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麻糖(随笔)
麻糖,也叫芝麻糖,有的地方叫它麻糖棍、麻糖杆。
记忆中老家刘口集附近的双八镇魏庄盛产麻糖,属于家庭作坊制作的产品,迄今已有200多年生产历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点而久负盛名,当地人走亲访友的首选土特产。
打小时候起,一到冬天就能吃到酥脆可口的麻糖。只是,那些年没弄清楚它的加工工艺。后来,从一个知情人那里知道了麻糖的制作过程。麻糖顾名思义,就是芝麻和糖,先将白糖与麦芽糖混在一起用大铁锅熬制。等将糖熬成糖稀后,工人师傅接下来直接用手将粘稠的糖稀团称重后反复拉扯。刚开始可以将其一端固定在一个铁棍上,双手使劲拽。渐渐地,需要两个人配合,折返交替,也是力气活,每每干得汗流浃背。刚出锅的糖稀团温度达150度左右,工人师傅需带橡胶手套干活,通过不间断地反复拉扯,直到把糖稀拉成白色状的拇指粗长条,再将其放置长案上切成段,然后冷却,紧接着是粘芝麻。最后等用简易的装置筛晃掉麻糖上粘的不牢的芝麻后,麻糖就可以装箱了。据说,一家手工作坊一天大概能制作千余斤麻糖,毕竟是纯手工制作,比不上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由于麻糖怕高温,所以,每年只有种过麦到年关这段时间可以做麻糖,也就一百天左右,所以说,除了冬天,其他时候吃不到麻糖。当然,每年临近年关,芝麻糖手工作坊便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甜蜜的芝麻糖香气让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年过春节,自己在超市里买了两包魏庄麻糖,一包大概有十根,十块钱一包,打开来尝了一根,依旧是童年的滋味。看来,不起眼的麻糖成了魏庄人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老家刘口集与双八镇接壤,离麻糖之乡的魏庄也就六七里地的样子。记得当年上小学时,同学门四就卖过麻糖。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门四的脑子活,是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小小年纪就知道想法子挣钱,不像周围的同龄人只顾贪玩。一到放寒假,他就开始卖麻糖。好像卖麻糖不需要多大的本钱,那就是需找一个不大的纸箱,用一根粗布条穿住纸箱两边,然后挂在胸前,再去批发些麻糖到集市上叫卖。有时为了省事,他也会用簸箕盛着麻糖叫卖,只是时间长了,俩胳膊会酸痛。可为了帮家里挣钱,这点苦对门四来说,算不上什么。“麻糖、麻糖,焦酥的大麻糖!”有时哪里有婚丧嫁娶的家户,他也闻讯前往,毕竟人多能多卖点麻糖。当我们问起他的生意经时,他嘿嘿一笑,啥生意,闲着没事跑着玩呢。原来,他卖麻糖是论斤批发,回来再论根卖,中间吃个差价,赚个小钱。转眼间,门四和我都到了奔五的年龄,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卖麻糖的经历。
离开老家到修武谋生后,发现那里也有麻糖,当地人叫芝麻糖,与老家麻糖不同的是,老家的麻糖多是直的,修武的芝麻糖却是8字形的。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年祭灶,修武、武陟、新乡这一带,特别流行祭灶吃祭灶糖、烧饼,灶糖过去为红薯糖,现在多为购买的芝麻糖。给灶王爷上供芝麻糖,据说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希望他上天不要乱说。以至于这些年芝麻糖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麻糖看似普通,却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不仅包裹着浓香的芝麻,还包裹着浓浓的乡愁。有人说,身处异乡时每当回想起老家的麻糖,想着麻糖的香、酥、脆、不粘牙,越嚼越能品尝到家乡味道。是啊,麦芽糖象征着甜甜蜜蜜,芝麻象征着节节高升,有着幸福、甜蜜寓意的。麻糖融化在嘴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预示着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开始。
202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