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寻影觅迹(散文)

精品 【东篱】寻影觅迹(散文)


作者:琳达如菊 举人,41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01发表时间:2023-12-21 06:26:38


   为了探寻和了解海外华人的历史和文化,触摸岁月和时光留下的深深浅浅的印痕,我来到了位于温哥华唐人街的华裔博物馆。这是加拿大的首座华裔博物馆,于今年七月一日才正式对外开放,这个开放之日,并非是随意而定的,而是包含着特殊而深刻的蕴意,因为2023年7月1日,正是加拿大政府自1923年7月1日颁布《排华法案》一百周年的日子。
   温哥华唐人街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也是北美第二大唐人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有餐馆、药店、肉铺、水果店等,统一悬挂着一块块汉字标牌,走在唐人街,仿佛置身于中国的某条街巷,给人一种迷离的恍惚感。
   走进古色古香的中华门,不远处就是华裔博物馆,隔着街道远望华裔博物馆,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映入我的眼帘,暗红色的砖墙,搭配黑色的门窗,构建成一座三层古朴雅致的楼房,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壮观和气派,也没有雕梁画栋的绮丽和华美,但红色的暖色调,漫溢出丝丝缕缕的温情和暖意。最惹人注目的,是位于二楼门楣上方的四个金色的立体镂空数字“1889”,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这座楼宇,建于清光绪15年,已经在这里伫立了一个多世纪。斑驳的墙面,尽显岁月的沧桑,就像一个历经世事和风云变幻的老人,不知见证了多少海外华人的离合悲欢,但依然以慈悲的心怀,静静地守望着这条华埠老街。
   穿过街道,当我走近这座博物馆时,还未进入,早有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热情地为我打开一扇棕黑色的大门,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一句“你好!”的熟悉乡音随之飞入我的耳中,让我感觉分外亲切,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从他胸前佩戴的姓名牌,得知他的名字叫戴维。
   镶嵌在一面墙壁上的一枚枚圆形的大大小小的金色徽章,熠熠生辉,光彩耀目,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不知这些徽章究竟意味着什么?
   戴维看出了我的困惑,解释道,这些徽章是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对筹建华裔博物馆捐赠的荣誉徽章,他指着中间的一枚最大的徽章说,伦尼家族为筹建博物馆捐赠了500万加元。我这才注意到,徽章中间的位置,写着伦尼家族的名字,下面标注捐赠的金额。他又指着右侧稍小的一枚徽章说,你看,叶氏家族捐赠了一百万,他的手指在徽章间不停地游移着,接着说,温哥华政府捐赠了一百万,伍氏家族捐赠了一百万……我不禁为这些捐赠者而赞叹,正是这些慷慨的捐赠者的慈善之举,温哥华博物馆才能得以顺利筹建,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才有机会了解华人的历史,追寻他们曾经走过的足迹。
   戴维接着说,加拿大政府耗费巨款已经将这座楼房买了下来,作为华裔博物馆永久的馆址,博物馆还未完全竣工,目前只开放了一半的空间,在未来还会展出更多更有意义的展品。这座楼叫永生大厦,建于1889年,是唐人街最古老的建筑,说到这座建筑,就不得不提到这座楼的建造者叶春田先生。
   戴维告诉我,叶春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1845年出生于广东省,19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了美国旧金山,他做过很多工作,刷过盘子,洗过碗,做过雪茄,当过劳工,还做过厨师等,虽然辛苦劳作,但依然穷困潦倒。直到36岁时,才辗转来到了温哥华,在奔走金矿的路上,他一路走,一路卖煤炭,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37岁那年,他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承包商雇用,成为中国工作组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招聘了六千多名华裔劳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工作。当铁路建成后,他也拥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888年,他创建了一家进出口公司,做起了国际贸易。1889年,他在唐人街建造了一个两层的仓库,并命名为永生公司,“永生”,蕴含着永恒的美好蕴意。
