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占尽风光的红毛衣(散文)

精品 【东篱】占尽风光的红毛衣(散文)


作者:斯潜 童生,87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44发表时间:2024-02-19 00:01:08
摘要:母亲捡发霉的牛毛,为我织毛衣,这红毛衣在解放战争年代,占尽风光。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天使般的母亲。
   ——题记
  
   1946年,哈尔滨刚刚解放,老百姓翻身当家做主人了,但生活还不富裕。那时,能有一件毛衣对哈尔滨人来说,若非富翁实属奢望,我却有一件与家境极不相称的漂亮的红毛衣,这得感谢我的心灵手巧的母亲。
   1948年,我家住哈市道外同记商场后院。院里住着银行家属。大门洞外,有一个挺大的垃圾箱。一天早晨,母亲去倒垃圾,在垃圾箱旁发现了堆积如小山般的,蒙了一层白石灰发了霉的牛毛。母亲见了心想:怎么让牛毛发霉了呢?多可惜呀?用脚反复踢几下,发现有的牛毛发霉不严重,弄回来一些,经过反复漂洗,牛毛居然露出了本色,母亲惊喜不已,乐巅巅地又装了好几面袋扛回家。漂洗牛毛时尽管小心翼翼,牛毛上的石灰还是灼伤了母亲的手,一道一道的裂口,很疼,很疼,母亲咬牙忍着疼痛,不误干活。
   经过精心漂洗晾晒,发霉的牛毛竟然可以搓出毛线来,母亲如获至宝。开始纺毛线织毛衣“工程”。找出一个用猪骨头棒做的“拨浪槌”,把牛毛分成一小扎一小扎,先把牛毛搓出一段毛线绳,系在“拨浪槌”的小钩上,随着拨浪槌地不断旋转,牛毛便一小段一小段扯成了毛线,那纺线的方法太原始,太古老,效率太低。
   母亲忙家务,只能晚上纺毛线。那时供电不好,经常断电,家家备有小油灯,一个小碟子,放上少许豆油,把棉花捻成松松的小卷,点燃。多少次我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如豆的灯光下母亲纺毛线的身影,多少个黎明我看到的是母亲合衣而卧的睡姿。我几次劝妈妈不要熬得太晚,妈妈总是微笑着揺头。我理解母亲的愿望是表姐出嫁时让我穿上新毛衣,漂漂亮亮地出场。毛线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母亲的眼眶也陷得越来越深,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终于有一天,母亲欣喜地数着毛线球,掂着重量对我说:“够了,这些毛线有一斤半还多,足够织毛衣了!”又买了红颜料,自己动手把毛线染成了红色,结束了打毛线“工程”。
   母亲的针线活在全院几十个妇女中,首屈一指,但贫穷的她,却从未织过毛衣。为了省钱,不买织毛衣的针,跟人要几根自行车废辅条,自制织针,废辅条的粗细适合做织针,但两端要磨成尖状。李白看老妇人铁杵成针的故事是励志,那是古人,母亲是现实版的铁杵磨成针,织针在变细。她的手指几次磨破,出血,红肿,变粗。食不裹腹的日子,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
   母亲不会织毛衣,幸好二楼邻居是银行经理,他的二太太年轻有文化,也时常让母亲给她做针线活。她会织毛衣。母亲跟她学织毛衣。没拿过织针的母亲拿织针织毛衣犹如外国人用中国筷子,但,母亲凡事从不服输,她先学织反正针,先把毛线织成一片一片的,织了拆,拆了织,反复练,有时看得我都有点晕了。天道酬勤,没过太久,已经织得快速如梭了。晚上,望着母亲灯光下,织针上下急速翻动的情形,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情况何其相似,母爱啊!毛衣逐渐有型了,套头衫,豆腐块形的图案。毛衣每天长一块,我的喜悦也长一块。一个晚上,我在被窝里看着母亲织毛衣,看着母亲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能描龙能绣凤,我家大院谁家没有挂过母亲绣的窗帘,门帘?这双手能劈柴烧饭,能把铁杵磨成针,能变废为宝,我为有这样的母亲骄傲。
   表姐的婚礼那天,母亲帮我穿上了红毛衣,抻抻衣袖,拽拽衣襟,含笑端详着我。那是成功的喜悦,那是夙愿得尝的欢欣,那是把女儿打扮美丽的快乐。婚礼上,众宾客注目着我的鲜红的小毛衣,我为表姐扯着拖地的婚纱(当时称“拉纱”尾随新娘之后),那时我挺起胸脯,心里美滋滋的,仿佛除了新娘我是最美的人。红红的毛衣衬着新娘的白婚纱,真是婚礼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来亲友中有人扯着我的毛衣角问:“谁织的?这么合体,漂亮!”我神气地告诉他们:“是妈妈织的!”心中的幸福溢出。
   此后这件毛衣成了礼服,平时舍不得穿,平平整整地放在箱子里。
   有一次我参加小合唱表演,红毛衣也“闪亮登场”,在众多羡慕的目光中,我好不得意。一次歌咏比赛,老师希望我把红毛衣借给我们班的小指挥,我满心不悦,但仍和妈妈商量此事,她说:“别那么小气,怎么可以不借呢?这也是为了集体争光嘛!”母亲虽是文盲,但通情达理。当小指挥穿上我的红毛衣舞动指挥棒时,我发现红毛衣真为她平添了几分神采。从此我的红毛衣“轮官”了,红毛衣放在课桌里,方便大家借,太古小学大小规模的演出,认识的不认识的总有人借毛衣,全校都知道有个王友莲有一件红毛衣,我也有求必应。那个年代一件红毛衣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
   那时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每解放一座城市,工人,学生,便扭秧歌庆祝胜利。我们班的秧歌队一个男生穿工人服装,手举木制小斧头,我俩打头,队伍排两行,我穿着红毛衣,头上包白毛巾,手擎木质的小镰刀,扮成农民,甩开双臂,跳着欢乐的舞步,怀着胜利的喜悦,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庆祝沈阳解放,济南解放,南京解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红毛衣陪着我扭遍了道外区大街小巷。那是一段闪亮的如歌岁月。
   逝者如斯,70多个春秋流过,母亲早已辞世。我早已不穿毛衣,只穿羊绒衫,我有十几件之多,然而那件有豆腐块形图案的红毛衣依然珍藏在我的记忆中,鲜红,鲜红,还有母亲灯下为我织毛衣的身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堆发霉的牛毛,变成件漂亮的红毛衣,赞美母亲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让我在家境贫寒时,也有闪光的日子。
  

