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浪花】长虹卧波——赵州桥(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浪花】长虹卧波——赵州桥(散文)


作者:美蓉 秀才,261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8发表时间:2024-03-29 10:53:35
摘要:赵州桥,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古代石拱桥,它是冀中大地上的骄傲,自从建成后,就备受赞誉。

童年时就会唱一首歌谣:“……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儿沟……”
   赵州桥在传说中是鲁班爷修的,可见它不是人力可为的。现今,赵州桥被誉为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两大古建,这难免让人匪夷所思。一座小小的石桥,怎么能与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媲美?原来那略显单薄的桥身,在1600多年的沧桑身世中,曾经经历过十次洪水,八次战乱,十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这其中一定有神奇的奥秘,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睹风采的欲望。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天下第一桥的”赵州桥,共同领略它许多奇绝之处。
   赵州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境内,又名安济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是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初中课本上有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我在给学生讲解这一文时,认真查阅了资料。赵州桥的建造者是隋朝工匠李春,它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桥龄已超过1600年。赵州桥的建桥石块凿刻成略微上宽下窄,并用腰铁牢牢锁在一起,当桥面受压时,石块向下倾斜挤压,越压越坚固,这种工艺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稳定性。此外,桥上的四个敞肩孔洞,不仅用料节省,减轻了桥身七百吨的重量,还增加了洪水期过水量的14%,大大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
   书本的页面上还配了一幅图片,只见拱型的桥体横跨在河道上,犹如一道长虹。我被作者的描写打动,被石拱桥的样式深深吸引,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到赵县看看这座石拱桥。
   机会很快就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栾城的姐姐家看望她,她家距离赵州桥有20公里,姐姐明白我对赵州桥的渴慕,便决定一家人陪我去游玩一日。
   我们坐班车不到一小时就到目的地,然后迫不及待步行上桥,终于看到了石桥。远远望去,赵州桥就像一条飞虹,跨越洨河之上。桥身灰白,弧度优美,桥体轻巧,如蛟龙卧波。走近发现,由于天气干旱,河道水量减少,故而不见“长虹卧波”,只剩单虹飞架了。仿佛千年大桥已经失去了实用性,只剩了观赏价值,真是历史的遗憾。
   桥身是用天然石头砌成,做工精巧,天衣无缝,桥面坡度小,面宽9米,石砖平整结实,中间车道,两旁人行道。桥全长64.40米,券高7.23米,跨径37.02米,在当时的人工条件下,这是多么神奇的建造。桥栏石杆上,桥身两侧,桥头望柱,各处雕工细腻,古朴典雅,有精美的双龙游戏图案。
   因为我仰慕已久,心情激动难抑,在大桥上徜徉漫步,仔细观赏,分辨它细微入毫的精美之处。想想,脚下踏着一千多年前的建造,它坚固结实,如同天外飞来之物,高架在神奇的大地上。它青灰的桥石,光滑洁净的桥面桥栏,我抚摸着,深深感受到这座大桥的精美和不凡。在桥脊处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辨别桥面石上那如同驴蹄印的几个石窝,印证这座古老石桥的神奇传说。
   洨河两边,桥头岸上,树木葱茏,碧浪蔓延;农田整齐,景色秀丽。在广阔的平原上,四周葱郁的环境中,欣赏着古代的桥梁杰作,内心十分骄傲。
   走下桥,在桥的四周仔细观赏,一条单拱大桥横跨两岸,远远看也像横在绿波锦绣中的一张长弓。飞跨的桥体轻盈薄巧,高耸在半空中;大桥桥体亮丽清秀,与周围深色土地绿色树木反衬明显。整体构图简洁大方,具有美学的超强效果,欣赏价值极高。
   这次游览,彻底沦陷在赵州桥的美丽和神奇中,回家后又查阅了资料,更全面了解赵州桥的相关知识:赵州桥的形体构造有几处最为特殊 ,在建筑史上被称作“奇绝”。
   一绝是“券”小于半圆。这里所说的“劵”,指的是拱桥的撬动。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弓就会很高,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多么不方便。赵州桥的券是斜角小于30度的一段弧,桥面的坡度降低,过桥如履平地,也使桥体宛如一道飞虹,更加美观。
   二绝是洞砌并列式。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着砌成9.6米宽的大券,又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拉杆”,使桥身浑然而成一个整体。这样,各道窄券的石块间互不牵连,即使坏了一个,修补时只需更换单个券石,不用牵动整个桥体,也不影响桥上正常通行。
   哦,赵州桥有这么多处奇特构造,有这么多项建筑力学设计,难怪经久不倒,历久弥新,越压越实!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座里程碑!
