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欢乐拜年(散文)
不得不感谢祖先留下拜年这一喜兴热闹的风俗。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到小年晚上就会出来残食人群。人们为了平安,把肉食放在门口,关上大门,躲在家里。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相互作揖祝贺没有被年兽吃掉。至此拜年延续不断。过年要拜的人很多,古人就派人持名帖拜年,明朝文征明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孔尚任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形象地表达了拜年的急切,拜年的欢快。
“初二初三,外甥拜年”。我家乡习惯除夕叫小年,春节叫大年。大年初一家族里拜年,有干爹干娘的,拜年也在这天,意思是干爹干娘和亲爹娘一样的亲近。初二、初三给舅舅妗妗、姑姑姑父、姨姨姨夫拜年,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习惯拜年要在上午,亲戚多的,一上午拜好几家。急急忙忙给大姑家丢下礼品拜了年,风风火火再去二姑家、三姑家,或者大姨家、二姨家。先去哪里、先去谁家、谁家吃饭,都事先计划好了,忙而不乱。初五不行拜年,歇息一天。没拜全的,初六以后再拜。那时生活节奏慢,老百姓有句话,“不出正月都是年”,“有心拜年,到了十五也不晚”。通信落后,哪天谁去谁家,靠往年的习惯,一般不会出错。偶尔有破了规矩,没按往年的时间,客人来拜年了,主人也出去拜年了,一点小差错,一点小遗憾。
客人来拜年,主人很体面。客人越多,主人越体面。这天主人待客特别隆重,最好的饭食、最好的烟酒。这天往往请亲友帮忙做饭,多了做饭的人也多了吃饭的人,人越多越红火。有客人看忙不过来,不待主人说话,主动下手。主人也不客气,可能毫不客气地说:“谁谁谁,别光等着吃了,赶快下手!”客人哈哈一笑,马上洗手。做饭的,炒菜的,分工合作,秩序井然;叙旧的,放炮的,一团和气,一团喜气。大街上,邻居院里,能听到拜年人热热闹闹的声音。
孩子们对拜年梦寐以求,刚过八月十五,就盼着过年了。记得儿时,大年早晨吃了饺子就随着大人去给家族长辈拜年。家家户户准备了喷喷香的炒瓜子,甜甜的糖块。说一阵儿笑一阵儿吃一阵儿,要去拜下一家,主人大方的抓一把,放进孩子的口袋里。孩子欢欢喜喜,大人快快乐乐。那时普遍贫困,很少有给压岁钱。
记得每年大年初二,吃过饺子,大哥就收拾行囊,准备去舅舅家拜年。那时拜年大都是步行,骑自行车是个别的。背一大包白面馒头,每个亲戚家送两个。有的亲戚家族大,一包馒头不够发,两包馒头兄弟两人背。拜年风雪不误。一次飘着雪花,我跟在哥哥后边,一边走一边聊天,脚踩雪地发出清脆的“咯吱咯吱”声,不怕冷,不怕滑,反觉快乐。到了舅舅家,几个舅舅抢着管饭,觉得光彩体面。
岁月在时光中流失,身体在年轮里长高。我拜年由步行发展成骑自行车,自行车发展成摩托车、电动车,发展到开车。开车拉人多,大人小孩全家人到齐了,几家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拜年带的礼品,由两个馒头,发展到四个馒头,发展成馒头加蛋糕或者饼干,再后来发展到现在的牛奶、方便面、饮料、烟酒等生活用品。
这时给孩子们压岁钱已然约定俗成。人们不缺钱了,大过年的,谁不图个欢欢喜喜?老人年前就精心准备好了,孩子们拿到崭新崭新的钞票,欢喜地一蹦一跳。
有了电话有了手机,拜年的事一般打电话协调好,不会出了差错。那天你来我家,那天我去你家,那天咱们一齐去他家,井然有序,红红火火。
有了电话和手机,拜年的范围扩大了。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业务伙伴,打个电话,发个手机信息,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全国人民在拜年,通信公司幸福的烦恼。全国人民很多在发信息,信号兴冲冲地拥挤到一起。有人怕耽误了大年送到拜年信息,发明了除夕晚上就发信息,有的干脆除夕下午发信息。拥堵的手机信息有点调皮随机,有的除夕晚上就收到了拜年信息,有的大年下午才收到。收到拜年信息,一条又一条,手机滴滴响个不停,心里欢喜,礼尚往来,高兴地回复;有时太忙回复不全,没关系,都理解,谁不收到几十条上百条手机信息,忘记很正常。智能手机兴起了微信拜年。手机信息,微信拜年的词语,很多是网上给的现成的,语言精致优美,图片美轮美奂,当然高兴。你转给我,我转给你,一团和气,一团喜气。
我一直不转发拜年信息,坚持自己编写。逐字逐句精心编写的信息,显得更尊重、心意更诚、感情更深、更温暖。同是打字编写的信息,同是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安康一类的内容,普通朴实的文字,与精美精致的文字,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我编写信息或者二三十个字,或者三五十个字,要求押韵,尽可能对仗或者排比,最好对仗加排比。除夕晚上就开始,费了时间,费了精力,编写多条信息,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快乐如花,俨然在报刊发表了作品快意。听到领导或者同事夸赞我的信息,美滋滋地小骄傲。
团团圆圆中国年,祥祥和和快乐年。欢乐的日子缺不了欢快的歌曲,“小妹过年好欢喜,换上新鞋穿新衣,从头到脚打扮好,上街去拜年,嘁得隆冬镪咚镪,上街去拜年。”大年上午,到处欢乐热闹的气氛,大街小巷,公路上楼道里,三五成群,你来我往,见面哈哈嘻嘻高兴地打招呼。这个说给您全家拜年了,那个客气地回礼谢谢谢谢,我给您全家拜年了。
拜年的交通工具在快速化,礼品在多样化,方式在多样化,范围在扩大化。不变化的是人们团圆的好心情,不变化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你给我祝愿,我给你祝愿,万众一心的拜年声,飘到高山峰巅,横跨大江南北,响彻海内海外,化作凝心,变成力量,人们的日子越来越祥和,越来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