共 22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红毛衣,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针织衣物,但在解放战争时期,那可是价值不菲,弥足珍贵。作者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就拥有一件美丽的红毛衣,真可谓占尽了风光。关于这件红毛衣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让我们跟随着斯潜老师穿越时空的思绪,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吧。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在垃圾箱旁看到一堆发霉的牛毛,节俭的母亲感觉真是可惜,于是捡回家漂洗,不顾牛毛上的白石灰灼伤双手,将牛毛漂洗干净,纺成毛线,家里没有织针,母亲就用几根自行车的废辐条,自制织针,母亲是现实版的铁杵磨成针,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殚竭心力,终于织就了这件美丽的红毛衣,只为了让女儿能穿着漂漂亮亮参加表姐的婚礼。在婚礼上,红毛衣与白色的婚纱相互映衬,成为了婚礼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让作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作者穿着红毛衣参加合唱表演,得到众多羡慕的目光,让作者洋洋得意。当学校有演出时,不少人借穿红毛衣,这件红毛衣出尽了风头。作者穿着红毛衣,和同学一起舞着秧歌,庆祝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闪亮的如歌岁月。岁月如梭,七十个春秋过去,红毛衣给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难忘母亲在灯下织毛衣的身影。文章结尾,作者给予了母亲最美的赞誉和发自内心的感恩,母亲将一堆发霉的牛毛,变废为宝,织成一件漂亮的红毛衣,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让作者在家境贫寒时,也有闪光的日子。这篇文章语言精美精粹,文采飞扬,情感真挚,物我相融,借物抒情,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一个心灵手巧、勤劳节俭、善良慈爱的母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意,字里行间漫溢着浓浓的亲情,读来非常温馨。这件红毛衣的一针一线中都织入了母亲的爱与温情,母爱之伟大,令人动容!让我们向伟大的母亲致敬!真情佳作,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2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19 16:50:22
  什么是出自天使之手?斯潜大姐的红毛衣才是,我觉得擎着一枝玫瑰,少了底蕴,而这件红毛衣,有母亲的故事,有艰难时期的记忆,有穿在身上的无比幸福,那才是胜过玫瑰的。故事精彩,内容丰满,给人的记忆很深。在艰难时刻,更显母爱的伟大。每一个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爱的故事,永远也不会写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遥握,问候斯潜大姐春祺!
怀才抱器
1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2-19 16:58:20
  父母对孩子的爱,让人感动。一件红毛衣,倾注了母亲太多的心血,母亲的爱动人心弦,母亲的聪慧勤劳让人敬佩,向斯潜老师的母亲致敬!遥握问好老师,龙年吉祥,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2-19 17:03:50
  老师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从发霉的牛毛,到织成红毛衣,要熬去母亲多少心血!?文章推进有序,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弥漫着爱和温暖。精彩美文,拜读学习了,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带着影子散步。
14 楼        文友:斯潜        2024-02-19 20:05:27
  怀才,欣然花开,韩格拉图三位老师,晚上好!谢谢各位百忙之中读我的小文,谢谢肯定和鼓励!谢谢对我母亲的赞美。我多次读各位老师的文章,羡慕,佩服,学习,收获满满。祝龙年大吉,体健笔丰!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