   万分庆幸的是,2018年,我又一次站在了赵州桥上,一定会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吧?这一次是到定州游玩,绕道来赵县,又一次来游览观赏赵州桥。
   远远地又看到了那一座飞虹卧波的桥体,内心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一生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跨上同一座大桥,何其有幸!大桥依然威武雄壮,横跨洨河两岸。从远处看丝毫不减当年英姿,与1600多年前刚刚建造起来没有两样吧?桥身依然美观坚固,跨度舒展合适,桥梁两肩四个拱洞建造优美,如一副古朴久远的艺术画,镶嵌在翠杨绿柳间,美不胜收。
   两岸的杨柳翠微,早已茂密成林,使得桥身如掩映在飞絮烟笼中,再加桥下的绿水静流,暖白舒展的桥身,共同组成了一副山水油画。走近细看,不只一条长虹,水中还有一条倒映,形成一个完美的椭圆弧,上下映照,精巧别致,如同仙境一般美丽。
   站在石桥上观赏洨河,发现不是天然河流,竟是人工注入,因为洨河已经改道,让人顿感怅然若失。桥体桥面重新修整,蔚然一新,却失去了古建的沧桑风貌,消减了那份古朴和纯真。就如一位风霜老人,穿上了化纤衣服,虽然亮鲜,却感视觉不适。赵州桥所处区域建成了公园,成为一个开放景点,售票参观(据说如今又免费开放了)。石桥得到了保护(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但却没有了自然之开阔粗犷的属性。深感赵州桥不再是冀中大地上凌空展翅的飞鸿,而是金丝匣中的观赏物件。如何解决这组矛盾,做到两全其美,确实费其思量。
   古建保护起来,就要破坏原有的环境地貌,丧失古朴风韵;不加修葺怕它破损不堪,修葺了又显崭新低俗,令人生厌。
   好在我还是实实在在登上了这座石拱桥,脚下踩着的还是那座1600多年前建造的,坚固完整的石拱桥。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赵州桥”三个遒劲的行书字体,另一桥头石上,又题着“赵州桥”三个隶书大字,为赵州桥壮色。
   走下桥面,仔细观察它的桥梁肩寓,依然被它的巧夺天工陶醉。它结构匀称,外形美观,桥身飞扬,远观近看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是中外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
   传说仙人张果老听闻鲁班造桥,便约上好友柴王爷一起来看个究竟。张果老倒骑毛驴踏上石桥,柴王爷也推了辆独轮小车颤悠悠走上了桥面。二人想试试桥体是否坚固,故而各施法术,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左边装了太阳、右边装了月亮,柴王爷也把五岳名山尽数搬到了车上。守在桥旁的鲁班看破了玄机,急忙纵身跳到了桥下,伸展双手将摇摇欲坠的桥身托了起来。石桥有惊无险,只是桥面上被柴王爷的车轮轧了一道沟,还有张果老毛驴踩下一串驴蹄印。
   这传说再一次印证了赵州桥的坚固结实!
   赵州桥主要使用了花岗岩和青石作为建筑材料,花岗岩坚硬耐磨,用作主要承重材料,而青石则用于桥面铺设和桥栏立柱。这两种石料的使用,不但使赵州桥经久不坏,而且光滑美观,增加了观赏度。
   赵州桥建造了五年多才完工,为什么工期这么长呢?因为需要勘探选址,画图设计,上山采料,搬运石料,凿石架桥;架设桥梁时,每一块石头要凿刻成略微上宽下窄,铺设桥面的石头都要精细凿刻,平整、厚度、大小,一丝不苟。大石块之间还使用了锚铁,就是在两边石块上凿出燕尾槽,锚铁做成两头燕尾,放进两个石块之间正好将石块连接起来,起到锚固作用。
   工匠们太用心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建造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经历了五年多的酷暑风雨,一日不停,日夜赶工,不顾及生死,不计较疲劳,同心协力,用他们的双手和双脚,硬是完成了这一项伟大工程。让赵州桥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上,留给后世一座精美的彩虹!
   赵州桥,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古代石拱桥,它是冀中大地上的骄傲,自从建成后,就备受赞誉。唐朝学者张嘉贞盛赞赵州桥“造型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在另一位唐朝学者张鷟眼中,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近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赞誉它“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称赵州桥是“伟大的杰作”。
   赵州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为“天下之雄胜”,今人誉其为“天下第一桥”。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作纪念。
   如今重新规划保护后的赵州桥,又在大桥两岸修建了许多亭子和桥廊,廊亭相连。 桥亭飞檐高挑,雕梁画柱, 将传统工艺与隋唐桥梁建筑,合璧打造。即增加了观赏效果,同时减轻了大桥的承载压力,客人不必一窝蜂涌到桥上,可以在两岸廊亭里游览观赏,休息乘凉。廊亭红绿相间,富丽堂皇,与青山绿水相衬托,烘托凸显出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采;同时打造周边一系列景点,使景区更具完整的规划,提高观赏性。
   桥下的河水畅流不息,水波浩淼,河岸杨柳依依,丝绦垂挂,翠色掩映,好一派山水锦绣风光。我在桥上走了几个来回,又在桥下四周转悠观赏,近处鸟瞰仰望,远处不同角度透视直视,把它的每一个细节收入眼底,把它高超的建筑艺术,装入心中。就要离开这座石桥了,我恋恋不舍地围着它又转了一圈,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返程,内心那份伤感和不舍,让我离开的步伐特别沉重。我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下次再见它时会不会又有变化?但愿它永远屹立不倒,成为见证历史的一座不朽丰碑!