   叶春田很有商业头脑,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聘请著名的建筑师,在仓库后加盖了一座六层高的楼房,称作“永生大厦”,一楼是非官方的银行,当时的华人劳工通常在那里给居住在中国的亲人汇款,也是华人购买回国船票的地方,永生大厦成为了唐人街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叶春田不同于其他的商人,他热衷于慈善事业,在华人社区,建医院,方便华人看病;建公立学校,为华人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他还为自己的家乡广东公立医院捐款,从中国引进剧团到唐人街演出,以缓解华侨思乡的情怀,他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是康有为的支持和资助者,他是华人社区的灵魂人物,备受华侨们的尊重和爱戴。
   听了戴维的一番介绍,我不禁对叶春田先生肃然起敬!戴维接着说,在博物馆的展厅,有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以及当时他在华人社区超凡的影响力。戴维的话,让我对这次参观充满了期待。
  
   二
   博物馆一楼的展厅,展示的是老一代移民艰辛的历程。墙上悬挂着一张张黑白照片,照片旁附有一行行黑色的楷体文字说明。我一张一张慢慢地读着,细细地品味着,通过这些文字,我了解了老一代移民独特的人生经历,了解到他们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不易和艰辛,心情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沉重,为老一辈华裔移民心酸的经历和面临的苦难感到心痛,同时,也为他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心生感动。
   1858年前后,当美国的淘金热过去之后,加国卑诗省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淘金的热潮,来自中国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工陆陆续续加入了淘金大军,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跨太平洋的移民和贸易活动,这些移民慢慢地建立了多个华裔社区。
   时间到了1882年,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修建铁路,一共雇用了9000多名劳工,其中有6000多名是华裔员工,也就是说,华裔劳工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段铁路穿越加拿大东西大陆,由于加拿大群山连绵,峭壁、深壑、危崖随处可见,有些路段异常险峻。据说,这项工程是世界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有几段铁路全部是由华裔工人负责建造的,华工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而他们的工作却异常艰苦,工作在崇山峻岭,时刻面临着爆炸、滑坡、塌方等风险,也导致事故频频发生,很多人因此而丧生,据估计,大约有1000名华人在这项工程中丧生,华裔工人做着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而他们的工资却只有白人工资的一半,这是多么不平等的待遇!为建设太平洋铁路,华裔劳工不仅付出了血汗,付出了智慧,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太平洋铁路是华裔劳工用生命铺就而成的。
   而更让人感到心酸的是,当铁路建成后,加国政府不但没有感谢华人为修建铁路所做的贡献,反而掀起了对华人歧视的黑色浪潮。自从太平洋铁路竣工后,加拿大联邦政府即以重税限制对铁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人及其家属入境。华人将这笔费用称为“人头税”,由最初的50元,增至100元,再增加到500加元。
   在上世纪初,500加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两年的总收入。
   这些铁路工人,由于受到歧视,就连找工作都很困难,他们大多生活都很贫困。叶春田先生当时创办的叶生公司,生意兴隆,富裕起来的他,并没有忘记他卑微的出身,在唐人街与别人共同创立了中华会馆,为失业的华裔铁路工人提供经济援助。他还在唐人街的一个胡同建立了一座七层楼的建筑,为新移民或者无家可归的华裔提供住宿。而且他还积极帮助新移民寻找就业的机会。他创办的叶生公司,对铁路工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更是供养家庭的生命线,方便他们把钱寄回家,通过进出口货物和邮寄信件支持跨太平洋社区。
   对于老一辈海外华人来说,漂泊在异国他乡,受到当地政府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生活窘困,孤苦无依,在危难之时,太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在无家可归时,太需要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因此,叶先生在他们的心中,是他们永生难忘的大恩人,也是让他们最敬佩最爱戴的人。
  
   三
   拾阶而上,来到博物馆的二楼,在我还未看清楚一切之前,我只感觉是走入了一个如同一个个书架林立的图书馆,又仿佛走入了一个墙上贴满了壁画的画廊,因为铺天盖地的绿色、橙色、淡黄色的纸张一下子扑入了我的眼帘,让我眼花缭乱,更让我触目惊心。
