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记忆里的鲜活画面(散文)
豫南平原大地上,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似乎总有忙活不完的农事。那些随着时间慢慢淡出的记忆,也常常会在每一个农忙的日子里不断翻涌出来。那是一个忙碌的乡村,动感的记忆,在我看来比冬雪中的安详也更多了一份魅力。土地上的耕耘和收获总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那是生活最初的根本,也是我们忘不了的乡村美好时光。
我们上学那会儿,除了寒暑假还有农忙假,也就是麦收假和秋收假。麦收假一般两周,抢收抢种时间紧迫,人人都会参与劳动。大人们是割麦、碾场,翻场、垛垛,整天忙得脚不连地;小孩子们则可以帮拾麦穗、看麦场,撑袋子,扶架子车,拿水送饭。麦收季主打一个慌字,因为夏天雨多,所以趁天好就需要快速。爸爸常说:早种三天如上粪,抢收就抢占了先机,事实证明早早种上的苗就是长得旺。
村庄早上那一声声牛羊叫就像是上班的号角,黄昏那缭绕的炊烟就是收工的信号。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收割机,都是人工用镰刀一镰一镰地割麦子。田野里虽然一派繁忙景象,但微风清清爽爽地吹着,看着接天连日的麦田像铺满地的金子,也令人神清气爽。风吹着金色的麦浪翻涌,在阳光下也散发着希望的魅力,心中的喜悦也会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割完了一块地,就装架子车上,从地里拉到宽阔的大场面子里,摊场,晾晒,在正中午最热的时候碾压。翻一面,再晒,再辗,需要反复两三遍,那个热火朝天、人人都挥汗如雨的场面令人有点不堪回首。把麦草堆起来后,得先把麦子收起来,趁有风的时候扬场。就可以把麦粒和麦糠成功分离开,最后得到的麦粒再反复晒干,去交公粮。
每家十几亩土地,而却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颗粒归仓。所以有的人会整夜整夜的不睡觉,白天要摊场,碾场,晚上就趁着月光割麦子。最短也得一个星期的时间收完,否则一旦下雨,就会减产大半。若经过雨淋小麦很快就会生芽,不但没有卖相和产量,营养和口感也会大打折扣。小学时候的麦收假期,就是让学生们帮家里干活,同时老师们家里也要收麦。
村庄的每条道路上,拉麦子的车也是络绎不绝,孩子们都游走在路上拾麦穗。常会有头脑灵活的人,骑着自行车驮个木箱子,挨村串着卖冰棍儿。大人很少买,因为节省,上地都会带着水。卖冰棍儿的都是边走边吆喝,越看见人和有孩子的地方吆喝的也越起劲儿。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声:“俺买个冰棍儿。”孩子们就会都上前围着人家的车子,仰着脸,看着他打开木盖,再打开棉被,拿出来冰凉的雪糕或者冰棍儿。晶莹剔透而且五颜六色的冰棍儿,让人看着直馋得咽口水。
然后大家就会争先恐后的给自家的孩子买,当然身边没家长的孩子也有份儿。一人一根,坐在地头儿的树萌下,贪婪而又有点舍不得地小心翼翼地舔着,慢慢地吮吸和享用。那会儿是最幸福的时刻,即便是看着白花花的太阳下,热浪一波儿接一波儿袭来,也感觉收麦也没那么热那么累了。
收完麦子紧接着就得赶紧种玉米,高梁,芝麻,花生和大豆。路上和地里再也难见着一个麦穗,我们就会坐着看场面之上晒的麦子,怕鸡鸭牛羊跑去吃。麦子晒干了我们也会上地里,惬意地坐在地边树荫下,看爸妈一趟一趟的来回跑着撒化肥。如果攒的有农家肥,还会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拉到地里,然后再一锹一锹地使劲儿撒开。这个动作就像练太极,可以活动到全身,颈、肩、腰、腿,手眼并用。
