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青岩与故乡(散文外一篇)
或许武则天是内心里一直期望着安静,清幽,因此,在地图上看到青岩古镇这个名字时,就喜欢得不得了。仿佛看见一口井,也不知多少年代了,井沿上都是深痕,井壁光滑无比,手一摸,清凉。而井水中,好像还倒映着青苔,或者蕨。早些年,在古镇三河的一口井里,我见过如许的景象——它至今深深的悠漾在我的脑海里,成为能让我静心的记忆之一部分。我理想中的青岩古镇也是。有这样的安静而淡然的名字,就像画中的一座山,突然隐去了绝大部分,只留下一角,平心静气地踞在那里。
我的喜欢,甚至连古镇门楣上的那些青草也能感知。
青岩在贵州。往往有一种现象,越往古来偏远的地方,越是安静,越有风景,而且,风景越能契合人心。贵州便是。青岩便是。一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水,最后才慢慢地揭开这一座古镇。犹如古来的新婚女子,眉眼间都是温和,恬静,幽丽。那用当地并不规则的石头垒砌成的古镇门楣,上面“青岩”两个字,也漫漶已久,且被青苔半遮半掩。我欲伸手去拂那青苔,当然是够不着,不过,在我心里,是拂过了的。
镇上人家,全然不把游客当一回事。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游客玩游客的,购物,踏着石板路想心思;或者停在人家门前,想一窥烟火气息中的那些玄妙;甚至,一定会有人如我一样,想在这行走古镇的人群中,偶然看见一张脸,似曾熟悉,却想不起名字。那是谁?他为何如我一样出现在青岩古镇?
其实,人生行旅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都在与我们记忆中的那些人物相遇。行走的过程,或许也是一种回溯。心灵在尘世中待得太久,干涸了,便在行走之中,获得清凉、慰藉,获得安静、安然。
镇上的点心很多,飘着各种混合的气味——但这是赋有民族特色的、挂着时间痕迹的,而且,都是手工制作而成。看着那些摆在日头和风吹之下的点心,我幽微的内心里,荡起丝丝的涟漪。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母亲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光里,尽力为孩子们做出的那一个个小小的可口的小点心。有时候,会做成一条小鱼;有时候,会捏成一只小猪。我被这涟漪招惹着,站在店门口就吃了起来。这味道自然与母亲的味道有些不同。这味道中有青草的味道,淡淡的,浅浅的,但却明显地咀嚼得到。事实上,我一低头,脚边是青草;一抬头,檐上是青草。而远处,山上青草绵延;整个古镇,其实就是一座青草中的小镇。
镇子并不很长,游客也并不是太多。穿过街道,有一座山,山上建了些亭子。游客可以登高望远。我不想望远,只想站在亭子上看看这青岩古镇。
果然是一片青绿之色——幽静之美,遍布全镇。也有各种不同的旗子,或红色,或蓝色,有的是店家的酒幡,有的是旅游点的号旗,有的上面写满字,有的一色到底,但其中有一面旗,却是青色的,轻轻地晃荡在古镇的门楣之前。青色,这平时极易被忽略的颜色,此刻明亮起来。如同一个处在众多人群中的女子,平时,她是娴静的,但现在,她眉眼生动,像是被风吹拂的青草,又像是从古镇这册页里飞出来的一只青娥……我不喜欢问古镇的历史,也不想知晓古镇上到底走过哪些人,流传过哪些故事。从前,我是每到一地,必得收集相关的书籍,倾听相关的故事,拜访相关的人物,然而,时光久了,我发现:那不过是一种徒劳——古镇,或者那些我曾经收集的书籍、倾听的故事、拜访的人物,都只可能是古镇的,他们永远不会属于一个过客。我们捡拾的,无非是他们的一声叹息,一句歌唱,一字眉眼,我们不可能真正地进入他们,拥有他们,获得他们。
在青岩的安静之中,我时时有走在故乡的感叹。这便是旅行最大的美好吧——
心安处,青岩即故乡!
读无字碑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想起来,也就是读碑、立碑的过程。读碑,是读别人立下的碑。立碑,是立自己这一生的碑。碑,或有形,或无形;或高大,或窄小;或峥嵘,或静穆;或处于高山,或安于一隅;或沐风栉雨,或华亭其上;或漫漶苍溟,或新字如昨;或长有凭吊,或寂寥荒野。但无论怎样,无非就是一块碑。碑立在世上,或者立在心上,那其实都只是生者的事。对于逝者,他已完成了平生功业。有形的碑,无形的碑,于他,均了无意义。说到底,碑,不过是立者对于自我心灵的一种观照罢了。
以如此心态,在乾陵读无字碑,便一下子豁然。
上篇游记她深知:她已用自己的一生,在大地上立下了另一块大碑——那是参天地、泣鬼神的大碑,是治国兴邦的大碑,是励精图治的大碑,是对男权皇权挑战的大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人性的深处追随理想的大碑。
有这大碑就够了。乾陵不过是给后人看的,无字碑不过是另一种象征——纵然武则天走了,但她足够让历史记住她,议论她,不忘记她。
这,可能也是武则天的大智慧吧。很年轻的时候,我住在桐城的西山脚下。西山,早年坟茔遍布。1980年代,一部分地方被平整建房,另外还有一部分地方,依然保留着一大批坟墓。有墓就有碑。我经常在午后的阳光中,沿着小径上山,在那些墓中间彳亍。墓上的名字,或新或旧,或浅或深,或浓或淡,或粗或细。但无一例外,那都是逝者之名,如今形同一个个符号。不过,那是些能让人想象和怀念的符号。我慢慢地读碑。有些碑,能让我想象得出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还在大地上流传,有的,已经湮没;有的,曾经风光一时,有的,曾经落魄游荡;有的,曾是别人心中的秘密;有的,像一张白纸一样,云淡风轻。有些碑上,那后面的子孙名字里,有我熟悉的人。有些逝者,在世时我也曾经见过。但一切都浓缩成了一块碑。西山草木葳蕤,风吹草木,发出令人惊悚的声响。好在我每天行走,也不惧怕。读久了,碑上的很多名字都记得。读着读着,好像碑后面有响动,甚至浮起一张张面孔。我甚至想问:我读得对么?这就是你的人生么?
他们都曾奋斗过,辉煌过,黯淡过,痛苦过,欢乐过。他们都成了碑,他们终其一生,所立起的,就是这立于旷野的碑么?
读过了西山的碑,再读乾陵的无字碑,我没有加入围观之人的议论。对于我来说,这不过是武则天用一生所立的一块碑而已。它同我在西山所读的碑,别无二致。即使没有字,碑后所蕴藏的意义,也不过是一个逝者对这人世的期待、对后来者的注定要遗忘的提醒。
后来在更多的地方,更多的山上或者荒草丛中,我读过更多的碑。很多的碑,已经看不出逝者的名字,那其实也已形同无字。还有一些碑,早已失去了祭奠,他们的后人不知所踪。那其实又是另外一种无字之碑。我读它们,往往想到生者劳碌艰辛,像蚂蚁筑巢一样,立自己的碑,这大概就是人生注定的路径——从混沌中来,向有字或无字的碑去!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青岩古镇是古朴的,自然的,不被任何人干扰的,有乡愁即是安静、清幽。
无字碑中,老师对这个碑字更是感悟颇深。人生的路径注定是向那块有字或无字的碑去的。
问好老师。遥祝老师佳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