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海岛手记(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海岛手记(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2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8发表时间:2024-01-14 09:16:41


   在海边走来走去的人,都是不常看见海的人,常在海边生活的人,没有这个兴趣。
   一大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忙着去海里打鱼,准确地说,他们是去自己的海面养殖区,那里养殖着各种鱼类。就像陆地上的农民,天不亮便扛起锄头,头顶着星星走向自己的土地。地界不同,活计也不同,苦累却是相通的。
   大鹿岛有六平方公里左右,登岛时,我就看中了这条环岛公路,天刚蒙蒙亮,我就踏上了公路,决定来一次环岛长跑。对于我来说,长跑是最好的身体锻炼,同时也是阅读风景的最佳方式。海风习习,舒适而甜美。公路沿海边蜿蜒而行,一边是整齐的石栏,不时有海鸥停落在上面。它们呆萌萌地看着我,一动不动,让人觉得十分可爱。另一边是陡峭的石岩,黑黢黢地耸立着,像个冷漠的巨人,默默地陪伴在身边。
   一座岛的形成让我想到了很远,是地火奔涌而出的岩浆,凝固而成的,还是浪里淘沙堆积起来的?这时候的思绪是很活跃的,像拂面的海风一样自由。
   身后传来摩托车的声音,我不禁贴近石岩的一侧。道路是很开阔的,下意识地避让是多余的。摩托车一闪而过,车上有一男一女,显然是从岛前的生活区转过来的,他们消失在前边的拐弯处。
   我跑到了拐弯处,便看见许多桅杆像突出的矛尖,向空中点刺着。一艘艘渔船在浪波里起伏着,每艘船上都有人在忙碌着。
   靠石岩的一边,凹进去一大块,多出了一块空地。一间小屋紧偎着岩壁,里面亮着灯,光线铺到路面。窗户敞开着,却不见有人。路上有一堆渔网,我放慢脚步,从旁边经过。山墙边的黑影里,走出来一个人,忙去弯腰拾理。
   有一只狗卧在门边,看见我便站起来,向我跑过来,我不由地盯紧它。这只狗浑身是金色的长毛,这个品种是很高贵的,在我们那里也能看到,大家都叫它“金毛”。它的嘴里叼着一只矿泉水瓶,摇头摆尾地,好像跟我很熟悉的样子。我慢慢地跑起来,它也跟着跑,并且跑到我的前面,不时地看着我。
   我注意到它嘴里的瓶子有水,似乎读懂了它的心思。停下来,去接它嘴里的瓶子,意外地,它顺从地把瓶子交给我。拧开盖儿,把瓶口对准它,它竟然张开嘴。啊!聪明的狗,是在寻求我的帮助呢。
   忙着整理渔网的人,并没有理会到我们,金毛也没有再叼起瓶子,只是站在原地看着我跑去。
   海水荡漾,十几里的海岸线在海浪的轻拍下,显得十分的生动。海岸渐渐地开阔了起来,所展现的景象也多了起来。有一艘大船已经很烂了,被架了起来,估计正在大修呢。有几位老渔民在船上慢慢地晃动着,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这艘大船所存在的年头很久了,斑驳的船身,露出一块块猩红的锈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观看一艘大船,全然没有了远望沧海,白帆点点的美感。老人与船在此时的定格,让人心生感念。
   昔日的风华少年从船边经过,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去大海远航,是每个人的梦想。谁都盼望有一场好风,把远航之旅挂在风帆之上,进行一次人生的畅游。
   当海风吹皱了面容,海浪侵蚀去光滑的肌肤,才让我看见这几位苍老的渔民。海岛为他们安置了新的身份,他们便专心致志地埋头于手中的活计,海在身边,已经不再去海里,乘船而去的面孔依旧年轻鲜活。奔波生计的方式不同,其实都是找寻自己,找寻生活的过程。
   他们对于过去的年月三缄其口,无语面对,从不去触碰他人的往昔岁月。
  
   二
   大鹿岛上有几百户居民,大多是渔民。还有一部分已经不再打鱼,从渔民中脱离出来,从事各种行业。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鹿岛的各项行业也应运而生。
   不管在哪里,都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人生,生活是一个人的全部。岛这边的渔港,密密麻麻的大小渔船在一起排列着,顶着星星出海,又顶着星星回家。岛的那边也非常热闹,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商铺。饭店、旅店、游戏厅、歌舞厅、麻将厅、酒吧,一应俱全,游客如一波波海潮,在每时每刻地冲洗着这里的日子。
   海湾旁的广场在紧锣密鼓地搭设着一个大平台。听这里忙碌的人说,过两天这里将举办开海节,这个平台就是为这个节日准备的。
   听这么一说,我不由地想起山里也有“开山”这么个活动。只是,山里的人少,没有什么市场,十几个人尊崇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把活动搞下去,算是心到神知,图个心理安定。
