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团圆饭(散文)
去年刚刚进入腊月,儿子就从大学放年假回家。我自然非常高兴。高兴着高兴着,心头涌起一丝淡淡的失落:今年我家的团圆饭饭桌上,少了一位。我宝贝的女儿,去年九月结婚嫁人了,女儿的团圆饭,要在婆家,不能在我家了。
过年的团圆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除夕晚饭和春节午饭。习惯了我夫妻和儿女全家四口人,过年一起作团圆饭——包饺子,妻子和面,儿子擀皮,女儿负责包,我负责煮分工协作。不时协作乱了分工,不过没有影响了干活,其乐融融。饺子端上来,女儿和儿子一边吃一边玩闹,争执那个饺子是谁包的,争执不下,我不得不出面宣布裁判:是我包的。女儿笑得差点噎住,儿子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儿,妻子笑得直不起腰来,我捂住嘴用力憋住不笑。
欢乐的场面俨然就在昨天,今年女儿嫁人了,从此女儿就是婆家的人,我家只是娘家,婆家的名正言顺的家,娘家是失去了很多内容的某种意义上的家。女儿在婆家过年,在婆家吃团圆饭,名正言顺、天经地义、无可争议。再说给女儿找到好女婿好婆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追求吗?自己应当高兴啊,失落什么?何况女儿婆家居住市西二环外的小区,我家在市区西的郊县县城,开车半小时就能回来,假期里可以随时回来,够方便了,有什么不满足的?为了解脱失落,我只好自己安慰自己。
忽然女儿送回了好消息,意外的欣喜。女儿说与婆母、女婿和单位沟通妥当了,她倒班腊月二十七就提前回来,直接到我家,在我家居住几天,除夕下午回婆家,除夕晚上和春节在婆家吃团圆饭。春节当天到亲友家拜年,大年初二在婆家吃过早饭就来我家,歇息一下去给我家族的长辈拜年,回我家吃午饭,初二晚上住宿我家。初三在我家吃过早饭,小两口先去女儿的两个舅舅家拜年,再去女儿的姑姑家拜年,在女儿姑姑家吃午饭。当然,初三这天我与妻子、儿子全程陪同。
正高兴着,女婿又打电话送来了好消息,真是喜上加喜,好事多多。本来感激女婿、亲家母充分地为我家考虑,我觉得尊敬是相互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就劝女儿不要除夕下午回婆家了,干脆除夕吃过早饭就回去,帮助婆母收拾家务。女婿电话中说除夕那天放假,直接开车先到我家,在我家吃过午饭,小两口再一起回去参加晚上的团圆饭。
哦,除夕晚上在婆家了,中午在我家,初一在婆家,初二来我家。这安排,比我设想地还要好,替我考虑地比我自己考虑得还充分。亲家母、女儿、女婿安排得真是周到,真是暖心!谢谢你们!我很感激,很感动,一阵阵幸福在我心里回旋。妻子又出了好主意:初二午饭,把女儿两个舅舅家的女儿、女婿和儿子,女儿姑姑家的女儿、女婿和儿子,全部请来。照例他(她)们每年初三来我家拜年,今年干脆把兄妹们们集中在初二这天,好上加好,团圆加团圆,热闹到底,来个喜气洋洋的初二午饭大团圆。我拍手赞同,马上与女儿女婿,女儿的舅舅、姑姑商量一致了。
得益几家的亲情协商,妥善安排,过年这几天,每天每顿饭,大家都热闹、祥和、喜兴,洋溢在幸福的气氛中。女儿女婿高高兴兴,我夫妻和儿子快快乐乐,亲家母非常满意。
我快乐着幸福着,不由地想到在现实中亲眼见到的,在网络作品里听到的过年不愉快的痛心事例,比比皆是。尤其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过年去谁家确实是个难题。他(她)们有的是协商今年去你家明年去我家,有的是谈妥各回各家,也有的协商不成,大过年的闹别扭生闷气。我想,老话不老,永不过时。就是将心比心,互相理解,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夫妻之间、亲家两家,事事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求得最大公约数,过年团圆饭的事能够解决地圆满祥和,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能处理地圆满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