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箩筐】回味“八大碗”(散文)
一
前不久,我们来海南过冬的几个退休老朋友相约,到离居位地不远的三亚市吉阳区乐天城食府小聚。到此一看,二楼中部“十八碗”红色门匾耀眼夺目,它让我一下子回想起了老家过去办酒席,吃“八大碗”的一幕幕往事。
自古以来,我居住的贵州息烽农村老家办红白喜事,都会摆酒席,置办好“八大碗”,以此表达主人对前来吃酒席的亲朋好友的感激和敬意。“八”字代表祥和、圆满、幸福。过去,人们喝酒猜拳说八时,会说“八匹马儿跑得好”,评价有权势的人叫“八面威风”,遇难办的事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它与发财发富的“发”谐音,寓意要得发不离八。再说前人兴,后人跟,再困难的人家遇事办酒席,也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八大碗办好。
记得我九岁那个冬季,二姐出嫁前一个月,父亲突然生病住院,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眼看离二姐出嫁的日子越来越近,家里没有钱置办酒席,母亲十分要强,她想,一辈子的脸面撑不起,撑一时一事总行吧。于是母亲就把家里种的黄豆、花生、辣椒等背到集市上卖掉,又找亲戚借了点钱,随后从集市上买了几十斤猪肉和菜运回家中。然后,提着两瓶酒和一条烟,去寨里吴厨师家,请他来家帮忙办酒席。
吴厨师大约四十出头,中等个头,一说一个笑。据说他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里当炊事员,主要负责切菜、打杂或给主厨当助手。头脑好使的他跟厨时间久了,学了不少,也能炒一手好菜,就当上了厨师。几年后退伍返乡,没想到在部队里学到的厨艺派上了大用场。村里左邻右寨,不管谁家办酒席,都会请他帮忙。他是个热心人,从不推辞,总是尽其所能把酒席上的“八大碗”办好。久而久之,大家似乎忘了他的真实姓名,都亲切地称他“吴厨师”。
那天,吴厨师来到我家,看到父母买来的肉和菜后,高兴地拍着胸脯对母亲说,你家买的这肉肥实,油脂好,其它菜品种齐全,适宜制作八大碗,我做好后,保证让大家吃得满意,你就一万个放心吧。随后,吴厨师根据母亲提供的酒席桌数,掰起指头,详细算了算八大碗菜的菜谱,随后又找来两个帮手,立马动手操办。
吴厨师先把猪肉分割好,把好点的切成坨状或片状,用来制作猪膀、糯米扣、盐菜坨坨肉、片片肉;用猪骨头炖了三锅海带和萝卜;又用米面和猪肉碎骨混合在一起炸了二大盆酥肉。接着又准备好炒猪肝、猪心的食材。摆酒席那天,寨里帮忙人分别将蒸、炖、炒等各种做好的菜分装在碗里,一一抬上酒席。果真,如吴厨师所说,桌上的亲朋好友们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伸出大拇指夸赞,说我家八大碗办得真好,肉多量大,吃起来真香,真过瘾。
那时,我年幼无知,对吃八大碗有些不解,就问父亲,这菜为啥只能做八碗,不能多做吗?父亲笑了笑,对我说,简单打个比方,你调皮捣蛋时,我会对你说,再不听话,我打你两下。“两下”是一个说顺口的话,“八”字也一样,要是条件好的人家可办成八碗、十碗、十二碗或更多都行,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有的千般样,无的大模样”。但按习俗,酒席上有吃双不吃单的说法。尤其是喜酒,一定是双数。听了父亲的话,我终于明白八大碗所表示的意思了。
二
说起老家请酒吃八大碗,有不少约定俗成的法则。办酒前,谁家办酒席,除了请吴厨师之外,还要请王召客。王召客名叫王成龙,他五十开外,个头高大,身体结实,声音洪亮,很有号召力,寨里谁家办事,都会请他操持。王召客会应主人之托,提前告知各家各户。告知中,时不时会说上一句“帮别家等于帮自家”的大实话。别以为这话平凡普通,那作用可大着呢,你看,到办酒席的前一天,男人们一个个会把家里的桌子、板凳抬来,女人们纷纷把提前生的豆芽、磨的豆腐等送到主人家。接下来,男的搭棚,砍柴挑水,摆好酒桌板凳,女的洗菜洗碗,抱柴烧火,相互吆喝,有说有笑,呈现出一副热热闹闹的场面。
到办酒席那天,吃酒的亲朋好友陆陆续续来了,中午过后,就开始摆酒席。这酒席前前后后要摆三四轮,每轮六桌或八桌,王召客会安排几个细心的男人,按照次序用木盘端着八大碗出来,分送到餐桌上。上菜一般先上配菜,再上主菜,然后是汤菜。主菜放在餐桌正中,配菜围着主菜,要是有鱼,鸡、鸭这几道菜,碗里的鱼、鸡、鸭头一定要对着正上方。菜上齐后,客人们就可以入席了。
一般每桌坐八人,东边为尊,属于正方向,入席时要让老人或长辈坐在东边。八大碗中蒸菜面上的肉只有八片或八坨,一人一片或一坨。那年代,村里生活贫困,人们除了逢年过节外,平时只有寨里人家办酒才能吃上肉和好菜。只要有人家办酒席,我们这些小孩儿可高兴了,既可一饱口福,又能聚在一起玩耍,即便在学校里上学,心早就飞走了。放学铃声响起,一溜烟跑到办酒席的人家,争着抢着坐酒席。由于年幼无知,闹出了不少的大笑话。