   从1885年开始,为了严密监管和限制华人社区,最终达到排斥华人入境的目的,加拿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条例政策。由最初增收人头税,到1923年颁布《排华法案》,致使各种华人移民表格以及各种用颜色和数字标记的证明文件层出不穷。
   在这个展厅中所展示的浩如烟海的笔墨纸张,以及堆积如山的文书档案,见证了加拿大华人被监视被控制的屈辱历史。
   为了限制华人入境,加拿大政府于1923年7月1日颁布《排华法案》,法案一出。在华人社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条苛例的管制下,整个华人社区处于屈心抑志,孤立无援的境地。有的选择反抗示威,有的选择回国,有的因情绪抑郁被送入精神病院,有的感到绝望而选择自杀,但也有人选择忍辱负重,服从法例,向政府登记。
   在展厅的墙上,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四五十岁男子的照片,他低着头,就像受到了莫大的委屈,神情忧郁,又显得那么忧伤。旁边的文字说明,他在《排华法案》颁布的第七天,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我就在想,如果没有排华法案,他也许就不会抑郁,他也许会活得很开心,很幸福。
   《排华法案》从1923年颁布,到1947年废止,差不多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那是加拿大华人所经历的最黑暗的时光,对加拿大华人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
   加拿大排华法案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导致骨肉分离,家庭不能够团聚,出现了数以万计在加拿大孤独谋生的男子,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单身汉”,其中许多人在中国已经有妻子和儿女。
   有些单身汉,一如既往,顽强地坚持着,他们赚钱、还债、给国内的家人汇款,偶尔返乡,在1947年排华法案废止后,安排他们的家人到加拿大团聚。
   但是,对于那些年老多病,或常年劳碌却仍捉襟见肘漂泊不定的单身汉们,则有些惨痛,有些人决定放弃,返回中国。有些人则感觉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决定留在此处,孤独地度过中年,度过晚年,直至油尽灯枯。
   有些华人单身汉,或许是挂念自己的儿女,把邻居的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尽管自己身无长物,他们仍会派发大白兔奶糖、饼干之类的小零食给小孩子,请小朋友去面包店,去公园,去剧院等,很多地方留下过温馨的回忆……点滴亲恩,给予了别人的孩子。
   从录像厅的纪录片中看到,那些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他们回忆他们小时候,那些阿公带着他们去马场,带他们去吃饭等,给他们留下了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一面墙上,有一块板报,里面粘贴着一张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纸,其中的一张报纸显示的日期是1937年,中间有一幅图片,图片上有两位红军战士,一个蹲着,一个站着,他们的手里紧紧握着冲锋枪,勇敢而坚毅,正在眯缝着眼睛瞄准射击。再仔细阅读报纸上的文字,是用英文书写的,我大致翻译成中文如下:在那双杏眼后面,任何不幸进入致命冲锋枪射程内的敌人都会死亡。这两名士兵是中国共产党员,他们勇敢地反抗日本侵略者,为改变现状而战,为国家而战。
   而板报的旁边,贴着一张巨幅照片,一群华人,正站在唐人街的一面墙前,墙上有一块板报,板报张贴着一张张报纸,这些海外华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读着刊登的时事新闻。
   遥想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在海外的华人,心系祖国和国内的亲人,他们密切关注着战争的局势和动态,而报纸是他们了解国内战争局势的最佳方式和途经,看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我想,当时这些海外华人一定也情绪激昂,期待着红军战士早一天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
  
   四
   当我走入三楼的时代室时,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回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间客厅展示的是叶春田与家人在三十年代的生活风貌。
   墙上挂着几张黑白的照片,有叶先生与家人的合影,有叶先生个人的巨幅照片,还有叶先生爱妻的一张照片。我抬头仰望叶先生的全家福,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16年,一家人看起来是那么幸福,其中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那是一个多世纪前,照片上的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但照片定格了永恒的瞬间,把我们瞬间带回到了从前,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一架钢琴靠在红砖墙边,钢琴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精致的图案,可以窥见叶家当年的富庶和生活的档次。
