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文璞】内蒙三件宝(散文)
一
内蒙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
莜麦低产,是高寒作物,加工出来的莜面不仅营养丰富,还含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拥有低糖、降压、降脂的作用,只有晋、陕、蒙,包括张家口坝上康保、张北等四县才适合种植。山药是当地方言,其实就是土豆,既能当蔬菜又可做主食,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至于大皮袄,在贫困岁月数九寒天的西口外,用它御寒犹如雪中送炭,尤其是生活在辽阔大草原牧人们,大皮袄就是他们的保护神。
所以,三件宝不仅限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寒冷地区也称之为三件宝。
老人言: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小米饿断腰。论营养扛饿,莜面是粮食之首,在那吃了上顿没下顿,贫困的岁月里,庄稼人清早出工,喝上碗热呼呼的炒莜面糊糊,即养胃又扛饿。为了下午出活儿,中午多数吃莜面,无论是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顿顿、莜面饺饺……吃莜面离不开山药,将蒸熟的山药,拌在咸菜汤酸菜汤或苦菜汤里,如果能烩上锅山药大白菜拌莜面,那再好不过了。无论你是种地的、放牧的、工厂加班的,保你干到满天星斗收工,也不喊饿。
二
传说很久以前,我的老家由于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十年九不收。有一年春天,因长期没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干燥。村民王喜起早贪黑,好不容易开出一大片坡地,可头年收成不好,眼看就过了播种节气,还为今年种什么拿不定主意。
一大清早,王喜就拿了把锹来到自家的地里,望着干涸的土地发愁。这时候,来了位白发飘飘,陌生的老者,没等王喜开口就抓起一把土说:“小伙子,这地方适合种山药。”
“坡地种山药,能行?”
老者笑而不答,从袖中掏出几颗或红或黄或紫的小山药,轻轻放在土地上,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喜虽年轻,也听过关于神仙的故事,他倒地便拜。完后便将地上的小山药,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全部捡起揣进怀里。取过锹就挖坑种山药。他种啊种,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块土地。可怀里的山药还是那么多,更神奇的是,天上竟然下起绵绵细雨。惊喜交加的王喜跑回村里,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乡亲们,帮着大家一起种山药。到了秋天,迎来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故事真假无法考证,可因地制宜,洼地种粮食,坡地种山药,贫瘠的土地因种山药而有了灵魂,每年都焕发勃勃生机。
也许是山沟里穷乡僻壤人迹罕至,渴望富裕生活的缘故吧,早先,我们老家流行办喜事时,婆家要备新白绵羊皮褥子,而且,毛越长越密越稠越厚越好。新媳妇儿进门上炕,不坐那绿底牡丹花的三面新褥子,也不坐红底花喜鹊的三面新被子,而是要坐在皮褥子上。因为这样,日子才会能越过越富有。
有道是:穷讲究,穷讲究,这人啊,越穷讲究越多。
还听说当年山后村里,有个打小没爹娘,三十多岁的光棍儿,好不容易将新媳妇娶进门,因没准备皮褥子,新娘哭天抹泪,非闹着退婚,能言善辩的媒婆,看光棍抓耳挠腮,没了主张,脑子一转有了主意,一把拉过光棍的白茬羊皮大皮袄铺在炕头上,拍着大腿说:“闺女,依婶子说啊,这大皮袄更好,啧啧啧,你看有领又有袖,日子更富有。你说是不是?”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逗得新娘破涕为笑,立马就上了炕,盘腿坐在大皮袄上。
这件事,在山前山后当笑话传了很久,可说过笑过细细琢磨,大皮袄与皮褥子都来自与绵羊,既然是同根,皮褥子如果真的能带来富有,大皮袄同样能带来。
三
一九六五年的冬天,天阴沉沉的,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化成“呜——呜——”的白毛风(暴风雪)越演越烈,肆无忌惮地越过大草原,穿行在山沟沟的自然村里。四面露风的学校提前给我们放了寒假。中午十一点左右,我家门一推,进来两位头戴狗皮帽脚踩大棉鞋,身穿白茬大皮袄的小伙子。
“不好意思,打扰您们了。”其中一人说着话,喘息着将背上的面口袋放在地下,摘下了狗皮帽子。雪霜瞬间融化,顺着眼脸直往下滴答。
“没事没事,出门在外的,别客气别客气。”缝纫机前的父亲,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边往火炉里加煤边说。我的父亲有裁缝手艺,青年时曾经走过西口,深切体会路人的艰辛。
“这是啥村?离青菜沟有多远?”
