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打铁声声,如诗如歌(散文)
一
炎热的夏天,躲在空调的屋子里,饮着茶,还是觉得热得很,这酷热的天气,真是越来越酷暑难耐了。无聊至极时,就去浏览一些现代诗,突然的一首诗,跃然目前,是刘半农的一首诗。一直很喜欢他的诗,读下来,最后的一段,反复再读: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地听见
叮当!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地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他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这是一首题目是《铁匠》的诗,名字写的就是铁匠,诗句里字字句句也是写的铁匠,那叮当,叮当的声音,传入耳中,那几点火花映入眼帘,好的诗句,真是有穿透力,一下子就把人的视觉与听觉调动起来,尽管词句那么平静,丝毫没有什么过多的修饰词句,却真是一字千金,一句就足可以入心。
这诗句,电火雷石般,令我仿佛看见了我的母亲,站在火炉前,举着铁锤,在铁砧子上打着铁。她留着短发,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腰里扎着厚厚的围裙,汗流满面,衣服,裤子,甚至鞋子都是湿漉漉的。然而,她的脸儿却好似桃花一样,粉红粉红的,唇儿红艳,脸蛋也红艳,一双眼睛水汪汪的,很明亮很明亮,她微微含笑,拼足了力气,使劲地一下一下打着铁。
母亲那年才三十几岁,已经有了我和哥哥。当时,家住在连队里,父亲就在连队工作,母亲不仅种地,而且还在县城里的一家工厂工作。母亲是连队家属里为数极少的一位在县城工作的妇女。
母亲不仅喜欢土地,更是热爱她的工作,一直有工作的她,虽然已有了孩子,但是,她不会因为孩子就辞去工作,她依然继续上班。母亲所在的工厂里,就是个铁厂,一个个车间,传出来的都是叮叮当当的铁锤击打声,或是铁钳铁铲相互碰击声,再就是呼呼啦啦的风葫芦吹着炉火的声音。总之那样的声音是火热的,也是充满活力的,更是我熟悉的声音。
因为每个周末,我不去幼儿园,就去母亲的工厂里,待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在和工友们一起打铁。
母亲很瘦弱,并不是人高马大的那种女人,属于小鸟依人类型的女子。看上去很秀气,也很文静。之前母亲在老家镇子上的医院里做护士,来到父亲身边又在学校里教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最后,被分配到了工厂里,想不到竟然干起了铁匠。
铁匠有什么不好的,母亲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工作,而且,非常之热爱。为了工作方便,母亲将一直留着的长发剪成了短发,而且,每天还要带着工作帽子,并且无论天气再热,也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工作服上沾满油渍与铁锈灰屑。再就是工作服上因为落上火花,会烧出一个个窟窿,母亲常常自我诙谐到:“镂空的衣服嘞,漂亮着呢。”
二
若是夏季,母亲和几位工友,会在一棵老槐树下打铁。因为工厂挨着街道,每逢集市,会有附近村里人来打制农具或是修理一些农用车辆与农具的。
什么斧头,锄头,犁铧,铁锨,镢头,二齿子等等农具,大推车小推车子,农用的各种农具,都会出自一双曾经绣花的、拿针头、拿教鞭的纤美细如柔荑的白皙手儿。
母亲不仅能干,还很热情,每到农忙,工厂都会支起铁匠炉来,就是为了方便附近村民的,也就是支援农村生产的。何况母亲本来就喜欢土地,对庄稼怀有格外一份心情,来加工或是修理农具的。无论谁聊起庄稼收成,玉米谷子高粱蜀黍,没有母亲不了解,也没有不知道的,话越说越投机,人越聊越熟络。于是,母亲交了好多农人朋友,他们经常摘些新鲜的蔬菜瓜果送给她,母亲每次看见鲜嫩的蔬菜,都有一种想归农的感觉。她说:“等我退休了,就回到农村里,包地种庄稼。”母亲喜欢村庄,喜欢田野,也喜欢她自己的职业,做一个合格的打铁匠。
母亲手巧,干啥有啥样的,常常的她打出来的农具深受人们喜欢。母亲常说:“不是有句谚语嘛,叫做‘打铁无样,边打边像’,就是说打铁要有悟性的,做什么,都要有悟性的,打铁,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嘞。”
是的,打铁也是一门技艺,一样的铁在不一样人手里,会产生出不一样的东西来的。打铁整个流程缺一不可的,也是一道道下来的,才最后成型的。打铁的流程一般是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等工序。每天,母亲都在重复着,单调而又没完没了的工序,却干得热火朝天呢。
逐渐地,我一天天长大,已经上了小学。
依旧是周末,去母亲的工厂里待在母亲身边,那时的工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车间也宽大许多,而且,还有了空气锤,又上了许多新设备,每天的火花飞溅,机器声声,依旧是叮叮当当,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因为母亲打铁,也就对打铁这一词汇,格外留心,当学到这一词汇时,就回去问老师,经老师这一解释,才知道,打铁还非同一般嘞。因为呀,铁匠的师傅,就很不俗呢。
