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断桥(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断桥(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25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45发表时间:2024-01-28 00:01:49


   我们是快半夜的时候,到达丹东的。当车窗外一片灯火辉煌的时候,方才觉得那黑夜的大幕被徐徐拉开。在漆黑的江面上,鸭绿江大桥像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昂首发出一声长吟,随时都将会腾空而起,跃升九天。让原本旅途困顿的人们,不由得为之一振,立时精神百倍。
   住宿就安排在江边的旅馆。我们的楼层在五楼,这里只与大桥隔了一条街,有着非常好的视角,大桥能尽收眼底。
   长时间的热烈注视,让这魅人而唯美的画面,产生极强的吸引力,似乎在暗示着我,这里曾经是世界为之瞩目的地方,这灯火璀璨的光影里,似乎还隐藏着烈火焚烧般的苦痛。煅烧与淬炼,让骨骼增强了无限的硬度,也让肌群有了更加完善的弹性。暗夜沉沉,这两座大桥,如同两条筋脉,让巨人的这条臂膀集聚着一股神奇的力量,随时都将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来。
   丹东市曾经有个旧名,叫“安东”。安东是民国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在东北的东南部。1947年将伪满时期的安东、通化二省合并为安东省。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意为“红色东方”。
   在丹东市还叫安东的时代,通向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市的两座桥,便已经架设在鸭绿江上了。下游的那座桥建于1909年,为当时的日本设置在朝鲜的总督府铁道局所建。始为铁路桥,十二孔,长944.2米,宽11米,这座铁路桥,能以桥墩为轴心,让大桥平行旋转90度,为超高的航船通过大桥,让出航道来。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又在第一座桥的上游,开始修建第二座桥,并于1939年竣工。
   能够看见两座桥,对于我们而言,是莫大的幸运。原本我们是结束了漫长的旅程,从营口鲅鱼圈往回赶路的。走到丹东附近,有人提出,为什么不顺路去丹东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人员的赞同,我们的大巴车便转道来到丹东。
   此时,我站在高高的楼顶,注目着这向往已久的两座大桥,不禁心潮澎湃。那闪闪发光的一条亮体,仿佛照亮的是一条黑暗的通道,深邃而幽深。沿着这条通道走下去,竟然能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天地间。
   这里有着开阔的视野,天空透明,干净,展现出宇宙的浩渺,博大。这里的时空总是在重复着激越而汹涌的震响,一遍遍地回荡着,慢慢地化为雄浑的低吟,在耳边久久地回响着。
   这一夜注定无眠,我愿意陪伴着两座桥,一起迎接黎明的到来。
  
   二
   晨色渐明,昏黑的江水映照着铁桥的冰冷。低徊的江风,卷起一阵阵的寒意,浸透单薄的衣服,让心里感受到无限的冷峻。我很早便出门来,于江边行走着。大桥在不远处,我在慢慢地接近着,大桥所拥有的气场,随江流涌动,一起灌输到心怀之中。
   半截的江桥让目光断掉,只能去孤立的桥墩上跳跃着,搭建起一条横梁。我的思绪非常沉重,没有在上面停留一秒钟,便掉落到江水之中。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就是这个时候发出的。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打响了保卫国家,保卫和平的第一枪。
   由于大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作用,美帝国主义便千方百计地对其施行破坏活动。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派出百余架轰炸机,对大桥进行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轰炸机,对大桥再次轰炸,朝方三座桥墩被炸毁,至此大桥瘫痪,成为一座废桥。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一直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
   游人如织,人们来到这里,都想去桥上走走,去领略一下大铁桥的风采。我在桥下,便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有一对青年男女,在为去不去桥上而争执着。
   两个人很显然是一对恋人。男人想去桥上看看,感受一下大桥所带来的气韵。女人却很是不屑,她是这样说的。“那上面有啥可看的?在桥下不是都能看到吗?”
