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来路,征途(散文)
南京,于我而言,或许可以算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城市。十六年前,当我降生时看到的第一缕光,便是照着这座城市里的人在回家路上的黄昏晚霞。晚霞日日都会将光芒送给南京,而我在跟他阔别多年后,也再一次回到了这座记忆中的城市。
清晨,我们走在梧桐大道上,朦胧的微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在道路两旁挺立的法国梧桐上。灰白色的树皮仿佛散着缕缕微薄的迷雾,穿行其间,独属于清晨的清新气息萦绕在身边,这是夏天的清凉味。此时路上行人还很少,似乎这梧桐大道只被我拥抱着。
正午时分,明孝陵的神像道上游人如织,道上的石人石马已残破不堪,但从其巍峨的姿态中,也依稀能看出明朝时的泱泱大风。走向享殿的大道旁,是一望无际的梅花山。夏季的梅花树虽说不是那种被世人所称颂的“凌寒独自开”,但满树的绿叶与折枝相映成趣,也别有一番风味。进入明孝陵的正门后,是一条纵深到底的大道,其间被几道朱红的殿门所隔开,路的尽头是巍峨的享殿,但若想登上享殿,还得走过底下一条阴森的隧道,身处隧道之中,顿觉凉风习习,先前的酷热都被一扫而光。登上享殿,眺望远处,可见到一直走过来的路,路上有不少行人驻足拍照,一起享受着历史所给予的厚重感。
走出明孝陵,便是环紫金山绿道。正午阳光正好,随着微风,树影在地上摇曳,树叶发出沙沙声,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路上清一色的依旧是法国梧桐,但此时的梧桐树,少了清晨那些许朦胧,多了艳阳下的一份明媚与生机。
到了夜晚,秦淮河畔正处于一片桨声灯影之中。斜倚在河畔的栏杆上,眼前是游人如织的秦淮河,背后是流光溢彩的夫子庙和古时的科举考场,遥想当年,有多少书生背着厚厚的行囊进京赶考,为了高中那“解元”的称号。而我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太平盛世中,坐在画舫里,于秦淮河上欣赏两岸灯影下的灰瓦白墙。在这缥缈的意境里,耳边不禁想起了许多感慨历史兴衰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杜牧对国家命运发出的悲叹;“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是王安石对历史和现实深沉的感喟和沉重的叹息……不管岁月怎么流转,秦淮河依然成为后人游览南京必不可少的去处,令人流连忘返。
走出夫子庙景区后,紧挨着的就是南京的市中心——新街口,即便是深夜,依旧繁华如许,与夫子庙一旧一新,见证了南京城的日新月异。
正如朱自清所说的,南京到处有时代侵蚀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绝迹。我在空闲时间重新踏上了来路,触摸着千年间的征途。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