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浮邱山随想(散文)

精品 【流年】浮邱山随想(散文)


作者:彭晓玲 布衣,44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55发表时间:2024-03-13 10:29:07

浮邱山,是怎样一座山呢?还没到山脚下,坐在车窗旁的我,就不停地张望前方峰峦起伏的浮邱山。山并不高,但山峦众多,平地拔起,很有些气势。天气晴好,有淡淡的雾缠绕着浮邱山的山山岭岭,安静而又神秘。当地友人告诉我,因为此山常年云雾缭绕,远看若浮,近看若丘,雨看若浮,晴看若沉,故名“浮邱山”。我不由再次眺望,在此初冬季节,浮邱山仿佛裹在时光的琥珀里,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道长,抑或是满面沧桑的忠厚长者,神仙气与世俗之气,和谐地浑然一体,闪着幽幽的光泽。
   我也知道,就在山顶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浮丘寺。寺的周边,环绕着二十二棵古老的银杏树,一棵棵高大壮硕,树龄均超过1000年。最老的那株位于寺门前,高达十八米,且枝繁叶茂。想想吧,一棵棵高大古老的银杏树,倘在春夏时节,古寺在浓密的树阴遮护下,分外清幽而凉爽。那么,初冬的银杏树群又是什么模样呢?微风吹过,片片金黄的树叶,就如只只黄蝴蝶翩翩而飞么?
   于是,我一心只想赶紧爬到山顶,一睹浮邱山及浮邱寺的风采。
  
   一
   沿盘山公路而上,不时遇见三三两两的游人,一个个步履轻松,神情愉悦。我平日里最喜欢爬山,不由招呼同伴加快步伐,且三步两步跑到了前头。站在路边眺望四周,但见漫山遍野的树木,色彩缤纷,透着成熟和厚重的气息。我由衷感叹:初冬的浮邱山真是美!倘能踏着青石板路,悠悠而上,就更好了。不知浮邱山当年有没有青石板路?一旁的当地友人令娥笑道:怎么会没有呢?我之前爬浮邱山时经常走呢!这条青石路,一直静静地卧在浮邱山的山林间,自山脚蜿蜒至山顶,是陶澍的二夫人贺元秀捐修的,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路还保存得很好,走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山顶。只是现在人们很少走了。如果你想走,快到山顶时,还可以走上一段呢。
   陶澍?贺夫人?没想到此山还真有青石板路,没想到陶澍与浮邱山竟有关联,真是又惊又喜。之前,我写了二十多位与湖湘文化关系密切的湖湘文化名人,与陶澍有关的,一番探究,知道他与桃江有着深厚的渊源。最后却没有写陶澍,心里一直过意不去,总想着什么时候好好写写他。隔着时空,终是在此异乡与他相遇了,也许是冥冥中的巧合吧。
   在晚清时期,陶澍的出现,引导并影响了中国历史与湖湘文化近代人才的发展,被赞誉为“经世派中的实干家”“湘系经世派的柱石”。陶澍出生于安化小淹镇陶家湾。陶氏历代颇为富裕,陶澍高祖时,富为小淹之首。及至祖父陶孝信,生性淡泊,不事生产,家境日渐贫困。到父亲陶必铨之手中,家境已没落到“无田可耕稼”“采藜藿以佐食”的地步。后来陶澍曾在《乃有此庐落成》一诗中回忆道:
   泣思先子时,啸歌一室偏。
   老屋不三间,瓦缺全无缘。
   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
   清风出四壁,星月摇床前。
   可见其家境贫穷,居室不全。陶必铨便决定凭自己的满腹诗书,择地设馆授徒。于是,陶澍13岁起,就随父陶必铨到桃江宿学曾攀润家跟读。嘉庆三年(1798),陶澍19岁,又随父到桃江石井头宿儒刘静园家馆读,直至抵京参加会试。由此,他先后在桃江学习生活了九个年头,与桃江结下了浓厚的感情,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至嘉庆七年(1802),25岁的陶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十五名,赐进士出生,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功臣馆纂修官。从此,陶澍从资江北岸出发,走上了他三十七年勤勉的官宦生涯,为中国历史翻开了风云变幻的一页。
   昔日贺夫人胸襟开阔,聪慧异常。她洞悉夫君陶澍的心事,懂得夫君对浮邱山的特殊情感,乃出资修建了长达十余里从东面上浮邱山的青石路。由此,大大慰藉了远在外乡游子的心灵,方便了拜神的人们上下山的路途。
   对这位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我自是充满景仰之情,想想竟然能走走先贤曾经走过的路,能走走他夫人捐修的青石路,更是欣喜万分。毕竟是集体行动,不能尽兴地去走那条悠长的青石路,便赶紧坐上接应我们的旅行车,想赶早去走走山顶那段青石板路。看着窗外路旁一丛丛黄色的野菊花,如点点星辰顽皮地闪烁,那条悠长的青石路仿佛蜿蜒在我的眼前:在密密的树林间,轻风拂过,青石板路沿山从容而上,一块块质朴的石板青幽洁净,平静地葡伏在泥土之上,任人们从自己身上踏过。年年岁岁,风风雨雨,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川流不息,直奔山顶的浮邱寺。于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流水般从青石路上蹚过去,包裹着、浸润着块块青石板。当“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悬挂在寺中的古老大钟响了起来,钟声悠悠而来,余音袅袅,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黄昏时天灰了,云雾翻涌,山野越发深邃,青石板却在静静地回想着白天的情景,人世间的况味令它陷入了沉思。
  
