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祥龙探首,太行山脉走一走(散文)
恰风和日暖,春柳含烟,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踏青,期待踏祥转运,风调雨顺。
甲辰龙年二月二的前一天,我们一车同游的人们,跟随假日休闲的脚步,开启一天愉快的太行之旅。
石头村里走一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信这首《石灰吟》大家都很熟悉,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个掩映在太行深处位于井陉县的于家石头村,就是大诗人于谦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历经五百年积累形成的古村落。
于谦的大儿子于有道于明朝1486年,携妻带子,迁居于此,从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膝下育有五子,开枝散叶,逐渐发展壮大。
我们先去参观的是于家石头村博物馆,我迫不及待地踏进院子,也没顾上仔细欣赏院子里众多的石头,来到上房,正对门口的上面一处匾额上写“清风堂”,左右各有楹联,分别是那流传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对联下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式的条案和八仙桌、太师椅。看柜台里陈列的物件,有瓷器、石器、木器,屋子里盘土炕、炕上有纺线的机子。
屋子面积不大,正房两边各有配房,结构大气讲究。院子很大,站在院子里看过去,灰瓦飞檐,墙体敦实,整个院落古朴庄重,让人觉得即便当时这个家族没落,但贵族就是贵族,人家的格局、眼界、气度根本没有因为逃难而减少。
跟着导游走在石头村的街道上,街道很窄,路面全是小石头,凹凸不平,不由得思来想去:五百年来,这300多座石头四合院、3000多间石头拱券的窑洞、7华里石头铺设的街巷,他们平时骑马还是骑自行车?石头即便就地取材也得需要拉运,可是这些石头靠什么运输过来的?我问导游,导游说:这就是于家人的智慧所在。
戏台,庙宇,四合院、清凉阁,看着都不大,也不高,但精雕细刻,虽然给人沧桑的历史感,但并没有让我觉得这些建筑敷衍潦草,反而厚重中有匠心,古朴中见真功。
参观于家祠堂,好几面家谱,游人很多,所以就站在院子里看。一棵古松参天茂盛,泛着绿意,树身拧着往上长,寓意兄弟团结、家族兴旺。导游说,于家后人每年春节都从祖国四面八方回来祭祖,谁家添了人口、谁家捐了什么,都在大门口的红纸上进行公布。
于谦,这位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因遭诬陷致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在村子里走了一圈,上坡下坡,石头被磨得很光滑,没化的雪堆积在路边。不远处太行山脉巍巍矗立,呵护着掌心里的于家后裔。现代的电网和农家乐,诠释着历史一路走来的当下繁华。
忠臣良将的英名,早晚不会埋没。云开世外三千界,威震乾坤留美名。
做个好人,不求流芳千古,只为那颗良心。
土门关上走一走
土门关,叫驿道小镇,还叫秦皇古道。
从石头村出来,坐上我们的大巴车,把我们拉到了这里。一看站牌,这里已是省会石家庄市地界——鹿泉。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瞭望塔,塔身有“土门关”三个字。目测有20多米,将近7层楼那么高。据说著名的“背水一战”古战场就是在这里。战国时这里就是军事要塞,冷兵器时期,这里发生过很多次战争。
既然这么重要,那传说中的秦皇古道在哪里呢?我们顺着路一直往前走,路两边的小吃诱惑着味蕾,看着也很干净卫生,有些后悔不该在石头村吃得太饱,应该留些肚子在这里吃些小吃。
抵御着各种美食的诱惑,来到一座栈桥,准确说是吊桥,摇摇晃晃,很害怕,但我还是坚持走到了对面。
我们一路打听,一路寻找。上山坡,下公路,过大桥,走村里,看到不远处一座二层拱门石头建筑,眼前一亮,功夫不负有心人,缘分让我们这几位有幸与历史相遇。
几乎就是跑着过去的,赶紧去找古道上的车辙,低头寻觅,果然有两行车轮子轧过的痕迹,肉眼可见,十分清晰。高兴之余,赶紧拍照留念。我还顺着车轱辘印子走了走,想象着秦始皇从山西到山东走在这条路上是何等意气风发?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过多少伟大人物?留下多少古人的汗水和泪水以及他们的期望?
我踩在上面,不敢用力,怕把路踩疼,更怕自己鞋子上沾着太多这个时空的泥土掉到上面,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应该虔诚地躬下身,对他们深深地弯下腰来,恭恭敬敬地问候一声:你们好吗?
早就听说秦皇古道,我喜欢这个名字,它透着历史的厚度、宽度和维度。
历史总是偏爱那些喜欢到处溜达的人。与某段历史重逢,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时间,但机缘就是这么巧合,也很知足了。
打马回府,意犹未尽,敲下这些带着太行温度的文字。看了一下时间,马上就将进入二月二。当时光跟随历史一起前进,龙抬头的曙光就在回忆和憧憬的交替里,永远闪耀着斑斓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