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走过大唐,遇见最孤独的诗匠(散文)
如果让我从唐朝五万首诗歌中,选一首最能触动我心弦的诗作,我一定会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从历史的虚无中走出来的神话。没有书籍记载他的传说,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月,甚至没有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他创作《春江花月夜》的背景。由于诗人的创作背景不详,便有了后人的各种猜测。
从盛唐到明朝,他在古诗堆中沉寂了一个又一个百年。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读到这首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定要感谢明代的文人胡应麟,是他从故纸堆中发现了这颗沧海遗珠,是他带我们走近这个本想低调,却以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
这篇沉寂了七八百年的“冠盖全唐”的诗,之所以得此盛誉,正是因为它具有难以穷尽的阐释性。
初唐盛世,春花烂漫的青枫浦上,一轮明月高挂,一叶扁舟轻划。这一刻,张若虚站在诗的顶峰,挥笔写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明月”是诗中的意象,更是诗人的心结。春分之时,张若虚站在仲夜的江畔,听着涛涛的江水,看着轻洒的月光。眼前的美景震撼着他的眼眸,心中的愁思拨动着他的心弦;宇宙的哲思直击着他的灵魂。
在,“春、江、花、月、夜”。中沉醉”,他禁不住轻声吟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时在春分,明月千里,万物阴阳中和。浅吟低唱间,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禅意、儒家的人文,这些元素被张若虚丝滑地融合在一起。
诗人倍出的大唐,有多少人想在诗词中一展胸怀。他们的诗,或诵一件美物,或讲一段历史,或写一段旅程,或抒一种情怀……
而隐匿于人世间的张若虚,轻飘飘的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望相似”便直指宇宙哲理。此言一出,他便站在诗坛峰顶,无人能与他抗衡。
整首诗,有见到美景的震撼;有江月何年的哲思;有明月楼上的离愁;有人在他乡的孤苦,孤独的诗匠张若虚,用春夜江畔唯美的意象,书写了我们波折起伏的一生。
诗仙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圣杜甫眉头一蹙,就是整个乱世;孤独的诗匠张若虚江边一站,便可孤篇盖全唐。
华山论剑,诗坛论诗。也许隐匿于世的张若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凭借一篇《春江花月夜》便可以傲立峰顶。
论起孤独的最高境界,我们大都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其实,走过大唐,最孤独的诗匠却是不留痕迹的张若虚。
一篇《春江花月夜》震撼过无数人。孤独诗匠张若虚人如其名,就像是从历史的虚无中走来,找寻不见他的踪迹。
从明朝开始,他的名声才逐渐登峰,甚至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不能得知他的故事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纯粹,纯粹到只留下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供后人吟诵。
一诗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时光流泻间,我们无法得知张若虚的故事。只知道,春夜的江畔,他的那些离愁别绪,不是情丝,而是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