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房前屋后那园竹,翠竹青青摇絮语(散文)

精品 【晓荷】房前屋后那园竹,翠竹青青摇絮语(散文)


作者:春暖时刻 白丁,1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0发表时间:2024-02-03 07:41:21
摘要:陈龙村人为了谋生计,不论男女都得学手艺。除祖传的竹器手艺外,还有的学木工,有的学瓦工。这既是生活所迫,也是奉行“风雨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因此人人都会一两门精湛的手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塑料制品代替了竹制品,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业,竹器手艺渐渐淡出了江湖。但陈龙村人的工匠精神依然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流淌。

又是人间四月天,我们来到荆州“工匠第一村”--------陈龙村,在这里荆州市作家协会将进行“文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竹乡独有的景致。竹的栈桥,竹的栏杆,连厕所也是用竹子做成的。一个个别致的竹亭,仿佛翩翩翼然。青青的竹园,泥土的清香与花的芬芳浑然在空气里飘散,醉了客人,醉了乡民,醉了整个村庄。
   天稀稀疏疏地下着雨,细雨中的村庄楼屋林立,显得那样的巍峨而又清新。村委会领导把我们迎进村部二楼会议室,举行了简易而又隆重的欢迎会,书记毛美银以及三位工匠师傅并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荆州工匠第一村”--------陈龙村的前世今生。
   昔日的陈龙村亦属黄家场区域,是远近的闻名的篾匠村。由于人多地少田不肥,俗称“薄田乡”。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竹园子,大都靠做手艺为生。有民谣戏谑:“黄家场,吃稀饭,哈辣酱,家家户户做篾匠。穿的是破衣烂裳,十个指头像和尚,有女不嫁黄家场。”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光景。虽有几许辛酸,但陈龙人的手艺活路是值得称道的。据80多岁的黄祥鑫老先生回忆:陈龙人编制的篾货紧凑精致,既好看又耐用。解放前黄家场是个小街市,街市上最亮眼的是篾货市场和竹行。百余家刀户的筲箕篮子、撮箕箩筐占据了场地的三分之二,几十条扁担(篾货贩子)穿梭其中,收购黄家场篾货。旺季的时候,篾货价格天天见涨,抢购现象时有发生,弄不好甚至拳头相见。有些二道贩子见篾货紧俏就从外地贩来篾货,但被精明的篾货商贩们识破。商贩为购得真正的陈龙篾货招数多得很,或先下定金后提货,或干脆深夜敲门抢占先机,或借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是由抢得真货。黄家场卖竹子的也一样,半路里就有刀户从肩上扛走。然,只有旺季的时候他们才有如此这般好的生意。
   当初陈龙村人为了谋生计,不论男女都得学手艺。除祖传的竹器手艺外,还有的学木工,有的学瓦工。这既是生活所迫,也是奉行“风雨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因此人人都会一两门精湛的手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塑料制品代替了竹制品,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业,竹器手艺渐渐淡出了江湖。但陈龙村人的工匠精神依然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流淌。
   完成揭牌仪式后,我们参观了“竹器馆”。那竹桌竹椅,那撮箕筛子,那背篓箩筐,还有那竹制的精致茶盘果具,一桩桩一件件真叫人爱不释手。随行的美丽作家菡萏女史坐到竹椅桌前把玩着精致的竹制餐具和果盘,感慨地说“太精美了,要是在商场我一定要买一套回去”。楚风诗词楹联社的菱子女士背起那精致的背篓,哼唱起:“小背篓,荡悠悠……”,甜美的歌声,曼妙诙谐的动作逗得人们笑声不断。在笑语欢声中手机里留下了她那瞬间而永久的倩影和回荡于心的歌声。据介绍这里的每一件物什都出自陈龙篾匠人之手。
   参观完“竹器馆”我们来到了“木工馆”,一套独具江汉平原风格的老式花帘床家具,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该床分前后两晋,前晋为踏床,后晋为卧床。前晋的平台踏步,坚实如地板,踏床左侧设床头柜,上置镜、奁盒、灯台;右侧置放便桶箱椅,一边有抽屉、柜门;另一边为封闭的盛便桶柜仓。床的北面有两把花饰雕镂精致的椅座,中间一个茶几,古朴而典雅。后晋卧床,床的四周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着各种植物图案花纹,栩栩如生。床长2.11米,宽1.46米高2.33米,设计风格独特,用樟木材料制作而成。图案造型古朴,刀法浑厚,每一个观赏者无不惊叹它的精致,它的美,赞叹其工匠的艺术!长篇小说《扳命》的作者齐家银先生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携妻子坐到这宁波床的前沿边,妻顶上红盖头,演绎了一回当初洞房花烛的佳境,重温洞房花烛的甜蜜与温馨。洋溢着笑容的齐夫人问“这是哪位大师的杰作?”年过七旬的张传新师傅说他极小跟师傅学艺,十七八岁就行走乡间,踏百家门,靠手艺谋生,迄今已有60余年。什么木工活他都能做,大至建房,小到生活用品。这套花帘床家具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制作完成的,纯手工。人老了,没有年轻时候的活路精细。听了刘师傅的一席话,一种敬佩之情令人油然而生,工匠精神激荡在怀!
   临近午时,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农家,走进黄知兵先生的竹园。好大一片竹林!青青的翠竹在雨中透露生机,在微风里摇曳细语,仿佛述说她前世今生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这个园,这个家,这个村,甚至整个国家辛酸与幸福的命运!作家们纷纷相依翠竹与大自然合影,与老主人黄祥鑫先生拍照,记录下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风景。来到书房,“耕读之家”的牌匾赫然在目,这是由湖北省颁发的。书架上满满是书,还有发黄的线装本。书案上有未完成的小楷作品,字迹苍劲有力。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副“亦耕亦读”的生活图景,感受到主人做人谋生的品德与家风。
   唐家湾,这个古老而现代的自然村落,属陈龙村11组,人口72名,19户人家。家家门前花坛锦簇,果树累累;碧绿的菜畦散发着清新与芳淳。几口老井依然水质清澈,味道甘甜。竹做的小亭子翼然于村头,将整个村庄点缀得如诗如画。蔬菜物流站赫然醒目,他们把这里种养的物产运往全国各地。
   据毛书记介绍:历史上因长江盐卡段大堤决口,洪水冲出了一条河流,叫化港河。河有一百多米宽,沿河有108口大水塘,人们沿河而居,以捕鱼为生,并形成码头。有唐姓人家住在河套湾里,故名唐家湾。据《江陵县志》记载,北宋宰相张商英就是江陵化港人。村前公路边如今还留有化港河的遗迹。如今的唐家湾无论是面貌还是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村里头还开办的有“农家菜屋”。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一农家餐馆,女主人满面春风地欢迎我们,赶忙请坐倒茶。这份热情就教人有几分感动。环顾四周,陈设虽然简陋,没有城里酒店的豪华,但整洁卫生,三个餐间环境宜人,充满农家气息。
   菜很快上上来了,色香味俱全,且分量很足。主人介绍说,食材都是自己家种养的,无污染,无公害,教我们放心食用。并笑呵呵地说:“大厨也是我们自己家的,这一桌饭不超过300元,很便宜的。”“这样不亏本吗?”“不呀,我们自产自销,收个成本就赚钱了。往日我们种养的物品愁销路,有时不值钱,毁在了田里,全亏了,很痛心的。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变好了,城里人常来乡下放松心情,赏景游玩。我们不宰客,让顾客满意。天天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生活也有了奔头。”听了女主人的一番话,我们深感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农民带来的欣喜与变化。
   房前屋后那园竹,翠竹青青摇絮语。在陈龙在唐家湾我们感受到了民风的淳朴。在振兴乡村建设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政府带领村民们进行村容村貌改变,修路建花坛,植树种花草。开农家餐馆,办物流站点,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引导他们在小康路上奔驰。
   古老而美丽的竹乡,巨变的陈龙,那工匠精神却世世代代不泯灭!

