里短。
两个中年男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父亲让我们喊卖货郎李叔。李叔家在陕西商洛某县,祖上是经商世家,家庭显赫,富甲一方,人脉兴旺。在李叔祖父辈家道中落。土改期间被划分为富农。家里的财物和田地分给了贫困民众,但廋死的骆驼比马大,李叔的家里还是很富足。
八十年代初期,顺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春风,头脑灵活有经商头脑的李叔做起了小生意。凭借家里的优越条件和善于思考,灵活变通,李叔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先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大到农副产品,小到针头线脑,家里的生意交给老婆打理,李叔则挑起了他祖上发家致富最原始的货郎担子。看似小小货郎担子,但李叔做出了大买卖人的风范,“薄利多销,积累长远。”这也是李叔经商的基本原则。
“价格合理,童叟无欺”是李叔做生意的理念。虽然卖的是不起眼的东西,利润低,但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胜。这是李叔的经商之道,也是发扬祖上生意人的良好品质,总结体验自己经商多年一路走来的感受感悟。
慢慢地李叔的生意从货郎担发展成了实体店,也就是开商店,开商店也是最早的一拨。李叔的生意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来不哄抬物价,始终以服务质量第一,陪受消费者的信赖。从商店做到了开大型超市,把他一辈子的经商之道传给了身边人,子孙后代。李叔也带动了一批身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
做了一辈子生意的李叔直到暮年都不曾忘记,解他温饱,助他于危急时期的我父亲和母亲对他的救济,帮助。托儿子给父亲写信,邀请我们全家去他家做客。时常给父亲写信报近况,诉远虑,慰兄弟之情。
睿智、热情、善良的李叔在去世前叮嘱儿女要替他常看望他的老哥哥——我的父亲,每隔几年会收到李叔儿子从商洛寄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