   开山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节日,是因为没有特定的环境,无法制造出火爆的商机。开海节有海岛为依托,以宏大的旅游规模为基础,将这个节日发扬光大。
   平台在盛装打扮着,一只只的大气球十几米一个,拉上巨大的红色条幅,摆放在沙滩上。钢铁框架树立了起来,一只只闪光灯吊挂在上面。台前布置着一溜的大音响,那欢快而隆重的喜庆气氛也呼之欲出。
   开海节要晚两天才能举行,我们这两天就要离开大鹿岛,基本上是看不到了。不过这么大的场面还是够气派的,即使看不到开海节的宏大场面,也能感受到这个气氛的热烈。
   据说,开海节是要供奉和祭拜海神的,可是,岛上没有海神庙,没有海神可祭拜。不过,没有海神庙又能怎么样?我们那里也没有山神庙,搞开山仪式,无非是把一棵大红松披上二尺红布,然后摆上猪头,再然后把一只大红公鸡当场杀掉,来祈求山神爷保佑人畜平安。
   这里没有海神庙,却有大海啊,海神在大海里居住呢,祭拜大海就可以代替的。我看见有一位老人在一旁抽烟,便凑过去和他搭讪两句。
   我问他:“过去也这样吗?”
   他看看我,喷出一口烟。
   “哪有的事?太浪气了!海神喜不喜欢,还两说呢。”老人不屑地说。
   “浪气”两个字多生动啊,时代在进步,开海节也在进步,不可避免地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只是不知道海神是不是能够接受,只好请他老人家多担待些了。
  
   三
   街头上有海货售卖,三三两两的渔妇,在守着自家的海货。她们身姿敏捷,一律都是被晒出的健康黑色。
   看我们走过来,她们立刻大声叫卖着。
   “快来看哪,快来看哪,新鲜的螃蟹,五块钱一斤……”有售卖螃蟹的喊声,一下子把我们给吸引过去。
   只见有一个大塑料盆里,螃蟹在里面胡乱地爬着,非常的鲜活。五块钱一斤?我们没听错吧?那渔妇不言语,把一只手掌伸出来,亮出白白的掌心,手指伸直,在我们的面前比划着。
   对于我们来说,五块钱一斤螃蟹,等同于白菜价。对海鲜充满了无限向往的山里人,螃蟹是首当其冲的,它的名声完全超越了所有海鲜,稳居在心里的最高位置上。很快,就有人包圆了所有螃蟹。
   我们是外地人,要带走螃蟹的条件也是很苛刻的。在这里,这个不是问题。只见渔妇从一旁拿来一个泡沫箱,把螃蟹装好,放进冰块,然后用胶带封装好。她的一系列操作,让我们觉得眼花缭乱。细想想,来这里买螃蟹的人,哪一个不是外地人呢?许多年前,她们就是这么卖的,以后还将这样卖下去。
   海岛渔民家的门前,借助温暖的阳光,大多会晾晒些鱼干或者墨鱼干。我走过去,便闻到了一股腥味。这种味道,在我的生活里,是基本闻不到的,让人有说不出的感觉。
   看我走来,一位渔妇便凑过来,笑盈盈地给我介绍着:“这些鱼都是在阳光下暴晒干的,还一直保持着活着时的清香味道。”
   我相信鱼干的货真价实,更相信她的纯真与朴实。“清香”是渔民们对他们的鱼的解释,也是对他们的世界的最好解释。
   早潮落尽,平坦的滩涂一望无际。在它的面前,人们便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近前的海鸥与远处的人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显得很有趣。海潮在很远的地方,好像打开了一个门户,放我们进来似的。
   滩涂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水坑,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螃蟹。它们是大螃蟹的孩子,潮退了,它们却来不及撤退,把在这里跟我们“打游击”。小螃蟹们很是机敏,看见有人走来,便迅速藏匿到沙子里,一阵“烟尘”扬起,便不见了踪影。
   我在视频里看到的赶海,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小锹,在泥沙里能挖出许多的蛤蜊和蛏子。在这片海滩上,那种结果却是不可能。海滩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的柔软,脚下的感觉是坚硬的,泥的成分还是多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是否收获鱼货,并不是很重要。这片海滩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更容易吸引人到这里漫步。对于我们而言,能进一步亲近大海,是最好的结果了。
   在山区里长大的孩子,对于大海的印象是那么的虚幻与空茫,这是因为大海太博大了,思维在这片博大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着陆点。我一直忘情地向前走着,一直走到层层波涛卷积在脚下。大海好像是一本翻开的书卷,每一页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上面的文字尽管很模糊,我还是在努力地擦拭眼睛,努力读懂它。
