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箩筐】吼秦腔(散文)
一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阳光普照,天气回暖。我走出家门,去感受明媚的春光。
刚走进县文化广场,就听见一阵悠扬柔和的胡琴声,好像有人在唱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戏迷正在唱秦腔戏。边上坐了七八位老人,每人腿上放着一把胡琴,正全神贯注地拉着秦腔曲调。中间站着一位穿着时尚的大妈,正声情并茂地唱着《三滴血•虎口缘》选段:“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空山寂静少人过,虎豹豺狼常出没,除过你来就是我,二老爹娘无下落,你不救我谁救我,二老爹娘无下落……”
她全身心沉浸在戏曲当中,表情投入,唱腔优美,时不时赢来阵阵掌声。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关中地区被称为“秦”,因此得名“秦腔”。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人先祖呼喊出来的劳动号子,被认为是秦腔的雏形。
秦腔,它能表现出秦人的豪爽气概,能将人灵魂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
打我记事起,无论是喜庆的庙会还是农闲时节的娱乐,村口的戏台上,总能听见秦腔的梆子声,古乐齐鸣,人声鼎沸。
只要有剧团来唱戏,戏台前就围满了人。五六岁的我,个头又小,根本看不到戏台上的演员表演,眼前黑压压的一片人严严实实挡住了我的视线。人群熙熙攘攘,只听见各种乐器混杂在一起的声音。演员们时而唱腔高亢昂扬,时而低沉婉转,时而快速流利,时而慢条斯理,但是具体唱的什么,我一无所知。只是感觉台上的演员们时而欢快喜悦,时而悲愤凄凉,他们的情绪在不停地变化着。
父亲看我急得转圈圈,就随手将我抱起来,让我坐在他的肩帮上。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能看到戏台上有演员在表演。环顾四周,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戏台上,表情随着演员的表演而不断变化,时而眉头紧锁,眼神里透着焦虑;时而笑脸盈盈,嘴角上扬;时而嘴巴微张,十分惊讶;时而神情黯淡,啜泣流泪。他们感受着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当剧情高潮迭起时,他们禁不住拍手叫好。
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戏台上花花绿绿人影在闪动,演员们都穿着戏服,那些衣服色彩艳丽,就像古代人穿的衣服。演员们的唱词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觉得声音清亮,铿锵有力。
小时候我对秦腔戏没有多少兴趣,只是专注于这热闹的场面。
父亲全然被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完全忘记了自己额头上早已汗涔涔了。我索性从父亲肩头溜下来,吵着要吃路边的冰棍。父亲将我放下来后,就给我买了一个冰棍。我仔细品味着冰凉凉、甜丝丝的冰棍。而父亲此时又全神贯注地看起戏来。
二
父亲是个戏迷,每次村里唱大戏,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有时在地头干活时,他也要吼上一段秦腔。
为什么叫“吼”秦腔呢?我有些不解。父亲告诉我,吼秦腔是因为这种戏曲风格以其高亢、嘹亮、激昂的唱腔而闻名,听起来像大声吼一样。秦腔的唱法直接、豪放,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唱腔风格对演员的嗓音和唱功要求很高,因此给人留下“吼”的印象。
他还告诉我,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来表现角色和剧情。秦腔的表演注重唱功和表演结合,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戏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生动展现出来。
有一次,和父亲去镇上看戏,我拉着父亲的手硬是挤到了戏台前,终于可以看清戏台上演员的真实面目了。听父亲说这次演的戏是《穆桂英挂帅》,当锣鼓声响起,戏台上走出身着蓝色戏服,手执写有“穆”字彩旗的随从,他们在台上快步走了一圈,然后又下场了。随着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接着又走出四个身穿华丽戏服,背后插有四面彩旗的护卫。他们整齐划一,威武雄壮,个个庄严肃穆、英气逼人。他们刚走进场,女英雄穆桂英就随即亮相,我立刻被她英姿飒爽的形象深深吸引住了。只见“穆桂英”身穿华丽的戏服,头戴凤冠,身披战袍,腰系着玉带,脚蹬战靴,手执令旗,伴着热烈而又紧张的锣鼓和弦乐声响起,台下也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观众们热切期盼中,穆桂英脚穿战靴,步履轻盈地快步迈上戏台。
她端庄秀丽的脸庞下,浓眉高挑,眉宇间透露出坚毅和果敢。一双明亮而深邃,传达出她的聪明才智和坚毅性格。随着锣鼓的节奏,穆桂英的身段、手势和步伐都会跟着锣鼓的点击而变化,只见她轻轻挥舞手中的令旗。随着鼓点声落下,穆桂英就随着古乐声的节奏唱起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如云,斗大的穆字镇乾坤,上写浑天侯,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哪……”
她的唱腔刚健圆润,节奏明快,情感深沉。我似乎对才台上的穆桂英来了兴趣,禁不住地问父亲:这个穆桂英出场咋那么隆重?前面四个随从,后面有来四个威武高大的护卫,她咋那么厉害?