   二
   车快到山顶时,令娥便叫车停下,说青石板路就在前方不远。待几人奔至跟前,竟被木板拦住了入口,说石路不安全,不许通行。我不由愕然,悻悻地站在路口,只得回头去走那条宽阔顺畅的水泥路。
   很快就到山顶了,浮邱寺跃然眼前,暗红色的墙,在秋阳里兀自沉静。再一看,左右两棵硕大的银杏树,直入云霄,只有顶部密密的金黄的叶子在初冬的风中摇摆。而地下,级级石阶上,散落着铺了一层灿烂的黄叶,任人们踏过。我怯怯地从那些黄叶上走过,站在寺门口抬头四顾。就在寺前,环绕着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我震撼了,要经历多少岁月,银杏树才能长得那么高那么大?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练就如此从容深沉的模样?要遭遇多少变故,才能达到如此宁静淡泊的境界?银杏树自能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古寺则会传承人类的文明与精神。刹时,浮邱寺在我眼前高大起来,神秘起来。
   我随着众人走进了寺里,院子里有些零乱有些衰败,那些青砖青瓦沾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苦难,其气势及气度远远不及寺前那些参天古树。不知当年少年陶澍首次登上浮邱山时,古寺又是怎样一副模样?当我走进祖师殿时,一眼看见高大庄严的祖师塑像时,一种异样的感觉席卷而来,我想,当年陶澍应是在此殿虔诚地膜拜了真武祖师。
   其时陶澍年方十五,随父登上了浮邱山,饱览了浮邱山的大好景色,朝见了山顶上浮邱观的真武祖师。就在祖师殿前,两行朱红拓印的大字跃入他的眼帘:“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士;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他吟咏再三,心潮澎湃,不胜敬仰。念及自己今后将要参加乡试会试,跻足仕途,不觉随口说道:“我若得志,定当衣锦还乡,光祖师功德,造福于桑梓”。随后,他来到真武祖师前,虔诚地顶礼膜拜,求得了一支上上签。后来,他果然一路顺畅,一试中第。
   出得殿来,陶澍极目眺望,但见苍穹碧蓝如洗,深邃空阔,再西眺雪峰青翠的山脉,东望资水蜿蜒如玉带,不觉心旷神怡,壮怀激烈。他觉得自己就是一匹矫健的天马,在天庭里纵横驰骋,甚是惬意。回想登山所见所闻,他激情澎湖地口占一绝:
   九重天动九重恩,九曲龙江望日行。
   他年我若成龙凤,报予江南万里春。
   寒窗苦读数年,陶澍22岁时,从桃花江北上,抵京会试。中进士后,先是主讲澧阳,接而任四川乡试副官。之后,相继授江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42岁赴山西任布政使,继任安徽布政使。之后,即擢升为安徽巡抚,46岁巡抚江苏,至51岁授命总督两江,兼理盐政。陶澍三十多年仕途可谓平步轻云,官运享通,且政绩杰出。官越做越大,政务越来越重,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浮邱山更是令他念念不忘。
   因黄氏夫人生了三个女儿,迫于当时的封建观念,十年后陶澍又迎娶了贺元秀。贺氏夫人其时十八岁。此时约为清嘉庆年间,陶澍任江苏巡抚之时,正是四十岁盛年,遂于浮邱山麓广置田产,兴建宫保第。北至鸣石滩,南至沙田湾,西至广济桥,东至金柳桥。纵横数十里,阡陌交通,春种秋收,好一派田园风光。
   宫保第地处浮邱山与桃花江之间,其青砖青瓦,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有三进五间四厢100多间房屋。背靠四季常青的人形山,门前有清清的月塘,如明月初升,塘边有依依杨柳,塘外有清溪,如玉练围绕宫保第。溪边遍植桃林,两边则为碧绿的田野。春来桃花争艳,禾苗铺绿,倘从宫保第望去,若红霞染碧海,仿佛置身世外桃源。陶澍曾赋诗《壬午十二月二十日大雪》:
   春光才透三公纤,暮野云寒未解严。
   竹外乍如听撒米,梅边先已报调盐。
   迎芒吏去迷鞭影,骑马人归压帽檐。
   传语老农同一笑,收将喜气上眉尖。
   一幅活生生的宫保第瑞雪图,满纸生面,满是喜气。
   可陶澍为官清廉,服官数十载,生活一直很节俭,为何修了这么一座庄严精致的大宅邸?
   说来有趣,道光十七年(1837),离家20年的陶澍从南京回乡省亲,十八只大船浩浩荡荡,煞是醒目。被官员鲍文淳发现,便告他贪赃枉法,搜罗金银珠宝返乡。龙颜震怒,派钦差大臣拦截检查,却是十七船砖瓦石头,外加一船书籍。闻得陶澍为官实在清廉,大张旗鼓只为宣扬皇恩浩荡,道光帝龙心大悦,传旨将砖瓦石头换成金银珠宝。这一船金银珠宝,陶澍用来修了这座宫保第和桃江的别墅,还在安化48溪各修了一所学校。
   令陶澍欣喜的是,贺夫人在宫保第生的第四子葆贤,即慧寿(前三子早殇),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作诗出口成章,人称“小李泌”。时陶澍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政务繁忙。他怕误慧寿学业,便让贺夫人携其从江苏回到桃江,住进宫保第,特请益阳名儒蔡用锡教读。在这里,元秀母子一住就是三年,慧寿学业大进。惜其又不幸早殇,后其姐夫胡林翼汇其诗作,编成《慧寿遗作》,写桃花江的诗就有三首。《桃花江》就意境优美,读来意味深长,果然名不虚传:
   江水浩无边,桃花两岸然。
   试问蓑衣翁,何处是洞天。
   金色的阳光照在浮丘寺青砖墙上,金色里便透着悠悠的青色,那些金青色便是历史的光芒么?我在寺内四处找寻,找寻陶澍昔日的足迹。就在祖师殿后面,在观音殿里竟然找到了道光皇帝赐给陶澍的御书“印心石屋”,摩刊于佛座台前两米长的一块青石板上。我想,陶澍应是一直未曾忘却昔日在浮邱山真武祖师殿的约定,正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之时,他重登了浮邱山。为了以示虔诚,他捐献巨资整修了真武祖师大殿,在大殿上亲笔题写万民生福匾额,还将御笔“印心石屋”摩刻在寺里。一座乡野山上的寺庙,竟得到陶澍如此礼遇,又是什么缘故呢?
   当再次来到寺外,我的眼里便全是那些古老的银杏树,在阳光里熠熠发光,片片黄叶不时悠悠飘下。再看银杏树下,已是满地金黄,与暗红色的寺墙,有着强烈的视觉对比。时间的流动与停滞,仿佛已融为一体,我不由神思恍惚。沿着石头围墙往左走,行没多久,便看到了二三座杂草萋萋的师长墓。寺里的香火挺旺,先师们的墓地却没人打理,真令我疑惑。再往前走,便是寺后了,一条弯弯的青石板路寂寞地向上延伸。我踏着石板往上行,青石板已然有些残缺,但我终于走在贺夫人捐建的青石板路上,内心有微微地激动。
   缓缓走着,我不知道贺夫人走过她自己捐修的青石板路心绪如何?陶澍当年再次登山的所见所感,曾挥笔写就一首情感奔放的古风《浮邱山》。此诗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也是最为打动我的地方:人生适意随处是,大隐小隐无彼此。乐山岂必长住山,山中之人应莞尔。他是经世的极力倡导者,也许在他看来,陶渊明独善其身,空有世外桃源之理想。而明末清初的江西巡抚郭都贤(桃江县三堂街人)出家后,用志过激,致使晚年巅沛流离,遁入空门。陶澍虽然这时正是官场得意之时,但他既不赞成独善其身,让济世理想落空的厌世乐道行为,也不主张为虚空的目标采取过激的行为,作出无谓牺牲的无我殉道。事实上,落发为僧,大隐归山,都不能达到救济天下的目的,能做到独善其身就不错了,也不见得可取。而像陶澍这样既大隐于朝,又小隐于乡,外仕内圣,亦儒亦道,或许更能施仁德于百姓,造福于桑梓。
   也因此,在陶澍看来,无论大隐小隐,只要亲人、百姓抑或山上的神仙都“莞尔”就行了。不得不承认陶澍的境界,他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他满心都是苍生社稷。而他曾经题写的匾额“万民生福”就代表了他所有的期盼与努力吧!
  