   她的发问,不禁提醒到了我。是啊!那上面究竟能看到什么?那里有着与桥下一般无二的风景,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
   我是怀着异样的心情走上江桥的。迎面便有一组雕像,吸引住我的脚步。为首的那个人,只见他手握望远镜,凝神伫立,两眼紧盯着远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的他,肩负重任,面色凝重,表现出更多的从容与淡定。他一生戎马生涯,无数次战火硝烟的洗礼,让他多了一份自信与坚定。
   在他的身后,是一排排威武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整齐的步伐。他们来自于身后的祖国,满怀着报效祖国的宏大志愿和保卫和平的强大决心,走上朝鲜战场的。
   那时候,我们的战士刚刚从解放战争中走过来,急匆匆换上新军装,便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他们扛着打蒋匪军的小米加步枪,去与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军的飞机大炮对抗,我们能行吗?这个问题,世界也在问。
   中国人民志愿军却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在朝鲜战场上,有无数个中国勇士,以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向敌群;黄继光用身体堵住碉堡的枪眼;邱少云用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烈火的焚烧,保证了最终的胜利……
   山河呜咽,大地含悲,为我们的烈士致哀。一个烈士倒下了,却打开了胜利之门。千万个烈士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三
   走在桥上,我仿佛走进了那段曾经的岁月。无数个优秀的中华儿女,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土地,并从这里走向了战争的胜利。那段岁月已经在江水的陪伴下,流淌去了七十年,断桥是最好的见证。让我们至今都不能忘怀的是,那场战争因此让我们拥有了七十年的和平。此时阳光明媚,鲜花烂漫,人们在祥和的环境里安居乐业,这些却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迎着风,一直向前走着,那是踏在先烈们走过的足迹上,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江水静静地流淌在广袤的大地上,以水的姿态,塑造着泥土与人的另一种形象。泥土芬芳,生长的力量在其中滋生着,每个人都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这个形象注定会铭刻的山水之间,注定不会流散。宇世间闪耀着这段时间的光芒,它灵犀的触觉,锋锐的思想,它不动声色,了无痕迹却又无处不在。
   我站在断桥的断裂处,那断裂的钢铁,旧痕犹新,似乎在向我诉说着那份遥远的痛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身边不远处多了一位老人。他一步步,踽踽而行,满头白发,面容清癯,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还挂着几枚陈旧的军功章……
   从老人的举止来看,他一定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是一位老兵。他在一位老妇人的陪伴下,登上断桥,来这里凭吊。他两眼久久地凝望着对岸,有些浑浊的眼神里,似乎在寻觅着曾经的过往。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点点的光亮,好像那里已经燃起一小堆的火苗。小火苗的摇摇晃晃地闪动着,江风旋起,似乎要将它扑灭。然而,小火苗却越燃越大,他也从萎靡的状态里,抖擞起精神来。
   他的眼里滴下了泪水,流淌到面颊上。老妇人拿个手绢,欲帮助擦去,他却执拗地扭动着头颅。他的眼神里,并非只有规训,也有不屈不挠的光焰。
   他的右臂在慢慢地抬起来,吃力地向上抬举着。我惊异地发现,老人的右手不见了,只剩下一条光秃秃的手臂……
   让我更加惊异的是,我分明看见那光秃秃的手臂好像是一根光洁的木棒,有血管的交织,好像是木质的纹理那样纵横交错。又像是一段钢柱,浸透着硬度的颜色与钢性。这条手臂所包含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那是力挽狂澜的一根船桨,引导着船只驶向胜利的彼岸;那是一根擎天的立柱,能担负起千钧重量;那也是一把犀利的锋刃,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只是,他这个年龄,已经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手臂了。只见他颤颤巍巍,哆哆嗦嗦,手臂愈发沉重,却依旧坚持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妇人忙伸出手来,帮助他把手臂抬起来,摆正到齐眉处。原来,他要行个军礼,要以这种方式,来抒发和表达自己的心愿。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是有的。但是,在这座桥上的出发,更多的是指向未知。未知前路的凶险,未知每个人应有的命运。这时候我才想起所有的心愿与祝福都被证明,是多么的简单与可笑。当我们把一种死亡称之为牺牲时,我们才明白,那次的出发是多么的大义凛然,是多么的义无反顾。当战争因为死亡而沉沦,却因牺牲而荣光的时候,这个意义便非同寻常起来。眼前的这位老兵,让我看见了那一辈人的风采,岁月可以老去青春,却不能老去精神!
