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春节随笔(随笔)
时间倏然而过,春节马上就到了,身边的朋友都在感叹时光飞逝,而我却沉浸在新年的期盼当中。
想到小时候,春节前夕,母亲在外屋地烀了一大锅的猪头肉,肉香弥漫整个房间,灶火正旺,母亲弯着腰,围在灶台旁,脸上扑着热气,她熟练地在锅里翻腾着,然后用一只筷子来回插进肉里去,每次拔出来的瞬间,我都看到有油水从插孔冒了出来,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欢快而有些迫不及待。直到听到母亲说可以停火了,我才离开灶台旁边,然后迅速转移到餐桌旁。这时母亲会拿出猪天梯(猪牙龈)给我们,并告诉我们:快吃这个,长大了会说话。
记忆中,最喜欢春节前的一天就是腊月二十八那一天,从早上开始,母亲就开始准备各种过年的炸货,有土豆丸子,地瓜丸子,萝卜丸子……,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炸鱼。父亲负责烧火,好像父亲的火候总是掌握的不到位,使得母亲的炸货不是焦了就是嫩了,然后他们便开始习惯性地争争吵吵,他们就是在这无尽的人间烟火里日复一日地长相厮守着。一盆盆的炸货最后放入长方椭圆的拐筐里,下面垫上一层锡纸,上面罩着一层屉布,为了避免被猫儿偷吃,便挂在厢房的屋顶上。于是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像馋猫一样时不时去厢房几次,在寒冷的冬天吃着带着小冰碴的炸鱼,感受着我童年时光中最美好的味觉盛宴。
春节前夕,我最盼望的是父母赶大集买年货。当看到他们的自行车上挂满了各种年货时,我会蹦蹦跳跳地跟着他们一起进屋。父母每次都会买好多的青菜,留着过年期间吃,那时生活比较拮据,冬天吃青菜绝对成了奢侈品。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那个干海带,泡发后炖上大半锅,上顿热下顿热,越热越入味,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当父母把所有的年货整理好,父亲最后就会把对联和年画放到炕上给我们看,边看还边说:你俩看我买的这个好还是那个好?父亲边整理年画,边絮絮叨叨不停地问我们,长大后才明白,其实父母生长的年代更苦,他应该跟我们一样的喜欢年画吧。而那时候却没有想那么多,只记得看年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贴年画是我最盼望的春节习俗,那时候没钱买书,一年到头我就指望这个年画了,有《宝莲灯》《红楼梦》《美猴王》等等,每次父亲把新买的年画贴到墙上,我就特别的兴奋,那时刚识字,我每天就一个字一个字倚在墙上指读,这些年画可以看一年,历经春夏秋冬也不曾觉得无聊,直到来年春节再换新的,才把这些揭下来。可能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无尽的渴望。
春节期间最隆重的活动当属祭祀,在除夕当天,家家户户要请出宗谱,挂在进门正对面的窗户上,在宗谱和窗户之间还隔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宗谱上面写着过世亲人的名字,从上到下辈分越来越低,并按照男左女右的顺序。宗谱下面是一张比普通桌子高出很多的贡桌,贡桌上放着各式各样的贡品,贡品都是好几天前经过精心准备的,每个贡品上面插着各种颜色的贡花。夜晚贡桌上要点燃着蜡烛,据说那是为过世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宗谱前面的大梁上贴着彩(各种颜色的挂签,庄河俗称彩)横批写着“慎终追远”四个字,小时候经常仰着脖子默念这四个字,却总也不知为何意。等到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始大拜年的时候,本家族的男子进门后首先要对着宗谱在贡桌前虔诚做礼,有的还在贡品下面放上一点钱,祁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族人皆安!
庄河的元宵节是颇具特色的,庄河虽然隶属于大连,但是庄河却跟大连其他城市不一样,有着独一无二的元宵节。除了挂灯笼放烟花之外,庄河的元宵节独特之处在于点序儿,序儿就是用豆面做的12属相的小模型。庄河人管它叫序儿,每家根据自家人的实际属相买序儿。在我的小时候,序儿是由人工做的,我们的序儿每年都是本族家的奶奶做的,元宵节之前一天,那位奶奶会差人直接送到我家,那个奶奶的手特别的巧,给我家做的序儿惟妙惟肖,至今还记得那个龙序儿嘴里还含着一个龙珠(实际上是黄豆粒儿,外面染成红色)。元宵节的晚上,每个序儿旁边都点着一支蜡烛,从正月十四点到正月十六,连续点三天。晚上的时候,爷爷会拿着我们相应的序儿给我们照眼睛,耳朵,嘴巴,据说这样在新的一年里会耳聪目明。水缸里还放着一个序儿,那是一条鲤鱼,叫鲤鱼灯,放在碗里,漂在水的上面,代表着年年有余。让人遗憾的是现在基本没人做序儿了,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也比当年做的工艺精细多了,也好看多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心里,还是觉得当年那个本族奶奶做的序儿最好。
庄河的春节还有很多的风俗,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待有时间慢慢道来。只是多年居于大连,很多事情都渐渐模糊了。第一次写关于春节杂文,总觉得有点语无伦次,婆婆妈妈的感觉。所幸,在这个年龄还能提笔写文,写励志,写家乡,写父母,写人间真情,还可以保留着少年时期的真性情,丝毫没有感觉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而应该去做一些收敛,也没有被岁月浸染沧桑,纵使心中也有千丘万壑,但生活一直一马平原。或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谨以此篇,留给我和家人的美好回忆,愿我家人所行风雨无惧,从此长空万里,以梦为马聘天下!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