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在鸳鸯溪与猕猴近距离(散文)
十月中旬,时临深秋,友人相与游乐于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闽东屏南鸳鸯溪。古人言“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自然也是鸳鸯南飞之时。鸳鸯溪,显然就是鸳鸯南栖于此而得名的吧。可一路没见到那双双戏水的鸳鸯,就是到了鸳鸯湖,也没见到一只鸳鸯的踪影,多少有点失落。倒是与猕猴近距离相遇,颇起兴致,弥补了失落。
进入景区,走过“仙境”牌坊,不经意间转头,一只猕猴竟在身边的石栏旁悠然迈步,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很有点逍遥味。倒是我先是一愣,然后急忙从包里拿相机。猴子却只剩背影,而游友已走向前面。担心掉队,只得带点遗憾,去赶我们的队伍。
沿着石砌游道,没走多少时间,游友停住了脚步。上前一看,见十多只猕猴,在游道边一大片石秃上或坐或游玩,而石秃后面是深绿的树林,枝壮叶绿的树上有四五只小猕猴快捷地攀跃着,玩得开心。而我来不及细看细想,急忙拿起了相机,按动快门,拍几张大场面,因为我们的团队不是专门去摄影的,总是这么匆匆。好在大家都停留着拍照,便抓紧机会多拍几张。在那起伏石秃的略高处,一只似乎上了年纪或者说有点权威的猕猴周围,围坐着四五只猕猴,那些围坐的猕猴与那只端坐的相比似乎小很多。如果站起来,那只大猕猴应该有一米以上了吧。这也少见,一般猕猴都在五六十厘米高,这样的个子,在猕猴中时可以成高个子了。一只小猕猴倚靠在大弥猴的怀里,大猕猴的一只爪搂着那只小猕猴,其他的猕猴似乎有的跟大猕猴说着悄悄话,也有随和着大猕猴爱抚着小猕猴。那边走来一只肚皮下倒挂着小猴的猕猴,步态缓缓,关照着肚下的孩子,大概是母猴吧。而在肚怀中的猴孩炯炯的眼睛,似乎在关注四周的环境,似乎在提醒母亲什么。前面有一只猕猴平躺在石上,似乎身体不舒服,而身旁蹲着一只猴子,好像在按摩也像在问候照料,是恩爱的夫妻间的关怀,还是子辈的照料。而在石秃近树林处,一只小猕猴,在拍着一个躺在时尚的大猕猴,也像是孙辈的关爱。这里的猕猴世界,一派平和友好,亲情融融的气氛。
有游友说要拿零食水果、糕饼给它们吃,看猕猴争食奇趣。有游友马上反对,千万别给,这么多猕猴,没给遍,要追过来抢你的。猕猴们似乎并不理会我们,自在地演绎他们的生活。这些年听到好多景区发生过猕猴劫掠游人的事件:比如,2013年3月崂山猕猴毫不客气地上前抢夺游客手中的吃食;2019年7月西天目乡的东关村,有猕猴下山抢可乐、油条、苹果;2021年6月成都大邑县西岭雪山景区的猕猴成群结队在游客必经路段,拦路抢劫游客食品、水果;2021年12月江西庐山突发猕猴占山为王打劫游客……猕猴,是猴属中比较灵动而乖张的一种动物。而乖张的特性总会闹出事来。你看唐僧西天取经,就有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捣乱滋事,那本事不逊于悟空,以至于连观音菩萨都分辨不出真假,要不是如来佛神通,这出闹剧可能难以收场。看来一旦遇上猕猴发作,可能很难轻易消解。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栖息于溪畔林间的是中华猕猴,大概有300多只,猕猴在这里生活已有一百多年了,是大山深处之精灵,是掌握森林秘密的真正主人。这里的猕猴的性格跟其他景区的猕猴有点不同,这儿的猕猴不像其他景区的猕猴那么霸道,见到人就拦路抢劫,拿到东西就跑路。这儿的猕猴对人保持有一定的警惕性。如果你想要靠近它,它就已经跳到树上或旁边你够不着的地方了。最有意思的是,这里的猴子是喜欢吃草……”这让我们对鸳鸯溪的猕猴心生好感。很快拍了几张,又速速行进。
沿着游道一会儿下台阶,一会儿登曲径,一路秀溪、峻峰、怪岩、险瀑。自然的风光,有了点人工的整饰,减少了荒芜的杂乱,很有看点。只是鸳鸯溪没能看到鸳鸯,听说现在南飞路上,让鸳鸯喜欢生活的好地方多了,它们就在半路留下来。最终只得在120米高的的电梯入口,翻拍了张鸳鸯照。可在景区游历的路上,在各个景点,也没有看到猕猴。
直到除了电梯,向出口行进时,才在游道护栏上看到了一只猕猴。它孤独地直坐在护栏上,转头注视着前面登上台阶的游友,那神态似乎有点羡慕,有点嫉妒,或者有点怨艾。以致我走过,也没有转过头来,似乎还沉浸在它的心思里。向上登阶,忽然后面传来了一声惊叫,急忙回头,看到庄总正收回手来揉着,忙问。庄总说,没什么拉,这个猴子有点烦躁。我猜想,可能是庄总喜爱猴子,想伸手去摸猕猴,打扰了正对前面游客专注的猕猴心思,它便伸出爪来抗拒。惊吓了庄总。看来,惊扰猕猴,猕猴还是会抵抗,或者说自我防卫。但是那只猕猴只是用爪挡了一下,就缩回身子,靠在护栏竖档边发呆,没有过激行动,庄总没有受到一点伤害。看来这猕猴还能自制。
踏着步阶向上,台阶上猕猴多起来,我们从它们身边走过,没有碰到它们,它们我行我素活动着。走上台阶,前面路边一块石地上,又见一群猕猴,三三两两,或躺或坐着,或在触膝交谈,或在互相按抚,或在照料帮助,似乎显着关爱、温馨的样子。看来友好相处,融融亲谊不只是人类才有的,其他动物也有,可能更本能,但却很真切。
想起六耳猕猴,有评论《西游记》者说,那这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心魔的幻化。孙悟空当时有两种心结一个是护师取经成正果,一个是自大虚妄之自我。直到如来佛暗喻点明,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与心魔决裂,才真正返归善心。有评论家认为,《西游记》是人生经历说,通过孙悟空反映人生的四个历程:年少学功艰辛,青年叛逆造反,壮年历经艰辛,最后终成正果。而孙悟空的两种心结,正是人生存在的两种心结。返照显示,现在人们平和融合安然的景象,似乎正在衰弱消褪,常听说儿孙虐杀父母长辈,或者父母残害孩儿的事,至于欺诈攻击,暗箭连连,不择手段为了自己伤害别人,则是耳闻能详。看来人是像悟空那样,让正心张扬,把邪心收锁。
当然,我们还得好好想想,为什么鸳鸯溪的猕猴没有不轨之行,而别处的猕猴有抢掠游客之为。也许人的存续环境不单单只是物质上的丰富,还需要精神的美好和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