共 27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篇散文以游记采风的形式讲叙了荆州“工匠第一村”--陈龙村以及唐家湾的今昔变化。这里过去贫穷时,村民依靠当地盛产的竹子制作竹编谋生,精美的竹编享誉四方,成为生存的依赖。沿袭着这个特色,如今村民乘着振兴乡村建设的政策指引,充分发挥竹林的作用,竹栈桥,竹栏杆,连厕所也是用竹子做成的。还有别致的竹亭,点缀在青青竹园里,更是平添意趣。竹器馆、木器馆等手工艺术展品令人赞叹,农家菜馆的朴实厚道经营让人感慨。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让古老乡村旧貌换新颜。感谢老师精彩分享,佳作推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1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4-02-03 07:42:06
  感谢老师大力支持,问好,期待后续更多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春暖时刻        2024-02-03 16:20:25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敬茶!小年快乐
2 楼        文友:何叶        2024-02-18 01:31:31
  恭喜精品!感谢老师对社团的支持。问候老师新年快乐!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3 楼        文友:七月某天        2024-07-03 22:19:26
  画面栩栩如生,好一个青青翠竹,犹如身临其境,给老师点赞????????
4 楼        文友:沙棉东片区        2024-07-04 10:35:32
  作者以开门见山"来到工匠第一村"开始游记散文,紧随其后是对系列竹制品加细致描写,让读者欲罢不能。拔开"第一村"的重山密雾,作者抽茧剥丝让我们看到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后村民生活的变化,力挺老师字字珠玑的好文,还望拜读佳作。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