   三
   没走多久,青石板路便没有了。我站在寺后空地上,空地边上有栋空房子,也有些菜地,菜长势很好。这里视野开阔,我极力眺望山下,广阔的田野上,满是大大小小金黄的稻田,点缀着一栋栋色彩斑斓的楼房。活色生香的俗世生活气息,迎面扑来,既生动又浅薄。
   清道光五年(1825),那年陶澍调任江苏巡抚,宫廷画家张九鸣特意为他画了一幅画像。画上的陶澍眉浓须长,端坐于一株桂花树旁。他曾自题诗于画上:
   平生未见先生笑,今日拈花喜欲盈。
   池馆香催桃汛稳,似问河水已澄清。
   从来不见笑的陶澍为什么笑了呢?因为河道已经疏通,即使桃花汛来了,也可高枕无忧了,终于可以享受享受难得的宁静。但他的背依然挺得直直的,因为他无可依靠,一直靠自己打拼过来。
   其时,影响国计民生的三大政河工、漕运、盐政都急需改革,甚至到了山穷水尽。张九鸣作的画像上,陶澍的眼睛如鹰隼一样锐利。他的眼光实在锐利,以他经世之才和实地调查为底,一眼就看出了当朝吏治弊端之所在。于是,他大刀阔斧地改革,海运改河运,纲盐改票盐,银块改铸币,快刀斩乱麻,如惊雷,如闪电,划破积弊丛生的中华大地,一举击中要害。三大政起死回生,令人叹服。
   见我站着不动,一旁的友人就催促我:别发呆了,得下山了,都十二点多了!可她哪里知道,浮丘山之行,令我沉入陶澍的世界不能自拔,满心都是对他的景仰之情?遥想重重的晚清时期,陶澍极力提倡“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主张“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仅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气概,不仅是道光年间经世思想的信奉者、倡导者、宣传者,而且还是身体力行者和实力推行者。林则徐、魏源、贺长龄、包世臣、姚莹、龚自珍、黄爵滋、汤鹏等都团结在他的周围,视其为首领。对经世派的后起者,如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也有深刻的影响。其提倡经世思想,影响深远,功莫不大焉。
   当我回到山下,再次仰望浮丘山,那些往事那些前人,都已沉入逝去的岁月里,却又透出耀眼的光亮。