据说,铁匠的师傅是太上老君,不仅铁匠,还有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为祖师的。那么太上老君又是谁呢?翻开《老子内传》有如此的记载,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回家去问父亲,父亲就给我讲了一段有关太上老君的故事。传说呀,老君丹炉烧炼“九转金丹”,也就是西游记里,老君的炼丹炉,被孙悟空踢倒的炼丹炉,因此有了火焰山。这铁匠炉就是李老君流传民间的炼丹炉,因此,旧时很多铁匠铺供奉老君为祖师爷。
就单单说,那打铁的铁锤吧,它可是太上老君的“独脚板凳”,称之为“火镇”。要知道,千万不要小瞧了铁匠打铁时,铁砧与铁锤发出“叮当”的脆响。这是呀,为了不忘祖师爷传授的手艺,把这音乐一样动听的声音传回天庭,让师祖时刻听得到,也好令徒弟们,在人间获取庇荫。
再有一说,说是唐朝的大将尉迟恭,因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功劳显赫。因他威猛异常,这大将尉迟恭是被民间供奉,他是民间家喻户晓的黑脸门神。只因他出身于铁匠,所以亦被旧时铁匠铺供奉为祖师。
我们学校里教图画的小孙老师听说我母亲在工厂里打铁,会竖起大拇指:“女中豪杰来,佩服得很嘞。”还给我们讲了铁匠始祖。在希腊,称之为有火神的,他是赫菲斯托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神、锻造与砌石之神、雕刻艺术之神。他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
赫菲斯托斯善于建造神殿,制作各种武器和金属用品,技艺高超,被誉为“工匠的始祖”,以及“锻造的庇护神”。
小孙老师讲了许多有关火神赫菲斯托斯的故事。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那真是叫做一个神奇。我对铁匠更是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很敬仰。
三
如今,再次回想起母亲打铁的往事,不禁令我想起一位喜欢打铁的人。竟然他还会抚琴,他就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就是魏晋名士之一的嵇康,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作家会写诗和打铁。嵇康他生得非常俊美,会写诗也会抚琴,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铁上。
很早母亲就给我讲过嵇康的故事,也从中学到了什么叫做气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方式,生而为人,生命的重要,死得其所尤其重要。
嵇康遭人陷害,走向了刑场,在生命的最后,嵇康面无惧色,他看看时间还早,就说要抚最后一次琴,那一曲绝世的《广陵散》。嵇康留给人一个帅气高大而又自然洒脱的形象,他光着上身,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在炎热的天气下,不惜力气地打铁,他打铁不收费用,就是喜欢,他将一个个不成形状的铁打成想要的样子,可以为人所用。
一曲最后的《广陵散》抚过,一腔子热血挥洒,嵇康成为了永远的嵇康,世上再也没有广陵散,悠悠琴声,那是嵇康发出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悠悠一叹。不是对生命的留恋,也不是为了自己未竟的什么事业,更不是为了杂七杂八的家室与子女,只是为了一首曲子,为了后人不能再听到这么好的曲子。这种境界,这种气度,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坐在空调的屋子里,有幸读到刘半农的《铁匠》,更有幸的是,我的母亲竟然打过铁。
母亲就是用她打铁赚来的钱,把我和哥哥来抚养,又供我们去读书。那时父亲也在工作,每月的工资也不很多,因为母亲也在工作,因此,家里还是比较宽裕的。想想真的是很幸福,很感激有一个美丽能干又很善良贤惠的母亲。
母亲不仅供养我和哥哥,也经常地给老家寄钱,老家有母亲和父亲的父母,也还有很小的弟弟有的要上学,有的要成家,也是需要钱的。母亲就省吃俭用来供给他们,更要用来赡养老父老母。
母亲对自己比较节俭的,父亲烟都不吸,酒也很少饮。节约下每一个铜板,为了孩子们和老人们好好读书好好颐养天年。想一想打铁,没有铁一般的力量,就没有敢打铁的勇气,也没有打铁的艰苦精神。因此,过去有一句老话:“世界上有三大艰难险阻:打铁、撑船和磨豆腐。”
我开始对母亲打铁,总是觉得母亲太不易了。看到母亲一脸的汗水,透湿的衣衫,心里很是心疼的。感觉母亲也太受累了,真是辛苦。而母亲却总是微微含笑,很轻松的样子,每次下班用自行车载着我回家,都是轻轻哼着歌儿,这是母亲打铁时唱的歌:"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
猛然间,耳边会再次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音,母亲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火炉旁,在母亲的手底下,在挥汗如雨的瘦小女子面前,一块粗糙的矿石,经炉火的涅槃后,透红,纯净,被击打处火花四射,按照击打的方向成为了人们想要的样子,各种工具呈现眼前。若不是温度的阻碍,人们当会禁不住手心抚触的诱惑。
打铁如诗也如歌,叮当叮当的节奏中,火红的矿石仿佛一句珍奇的灵感,被反复地锻打反复激发,在不断淬火与回炉里,一而再地击打锤炼之下,那些浮躁的情绪,那些没有刚性的杂质早已化为乌有,一句句诗,一支支乐曲,锤炼而成。
如今,再次回忆起那美好时光,好似就在昨日,又好似就在眼前。回想起母亲的歌,幸福而快乐,仿佛间又回到母亲打铁的那些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