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温润如玉,情怀如诗(散文)
在这春寒料峭的时刻,我在江山遇到东篱文学社社长怀才老师,觉得老师的知识涵养,使人如沐春风,温润入心。我也相信东篱的作者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在他眼里,作者投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雨后的花,带着露水,静悄悄地盛开。有的淡雅羞涩,有的娇艳欲滴。每一篇文章的新鲜出炉,正是一颗如花般的心灵绽放人性的光辉,这份喜悦和成功谁能体会?唯有怀才能体会到花儿绽放的快乐,如园丁般,精心呵护每一篇稿件,在东篱沃土中茁壮成长!
回想我来江山投稿,只为了抒发一下自己的个人情绪。我们大学同学三十年聚会以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情诗。不过是关于人生聚散的一些感触。因为诗歌体裁不入流,连续遭到退稿,最后投到东篱时候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令我意外的是,怀才老师马上编辑,很快就给我发表出来,而且他又赋诗一首,迎合我的诗意并把主题再次升华。他写的诗歌很美,让人心头一振,我写的诗是发自肺腑,吟唱心中的歌。老师的诗自然流畅,表达生命里的聚散无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升到一种境界。读老师的诗歌,不仅感觉心胸开阔,更有琴瑟和鸣遇知音的快感。
作为社长能这样用心对待一个投稿者,很令人感动,正如千里马逢伯乐,人生难得遇知己。从那以后,我就称呼他为老师,真正是我内心中的老师,和我小学的启蒙老师,高中的班主任一样。而且是通过文学结识的,更是文学上的知音。从年龄上看,他也大我十几岁,适合做我的师长。所以每每称呼他做师长,内心很愉悦,很温暖。五十从师,不亦乐乎?
说老师园丁没有错。东篱社团投进来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老师的手。老师饶有兴趣欣赏每一篇文章,忘记了疲惫。为花苗施肥松土,乐此不疲。他帮助我们修改文章,让我们这些毕业多年的老龄学生仿佛又回到学堂里,听老师教诲。老师每次给作者的点评都能直达作者的内心,老师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每一位投稿的作者,都是要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写文的目的是交流,能够沟通的灵魂,写作才能不寂寞,才有意义。老师的点评总是恰到好处,通过作品,老师和每一位作者都能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能通过作品看到写作者内心的期待和情感,期待内心被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老师如春风化雨,在每一篇文章留下温暖的评论。读过一篇文章,就仿佛走进了作者心灵世界,他的点评就像和我们做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交流,使人有久旱逢甘霖的快感,又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喜。的确,老师不仅是一个天赋很高的写手,更像一个技艺娴熟的钢琴家,把每一篇文章比做一个曲谱,老师不仅能分辨每一个曲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体会暗中隐含的意蕴,总能和写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看每一篇文章,如听一首曲子,感受到曲中意才是高手,有他在,写手就不会孤单。一篇篇稿件,就是作者一款款心曲,雪片一样飞过来。都落在老师的温柔的手心里,被轻轻地托住。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手心的温度,变成一粒粒晶莹璀璨的珍珠。
对文学炽热的爱,让老师执着守护这一片精神家园,虽然老师身体并不好,但他却从未停止在文学园地里耕耘,我知道他在去内蒙看病的途中,还在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写出了关于内蒙草原的文章,风雪阻路,新年不能回家,老师写了一篇同当地人一起过新年的散文,看出老师是一个乐观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春风带到那里。不论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他是一个歌者,他要用自己的歌声把这个美好的世界展示给别人看。他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百蜜,辛苦耕耘,永不言累。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竟然有这样一位老人用心地耕耘这篇精神田园,不求回报,孜孜不倦,能不让人感动吗?
老师对文学是极度热爱,爱到骨子里。他写的所有文章都可以看做一路放歌,走一路,歌一路!他的文章已经形成了系列品牌。怀旧系列,乡愁系列……写美食的,写风景名胜,土特产的,世间万物,随手拈来都是文章。就像一个高级烹饪师,什么材料不拘,只要加上他的见识和情怀很容易就做成一道温馨的怀旧大餐。让人们重温旧日的时光,旧日的人情世故跃然纸上,那些鲜活的陈年往事,带着昔日的温度,令人倍感温馨。我们沐浴在老师的怀旧诗篇里,过往的亲情友情再次萦绕心头,感觉逝去时光也温暖,用老师的话说抚摸一下记忆的温度,获得生命的力量。旧日的爱存放在心中,始终是温暖的力量。老师的怀旧文章细腻温存,温暖了生命的严冬。让我们的日子情怀如诗,生命简单也美丽。
老师的文章总是温馨的,向上的,令人愉悦的,充满了美感,知识性很强。我还佩服他的家国情怀,悲天悯人的思想境界。在那些朴素文章里,我们能读到一种力量。不屈的向上的。一道菜粑粑,明明是一道苦涩的菜肴,老师却写出了苦涩中蕴藏的温暖和力量。在那个艰苦的时代,有一位温暖伟大的母亲。把生活的艰难托住,给了孩子自信力量和坚强。我还记得老师在一篇文章写到邻居和睦,社会和谐的文章。老师的文章总是能从小见大,把向上的能量传递出来。老师在文章里表现的亲情乡愁浓烈如酒,总是让人陶醉。悠悠的乡情,家乡的水,家乡的路,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让老师心潮澎湃。他的乡情温暖又醉人,他的乡愁如一杯佳酿,我们仿佛看到他对泥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情怀已经深入到血液里。血液里流淌着乡魂成就了老师的散文。老师的乡愁系列更加的醉人。本来我写文章多半是为了发泄情绪的。多是愤懑的情绪,没有思想性,更谈不上正能量,可是认识老师以后,从他那里,我学到为人宽厚温良的品格。写作也是品格的表现,端方温良的性情才能写出温暖怡人的文章。从他那里学到写作不是抒发愤懑的情绪,而是传递温暖和希望。写文章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持蜡烛,不仅要照亮自己的心,也要把别人的心照亮。这真正是从怀才老师文章里汲取的养料。
老师的文章仿佛给浮躁的世界淋一场春雨,而且是无声地,随风潜入,温润入心。老师把写文章当做修养身心。而且在东篱这块沃土上不断播撒希望的种子。誓要把江山正文发扬光大,他的理想是伟大的,而且他全力以赴投入自己事业。我们这些作者也愿意和他一起在东篱这块天地里播撒希望,收获一片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