   入夜,我在海边闲走,此时已经涨潮,却见有人在海边照着什么。见我走来,那人便走过来,仔细一看,却是与我们同来的游客。他惊喜地告诉我,他竟然捡到了几个蛤蜊,而且那里还很多。
   蛤蜊?是真的吗?海边有许多蛤蜊壳,被海浪推送到岸边。他怕我不信,忙把手里的蛤蜊给我看。手电光里,每一个蛤蜊都是真的,是鲜活的,是被海浪推送来的,还是它自己上来的,不得而知。
   海上一片黑暗,无限的空茫又占据了心头。这一页的大海,我还是看得清的,因为我的情感已经沉入了暗夜里的海,成为一段清净澄明的波浪。
  

共 36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一个山里人,遇到大海,以鲜亮的眼光来拾取海边的生活,聚焦这里的精彩。作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海边人”。我在海边,反而没有了这样的眼光,读罢有些内疚了,马上去海边捡起被遗落的时光吧。不大的大鹿岛,却有着不输大岛海边的迷人风景。作者以慢跑的方式,在海岛摄取着风景,一切都以最精致的方式走进作者的视线。那只懂得求助的狗,那些埋头渔工的村妇,那些正在修复船只的渔民,都在唯美的画面里,画面的精彩在于为了生活。海岛也有现代的商业气息和设施,现代文化,已经融入了岛民的文化中。大鹿岛正在准备“开海节”,作者以“开山”的常识来认识开海。从老者的话里得知,之前并未有这个气派,老者称之为“浪气”,的确,时代发展了,沿海的生活也在改变,改变了生活的气质,那就是多了一份仪式感,多了一份浪漫的情怀。海边的生意,让作者惊目,螃蟹是个白菜价,生意人麻利地包装,根本不愁长途携带,旅游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些叫卖干鱼货的岛民,以“清香”两个字推销着自己的产品,质朴而亲切。那些游人也有自己的收获,趁着夜晚,捡拾一些蛤蜊,不一定要吃,他们在乎的是融入海边的生活感觉。作者笔下的大鹿岛,一切都是新奇的,其实,这些,在所有的海岛都不少见,关键的不是作者是山里人,而是有一颗捕捉精彩生活的诗心,所以笔下有风景,心中有千秋。这篇散文,就内容说,颇有沧海拾贝的美感,更有解读时代风采的深度审美情怀。作者从生活的视觉出发,审视所见,所见便有了底蕴和生动。文笔细腻,表达唯美,感悟深邃,行见精彩,思有深度,堪称完美。力荐赏读,感受海边的精彩,岛生活的美好!【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14 20:11:26
  祝贺枫桦老师佳作摘精,开启连珠炮模式。
怀才抱器
回复11 楼        文友:枫桦        2024-01-14 21:44:08
  谢谢老师的深情厚谊!
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14 20:49:32
  坐着大巴车,看着美文,尤其还看到佳作摘精,是不是心情更好?我想是的。文章不必甲天下,但可伴一路的好心情,足够了。
怀才抱器
回复12 楼        文友:枫桦        2024-01-14 21:47:16
  是的!如老师所说,兴奋着呢!这些日子努力完成各项指标,各种题材都要抓一下。再谢老师的亲切关怀!遥握!
1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4-01-14 21:03:44
  读老师文,如菊老师说,归心似箭。汝与菊乃同乡对森林,对那片海更亲切。没有写汹涌的波涛,没有写一望无际的蓝,而是细碎里所有的温暖,鱼干螃蟹,还有海边拾贝。这些都是质朴的人们,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枫桦老师的文是灵魂深处的质感和人世间的唯美。祝安好!
回复13 楼        文友:枫桦        2024-01-14 21:49:46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老师的回归,是让人欣喜和盼望的。期待老师有更多的收获,期待有更多的精彩!遥握冬祺!谨祝文丰笔健!
1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15 07:28:40
  还没来得及品赏就成精了,祝贺枫桦老师。我也是山里人,从未见过山外的那片海。读了你的《海岛记》后心里对海产生强烈地向往。好文章,问好枫桦老师,祝冬暖笔丰!
回复14 楼        文友:枫桦        2024-01-15 09:16:30
  谢谢吴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山里人就该像河流流向大海,去开阔自己的眼界。我是三十多岁的时候,看到大海的,都是过于禁锢自己所致。写作者更应该去面向大海,让思绪得到应有的洗练!遥握冬祺!谨祝文丰笔健!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