   紧靠门的右侧,摆放着一个老式的唱机,上面安放着一张硕大的黑色圆形唱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老唱片,充满了好奇。这时候,不知是谁,按下了按钮,一首老歌从唱片里飘了出来。这首老歌,让我想起了周旋的那首《天涯歌女》。
   北面的红砖墙,自1889年建房,没有任何装修,以最原始的风貌展示给世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岁月的雕琢,砖块已经不再红艳,变得斑斑驳驳,有的已经完全呈现黑色,有的甚至已经破损,不是缺一个角,就是破一个洞,不得不感叹岁月这把霜刀的锐利和无情,就连那么坚硬的红砖都能销损得残破不堪。
   西面的墙上贴着精美的手绘墙纸,粉红色的底色,点缀着一片片绿叶,一朵朵鲜花,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俏丽妩媚的杜鹃,有美艳妖娆的大丽花,绚丽多姿,让这间屋子立刻变得生动了起来,即使在冬天,感觉仿佛置身于姹紫嫣红的春天,一缕缕醉人的花香似乎透过墙纸扑面而来。
   屋子的一角,摆放着一个雕花的木箱,中间带着一把金灿灿的锁。这个箱子,很有年代感。让我想起了祖母的木箱,祖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宝贝,祖母经常从里面掏出一些令我欣喜的东西,比如饼干、糕点、糖果等,当我吃点心时,祖母温柔地看着我,时光虽然远去,但记忆永恒。
   遥想当年,这间屋子里,有过欢声,有过笑语,也有钢琴的美妙乐音,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虽然时光远去,但屋里仿佛还依然回荡着旧日的气息。
   客厅的里面,是一座古老而具有意义的教室,该校于1914年注册为温哥华华人独立学校。教室的墙上,是一个硕大的黑板,黑板上有一些用粉笔写的汉字,白色的书桌,绿色的窗户,黑色的黑板,很温馨的教学环境。据讲解员说,教师是叶先生从国内聘请的,学生是唐人街的华人子弟,用汉语教学,意在传播中国的文化。
   我仿佛听到了一代代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异国的土地上,声声入耳,经久不息。
  
   五
   艺术家袁慧娴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加拿大华人,在加拿大各地创建了社区,社会意识越来越强烈,为争取社会平等与尊重不断努力而奋斗。作为一个加拿大华人,我希望年轻一代,永远不要将他们来之不易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愿我们都向往更包容性的文化。
   老一辈华人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即使在困境中,很多华人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姿态,积极争取应有的合法权利。作为新一代的海外华人,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所经历的那段屈辱的历史,也成为我们积极奋进的动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些华裔,已经投身竞选国会议员,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卓越的人才,比如加拿大第一任华裔女总督伍冰枝,加拿大前卑诗省华裔总督林思齐,今年六月份当选加大拿多伦多市长的邹志蕙,也是多伦多几十年来第一位华裔女市长等,展示出海外华人的脚步走得越来越铿锵,越来越有力。他们是海外华人的骄傲,也是华夏民族的骄傲。
   我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歧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之间,懂得彼此尊重,懂得彼此包容。我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共 60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向我们真实地打开了华人在加拿大不懈奋斗的屈辱历史,文章沉厚,催人沉思。在7月1如这个特别的日子,作者走进了温哥华唐人街的华裔博物馆。古老的建筑,饱含沧桑。打开它的展厅,也打开了一部华人奋斗的历史。为了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多数人捐助资金,记住了一部华人的历史。这座大厦叫“永生大厦”,它的建造者是华人叶春田。叶春田有着传奇艰难的一生,他在异国他乡有了事业,有了成就,没有忘记华人的艰难,便建设了这座家园。博物馆的一楼,是华人修建铁路的血泪史,也是加拿大政府剥削华人的历史记录史。华人去异国谋生,也为加拿大创造了财富,但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却把华人视为榨取的对象。博物馆的二楼,书写着华人最屈辱最悲惨的历史,那些历史,集中在每一个华人单身汉的身上,一幕幕,一个个故事,一张张面孔,都是令人义愤,也让人悚然。