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万泉河畔(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万泉河畔(散文外一篇)


作者:洪放 秀才,1561.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1发表时间:2024-03-14 15:42:58

到处都在造景。古人造园林,现代的人造他们眼中自认为能赚钱的风景。万泉河就是。一踏上河岸,扑入眼帘的就是人造的风景。一支丈长的毛笔,立在好几十平方米的水泥做成的书卷上,然后是“万泉河”三个大字。不伦不类,令人哭笑不得。旁边河里飘着竹筏,艄公的身段,明显也有些造作。甚至连远处的森林,也让人起疑。
   人造的东西看多了,看久了,就感觉这世界的虚幻。恍惚中,觉得自己也是虚幻的。只好看看河水——河水是真实的。清清的河水,从连绵的森林与大山里流出来,它们不管不问,也拒绝所有的人造与铺陈,它们依然带着山石的质朴,与森林的野气,它们有时候,一眼能望到底,如同七八岁孩子的小心思;有时候,它们却近乎墨绿,你根本看不清它,更别说弄懂它。它们那是一种无声地抗拒——它们有奔向大海的旅程,何必羁绊于游人浮满风沙的目光?
   我独自沿着万泉河行走。我总感到河水这巨大的皮肤的颤动。它仿佛一只躺下的长形的鼓,被天地这大槌敲打。又如同一条滑动的长鲸,偶尔会将尾巴甩向大野。我时常想:流水其实就是天地之间这活泛的经络,它们串联一切,感知一切,记忆一切,又释放一切。它们就是流淌不息的文字,又是纵横不已的风烟,还是被天地写就的族谱、家谱……
   读流水,就能参天地。我读万泉河水,参的是这海南岛在沧海桑田中的变迁,参的是流水中的故事。流水两边山峦上的人像,森林里奔跑的人影,和与人影一道,共同构成这岛屿历史的树影、山影、草影、兽影、鸟影、花影、光影、血影、诞生之影、死亡之影与再生之影。
   有了水,万泉河便是真实的了。于是,我摒弃了那些人造的景观,即使坐在船上,我也是在看河水;即使走在还散发着油漆气味的长廊里,我也在想河水。一条万泉河,便成了这岛屿的代名词,便将这岛屿一遍遍地抻开来,又卷进去,让人的思绪,在其中逡巡,游荡,止息,冲突。
   我当然也不可免俗地想到了元朝那个流放至此的王子。因为那是真实,而非人造。他别离京都,凄惶之中来到这蛮荒岛屿。他第一眼看见的是什么?一定是万泉河水。有了河水,他便活了,便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京都的喧嚣暂时隐去了,血腥的倾轧被隔在千重关山之外。他由此获得了独立。像万泉河水那样,独立地奔流在天地之间。他于是沿着河流行走,在村寨里倾听最平朴的语言,感知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那些都是他不曾听过、也不曾见过的情景与现实。他应该先是震惊,然后是思考,再后是融入。虽然他的融入或许有些无奈。融入的最大后果就是:淳朴的岛屿人将他当作了当地人,给了他最野性最土气的食粮、故事。甚至,给了他那个叫“青梅”的少女。那是他一生最平静最浪漫的时光——他也许曾萌生永在此地的念头。但终于,他还是得回到京都:他成了皇帝。
   岛屿与大陆的情感之分就在于:岛屿对大陆是渴望的。岛屿的孤独,永远大于它的繁华。万泉河水清楚这些。它归入大海,就是藉着无边的海水,获得与大陆重逢。对于那个流放至此的太子,岛屿人不仅把他当作了太子,当作了流放者,更重要的是当作了大陆。后来,岛屿因此获得了建府之利。那个少女成了皇后,将岛屿的基因,重新注入了大陆。
   我喜欢万泉河畔的风物。喜欢万泉河。喜欢岛屿。
   然而,在离开岛屿、离开万泉河时,我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生活和生存在岛屿上的人,他们看岛屿和我们这些游客看岛屿,感受是一样的吗?答案是:肯定不一样。他们看见的是漂流在大海中的一块土地,河流、山峦,都是从大陆撕扯过来的,是大陆的绵延。而游客看见的,只是当下,只是河流的一段,山峦的一角,只是传说和人造的虚幻与感叹。
   并且,我还有一个疑问——回到京都的太子,在后来的岁月里,为什么没有再回万泉河畔?
  