这个时候也辛苦了那些牛马牲口,田野里一眼能看几里地远。大大小小的牲口都会出动,嘹亮而朴实的吆喝声和脆响的鞭子声也不绝于耳。这些从老祖宗那里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土地,每一寸都洒满了人民和牛马的汗水与足迹,令人十分敬畏。
牲口是家中的一名成员,也是大忙季节的大劳力,也是功臣,好多人因为心疼它们,犁完地整好,就舍不得再用它们了。摇耧播种就会两三家结合,用人拉耧播种。庄稼也不适宜种太深,大家一人拉一根绳子,就能轻松前行。
经过了盛夏酷暑,进入到九月底的秋高气爽,村庄随处可见硕果累累。走进田畴沃野,一望无垠也都是丰收的景象,那种葱葱笼笼和热气腾腾,也更令人心旷神怡。大片金黄的豆子引来了群群欢呼跳跃的鸟雀,玉米丰满的棒子冲破了包皮。一片片的果园,远远望去就能看到压弯了树的果子。诱人的大红苹果几乎垂到地面,让人谗涎欲滴。眼前的丰收景色,无一不是大自然对父老乡亲付击的馈赠。饱满充实的谷穗,传递着的不仅是丰收的讯息,更可满足您视觉的审美,又可愉悦人们心间期许的快乐。
秋天的雨水少,秋收战线可以稍稍拉长,但也不容小觑。万一中途变天,也是很难整的。就说薅花生,如果土壤不干不湿,整得倒挺轻快,如果下了雨,泥泞不堪,薅出来就是一大坨泥。不接着干吧,就害怕雨下久了,花生在地里出芽了;冒雨干吧,这一坨一坨的泥巴就得等太阳出来晒干了,再用铁铣一个一个的拍打干净。
相对于麦收季,秋收季更加繁重,收麦子时只收麦子,而秋收季不仅仅是只有一种农作物。要弯着腰、撅着屁股使劲薅花生,摘果。晒干了之后,冬天大雪封门干不了地里的活了,就要一粒一粒的剥壳,手剥米到春天才能卖个好价钱。
说一个谜语吧:一棵小树没多高,上面结满小木刀。谜底是豆子棵。磨镰刀,割豆子,也不是那么轻松。因为每一个成熟的豆荚,都好像是一个小木刀,一不小心就割了手。豆棵上面还有小刺儿和绒毛,所以割豆子必须戴手套,而且割完了必须得洗澡,要不然全身刺挠难忍。
收玉米的工序更加繁琐,还得先打叶子,再掰玉米棒子,砍玉米杆,耙茬子。这也是一不小心就划伤了手,在两米高的玉米地里,钻来钻去可不是滋味。好在后来人都聪明了,先把玉米棵砍倒,再掰下棒子。另外还有那高粱,虽说沉甸甸的谷穗怪惹人喜欢,收割起来总是很麻烦。芝麻棵不大,但收割芝麻要及时,把握时机很重要。而且收割芝麻不叫割芝麻,叫杀芝麻。杀早了籽粒轻出油率低,杀晚了又都炸了洒在地上让人可惜死。所以说,秋收是一个既累人又费神的季节,大家基本上都会全部要累的腰疼。
每到秋收,就见大人们一个个都整天挽袖捋臂,弯腰躬背,一身臭汗,两腿泥巴。虽说累,但是在村民的眼里,长在地里的都有用,一定要一点不留的收回家。庄稼的秸秆和叶子都可以喂牲口,也可以当柴烧。不但要做到颗粒归仓,还要做到地里全光,甚至田埂上长的那些一丛丛的灌木和荒草,也要割回家晒干好当柴烧。豆子杆、玉米杆、高粱杆也各有用途,没有一种是废物。农民都是多面手,拿起锄头能种地,拿起瓦刀能砌墙,拿起锯子当木匠。故而常听人说:人只要勤劳,就饿不死。大多数人就是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在找活干,忙忙碌碌就是人们的快乐和幸福,这也正是乡村浓浓的烟火气。
每当想起家乡,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劳动场面就纷至沓来。家乡高矮长短不一的田地,庄稼的清香,泥土的味道,永远不会被身边的城市高楼所淹没,而在我深情的凝望中,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