特别显眼的是那两个红军战士,他们用武器,面对日寇的的侵略,射出了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的仇恨子弹。这是这座博物馆最珍贵的镜头,历经风雨,也永远不能泯灭。博物馆的三楼,则是创建这座博物馆的主人叶春田一家国外生活的纪实。人间的温暖,奋斗的音乐,清晰的黑板,都是华人生活的写真。华人,在加拿大,一代代的奋斗,涌现出太多杰出的人才,他们是华人的骄傲,也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华人,他们用行动在追求着自己的权益,谱写了一曲曲奋斗的壮歌,他们为了生活,也我们一个包容的社会,做出了牺牲。这篇文章,以广角镜头,全面展示了一代代华人在加拿大的奋斗足迹,他们留下的历史背影,让我们为之垂敬。从这段线索看,作者身处加拿大,不也是继承着前辈的足迹去打拼的吗?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华人的精神面貌,隐忍,奋斗,不屈,受尽屈辱而更加顽强,以自身的努力,争取着应有的权利。这给我们人生华人,提供了纵向的历史脉络。文字表达精准,情感激越而朴实,将感情融入其中,仿佛能够听到作者的心跳,看到作者为我们讲解着华人的事迹。叙述脉络清晰,细节呈现非常精致,选取的镜头很有冲击力。文章极有政治和历史的深度,让我们真正认清了什么叫人权,什么叫奋斗,什么是苦难。尤其是在文章里闪耀着爱国的情怀,让人感动,为之注目。【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2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枫桦        2023-12-21 10:16:12
  海外华裔劳工的奋斗史,是让人刻骨铭心的。我知道的是在日本在美国,没想到的是加拿大也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随着老师的脚步而去,感受着这份感情的冲击,实在是震撼。文章起点高耸,立意巍峨,让人不觉仰目视之!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好文章!拜读学习!
回复1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1 14:33:59
  深谢枫桦老师到访和热情洋溢的雅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我也是通过这次去华裔博物馆参观,才了解了老一辈华人所经历的那段屈辱的历史,但好在1947年后,排华法案彻底解除了,加国的华裔争取到了平等的权利,如今,在加国很少有歧视的现象发生。但是,美国和日本对华人的歧视有增无减,令人担心。写这篇文的目的并非为了激起仇恨,而是让人们懂得尊重与包容。再次感谢枫桦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枫桦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2-21 10:49:05
  加国是排华急先锋,跟立陶宛差不多,可以想见,华人在加拿大的境地有多艰难。当然,政府行为和民间情绪有别。叶春田先生属于华人开拓者,他没有忘记祖国,虽历尽艰辛,还不忘传播中华文化,精神可嘉。在加国,有这样一座博物馆,更是难能可贵。老师在加生活工作,殊多不易,好在内心,怀揣故乡,坚持用汉字写文就是例证。这是一篇思想深刻、内容厚重的散文,叙述从容,观点冷静,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美文佳作,拜读学习,祝他乡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1 14:53:07
  深谢韩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老师的解读深邃而透彻,非常喜欢!加国的排华史,持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老一辈海外华人经历太多的苦难,新一代好很多,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彼此都很尊重。正如韩老师所说,政府和平民不一样,政府有些人受美国人影响,这几年有些排华趋向,所以华裔博物馆的开放非常有意义,不只让海外华人了解华人的历史和文化,也让那些白人看完后懂得尊重与包容。其实,博物馆的展品内容非常丰富,我只写出了一部分,写的有些粗糙,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深谢韩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韩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万事顺意!
1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12-21 11:05:04
  跟着如菊老师沉郁的笔,游历这座华人博物馆,感觉心情有些沉重。那些远在加国的劳工,遭受着如此屈辱和不公,却顽强的同命运和环境抗争,唏嘘之余,对他们又有着敬佩。好在有,叶春田这样的好人,帮助同胞们,疏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才让人心情稍稍宽慰……老师的文笔生动,厚重,感染力强。点赞学习,恭祝吉祥!