   齐云乡音
   齐云山的“小”一下子惊到了我。真是一座小山,处在皖南这廓大的天地间,齐云犹如一粒芥子——其实应该是如一枚道家的拂尘,或者一枚黑白棋子,甚至一枚九转阴阳道符……可见,道不在大,而在深邃;大道无形,一山一草一木,一石一洞一街,足矣!
   但还是惊到了我。究其原因,是对一座道教名山的期许太高。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奔着真实的风景而来,而是奔着风景在尘世所得的虚名而来。这虚名的来头,五花八门。既有皇帝封的,也有名人题的;既有平民们一日一日喊出来的,也有不知何年无中生有的。不管哪种,其实跟风景并无干系。风景只立在那儿,一切加在风景身上的所谓文化、名人,都不过是虚妄。比如乾隆所给予齐云山的“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细想起来,不仅牵强,也如戏说一般,说完便罢。乾隆题了很多的山,赞了很多的水,但山水并不因其所题所赞,即有所改变。山自亘古,水自沧桑。只是那些题、那些赞,却在发黄的书页中,逐渐枯萎了。风景就像一本大书,留下的,只是书的品质与思想,而那些皇皇大序,有几人记得?
   天下无双,第一名山,却如此地小。小得就像我老家龙眠山的余脉中的余脉。不过,我一边惊到,一边又惊喜。小山之好,就好在静,幽,好在天然、素朴。这或许也是道家选择了齐云山的用意所在。齐云并非因为道教而存在,而道教,却因为齐云山,获得了根之所系,气之所依。无论是山上的太素宫,还是环山的那些小道观,它们如同山上的石头,青苔,泉水,植物,都成了山的一部分。道家所修的道,所悟的道,就是山之道,水之道,青苔之道,流泉之道,草木之道,人烟之道。
   沿山行走,齐云山的烟火之气,是在其他众多山上很难看到的。不仅仅是人多,而是这烟火是实实在在的、平平淡淡的、自自然然的、大大方方的。月华街上,道人们静处一隅,居民们各安其所。山是山,街是街,观是观,宫是宫;商是商,民是民,道是道,烟火是烟火。全真派是道教中最接地气的一派,几乎就融在普通而广大的人群之中。假使没有道袍,没有拂尘,他们一如世人,在人世间穿梭。望着他们安静的面孔,再看看街上从容的居民,我想起一个词“岁月静好”。真的,山中岁月,如此静好,这本身就是修道,就是证悟,就是“成仙”啊!
   平常生活即如仙。月华街,仙来道往。我也择一小店,要了杯绿茶。端茶的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应该是放假在家的学生,送上茶时,给我介绍说这是“白岳黄芽”。我便问何谓“白岳”?她笑而不答。这时从里间走出位老者,长须,青衣,面色红润,说白岳是汉朝时对齐云山的称呼,据说是汉武帝封的。我一听乐了。我不是乐在这老者的回答上,而是乐在他的一口乡音上。我立即改了桐城口音,问道:“桐城的?”
   老者先是一愣,旋即笑着说:“哈,老家来人了。我白马庙的。”
   他坐到桌前,看着我,就像看着一片从故乡飘来的树叶,说:“二十多年没回家了。老家那边,老的都走了。年轻的,不认识了。”
   我说:“不认识没事啊,再怎么着,也是老家。下次回去,我接待您。”
   老者介绍儿子、媳妇和孙女过来认识,说是1950年代末,他随着父母跑到这边来,依山开荒,解决口粮,后来便定居在这月华街。他指着街上说:“这街上,当初一道跑来的,有十几户。大都搬下去了,还在山上的,也就两三户了。”
   “我们过我们的日子,他们修他们的道。”老者说:“天永远是天,地永远是地。再了不得的修行,也都是一生啦!”
   我点头称是,再低头呡茶。茶味正好,不浓不淡,不热不凉。再看月华街,竟感觉自己也成了街上的一个行走者,不疾不徐,得大自在。

共 29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造山,人造河,到处是人造景观,到处显现出庸俗和拜金。只有河中的流水不是人造。看河水,读河水,犹如读一本厚重的史书。元朝皇帝图帖睦尔曾被流放海南岛,并且演绎出与“青梅”的爱情故事,后来他登基皇位后,曾想把青梅册封为妃,只惜青梅无福消受,逝于进京途中。大陆与岛屿原本是同一根土,沧海桑田,依然拉不断、扯不断。齐云山是道教名山,看月华街上行走的行人,不急不缓,岁月静好本身就是一种修道。在月华街品茶遇到同乡,“他”来自五十年代,早这里垦荒种田,扎根于此。何尝不是同样的一种“修道”。文章写了水又写山,看似毫无关联,实际都是对人生的“悟”。修道讲究的是悟,只有悟透人生,才会有靓丽的人生。写山水游记的文章很多,能把游记写到参悟人生的高度,可见作者思维的高远深邃。让人浮想联翩的好文,流年倾情推荐阅读欣赏。【编辑:秀针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3-14 15:50:45
  老师好!写山水游记的文章很多,能把山水和人生参悟到一起,就是一种悟透人生的“修道”。老师文章的境界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读老师的文章,能悟透很多人生道理,多多拜谢赐教!祝好!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3-17 16:44:3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