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浪花】长虹卧波——赵州桥(散文)
童年时就会唱一首歌谣:“……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儿沟……”
赵州桥在传说中是鲁班爷修的,可见它不是人力可为的。现今,赵州桥被誉为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两大古建,这难免让人匪夷所思。一座小小的石桥,怎么能与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媲美?原来那略显单薄的桥身,在1600多年的沧桑身世中,曾经经历过十次洪水,八次战乱,十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这其中一定有神奇的奥秘,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睹风采的欲望。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天下第一桥的”赵州桥,共同领略它许多奇绝之处。
赵州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境内,又名安济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是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初中课本上有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我在给学生讲解这一文时,认真查阅了资料。赵州桥的建造者是隋朝工匠李春,它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桥龄已超过1600年。赵州桥的建桥石块凿刻成略微上宽下窄,并用腰铁牢牢锁在一起,当桥面受压时,石块向下倾斜挤压,越压越坚固,这种工艺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稳定性。此外,桥上的四个敞肩孔洞,不仅用料节省,减轻了桥身七百吨的重量,还增加了洪水期过水量的14%,大大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
书本的页面上还配了一幅图片,只见拱型的桥体横跨在河道上,犹如一道长虹。我被作者的描写打动,被石拱桥的样式深深吸引,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到赵县看看这座石拱桥。
机会很快就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栾城的姐姐家看望她,她家距离赵州桥有20公里,姐姐明白我对赵州桥的渴慕,便决定一家人陪我去游玩一日。
我们坐班车不到一小时就到目的地,然后迫不及待步行上桥,终于看到了石桥。远远望去,赵州桥就像一条飞虹,跨越洨河之上。桥身灰白,弧度优美,桥体轻巧,如蛟龙卧波。走近发现,由于天气干旱,河道水量减少,故而不见“长虹卧波”,只剩单虹飞架了。仿佛千年大桥已经失去了实用性,只剩了观赏价值,真是历史的遗憾。
桥身是用天然石头砌成,做工精巧,天衣无缝,桥面坡度小,面宽9米,石砖平整结实,中间车道,两旁人行道。桥全长64.40米,券高7.23米,跨径37.02米,在当时的人工条件下,这是多么神奇的建造。桥栏石杆上,桥身两侧,桥头望柱,各处雕工细腻,古朴典雅,有精美的双龙游戏图案。
因为我仰慕已久,心情激动难抑,在大桥上徜徉漫步,仔细观赏,分辨它细微入毫的精美之处。想想,脚下踏着一千多年前的建造,它坚固结实,如同天外飞来之物,高架在神奇的大地上。它青灰的桥石,光滑洁净的桥面桥栏,我抚摸着,深深感受到这座大桥的精美和不凡。在桥脊处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辨别桥面石上那如同驴蹄印的几个石窝,印证这座古老石桥的神奇传说。
洨河两边,桥头岸上,树木葱茏,碧浪蔓延;农田整齐,景色秀丽。在广阔的平原上,四周葱郁的环境中,欣赏着古代的桥梁杰作,内心十分骄傲。
走下桥,在桥的四周仔细观赏,一条单拱大桥横跨两岸,远远看也像横在绿波锦绣中的一张长弓。飞跨的桥体轻盈薄巧,高耸在半空中;大桥桥体亮丽清秀,与周围深色土地绿色树木反衬明显。整体构图简洁大方,具有美学的超强效果,欣赏价值极高。
这次游览,彻底沦陷在赵州桥的美丽和神奇中,回家后又查阅了资料,更全面了解赵州桥的相关知识:赵州桥的形体构造有几处最为特殊 ,在建筑史上被称作“奇绝”。
一绝是“券”小于半圆。这里所说的“劵”,指的是拱桥的撬动。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弓就会很高,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多么不方便。赵州桥的券是斜角小于30度的一段弧,桥面的坡度降低,过桥如履平地,也使桥体宛如一道飞虹,更加美观。
二绝是洞砌并列式。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着砌成9.6米宽的大券,又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拉杆”,使桥身浑然而成一个整体。这样,各道窄券的石块间互不牵连,即使坏了一个,修补时只需更换单个券石,不用牵动整个桥体,也不影响桥上正常通行。
哦,赵州桥有这么多处奇特构造,有这么多项建筑力学设计,难怪经久不倒,历久弥新,越压越实!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座里程碑!