   老兵与断桥,在此刻已经化为一座丰碑,矗立在江面上。
  

共 34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游记佳作。作者笔下的断桥,称为“鸭绿江断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是触目惊心的存在,也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历史见证。文章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写断桥,而是通过描写夜晚璀璨灯火下所看到的鸭绿江大桥的光影,并生发联想,为下文埋下伏笔的同时,也引出鸭绿江大桥的建造历史。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行走,远望断桥,半截的江桥让目光断掉,思绪也变得沉重。断桥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呢?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那段历史,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侵略朝鲜,并将战火蔓延到了鸭绿江边,为了捍卫和平,保家卫国,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鸭绿江大桥具有连接中朝两国交通生命线的重要作用,美帝国主义便千方百计实施破坏活动,对大桥狂轰乱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成为了一座断桥。作者走上断桥,最先看到的是一组雕像,为首的是彭德怀元帅,一生戎马生涯的他,经历过无数次硝烟战火的洗礼,展现出超凡的自信与坚定,他的身后是威武雄壮的战士,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以小米加步枪对抗十六国联合军的飞机大炮,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无数的勇士,以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比如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些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作者走在桥上,看到了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兵,耄耋之年的他,踽踽而行,在一位老妇人的陪同下,来此凭吊,他举起断臂行军礼的画面令人动容,也让人肃然起敬。这篇文章内容厚重,构思绝妙,审美视角独特,语言精美精粹,文采灼灼,场景描写细腻生动,想象纵横驰骋,铺排有序,叙述从容,思想深邃,感悟深刻,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抗美援朝战争中官军将士的崇敬和爱国情怀,也赞美了彭德怀将军勇猛卓绝的军事才能,歌颂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和英雄们,文中的那位来断桥凭吊的老人,不仅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更是一位活着的英雄,没有这些英雄,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让我们向英雄们致敬!鸭绿江断桥不仅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章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大美之作,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2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代启权        2024-01-28 17:54:50
  枫桦老师从断桥到浮雕像,再到现在“有的人们”所说那断桥有什么好看的呢?最后到独臂老人的出现……所有这些场景,引起了作家的深思,读这篇文章我是带着泪水来读的,因为我们戴家,我父亲三兄弟先后是从这断桥上经过,去参加抗美援朝的。并立下战功。其中我的四叔直到1958年才回国,任兰州军区某部师长职位,直到退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防和军队。虽然父辈们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谢谢枫桦老师这么优秀的作品,让我再一次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本篇作篇特别推介,即向枫桦老师问好,远握,祝吉祥如意!顺颂安康!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11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8 21:40:39
  没想到!老师的家庭竟然是光荣之家,令人万分敬仰!从那场战争走来的人,真的都是最可爱的人,老师的长辈们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是令人赞叹的!我家的一个远方亲戚,也有去朝鲜战场的,只是都已经不在了。听我母亲回忆,因为他,全家人都在牵肠挂肚。老师家却有这么多的人去参战了,真了不起啊!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老师的真情分享!遥握冬祺!
12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1-28 20:13:20
  老师写的这断桥也曾去过,当时不让上,所以只是在桥下远远地看看,看完也没老师这么细致地观察和深刻地感悟,一个字也未曾留下。看了老师的大作真是由衷地佩服,占位如此之高,描写如此震撼人心,感悟如此细腻深刻。拜读欣赏,感佩老师非凡才华。遥握,问老师好。
回复12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8 21:47:43
  说实话,每个人走过一处风景,不见得都能留下什么,特别是能留下一些文字,是很难的。有这个题目其实好久了,一直都在心里揣摩着,没有写出来。文字之缘不见得谁都有,无可厚非。那段文字好比是路上拾遗,有人能捡到,有人却不能。捡到是幸运,捡不到也没有什么遗憾。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13 楼        文友:瘦马        2024-01-28 20:44:09
  这是一篇历史厚重感很强的游记。说是游,更多的是观断桥时思想的神游。文章立意高,思想性强,文字简洁而灵动。老师无论写景还是议论,落笔从容,老师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让我佩服不已。欣赏学习。
回复13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8 21:52:20
  那座断桥伫立在那里,谁见到都不免浮想联翩,更何况是一名写作者。有些风景可以随意去写,有些却不行,断桥就是如此。大概这里凝聚的历史沉重感太过于沉重了,让人有些承担不起。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谨祝身体康健,万事如意!
1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1-28 21:20:40
  鸭绿江断桥,历史的见证。历史不能忘,华夏子孙当牢牢记住这些英雄以及英雄的事迹。正能量满满的美文,还没来得及学习,就已经摘精了,祝贺老师!
回复14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8 21:54:24
  那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到那里的人,都受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中国人当自强!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1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8 22:11:51
  来不及欣赏,作品就已经成精了,恭贺!鸭绿江断桥,只在电视里见过。老师有幸亲临现场,很羡慕。断桥,成为一座丰碑,见证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史。断桥,既是历史的丰碑,又是精神的丰碑。让人们肃然起敬!问好老师,祝冬祺!
回复15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8 22:19:43
  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冬祺,谨祝文丰笔健,精彩不断!
1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1-29 15:17:14
  断桥,一语双关。断桥是战争留下的遗物,断臂老兵是中国军人的写照,他的断臂如同断桥,共同筑起一座巍峨的丰碑。散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令人感动。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6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9 20:45:25
  断桥,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无限感怀。断臂老兵,抗美援朝,为断桥的历史增添新的华章。感谢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就在文丰笔健,精彩不断!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