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恒】万物有光(散文)
一、文字有光
我一直以为,文字是有光的。当我看着文字的时候,文字的光能照亮我内心每一个角落。这种光未必都是光芒万丈,有时也幽幽暗暗,却如水洗去心头尘埃,提神醒脑,亮眸润心。
菁茵与我联系,说她出书了。书名叫《走不出的乡村》,准备放到“江山文学网”的首页上。
菁茵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正好有个扶持项目,她申报后,幸运被选中了,奖励了几万块钱,把自己关于乡村方面的散文结集出版了。末了,她还不忘嘱咐我,让我多留意一下我们这边有没有类似的扶持项目和信息,争取把文字变成纸质的。菁茵的话语中透露着愉悦欢快,我能想象到她眼中一定有光,神采熠熠。
怪不得好久以来,每次联系菁茵,她都说很忙,等忙完再来宁静社团创作编辑。原来,她是在忙于出书,出书前的分类、编辑和校对,总是一大堆似乎忙不完的工作。
饱含菁茵喜悦之情的《走不出的乡村》一书,跋山涉水,历经五天,终于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到湖南衡阳。快递放在前台,看到邮戳上巴彦淖尔,我知道是菁茵的书。快速打开包裹,竟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似回到年轻时翘首盼望一封情书的心境。
书本封面简洁明了。封面上三分之一,是一幅旷野晨景的风景图,天际边,四方云涌,在左侧远山与天空相连之处,霞光从云缝里照射出来,一片橙黄光亮。薄的云霞,如丝如绸,似透非透;厚的云霞,如棉似絮,又像调色板上,才调和的颜色不均的颜料。右侧是一古树,弯曲的树杆上有四个断枝桠,枝尖仅剩的树枝顶着稀疏的几片叶,伸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好像一位母亲苍老的身姿杵立在村口,凝望远方,等着孩子们归来。
《走不出的乡村》和“徐凤仙著”在封面中三分之一最显目的位置,纯白的背景,更衬托黑色的字,格外严肃和庄重。封面下三分之一,与出版社并排的是一颗光秃秃的树。也许是隆冬的季节,灰黑色的树,正在酝酿春的生机;又或许是插图者把开朗乐观不屈的精神,用光秃秃的大树来表达。在我眼里,它就脉络,刻在作者脑海中的脉络,脉络中流动着游子饱含对故乡情深的血液;又像一枚烙铁,在游子心里烙下故乡的痕迹,是抹不去的胎记。
《走不出的乡村》的第一篇《塞外风》,刻成铅字之前,在江山发表过。菁茵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听觉,把风剪辑成一段段视频,让读者看到塞外风的形象,还有风中的一草一木。
菁茵的文字是有光的,她的文字明亮而有温度。从幼年、童年、少年乃至中年,每个年龄层次,品读风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是菁茵对家乡的热爱,对一草一木的深情。
二、其人有光
我和菁茵相识,以及相知是因为文字。我在江山文海中漫游浏览大量美文,菁茵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菁茵第一篇打动我的文章是《透视自己》。文中她把自己放在X光透视仪上,用一件件小事,把症结之所在和处理办法,一一分析,让我读到一个立体的菁茵,像收获的谷粒一样饱满成熟。
后来某天,菁茵到柳岸花明社团投稿《疯狂是一种病》一文。这篇文章分两个小节,第一部分写小孩子和年轻人是如何疯狂,疯狂是一种病态。她的一句话引起我的共鸣,“疯狂带来的只是快感,而真正的快乐,始终源自于内心的平和。”内心的舒缓平和,遇事不惊,得失坦然,正是我的追求。第二小节写多位歌手及其所演唱的经典歌曲。我从小酷爱音乐,与菁茵的感受相同,我也认为“歌声,是疗伤的药。”
我顾不上矜持,直接在她文后留言,表达自己的一见倾心。我以为,似有神引领自己来到柳岸,在柳岸是在等待某个人的出现,菁茵便是。
菁茵是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比我小五岁,可她写作的时间比我长数倍。她文笔精炼,心思缜密,一字一义,擅长写微小说。她的绝品微小《采访院长》前期的修改,我与她逐字逐句逐标点斟酌。她行文严谨,细节处理仔细,与我大大咧咧刚好互补,我们因此结下深厚的情谊。
彼时,我们都有病入膏肓需要照顾的父亲,又有臂膀瘦弱急需呵护的母亲,相互都能体会对方的苦。菁茵比我早一点失去父爱,而我在一年多之后,也失去了父亲。之后,我们又全身心照顾母亲。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好,使我们惺惺相惜,心意相通。
我把诸多情感,倾泄于文字之中,菁茵能透过文字,读懂我隐藏很深包裹着的心。她轻松用几句温暖的话,化解我坚硬冰冷的外壳,让我变得柔软。也许菁茵不知道,在她面前我成了小姐姐,做回自己,做回小女生。
三、万物有光
《走不出的乡村》分三部分:《乡村四时》《乡村物语》《乡村旧事》。《乡村物语》写的是家乡的事物,菁茵童年打沙枣、割麦子、刨籽瓜、煮蔓菁等事,用文字描绘成篇;《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童年》《阳光的味道》等篇幅,菁茵用文字烹饪出美味佳肴;《像树一样活着》《残荷风骨》《村里的狗》《猫事》等文章,菁茵用笔尖把它们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菁茵笔下,万物是有光的。榆叶梅虽生长在塞外盐碱旱地,可它却像一位多情的女子,春季丰腴娇美,秋而淡雅别致;暮秋的鸿雁湖,残荷虽破败颓废,却风骨犹存。“万物凋零,不是诀别,恰恰相反,是苦难后的重生。”是“一种不畏风雨,坦然面对枯荣的豁达与无畏。”敬畏自然,热爱生活。我与菁茵在文字中找到了共鸣。
菁茵的文字是有温度的。《采访院长》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作者去养老院采访所发生的事,一位“失独”老人,既清醒又糊涂,冒充美老院院长接受采访,回复得天衣无缝,条理清晰,可他却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文末的包袱抖开,老人是感动中国人物,职业是老师。这个结尾,既在文意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缘分,让我和菁茵在相隔千万里之外,用文字一线牵系。茫茫网海,要前世修炼多少年,才能彼此相遇。
在我眼里,菁茵是有光的。二十多年来,她与文字为伴,创作有温度的文字,本身她就发光发热。
菁茵的光,照亮平淡无奇的世界,让人随着光,走出黑暗。菁茵的文字是有光,每个字符,都是一个发光体,撒成夜空中闪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