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王秀梅中篇小说是一面面镜子(赏析)
自从退休以后,我闯入写小说这个行列,喜欢上了中篇小说的阅读和欣赏,有时候也尝试着写中篇小说,同时也有中篇小说作品获得了烟台市文联的文学奖。在胶东众多作家中,我尤为喜欢阅读王秀梅的中篇小说,经过阅读王秀梅老师的小说,我感觉那就是一面一面生活的镜子。王秀梅的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她从这些原型身上萃取了DNA,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最初阅读王秀梅的中篇小说,是通过《中篇小说选刊》推介的,那时候开始,我订阅了这本知名的小说刊物,每期必读,印象最深的有:2013年第一期和第六期推出的《最后一个匪徒》和《父亲的桥》,还有2016年第一期推出的《一墙之隔》和2017年推出的《枕中记》,还有2021年第一期推出的《第四个航海人》。这五部小说对我的创作观和人生观影响极大,使我至今不能忘记。
1
王秀梅在《最后一个匪徒》中,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是该小说最大的成功,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以前我塑造的反面人物只是一个空壳老虎,似乎他们的行为都是没有来由的,我们好人摸不清他们的愤怒和残忍,一句话他们是野兽,不被理解的野兽。可是看了王秀梅老师写的罪人和普通人有着一样的心理路程,他孤独、愤怒、绝望、幻想,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他来自我们普通人不熟知的陌生区域,也有绝望,也有忧伤,王秀梅笔下的这罪人也是人,他有普通人一样的恐惧、忧伤和绝望。在这种心态下,他对女医生的态度,对警察的态度,对人质的态度,都被王秀梅老师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好像对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2
王秀梅老师《父亲的桥》这部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后被《中篇小说选刊》收录,通读全篇后可见,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有关父亲人生意义的小说,王秀梅老师怀着忧伤的心情,“从地板上爬起来”(作者创作谈原话),写下了这个以桥梁为事业的父亲的人生。他对祖国桥梁事业的专业和责任心,以至于造成了他婚姻的失败。他对架桥铺路的痴迷,以至于退休以后不能适应没有桥梁的生活。他莫名其妙的失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看完这部小说,我掩卷沉思,久久缓不过神,因为我也有一个铁路工人的父亲。我父亲也是架桥铺路的人生,父亲对“桥”和“路”的感情也可以用“痴迷”二字来概括。为此我和小说的作者发生的同频共振。我读懂了作者的忧伤和悲痛,有点感同身受的样子,从电脑上打出我的第一行字。
推而广之,我们作家应该如何来书写普通人的一生呢?当一个人告别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事业的时候,我们那种被世界抛弃的忧伤,是无法排解的,是深入灵魂的,他们会经不住那种巨大的落差,会引起心灵的动荡。这时候必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局。
从上面的两部小说中,我深深感觉到作家的多愁善感气质,这是宝贵的独属于天才作家的气质,也是作家的天才之处。由于作家对于人生的感触比别人更加深刻,擅长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感悟人生,所以她就可以创作出深刻的、经典的、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阅读后经历了许多事情,我依然像当初刚刚放下书本一样,久久不能释怀。
3
王秀梅老师的《一墙之隔》是首发于《江南》上的一部小说,那是2016年的初始,我阅读过去已经很久了,但是仍然记得该期评论家王清辉的评价,她写道:“王秀梅的《一墙之隔》从一个世事懵懂的男孩的视角去看世态人心的跌宕起伏,人生的卑微困境表现得质朴而内敛。小说文字中流淌着深沉的忧伤,忧伤中又包含着蓬勃的生意。”
是啊,小说中描写母亲出轨,父亲杀了母亲,然后连夜出逃,却谎称自己要“执行光荣而秘密的任务”。出逃的父亲从一堵墙之后消失,那堵短短的墙在孩子心中神奇无比,连接着孩子对父亲的崇拜和信任,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力量来源。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子成年之后,才明白了现实原来是那样令人忧伤。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生的探索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的,是那样慢慢深刻起来的。令我们这些初学写小说的人,不得不叹为观止。至此,我对这个年龄比我小,作家资历比我深的王秀梅老师肃然起敬!我们就应该这样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成长基因。
4
在我离开烟台,前去杭州带孙子的最后一个秋天,我阅读了《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四期上推荐的《枕中记》(首发于《作品》)。在这部小说的创作谈中,王秀梅老师向我们说起了中短篇小说的大师级人物蒲松龄,并且讲到了“同题小说”这个思路。突然间,我眼前亮起一道光。我看见这道光指向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的文学底蕴是那样深厚,有那么多的文学瑰宝。蒲松龄就站在大道的入口,他指引我们有更好的创作思路。
王秀梅老师创作过好几部同题小说,有《瞳人语》、《四十千》、《续黄粱》等,每一部都是向古典文学致敬的好小说,每一部都得到了读者的追捧,每一部都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每一部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故事中的两把宝剑,爱恨情仇吸引我一夜未睡,一直反复琢磨里面的情节是怎么构思的,为什么父亲预料到只要我学会“武功”,必定会宝剑见血?慢慢地,我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是在虚幻和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局。
5
王秀梅老师的作品总是非常贴近生活,而且有一些直接从烟台本地的历史中挖掘出来,比如《第四个航海人》(见《中篇小说选刊》2021年第一期),就是以烟台开埠作为历史和时代背景的。笔触涉及到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故事,都是只有烟台才会发生的故事,因此每一个烟台人读了王秀梅的小说都会身临其境。如果说,高密是莫言的写作血地,那么烟台就是王秀梅老师的创作血地。
纵观王秀梅老师的小说,每一部都有创新之处,不仅仅是故事、人物和视角的创新,还有写作技巧的创新,以及创作思路的创新。这就是一个作家永无止境的追求。而我们一般作者缺乏的正是这种追求。为此,我们应该学习王秀梅老师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新的创作路径。那样我们才能有所进步。总而言之,小说只有符合心理学的诉求特点和规律,符合事物内在的方式,才能最大可能地像现实生活一样,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才能有好小说产生!
作者简介:张凤英,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人,现为烟台芝罘区人,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小说和散文,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河南文学》《时代报告》《参花》《枣花》《河南教育》《胶东文学》《齐鲁晚报》《燕赵都市报》《今晚报》《青年文学家》《家庭生活指南》《当代文学》《前卫文学》等各大媒体。
1、我的大学老师(散文)《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二期
2、难忘儿时端午节(散文)《参花》2024年第二期
3、表妹的复仇计划(小说)《现代作家53》2024年第三期封面文章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