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恒】童年下雨时(散文)
近日,大雨已连续下了整整三天,不带任何停歇;看天气预报,还有三五天的阴云密布。河边,浑浊的河水汹涌地漫过堤岸,肆虐地摆动身子。看着密密麻麻的雨脚,浓浓的思绪也走进了曾经的童年岁月。
家里贫穷,父母养育了五个子女。泥土夯筑的房子,房顶是黑色的土瓦,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齐上阵,找出所有的盆与桶,装在漏雨的地方。这里一盆,那里一桶,走个路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会踢倒去,水泼了一地,家里变得泥泞不堪,当然惹来父母一顿骂。有些漏雨点在阁楼上,那里常年人迹罕至,黑乎乎的,没有光线,灰尘厚厚的一层,爬上去一次人的脸上、身上全是灰,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黑人。有时候,也懒得洗,因为要不了多久,盆里就会满,还得爬上去倒一回。
到了晚上,躺上床,总要小心翼翼地将被子挪了又挪,卷了又卷,生怕被漏雨滴到,就没有办法睡觉。闭着眼睛,听着滴滴答答的声音不绝于耳,倒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毕竟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正如父亲每次总要架上梯子,我们在下面紧紧地扶着,他在下雨的地方做上记号,一等天色刚放晴,立马小心翼翼地爬上屋顶,换瓦拾漏。虽然土瓦符合江南徽派建筑的审美观念,但质量确实堪忧,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差,买来的都是歪瓜裂枣,自然同样的故事继续上演。年年重复,已经变成生活中常奏的歌曲。
梅雨时节,涨水是必然的。河水平时有多温柔,涨水时就有多残暴。哗哗的雨势就是最好的战鼓,鼓声擂动中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扭动着黄浊的身躯,肆意践踏所有的一切。过河的木桥来之不易,是父母从山中砍来粗壮的树木,用斧头不断地砍削拼接,费上几天的工夫才搭成的,自然弃之可惜。涨水前,父亲就根据天气预报,早早地扛着移到岸边,或者用铁丝紧紧地捆住,以防被水流冲走。
木桥可以搬走,没有长脚的庄稼地却搬不动。为了灌溉方便,庄稼地多在河边。大水上岸,河堤经常被冲毁,稻苗与辣椒等农作物就遭了殃:有的连根拔起,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东倒西歪,生命随时“香销玉殒”……让农民好生惋惜,徒然落泪。尽管没有任何办法,父亲还是固执地套上雨靴,一次次地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岸边心急如焚,或者拿着锄头装上一尼龙袋沙子进行围堵,可在汹涌的河水面前,这丝毫没有益处。雨过天晴,洪水退去,全家人又全副武装,卷起裤腿,扶正秧苗,修筑堤岸,丢弃沙石,从远处挑来肥沃的泥土重整田地。看着重新焕发容颜的庄稼地,父母才微微展开额上的皱纹,在灿烂的阳光下露出笑脸。
涨水时,许多废弃的木头会顺流而下,在水中荡来荡去。父亲没什么农活可干,就提着“锣钩”来到岸边。“锣钩”类似于标杆,有锋利的尖头,尾端系上一根粗绳子,可以投射,打捞木头。看着木头从上游漂来,父亲紧紧地盯着,高高地举起“锣钩”,猛地扎下去,再提起绳子,木头就像鱼一样被钓到岸边。在这方面,父亲是个高手,又舍得吃苦,早出晚归,总能多打捞出几根木头,是全村最多的一个。这些木头晒干后,可以作柴火,可以修猪栏,可以搭菜架,作用多多。
我们小孩子也不闲着,脱了鞋,光着脚,披着薄薄的塑料雨衣,帮忙抬木头。“嘿哟,嘿哟”,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没有木头抬的时候,就沿着河岸跑上跑下,侦查木头的讯息告诉父亲。因为打捞木头并不是我们的独家生意,几乎全村的男人都蜂拥而至,就为了少得可怜的几根湿沉的木头。毕竟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贫穷是每户的底色,勤劳是唯一可以依赖的背景。
下雨,童年的孩子是多么开心,嘴角上翘,眼睛微眯,哼唱着只有自己能听懂的歌谣。因为大雨滂沱,父母肯定不催我们干农活。偶尔,大家生起钓鱼的念头。鱼钩是没有的,根本没钱买。怎么办?从妈妈的针线盒里,偷偷找来一根缝衣针,用钳子夹着,拿到旺旺的炭火上烧烤,烧得通红,用锤子敲弯,再用个小凿子凿出一个小倒钩。所有的程序,都必须细心再细心,稍有不注意,鱼钩就无法制作完成。缝衣针虽小,但母亲格外珍惜,能拿一根不挨骂,已经让人庆幸,可不敢多拿。
鱼饵就是蚯蚓,拿锄头去撬开石头,翻挖墙脚的土,总能翻出几条来,装在瓶子里带到河边,需要时用两根手指头抠出一小节。由于技术欠缺,钓到鱼的机会非常渺茫,但总有上钓的笨笨的鱼儿。这个时候,我们总是乐不可支,喜上眉梢。尽管几条小鱼儿是不足以打动母亲开锅烧鱼的,那鱼终究是喂了一天到晚都吃不饱的鸡,我们还是兴致盎然,一次次跑到河边。父母看到,也只是叮嘱:小心点,别掉河里。我们高声回答知道了,人却跑得特快,脚像踩了风火轮。
有时,就是啥也不干,坐在家里,看着雨丝,也是极美的事。山翠绿,树高大,花火红,路平坦,每一片叶子都被洗过,散发着无限的光泽。我吮吸着飘来的雨丝,吧唧一口,咂品一下,香甜,别有另一番的味道。这感觉不同于美味的菜肴,不同于鲜嫩的山果,而是大自然的清香。在这清香里,我畅想着美好的未来:通过努力,住上高大的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陪着父母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游玩,享着国家的红利奔向小康。
童年的雨连绵不绝,下在过往的岁月里,滴滴答答,绽放出的却是鲜艳的花朵,清香扑鼻。因为亲情在,童年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