   (原创首发)
  

共 39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丰富精深的大散文,作者深谙写作要义,轻驾文峰指向,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观念融入到对赵州桥这一景观的艺术处理中。行走在这样的散文中,很容易与作者共情共鸣,一路欣赏着,一路惊叹着,为赵州桥厚重的历史文化、奇特的结构设计、优美的外观形式、精细的雕工技巧,更为作者两次登临之后的视通百象、思接千载。作者对物熟稔于心,胸藏丘壑,处处运笔自如,摹物,物之风貌琳琳入目,桥上桥下都是风景;抒怀,怀旧叹新深邃广潒,情思感言句句入心。散文构架大气,内质饱满,精魂触手可及,如将赵州桥的古朴沧桑与现代气息对立并由此生发慨叹,这是希望历史有记忆,文化有传承,美学有价值。赵州桥奇绝壮观,备受推崇,历史地位文化意义不容小觑,这伟大的成就,是责任使命的加身,是汗水智慧的写照,是工匠精神的闪耀。文章外有艺术美感,内有价值导向,读之思之,是震撼,是惊叹。浪花诗语社团,力推文友同赏【浪花诗语编辑:一窗清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29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3-30 07:37:40
  人们常说:爱花之人,赞花之妖娆;追鹰之人,心定慕起自由;慕桥之人,定向往桥之清闲。赵洲桥,是桥与文人的魔力。赵州桥建筑结构非常奇特,不仅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作品。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赵洲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花环,轮廓清晰,线条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见证。就像对那一部分文化的实地探访。欣赏老师美文。清寒老师编按精彩。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1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04-02 15:03:23
  一个文学作品有着许多的属性,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曾经对文学的阶级性有过激烈的争论,当然这个问题是文学大家激辩的课题,但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着作者赋予自己作品的思想。美蓉老师的新作《长虹卧波——赵州桥》是一篇游记,但又区别于普通的游记,有着更高的思想性。首先读者通过文章之中的描述可以感觉到赵州桥之视觉美;其次,通过作者说明文版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感觉到赵州桥的结构美;三是鲁班爷造桥的神话传说,更让读者感觉到古代工匠们鬼斧神工般的超群技艺美。文章的结尾引用古今中外专家对赵州桥的赞赏与肯定,更加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好文赏读,【浪花】因你更精彩!
1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04-02 15:12:57
  补充一个小时候母亲讲的关于赵州桥的传说,鲁班爷是地仙,因为过于张狂,没有看出张果老、柴王爷是神仙。等张果老、柴王爷推着车赶着驴上了桥,一时间,桥身乱晃,鲁班爷一看不好,连忙跑到桥底下双手把桥身托住,毕竟鲁班爷是地仙,也有些法力,这才把桥保住,据说桥底下还有鲁班的两个手印。张果老、柴王爷走后,鲁班爷觉得有眼不识真仙,越想越惭愧,便把自己一只眼睛用手挖了出来,放在桥边,悄悄地走了。所以现在的木匠干活儿的时候,常常用一只眼进行校准。
14 楼        文友:美蓉        2024-04-02 15:32:42
  谢谢素心若雪老师精彩留言,赵州桥确实不同凡响,它的科技含量,它的美学追求,它的工艺精湛,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世界之最的工程。站在赵州桥上一定能让人产生自豪和激动,为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工匠精神,怎么能不骄傲呢?我们简直就是站在了古人杰出工程的肩膀上,雄视世界,无一能超出其右者,愿它能永远屹立不倒!再次感谢老师,祝生活愉快!握手进茶!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15 楼        文友:美蓉        2024-04-02 15:42:19
  谢谢大人老师的长篇留言,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不能单是美言。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不知把握的是否正确,许多介绍资料非常能印证赵州桥的精美,想多介绍一些,又觉得大家都了解赵州桥,也读过关于赵州桥的文章。我的过多介绍属于多此一举,但是又不能纯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所以我自己也觉得很难把握,不知这样写是否合理,老师也没有加以点拨,今后期盼老师的斧正。祝老师生活安康,佳作频现。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16 楼        文友:美蓉        2024-04-02 15:46:14
  关于赵州桥的传说有很多,同一个传说也有许多版本,说明老百姓对美好的事物传唱不息,也说明劳动大众口头文学的繁荣,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我也很喜欢这些民间的东西。向老师学习,祝老师天天快乐!敬茶!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