共 56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出游浮邱山是一次偶然,知道浮邱山与陶澍的关系,且能与古人走同一条青石板路,才是最大惊喜。就因为此,作者结合陶澍一生的官宦生涯,创作出了此篇随想。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浮邱山,眼前的一景一色即与陶澍关联了起来。陶澍,晚清时代人,经世派中的实干家。作者借助史料记载,为读者详解了陶澍其人一生的轨迹,小时候家贫,跟读学习,经过会试,成功入朝为官,且一生世路平坦。在作者的笔下,陶澍只所以世路平坦,是因为其为官清廉,情商高于他人,这反映在他回乡省亲时,因受人举报所表现出的智慧,及朝见浮邱观的真武祖师时的随口发愿:“我若得志,定当衣锦还乡,光祖师功德,造福于桑梓”。陶澍说到做到,不但修建了自己的别墅,还为当地修建了学校,为浮岳山完善道路及修缮真武祖师大殿。一个人成名,不只因为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是此人有没有为百姓发过声,有没有为一方水土造过福。陶澍者,其一也。一篇警世之作,借物抒情,借景喻人,读来受益匪浅。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3-13 10:35:21
  跟随老师游历一处风景的同时,也见识了一位风云人物“陶澍”。写景容易,写历史人物,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及史记。老师写此篇散文,是下了功夫的,听雪学习了!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3-14 16:27:2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