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惊蛰春雨天地动(散文)
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彷如一道道指令,在季节的后面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立春带着新的气息,让人们意识到一年新的开始已经来临。而惊蛰则如同一声号令把万物从各自隐藏的角落里催了出来,让春的气息开始席卷大地,万物开始运行。
就在今年的惊蛰前夕,我也被它眷顾了一次。事情要从一月开始说起。
那是一月二十二日的晚上,我看到谭国伦老师转发的一篇文字链接,写着“啄木鸟杂志社”它是那么的清晰,清晰得让我掀开了三十几年前的记忆。于是我在朋友圈留言问:“老师,这是三四十年以前的那份《啄木鸟》杂志吗?”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因此我打开了那篇名为《逃逸》的作品,与此同时也打开了我曾经的回忆。那一刻,我在文字里品味、寻觅那份杂志曾经的味道。
当我看到导读上写着“小编说: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戏剧性的故事虽是一个闭环,但小说主人公的善良却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丝亮色,同时提供了免于自私自利的内卷循环往复的另一种选择。”这段以后,更觉得这就是三十九年以前的那份杂志了。我第一次接触《啄木鸟》杂志是在通州的一所医院里,那时我得了一场病在那里住院治疗。期间我在那里认识了几位外地的姐姐。
在和她们的交往中,我看到了《啄木鸟》,记得它的内容是写破案类小说的。当时的我对于小说中的案件发展也充满好奇,因此,我也就把它翻了又翻。
后来父亲带我天津姥姥家,看到路边的书报摊上也有这本书,就给我买了一本。虽然内容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本书的名字和内容内容的类别我清楚的记得。到了姥姥家以后,各类杂志和报刊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那些杂志和报刊就把《啄木鸟》代替了。
没想到自己在多年以后还能看到它,也正是如此的遇见让我的内心满是激动,我也因此拉开了小说的序幕。
文字从阳光开始写起,让人一看就觉得心生暖意。在通过一个冯立春的懒腰把环境写的舒适又自然。一阵手机的响动把一份舒适立马带入紧张的氛围之中。再继续就是一些家庭的琐碎与生活做了交代,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在山区里的人们对现代生活质量及要求的渴望,更现实的一面就是一个姐姐在这个家庭里的角色扮演。也让读者看到了出身山区的姐姐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以及对于婚姻生活的展望与态度。本来以为可以顺利进行的事却因为在汇款时营业员的一句“身份证是你的吗?”把文字带入高潮。身份证是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用到的,尤其是一些正规的事件,比如“结婚”,这不文中的主人公立春就是因为“周一上午,小曾早早地来到她的住处,两人相约去区民政局办结婚证。”
再次使用。因为在领结婚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认真审核冯立春和小曾的身份证和双方工厂的介绍信,结果又是问了那句相同的“身份证是你的吗?”让故事更是增加了悬念。
而两位警察的到来及问的那句“谁是冯立春?”更是让人感到蹊跷,也让主人公“冯立春顿时脸色煞白。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竟然要被警察带到公安局。她不由得紧紧拽住了小曾的衣袖。”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曾经的那本《啄木鸟》就在眼前,仿佛它在外飞了三十九年后的又一次回归到了我这里。因此我又把目光投到了那些文字里。
接下来就看到在警察审理结果,就是警察说出的那句“这个身份证已经被注销,也就是说,这个身份证的主人已经死亡。”那一刻“冯立春恍然大悟,警察怀疑自己用死人的身份证进行婚姻诈骗!好大的罪名啊!可问题是,这明明是自己的身份证啊,自己来深城打工,一直用的是这个身份证,怎么就成死人的了?自己明明是个大活人啊!”也许人就是这样现实,在现实面前,那个时刻准备结婚的人“终于得到小曾的回复:“什么时候警察证明了你的清白,咱们再继续!”直到那篇文字结尾那段“一是尽快将死者火化,二是一个月内将死者户口注销,三是找所在工厂要求死亡赔偿。这时候刘大庆才发现,他妻子用的竟然是冯立春的名字。”才把身份证的事情进行了说明。虽说《逃逸》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但是身份证的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这一刻,我仿佛又在那些曾经里走了一次。
因为《啄木鸟》在我最初看的时候给我的记忆几乎都是破案类的小说。我也喜欢追根究底,也许这个杂志正好符合我的性格吧。所以,我很喜欢看。从开始的借阅,到后来老爸在报摊上给我买,我一直在破案的文字里挖掘案件的谜底。再后来姥姥家的其它书籍代替了它。
因此我也就在文底写了留言“《啄木鸟》我看的时候就几乎都是破案的小说。我也喜欢追根究底,也许这个杂志正好符合我的性格吧,所以,我很喜欢看。开始是借阅,后来就去天津了,老爸就在卖报的摊位上给我买了一本儿。后来别的书籍代替了它,真没想到还能看到,依然是老味道。”令我没想到的是一条留言不仅收到了回复,还居然获奖了。
就在惊蛰那一天,我竟然收到了《啄木鸟》杂志给我寄来的一本《啄木鸟》杂志,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一条留言,居然还能获奖,竟然还能给一本书,意外,意外,纯属意外。但是看到它的样子,让我不禁有种不太爽朗的感觉,因为我感觉它的体积小了一些。因此,很想看看它的内容。那一刻,特别希望它的内涵足可以证明它也在成长。为此,我写下了一首即兴打油诗:
《惊蛰》
一场春雨天地动,万物复苏景色朦。
三十几载老友见,回首岁月旧翻腾。
在如此的感受中,我也考虑了很多。一本杂志几十年未改初衷,而且还能如此蓬勃的活跃在如今的文坛里。那一刻,我便想这不正与我们江山对作者的要求不谋而合吗?我们这些在文字里攀爬的人心里不也正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吗?这就是对“植根于民,魂系万家”最好的诠释。在我们的文字里都希望可以带着大众的期待行走,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在最真实的生活中截取点滴,经过自己的精心的雕琢,真情刻画,让一部部的精美作品展现在读者眼前。因为我们知道社会的真是不会被抹杀的,而那些真实的故事,无论怎样渲染它的魂魄始终是人民心中的最美的风景,但愿我们的故事在经过数十年后也可以被我们再次遇见、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