万分庆幸的是,2018年,我又一次站在了赵州桥上,一定会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吧?这一次是到定州游玩,绕道来赵县,又一次来游览观赏赵州桥。
远远地又看到了那一座飞虹卧波的桥体,内心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一生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跨上同一座大桥,何其有幸!大桥依然威武雄壮,横跨洨河两岸。从远处看丝毫不减当年英姿,与1600多年前刚刚建造起来没有两样吧?桥身依然美观坚固,跨度舒展合适,桥梁两肩四个拱洞建造优美,如一副古朴久远的艺术画,镶嵌在翠杨绿柳间,美不胜收。
两岸的杨柳翠微,早已茂密成林,使得桥身如掩映在飞絮烟笼中,再加桥下的绿水静流,暖白舒展的桥身,共同组成了一副山水油画。走近细看,不只一条长虹,水中还有一条倒映,形成一个完美的椭圆弧,上下映照,精巧别致,如同仙境一般美丽。
站在石桥上观赏洨河,发现不是天然河流,竟是人工注入,因为洨河已经改道,让人顿感怅然若失。桥体桥面重新修整,蔚然一新,却失去了古建的沧桑风貌,消减了那份古朴和纯真。就如一位风霜老人,穿上了化纤衣服,虽然亮鲜,却感视觉不适。赵州桥所处区域建成了公园,成为一个开放景点,售票参观(据说如今又免费开放了)。石桥得到了保护(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但却没有了自然之开阔粗犷的属性。深感赵州桥不再是冀中大地上凌空展翅的飞鸿,而是金丝匣中的观赏物件。如何解决这组矛盾,做到两全其美,确实费其思量。
古建保护起来,就要破坏原有的环境地貌,丧失古朴风韵;不加修葺怕它破损不堪,修葺了又显崭新低俗,令人生厌。
好在我还是实实在在登上了这座石拱桥,脚下踩着的还是那座1600多年前建造的,坚固完整的石拱桥。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赵州桥”三个遒劲的行书字体,另一桥头石上,又题着“赵州桥”三个隶书大字,为赵州桥壮色。
走下桥面,仔细观察它的桥梁肩寓,依然被它的巧夺天工陶醉。它结构匀称,外形美观,桥身飞扬,远观近看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是中外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
传说仙人张果老听闻鲁班造桥,便约上好友柴王爷一起来看个究竟。张果老倒骑毛驴踏上石桥,柴王爷也推了辆独轮小车颤悠悠走上了桥面。二人想试试桥体是否坚固,故而各施法术,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左边装了太阳、右边装了月亮,柴王爷也把五岳名山尽数搬到了车上。守在桥旁的鲁班看破了玄机,急忙纵身跳到了桥下,伸展双手将摇摇欲坠的桥身托了起来。石桥有惊无险,只是桥面上被柴王爷的车轮轧了一道沟,还有张果老毛驴踩下一串驴蹄印。
这传说再一次印证了赵州桥的坚固结实!
赵州桥主要使用了花岗岩和青石作为建筑材料,花岗岩坚硬耐磨,用作主要承重材料,而青石则用于桥面铺设和桥栏立柱。这两种石料的使用,不但使赵州桥经久不坏,而且光滑美观,增加了观赏度。
赵州桥建造了五年多才完工,为什么工期这么长呢?因为需要勘探选址,画图设计,上山采料,搬运石料,凿石架桥;架设桥梁时,每一块石头要凿刻成略微上宽下窄,铺设桥面的石头都要精细凿刻,平整、厚度、大小,一丝不苟。大石块之间还使用了锚铁,就是在两边石块上凿出燕尾槽,锚铁做成两头燕尾,放进两个石块之间正好将石块连接起来,起到锚固作用。
工匠们太用心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建造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经历了五年多的酷暑风雨,一日不停,日夜赶工,不顾及生死,不计较疲劳,同心协力,用他们的双手和双脚,硬是完成了这一项伟大工程。让赵州桥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上,留给后世一座精美的彩虹!
赵州桥,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古代石拱桥,它是冀中大地上的骄傲,自从建成后,就备受赞誉。唐朝学者张嘉贞盛赞赵州桥“造型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在另一位唐朝学者张鷟眼中,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近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赞誉它“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称赵州桥是“伟大的杰作”。
赵州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为“天下之雄胜”,今人誉其为“天下第一桥”。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作纪念。
如今重新规划保护后的赵州桥,又在大桥两岸修建了许多亭子和桥廊,廊亭相连。 桥亭飞檐高挑,雕梁画柱, 将传统工艺与隋唐桥梁建筑,合璧打造。即增加了观赏效果,同时减轻了大桥的承载压力,客人不必一窝蜂涌到桥上,可以在两岸廊亭里游览观赏,休息乘凉。廊亭红绿相间,富丽堂皇,与青山绿水相衬托,烘托凸显出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采;同时打造周边一系列景点,使景区更具完整的规划,提高观赏性。
桥下的河水畅流不息,水波浩淼,河岸杨柳依依,丝绦垂挂,翠色掩映,好一派山水锦绣风光。我在桥上走了几个来回,又在桥下四周转悠观赏,近处鸟瞰仰望,远处不同角度透视直视,把它的每一个细节收入眼底,把它高超的建筑艺术,装入心中。就要离开这座石桥了,我恋恋不舍地围着它又转了一圈,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返程,内心那份伤感和不舍,让我离开的步伐特别沉重。我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下次再见它时会不会又有变化?但愿它永远屹立不倒,成为见证历史的一座不朽丰碑!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