回复1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1 15:03:26
  深谢郑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走进华裔博物馆,特别是二楼,墙上贴满了老一辈华人的照片和档案,是排华期间华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见证,铺天盖地,让我触目惊心,心情确实很沉重,老一辈华人经历太多的苦难,还有一些单身汉,无儿无女,孤苦无依,真是可怜,那一段由于太凄惨,我写完又删除了。走入三楼,心情才有一些好转,叶春田,就像冬天里的暖阳,给那些孤苦无依的华人送去了温暖,他热衷慈善,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令人倾佩的人。再次感谢郑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郑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1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12-21 15:23:54
  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华商博物馆,各层的陈设布置很有意义,内涵丰厚,意蕴深刻,令人震撼,启人思考,催人反省,在痛定思痛中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一记棒喝!叶春田的奋斗史,他的传奇经历,是海外华人杰出的代表,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兜兜转转,终于站在了高光时刻,令人激动,感怀不已。海外华人太不容易了,他们用血汗、智慧,甚至生命换来活下去的尊严,换来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此博物馆,浓缩了一段华人屈辱与奋进的历史,此文很丰盈厚重,笔法娴熟,表达精当。盛赞才情,问候琳达创作辛苦,冬祺安暖!
回复14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1 15:48:35
  深谢香香老师捧场和精彩雅评!美评深邃、唯美、透彻,很喜欢!老一辈海外华人经历太多的苦难,但他们始终奋力拼搏,坚韧不拔,令人赞叹!华裔博物馆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只写出了一部分,由于工作繁忙,写的比较粗糙,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深谢香香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香香老师,给老师献花,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1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2-21 21:25:10
  如菊老师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不能忘记。加国的华裔博物馆记录着曾经的片段,以备后辈人观看,警醒。很美的文章,祝福老师!
回复1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1 22:37:25
  深谢红花草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华裔博物馆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只写出了一部分,由于工作繁忙,写的粗糙,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感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红花草老师,给老师献花,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1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12-21 22:55:11
  琳达,新一代华侨。以宏大视角,跨越时空,讲述华人海外屈辱和奋斗史。有着深邃的思考。近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华人艰难前行。西方铁路,每个毛孔都是中国人在滴血。新一代华人,正如琳达,知识型。还的从政,在逐步改变。5000年的文明古国,最惨痛的百年屈辱历史,一去不复还。问咋写的?非常成功,建议投。人民日报海外版。
回复1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2 00:09:07
  深谢鸿雁老师捧场和精彩的雅评!美评深邃唯美、精辟透彻,非常喜欢!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老一辈海外华人经历太多的苦与痛,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也成为我们奋进的力量。写这篇文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激起仇恨,而是让人们懂得尊重与包容,这才是人类真正的文明。再次感谢鸿雁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鸿雁老师,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17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2-22 14:21:12
  琳达老师这篇佳作让人耳目一新,仿佛一幅精彩的异国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一是老师站位高,不远万里,踏入温哥华,寻访华人文化,探访华人历史,这是一般国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二是老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一部华人在加拿大的屈辱史,斗争史,奋斗史尽显笔端。三是文字功底深厚。一幅画面,一幅幅景致,一段段故事,历历在目,感人之深。四是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内容丰富而不紊乱,脉络清晰而纷杂。五是有深度,有份量。不是一般的走走看看,肩负着历史重任,书写着华人历史,文章博大精深,高度深度并驾。拜读学习,大赞!
回复1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22 15:20:19
  深谢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谢老师的美评就是一篇美文,如晶莹剔透的一块美玉,让我爱不释手。感恩老师对这篇文的高度评价,以及对我的热心鼓励!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我有幸走进华裔博物馆,很高兴把自己的所见所感与文友们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海外华人的历史和文化。再次感谢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谢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至快乐!吉祥如意!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