“这是山前,青菜沟在山后,抄小路也有三十多里。小同志,是不是转向(指迷路)了?”父亲说。母亲指了指炕沿,“快、快坐下暖和暖和!”
“可不是转向了吗,都到山这边了!”
“先坐下歇会儿,等风小些再走。”父亲说。
原来,弟兄俩是来青菜沟探亲的。县城下火车后,白毛风劈头盖脸,别说搭顺路马车了,路上连个行人也没有,只得轮流背着四十多斤的莜面口袋,深一脚浅一脚,往青菜沟方向走。
“本来中午就能赶到青菜沟,这下好了,还有好几十里路呢。想在您家打打尖(吃点东西,短暂休息的意思)再走,行不行啊?”
“可以。山不转路转,谁家没个磨盘压手,求人时候。别说你们打尖,就是路过进来,别的没有,拌炒面总可以。当年我走西口的时候,呵呵,吃过百家饭。”父亲说。
母亲问:“想吃啥啊?”
“我姨来信说这边收成不怎样,娘让我们兄弟给她背些莜面送过来。婶子,就做莜面吧,啥省事做啥。”兄弟俩应承着,双双脱下大皮袄,堆放在门口墙角,盘腿坐在自己的皮袄上。
“炕那么大,上炕等着吧。”
“不了不了,”弟弟摇着头,“这个比炕头都热。”哥哥指了指身下的大皮袄,笑嘻嘻地回答。
母亲用温水和莜面,姐姐们有削山药的,有切酸白菜的,有出去抱柴火的……
母亲搬过大案板,将揉好的莜面放在案板上取过笼,吩咐我们姐妹几个在案板上搓莜面鱼鱼;取过石板,在另一屉上推莜面窝窝。一切就绪,父亲生火拉风箱,母亲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猪油,取半铲放进锅里,待油热后,放少许花椒面几片葱花儿,出香先将酸白菜翻炒加水,沸腾后放土豆条,然后放笼屉上去。
“小同志,哪里人啊?”父亲边拉风箱边问。
“武川的。”
“噢,怪不得面白而劲道,原来是武川莜面啊。”母亲感叹。
“内蒙有座大青山,大青山下有武川。武川县,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
就着浓浓的蒸莜面气味儿,父亲呵呵笑着,说着顺口溜。
“今年我们那里年现(指收成)比这边强多了,除去交公粮,大小平均三百六十斤。”
“武川地平,不像这山沟沟,干一旱莜麦收成就不好。不过,我们这里的山药起沙松软,呵呵,制出来的粉条也好吃。”
“就是,我娘就喜欢吃这边的粉条,每年,都让我们带些粉面回去。”
说话间,莜面就出了锅,两兄弟瞅了眼细争争的莜面鱼鱼,薄灵灵的莜面窝窝,尝了尝香喷喷的土豆烩酸菜,异口同声,直夸母亲手艺好。
直到风雪停止,两兄弟才走。父母虽几番推脱,可他们还是给我们留下半盆莜面。
虽然菜里没有一丝肉,可记忆中,那天的莜面最好吃。
四
在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中,揭笼香十里的莜面,不显山不露水地占了市场。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莜面不止大山般厚道,给予我们满满的能量,更如民歌般清雅,口味千变万化。从莜面鱼鱼、莜面窝窝到莜面饸饹,从莜面饺饺、莜面洞洞到莜面卷卷……各式各样,数不胜数,每一种形态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与莜面相伴的还是土豆。土豆丝、土豆泥、土豆块、土豆片……只要与莜面交织在一起,就能演绎出舌尖美食的乐章,汤料的选择,犹如锦上添花:羊肉汤、牛肉汤、猪肉汤、肉汤素汤野菜汤,黄瓜丝丝、萝卜条条、苦菜叶叶,佐以葱条、姜片、蒜沫、陈醋、耗油、味极鲜、胡麻香油……每一口都是对舌尖味蕾的极致挑逗。
同时,穿着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改变。皮草替代了古老的绵羊大皮袄:貂皮、狐皮、水獭皮、兔皮等,各式皮毛巧妙地运用在皮马夹、皮大衣、皮夹克等等衣服上,轻巧美观,御寒保暖。
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好,可无论何朝何代,何时何地,山药、莜面、大皮袄犹如故乡的根与魂,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情感的寄托,伴着时代发展,伴着人类进步,与我们息息相关,永不分离。
(原创首发)
没吃过莜面,看的我都流口水了。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