父亲笑着说:穆桂英的随从和护卫出场时的壮观场面,更能体现她的军队的威严和力量,也更能显示出穆桂英的英雄气概。接着,父亲一边看戏,一边小声地给我讲起了《穆桂英挂帅》这部秦腔戏。
那时我已经上六年级了,戏中穆桂英的英雄形象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她不畏强权,忠贞爱国,拥军爱民,对爱情大胆追求;在战场上,她智慧果敢,英勇无畏,坚忍不拔,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扮演穆桂英的演员身姿优美,声音圆润高亢,能够充分展现出穆桂英的英勇和坚强,赢得观众的满堂彩。
渐渐地,通过了解剧情,我对秦腔有了更多认识。秦腔传统剧目很多以历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展现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沧桑。如《白蛇传》《血泪仇》《赵氏孤儿》等,都是秦腔的经典剧目,让人百看不厌。
三
上了中学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对秦腔戏理解力越来越强。也再加之父亲经常没事时就吼一段秦腔,经过长时间的耳闻目染,我也渐渐喜欢上了秦腔。
有时学着父亲的样,也吼上一段《血泪仇》:“手托孙女好悲伤,两个孩子都没娘。一个还要娘教养,一个年幼不离娘。娘死不能在世上,怎能不叫人两眼泪汪汪……”唱着唱着,也不由自主掉下泪来,仿佛自己成了没娘的孩子,好可怜。
后来,无意间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戏迷大叫板”里,看到哪些演员们在台上声情并茂的表演,真的震撼到我了。其中有一个业余爱好秦腔的演员商芳会,她的嗓音沙哑而浑厚,自然形成,很有磁力,广大戏迷很喜欢听她唱秦腔。
她将《血泪仇•龙王庙》唱到了极致,唱腔高亢,情绪激昂,唱到悲愤处,全身颤栗,仿佛将自己融入到剧情中。仿佛自己就是农民王厚仁,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段唱腔,深深地指责国民党反动的滔天罪行,那种嫉恶如仇,那种愤恨的情绪强烈地被商芳会演绎出来,真情感人,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自“戏迷大叫板”栏目举办以来,可谓是盛况空前,观众参与热情令人振奋,栏目收视率保持居高不下,这从侧面反映了秦腔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在民间广泛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之后,秦腔的演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有众多的名家和优秀的演员,还有许多群众演员。他们以其高超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秦腔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既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我也深受感染,在闲暇之余,总会吼上一段秦腔,身心舒畅,仿佛心灵得到了很大的慰藉。正在写作业的女儿,也会学着我的样,唱上一段她最拿手的《血泪仇—龙王庙》片段。那高亢明亮的嗓音,将她的脸涨得通红,我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掌来。女儿在唱戏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和感受到戏里人物情绪、爱国情怀和精神品质,她也乐在其中,享受着秦腔带来的乐趣。
秦腔的唱腔,既有高亢激越,又有低回婉转,如同黄土高原西北风的呼啸,时而狂放不羁,时而细腻传神,如山间溪流,穿过时间的长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四
如今,秦腔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断地吸收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秦腔以它独有的方式,继续传唱着那些古老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聆听到来自黄土高原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炽热的文化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的秦腔艺术之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在乡村的戏台上表演,更是将秦腔带到了更大的舞台——电视剧、电影、甚至网络平台,以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让秦腔得以跨越千山万水,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
仔细聆听品味秦腔优美的唱腔,我们不仅感受到经典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这份艺术瑰宝,将会不断发扬光大。
此刻,一位大姐正在唱《三滴血》里的“祖籍陕西韩城县”片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怨,姐入牢笼她又逃窜,不知她逃难到哪边,为寻亲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听着那熟悉的唱腔,我也受到感染,来了兴致,不由自主跟着哼唱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