有一次,家居流长乡宋家寨村的大姨爹家大儿子结婚,母亲叫我和她一道去吃酒。那时我不满九岁,不懂事,坐席时,就跑去正上方坐起,几个老年人站在一旁取笑我,母亲见状,赶忙把我拉下来,我不愿意。母亲见我不听,就打了我两下,我“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生气地跑开了。回家的路上,母亲给我了讲了很多吃酒席方面的礼节,我明白自己错了,表示今后一定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记得读小学二年级那年,刚开学不久,寨里王大婶家小儿子娶媳妇,我和吴小胖他们一起去他家吃酒。由于当年吴小胖家喂养的年猪突然生病死了,家里穷困,没钱买肉,连过年都没吃上肉,心里慌着,一上桌,一筷子下去就挑了几片肉,三下五除二,很快吃进肚里,其他人只能干瞪眼,哭笑不得。
更没想到的是吴小胖刚下酒桌,接着又跑去坐下一轮。王召客看见后,高声大喊;“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哈。请各家父母管好自己的小孩,吃一席就行了,不能再吃二席了。”吴小胖母亲听到后,立马把他从酒席位上拉下来。可吴胖子死活不干,两只手死死拉着桌子,父母急得直跺脚。其实,在场的人心里清楚,吴胖子是没吃够,才会这样。可酒席上的八大碗是有限的,要是其他小孩儿都像吴小胖那样,那后面的人就吃不上了。
三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照耀下,老家公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生活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酒席上的八大碗早已变了样。1998年6月的一天,儿时好友吴胖子家大儿子结婚,我带着家人前去祝贺。到了一看,让人大吃一惊,吴胖子家过去的土墙房变成了高大的小洋楼,宽敞的院子中间摆着八张大大的圆桌,召客师是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他衣着整齐,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招呼着来往的客人。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不一会儿,就开席了,那位年轻的召客师走过来,热情地招呼我入席,还笑着调侃说:“你年三十晚脚洗得真好,来得恰是时候。”我一看,餐桌上除了摆放传统的八大碗外,还摆有鱼、虾、蟹等,这些菜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细数下来,整整十八碗。心里不由感叹,哇,如今,老家的八大碗好丰盛啊,和城里的酒席不相上下。
我吃得正香时,吴胖子和他老婆过来给客人们敬酒,他见到我,寒喧几句后,就问我菜的味道怎样。我触景生情,瞬间回想起他小时候吃酒席的窘迫样儿,就和他开玩笑说,反正我吃一轮就足了,不会再吃二轮。吴胖子明白了我话里有话,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你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了,这事都过去几十年了。你看,当年的吴厨师,王召客他们,走路都拄拐杖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吴厨师和王召客坐在院前的石坎上,朝着我笑呢。我赶忙起身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
这八大碗色香味俱全,谁是操盘手呢?吃完酒席,我怀着好奇心来到了厨房门边,往里一看,炒菜的是一个瘦高个的男厨师,他头上戴着白帽子,身上穿着白大褂。厨房中打下手的全是陌生面孔。一打听,方知炒菜师傅名叫何超超,家住息烽县黑神庙街上,原在县里一个单位食堂当厨师。当他看到农村红白喜事都要办酒席,就辞职回家,成立了“息烽黑神庙街八大碗专业队”,专门为农村需要办理酒席的人家提供一条龙服务。由于他们做菜专业,收费合理,讲求信誉,深受人们好评。
更可喜的是近年里,老家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打工赚钱后,在城里购买了房子,他们请客办酒选择了城里的大酒店。几年前,老家一位堂兄在省城开办起了一家房屋装修公司,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前年,他幺儿子结婚时,在省城著名的“大城精舍”大酒店为幺儿子操办了婚礼。餐桌上摆满了十多碗鸡、鱼、虾及各种大菜名菜,真让人大开眼界。
回头又说那天,我们几个看到“十八碗”的招碑后,不约而同走进了这家餐馆。席间,大家一边享受着桌上美味十足的十八碗,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回味着儿时吃八大碗的那些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