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春天与史铁生相遇(散文)
毋庸置疑,春天是一个涌动着希望的季节,让我们紧紧跟随着春天的脚步,一路向前。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读完一篇文章,沉醉在其中,流连忘返。我心里沉沉的,似乎是有一点感伤,却并无哀怨。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描摹的思绪,澎湃而又复杂。
今年的春天很特别,或者,也许每一年的春天都是如此也说不定。但我的感觉似乎总是这样,总是会觉得“今年”的春天更加特别,更加与往年不同。这大概也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只是感觉而已。
感觉,有时候说不清道不明,但自己又分明能够感觉得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确实存在着。我们与感觉的相遇,似乎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奇妙缘分。因为感觉有时候是一种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状态,有时候却只是捉摸不定而又稍纵即逝的一瞬间。
比如此时此刻,我心中正在反反复复地琢磨着,琢磨着刚刚读完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作者史铁生老师这样写道:“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我在想,园神的这一句话,似乎并不是单独对坐在园子中的史铁生一个人所说的。他应该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生”,做出了一个最简单明了,也是最准确无误的概括,或是点评。
不正是如此么?我们人生之中的一切际遇,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我们所需要承担的罪孽,我们所能够享受的福祉,总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来安排,并不能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看似我们每一天的日子照样是一日三餐,甚至只是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下一时下一刻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降临。
比如就在刚才,我一走到小区门口,就看到了一道新装的防护栏。已经是住了十几年的老旧小区,不知道物业忽然增设这样一道防护栏,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吗?
回到家我正在吃午饭,忽然传来了一阵叮咚的门铃声。我在想,这时候门外会是谁来了呢?
走在上班的路上,这是我每天必经的一段路。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有很多面孔都十分熟悉。有时也会遇到一张极为陌生的面孔。不经意地看过去,心里就在想,这个人从没遇到过,他是从哪儿来,又要到哪里去呢?
有一天我和一个陌生的女孩,因为一次偶然撞衫随便聊了几句,还互加了微信。后来聊着聊着竟然觉得十分投缘,如今我们已经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一切,正是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悄悄演绎着的,寻常而又不寻常的神秘人生。我们知道人生中,每一个“下一分下一秒”,总是一种永远也无法预测的未知,总有着一份新鲜的意味。也因此给了我们一种愿意去追随它,去探寻它的欲望。
就算我们现在过着极为糟糕的日子,却不必轻言放弃。因为只要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的。或者,总不至于会比今天更差吧。我们一边想着盼着感受着,在忐忑不安之中,终于迎来了明天。而在“明天”变成“今天”以后,我们也许又会发现,生活还是不过如此。那又何妨呢,我们还有下一个“明天”可以期待,值得期许。无论如何只要往前走就对了,往前走下去就还有未来,就还有一份希望。
史铁生老师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其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欲望,它比希望更加复杂。因为欲望之中,总是夹杂着太多贪婪和博弈的色彩。而希望,则更简单,更纯粹,更明亮。或者说希望是对“向好”的一种执念吧。但在我看来,欲望无论如何复杂多变,其中一定包含着明确的或是含糊的一点希望。
是的,希望。我们终究是为了某种“希望”而活着。哪怕在生活的磨砺中,我们已经历尽沧桑,变成了不修边幅或是面目全非的模样。只要我们心中还残存着一点对明天的希望,就难免会有无法预测的改变,即将发生。
几天前,我在院子里看到有几棵枝干遒劲的树木在风中摇摆着,别具一格。驻足细看,光秃秃的枝条上,没有一片枯叶,也没有一点嫩芽。不知为何,我却在他们毫无规律地舞动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比狂妄的自信,感受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我仔细端详着那几棵枝干挺拔的树木,就像是在欣赏着一幅充满张力且意味无穷的国画,有一种十分美好的氛围。是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他们正在孕育着新的生机吗?还是因为只是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就是在呼啸的风中摇摆着,发出一声声呐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经过了漫长的冬天,春天终于如期而至。
当我再次看到那些树木时,它们已经换上了新装。轻轻浅浅、毛毛茸茸的外衣让它们焕然一新,仿佛在向我展示春天的美丽。那是春天的信使,告诉我们寒冬已过,万物复苏。虽说气温乍暖还寒,但我仿佛已然看到了绿柳扶苏、春花烂漫的日子,正在召唤着我们。
又一年的春天到来了,每一个春天都很特别。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那时,在史铁生老师的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到,“春天是早晨;春天是小号;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哨;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和渴望;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
这是一位在二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而忽然地残废了双腿的人。”这是他笔下的和心目中的春天。
这是一位大约在二十五岁时,在某一天的下午,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独自走进地坛公园的人。他发现,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他准备好了的。
这是一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被以下三个问题交替困扰着的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我干吗要写作?
从他第一次失魂落魄地走进地坛,到他一步一步摇着轮椅慢慢地“走出来”,走出至暗时刻,走进生命的春天。这是一段极为漫长的心里路程。更为艰难的是,在这段坎坷的心路上,谁也帮不上他的忙,只能由他独自去摸索。哪怕是他的母亲,也只能站在他身后,望着他的背影喃喃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这一句轻喃,让我读懂了这位母亲的用心良苦和用情至深。也读懂了在四十九岁就匆匆离去了的这位母亲,她的伟大与坚韧。她曾无数次去地坛园子里寻找儿子,却从不去打扰他。因为她心里一定是明白的,她的儿子正在找寻一条路,一条可以通往他的未来和他的希望的自救之路。这条路,必须要由他自己去探寻。
多么遗憾,母亲未能在有生之年分享到儿子发表作品,获奖并赢得声誉的喜悦和荣光。史铁生老师这样写到:“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写下这样的文字,我想他一定是释怀了,他一定是读懂了母亲的心。无论母亲在与不在我们身边,她唯一的心愿永远只是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好好活着,好好地活下去,仅此而已。
史铁生老师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永远也无法生活在一个毫无差别的世界。他说,“一个失去了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人人生而不同。学会接受和面对生而不同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
史铁生老师有一位很有天赋的长跑家朋友。一年又一年,他一共参加了五年长跑比赛,终于跑到了第一名并打破了记录。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八岁了,有一位教练拍着他的肩膀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听完这句话,长跑家苦涩地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当他和朋友叙说这件事时,却十分平静。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经历无论如何都有它的一份价值,从来不会凭白无故被辜负。只要是源于热爱,只要坚持着一直努力“跑下去”,终会有所回报。这回报并非只是如愿以偿跑得了第一名,而是一切行动终会被转化成一种全新的认知,转换成一种生活的态度,融入到我们喷张的血脉之中,与我们相依相伴。
生活在不幸之中的人,一定要耐心读一读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他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如何走出生命的低谷,涅槃重生。
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也要静心读一读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看一看我们毫不在意唾手可得的寻常日子,在有些人的生命里是多么地让人渴望,而又难以企及。
我觉得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会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读懂生命的偶然和珍贵。并会引领着我们找到一条路,一条通往春天的路....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也已吹响。但是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端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你看,这是雷鸣一般的文字,夹杂着闪电一样的光芒。
在春天与史铁生相遇,让我们向一颗不屈的灵魂致敬。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上,在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中接纳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春天,是生命的再启,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美丽约定。让我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次挑战,在迷茫或是困顿之中,破茧成蝶,飞向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