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行路与读书(随笔)
两年前和妻子带着一条叫毛毛的小狗,开着一辆老式“现代”吉普去旅游,出发地是家,目的地还是家。去那里没有计划,看什么也没有计划,完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只是商量好了返回的日子——两人中有一人不想再往前走的那一天。
从河北到山东的龟蒙顶、孟良崮,又从山东进入江苏到了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花果山水帘洞虽然不大,但神似上一点不输于赤水河大瀑布,甚至有黄果树瀑布的影子。老两口倒也惬意。有一天看到路标标出“淮安”二字,二人商量,这地方不能错过,这地方不但出过伟人周恩来,还出过一个我所敬仰的,写过花果山的文人吴承恩,还有中国最大的水立交工程,那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胜景。
淮安似乎不太欢迎我们,一住下就开始下雨,不紧不慢,走到哪里,都要打上一把雨伞。不过不同北方的是,即便是下雨,人流也是不少,于是就形成雨伞的海洋,花花绿绿,誉为壮观,从这雨伞中,我读出了江南的味道,虽然还不是江南。
参观周恩来故居的人们在雨中排起了长队,但打伞的并不多,似乎人们在表达一种我说不出来,但能感觉得到的心情,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在这一代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人们都想瞻仰瞻仰这位伟人童年的生活之地,读什么样的书,睡什么样的床,用什么样的笔,干什么样的活,就连那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井,人们都充满了好奇。给我映像深刻的是周家的厨房,一个灶台上,竟然安放着三口铁锅,有点像我上中学时学校大伙房的灶台,这当然就是大户人家的标志,折射着当年这院中主人家的辉煌。
吴承恩的故居人就少了许多,甚至有点冷清,吴承恩的雕像和唐僧师徒五人的雕像沐浴着天雨,也不会有雨伞遮挡,看着他们就是一身的凉意。吴承恩是1500年出生的,如果还活着,已经是520岁的老人了,和他笔下的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的时间是一样长,如果玉帝和佛祖还记得有个吴承恩,也该派唐僧一类的有道高人来解救他重新出山了。
敬仰吴承恩,不如说是在敬仰他的《西游记》,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比他的作者更加夺目。学生们经常遇到“《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这样的考题,但很少见到“吴承恩写过什么著作?”的考题。这就是《西游记》比吴承恩要知名得多的证据。
《西游记》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中国章回体小说,少年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㧟着筐子到地里绾猪菜,生怕那棵茴吊或甜苣是孙悟空变出来的,迟迟不敢下手。背着粪筐去拾牛粪,也怕那粪是孙悟空变得,拿粪叉的手常常迟疑不决。每遇到电闪雷鸣的阴雨天,就在雨中仰望着天空,担心天兵天将会打到地下来,伤及了这个都是用土坯盖起来的不堪一击的村庄。当然最期待的是在野地里碰上一个老人,和蔼地传授给自己几句口诀,于是,在头上把头发一抓,说声“变!”数不清的头发就变成了父母想要的沙蓬、茴吊,甚至还有心仪的蘑菇,装满了一筐,这样自己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再也不用担心父母让绾猪菜、拾牛粪了。
让我遗憾的是,如果把吴承恩故居中最近几年新建的人工景观去掉,你再找不到一点点和《西游记》故事情节有关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这个小院子,怎么也和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挂不起钩来,更和玉帝佛祖以及妖魔鬼怪无关。
这就是吴承恩的伟大之处,在这个没有妖魔鬼怪氛围,不应该写出妖魔鬼怪的院子里却写出了妖魔鬼怪,也和周恩来的院子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子却出了一个极不普通的人物,这淮安地界,难道钟情于名字里带“恩”字的人?
离开江苏,又到了安徽,半个月不到,两人竟然都犯了老年人的通病,孙子的影子总是出现在脑海里,有时还会听得“爷爷快回来吧”的喊声,于是,便经河南开封返回了河北,返回了家。对吴承恩如何在他的故居写出了《西游记》的思考,以及其故居的映象,也就在返回的车轮声中留在了路上,后来就模糊的没了踪影。
前几天买了一本小书《<西游记>漫话》,已故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林庚老先生的著作,并且是在1988年就出版了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忽然开朗,终于明白了吴承恩为什么能在淮安他的小院子里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家的小院有没有妖魔鬼怪氛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社会到处都是妖魔鬼怪的氛围,这才是能够写出妖魔鬼怪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明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积淀,人民意识的集中反映,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相互影响,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熟稔和社会历史的思考。这样的认识是我游览了吴承恩故居,游览了花果山景区并拜读了林老先生的小书之后得出的。比如这本小书中让我震撼的一个观点是,《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不论是情节还是语句,竟然是从《水浒传》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移植来的。这是我靠走路游览怎么也不能理解和认识到的。文学的相互影响性实在是太大了。
这次经历,让我重新品味到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所包含的意义,绝不是走一走、读一读那么简单。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原来有如此深奥的“理”蕴藏在其中,渺小和无知,才是我这样人的永恒,书中的道理应有尽有,只不过自己没有读到罢了,花甲之年才体味到这样的常识,不正应验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谚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